一個長久不衰的家庭,會經常說這些話,福運愈發興盛
說話,不僅僅是一種本能,更是一門藝術。
懂得說話的人,身邊的關系搞得好,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減少了,就連他的家庭也逐漸變得有福起來。
言語最大的作用,是通過聲音的傳播,以及觀念的傳遞,去影響一個人的內心,改變他的情緒,讓他做出別的選擇。
從表面上看,說話只會影響個人的生活狀態。可從現實的角度來說,人之一言一行,還會對家庭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有些的家庭,因為言語而逐漸興盛。有些家庭,因為言語而逐漸衰落。興盛和衰落,都跟「外力」有關。而言語,恰恰就是「外力」的一部分。
有國學大師提出過一個觀點,日常多說積極之言,有自己的口德,那家庭的德行也會日益增長。而多說消極之言,則家庭百禍叢生,問題增多。
一個「長久不衰」的家庭,不論有錢沒錢,都會說這些話,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一、長久不衰的家庭,充滿謙卑之言。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人,就該如同大地一般敦厚,樸素而又承載萬物。心胸也該如山谷一般廣闊,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過分計較。此種品質,謂之「謙卑」。
謙卑,就好比強者收斂自己的傲氣,勝者不沾沾自喜,不會因為自身的強大而驕橫,也不會因為自身的優勢而瞧不起人。
對於一個正在發展的家庭來說,時常保持「謙卑」之氣,那是特別重要的。父母多說謙卑之話,兒女少說蠻橫之語,相信整個家庭會越變越好。
為什麽大多數有錢的家庭,都很難長久?就是因為人不夠謙卑,造成家庭的驕傲之氣特別強烈。結果,不過是讓家庭盛極而衰罷了。
多說謙卑的話語,有利於減緩「物極必反」的必然趨勢,讓家庭多福而少禍。
二、長久不衰的家庭,常說和氣之話。
民間有這麽一句話:「和能招富,和氣生財。」
一家人都和諧相處,不就能招來富貴的氣息嗎?家庭多了和氣,而少了爭鬥,財運不就越來越好了嗎?
「和氣」這種東西,雖然看不見,很多人也不重視。可實際上,它關系到「人心凝聚」的問題。一「和」,全家人一條心;一「鬧」,全家人窩裏鬥。
家人之所以要多說「和氣之話」,就是因為這些話,有助於家庭的穩定,不至於你憎恨我,我憎恨你,人與人之間搞得像仇人一樣。
要知道,夫妻不說和氣話,就會活成過客的樣子;兄弟姐妹不說和氣話,父母走後立馬反目成仇;父母和孩子之間不說和氣話,就容易出現「背叛」的問題。
人在家庭,最好保持一團和氣,這不僅是一種遠見,更是一種格局。
三、長久不衰的家庭,有著妥協之言。
有一個詞,人們都不怎麽喜歡,但它很有用,那就是「妥協」。
什麽是「妥協」呢?你做錯了什麽事兒,我能盡量包容你的過錯。等未來某一天,我也做錯了什麽事兒,你也會主動寬容我的過失。
沒有人是聖人,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過錯。既然如此,包容之心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在外面,也許人們很少妥協。可到了家庭,最好要有「妥協」的智慧了。
孩子有什麽要求,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要立馬拒絕,聽聽他們的話有沒有道理,多跟孩子商量。孩子知道父母為他們好,他們自然也會對父母好。
伴侶提出什麽條件,身為丈夫/妻子的我們不要嫌棄,加強溝通交流就好。你對我真誠善意,我也對你真心包容。關系,不就好起來了嗎?
家人,並不是仇人,而是血濃於水的至親。既然如此,家人多妥協,家庭多寬容,一家子和和美美,才是正道。
四、長久不衰的家庭,常說鼓勵之話。
有這麽一句話:「越是在艱難的時候,越要相互鼓舞繼續走下去。」
如今,家庭不太好了,出現了很多問題,那下一刻就會出現「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局面,爭吵會頻頻發生。到時候,整個家就如同一盤散沙了。
為什麽非要「貧賤夫妻百事哀」,而不能在逆境當中相互「鼓舞」呢?
關鍵在於,人這種生物,通常會在發生問題的時候,推卸責任。一旦推卸責任,身邊人就會看我們不順眼,進而心生怨恨,成為仇人。
對於家庭來說,親人之間還是不要推卸責任比較好。出了問題,那就合力解決。有什麽困難,那就相互鼓勵,一起打氣,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
成功男人的背後,會有經常鼓勵男人的女人;成功孩子的背後,會有經常鼓勵孩子的父母。所有的鼓勵,不僅僅是說好聽話,還有一種「我信任你,與你同甘共苦」的積極態度。---文/舒山有鹿-
*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避免說這些話,福報才會越來越多*
卷首語 :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能夠獲得更多的福報,擁有更多的好運。
很多時候,對一個人來說,其實好好說話,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能獲得更多的福報,你相信嗎?
一個人在生活中,該說什麽,不該說什麽,真的不是一件小事。
我們都知道「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句話,但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在這句話前面還有兩個字叫「凈口」,完整的說,應該是「凈口齊家治國平天下」,不知道什麽時候,把「凈口」這兩個字更弄丟了。
所謂的「凈口」其實就是讓人把握說話的分寸和尺度,就是要懂得如何說話,明白什麽話該說,什麽話不該說。
有些時候,很可能是不經意的一句話,足以傷害到別人,暗示給自己,甚至帶來一輩子的影響。
為此,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盡量別說以下這些話,多數好話和正能量的話,相信屬於你的福報和運氣才會越來越多。
01, 「不說傷害別人的話,哪怕是無心的」
當年有一位僧人講過這樣一件事,說有一個年輕人,他本來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學習生活各個方面都很正常。
但是在他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很尊敬的一位數學老師在課堂上給他起了一個外號,調侃了他,然後引來同學的哄堂大笑,從此這個外號被同學們叫了很多年。
而這件事,給當年還是小孩子的他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說從那以後,他就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尊敬老師、努力學習。
那樣事的印象以及同學們的玩笑,讓他每每想起便時常生活在羞辱之中。
為此,他特意報考了離家較遠的中學以求躲避,由此引發的自卑,直到今天,這件事還在影響著他的生活,實在是讓人痛心。
由此可見,一個人說什麽話真的很重要,一句不合適的話,會給人造成多麽大的影響和傷害!
雖然說當年那位數學老師可能也是無心的,並不是故意想羞辱他,可是就是因為這樣一個舉動,這樣一句話,便對一個孩子造成了無非挽回的傷害。
從而讓這個孩子對他印象變壞,甚至不再尊敬任何老師,不再努力學習,站在這個數學老師的角度,他會不會因為講了這句不該講的話,影響自己日後的好運和福報呢?
相信,如果他不去汲取教訓,及時「凈口」,好好的反思自己在課堂上對學生們如何說話,規避自己不當的「言論」,屬於他的福報遲早會越來越少,反之,則會越來越多。
這是因為一句話,給別人帶來的影響和傷害,還有的人,因為一句話給自己帶來災難,就像當年主持《星光大道》的畢姥爺,因為沒有管好嘴,一時不慎說了不該說的話,結果自毀前程。
02, 「不說悲觀消極的話,哪怕是一時的」
有位法師曾經說過,我們的人生運勢,往往取決於我們口中常對人所說的話語,用他的話說:你嘴上所說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所以,我們想要讓自己的人生多一些好的運氣,多一些好的福報,就一定要多說好的話,多說積極的話,多說正能量的話,而不要總是說那些消極的話、悲觀的話和負能量的話,哪怕是一時和偶爾說也不成。
而且,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去說。
一個人只有經常說正能量的話,才能擁有正能量的人生。比如說,我們經常說「好的」、「一定會有辦法的」、「沒問題」,每天和別人或者自己說的都是這種積極的話語,那麽我們這一天就一定能過得非常的順利。
即便是遇到了困難,陷入了一時的困境,若以這種積極的話語,來鼓勵他人和暗示自己,也能夠很快度過難關,從而帶來好的運氣和福報。
相反,如果每天我們都嚷著「太糟了」、「全完了」、「沒辦法了」等這些帶有負面情緒的話,自然可能遇到的挫折也會特別的多,運氣也會顯得特別糟糕,整個人也會變得越來越頹廢,又怎麽可能讓自己和他人有福報可言。
我們必須得承認一個事實,只有積極的言語,才能把一個人帶向美好的人生,而消極的話語,只能慢慢毀掉一個人的人生。
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假如你總是說自己哪裏不舒服,你真的就會感覺那裏不舒服。不管得了什麽病,在積極的治療過程當中,一定要給予正面的積極的語言鼓勵,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醫學上很多病所謂的三分治七分養,可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每時每刻,我們對自己以及他人,一定要多去說「我們是多麽幸運」、「我們是多麽美麗」、「我們是多麽富有」、「我們是多麽善良」這些積極而正面的話,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永遠要說「好的」、「沒問題」、「一定會有辦法」,就會擁有更多的好運氣和好福報。
03, 「不說無用沒意義的話,哪怕是都在說」
佛法中說,我們人每天的一舉一動、一詞一字,都會造業。
所以說,關於說話這種事情看似簡單,但可不是一件小事。每天說什麽話,真的很重要。用簡單的話去傷害別人,可能造成的後果會很大。
而用簡單的語言和話語,去溫暖這個世界,可能給人帶來的,就是一時、一日乃至一生的幫助。
為此,我們每個人一定要在生活中,多說那些溫暖的話,和煦的話,善良的話,以及有意義的話,而不要總去說惡意的話,虛假的話,還有傷人的話。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有的人話一出口就會傷人,這樣的人適合閉嘴;有的人話語不多,卻能句句說到心坎裏,這樣的人說的是金口玉言。
因此,話不在多,在於走不走心,在於有沒有含金量。
人與人之間,盡量少說那些沒有用的話、沒有意義的話,現實中,很多矛盾始於話多,在電影當中,也是很多人死於話多。
話多了,真的不是什麽好事,容易招人煩,也往往容易招惹是非。
假如你說的是人間大道,是人生的至理名言,是唐詩宋詞,是經典名著,那當然是一種營養,是一種魅力,可是你若總是嘮叨一些毫無意義和無聊的話,你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運氣和福報嗎?
不能,只能帶來絮叨、厭惡和矛盾。
有些人在生活裏常常管不住自己的嘴,且總愛說些捕風捉影的話,這無形當中就是在製造語言的垃圾和禍端。
有一句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明人在說話時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小心再小心。就像孔子所言: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
對於那些沒有意義的話,沒有用的話,盡量不去說,說了也沒有意義,只有多說有用的話、有意義的話,才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好運氣和好福報。---(文:龐鳳山/來源: 老王情感說)
*新的一年了,調整好心態,讓我們做更好的自己*
01, 「不念過往,活在當下」
時光如白駒過隙,在不知不覺中,轉眼就是一年,轉瞬間,2021年匆匆而過,2022年已然來到身邊。
每每到了年終歲尾、新舊交替的日子裏,我們總會心潮起伏,心存些許感慨,感嘆歲月的易逝,感嘆時光的易老。
無論怎樣,新的一年來了,我們應該以全新的姿態,迎接這新的一年的到來。而對於過去的這一年,不管是有不舍,還是有遺憾,都已成為了過往,終將伴隨著記憶遠去。
聰明的人,不要讓自己活在過去,而應該懂得活在當下,因為,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當下的現在,除非你是一個特別念舊的人。
莎士比亞說過: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將它傳到遙遠的後世。
所以,活在當下,好好的享受當下,才更有可能充實的過好現在的每一天。
新的一年,新的起點,要以更好的心態活在當下,無論過去的一年是成功還是失敗,是歡樂還是淚水,都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現在,現在的你,懂得讓自己不斷提升自己,刷新自己,完善自己,然後去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是一方坦途,也不可能會永遠一帆風順,難免會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敗和挫折,這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全當是上蒼對我們的考驗。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要每一個春夏秋冬,我們都不虛度光陰,讓自己充實而活,人生就不會荒廢,歲月終將會厚待你我。
新的一年了,讓我們調整好心態,保持一個好的狀態,立足現在,紮根現實,與時俱進,與時代同行,更要與時間賽跑,張開飛翔的翅膀,不懈的追求心中的理想,不斷的超越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02, 「新的一年,新的心態」
新的一年,一定要擁有一個好的心態,保持一個好的狀態,要知道,好心態,才能決定好未來。
很多時候,有什麽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麽樣的人生。心態對了,生活也就順了。
正如一個人在競爭激烈的時代,想要讓自己最終取得勝利,除了自我的努力、付出,以及個人的能力和經驗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自己的態度。
事實上,做任何事情,態度決定一切。好的態度,就是成功的基石和開始。
在生活中,對於那些相對比較成功的人來說,他們和某些失敗者的最大差別,莫過於前者常常以一種更為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人生中各種變幻不定的際遇和遭遇。
而後者,往往常用一種消極悲觀的態度來面對一切。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也是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所在。
記得,有一位哲學家說過:成功與否,並不取決於我們是誰,而是取決於我們持有怎樣的態度。
新的一年了,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全新的心態,保持一個好的狀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懼得失,不以成敗論英雄。
人這一生,無論遇到怎樣的風雨和挫折,都不要輕言放棄,更無需太過悲觀,而是應該以積極的心態來直面眼前的現實,用樂觀的心態,來為自己的人生清除障礙,鋪平道路。
現在很多人都講正能量,那到底什麽是正能量?
說到底,正能量無非就是讓自己保持一個好的心態,維持一個最佳的狀態。不管遇到任何挫折和打擊,始終不灰心,不悲觀,不抱怨,不放棄。
人只有在擁有了一個好的心態之後,才能更加從容而自信的活在當下,瀟灑而昂揚的邁向未來。
其實,一個人的態度,也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態度對人生有著極大的影響。從古至今,對於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來說,總結起來,他們往往都是一個樂觀自信、心態超好的人,無論面對任何事情,任何磨難,他們始終保持著一個良好的心態。
03, 「棄舊迎新,成就自我」
伴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我們免不了要總結過往,思考得失,找到自我的差距和短板,從而隨時彌補自己,然後做更好的自己。
新的一年,我們要學會棄舊迎新,直面自我,進而成就自我。
人生的榮辱與成敗,其實更多時候,需要歸結於心態,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這話不能說沒有道理。
就連佛家都認為,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一切皆由心生。
這說明了什麽?也就是說,一個人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人生,相應的也就會擁有什麽樣的命運。
我們常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所謂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說白了就是你在任何時候心態要好,因為心態決定一切,包括你的處世態度,包括你的性情和性格,而性格又決定命運,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果關系,相互關聯。
所以說,一個人以什麽樣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人生,相應的就會有什麽樣的命運。
在新的一年裏,我們一定要讓自己做到「棄舊迎新,調整心態,成就自我」。
心態好了,生活也就順了,人生也不會太差,離成功也會越來越近。心態不光決定人生,也會決定命運。
正如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所言:要麽你去駕馭命運,要麽命運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新的一年到了,我們一定要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讓自己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因為只有心態,才是真正的主人,決定人生的命運走向。
還拿成功和失敗來說,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前者擁有積極的心態,而後者所持的是消極的心態。---(文:龐鳳山/來源: 老王情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