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鼎暉投資胡曉玲:並購需避開十個「坑」

2024043012:29



並購的失敗率達80%,一定要心懷敬畏。

4月26日~28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4(第十六屆)中國商界木蘭年會」在浙江烏鎮舉行。在導師大課環節,鼎暉投資創始合夥人胡曉玲分享了她對「企業並購與組織轉型」的思考。

胡曉玲分享核心要點如下:

1.並購失敗率達80%,並購一定要謹慎,需要避開十個「坑」。

2.並購前一定要圍繞商業本質認清自己的組織基因和組織能力。

3.首單並購是一把手工程,要由企業中最能動用資源的領頭人負責並操盤。

4.並購前要做好七八成的準備,但在實施階段避免求全。

5. 並購中需要利他思維,保持的初心是:「我」有什麽用?



鼎暉投資創始合夥人胡曉玲 來源:中企圖庫

以下為胡曉玲分享實錄(有刪減):

並購無疑是個龐大而又復雜的議題,每當我們助力企業完成一次並購,都需要投入一兩年的時間去準備和運作。今天短時間內不可能講清楚這件事,但通過今天的課程,我想傳遞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並購不容易,並購的失敗率高達80%」,而且這80%的失敗率,是指已經真金白銀地將錢花出去後的失敗率,並不包括希望並購一個標的,沒有買成的「失敗率」。

盡管我認為,很多事情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去做,比如順勢而為的事情,結果好是大概率事件,過度的謹慎往往會讓我們錯失良機。但面對並購這個高達80%失敗率的決策,我仍然建議企業在準備階段至少要有七八成的準備,對自身的組織基因和能力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再去做。

因此,如果今天有一件事可以與大家分享,那就是對並購的敬畏。

並購十「坑」

並購有很多「坑」,即使我這裏列的其中十個主要陷阱,今天也不夠時間展開,我挑幾點來適度展開:

一、對自己的能力邊界和擴展性認知不足。

二、交易結構裏留下太多日後博弈的地方。

三、低估文化整合難度。很多企業並購後,簡單地把對方供應鏈和銷售網絡加進來,一定會變得更強大嗎?低估文化整合難度,忽略文化差異的融合,是並購中經常犯的一個錯誤,也是特別容易出問題的地方。

四、高估整合以後的收益。

五、盲目信任合作方的權威性和專業性。

六、鄰居風險。過去的幾次並購中,我判斷一起參與並購的合作方可能會帶來問題,因此選擇放棄了並購。

七、神仙打架。

八、以為小標的並購更容易。其實,小標的有小標的的難,比如小標的可能更需要事必躬親做細節運營,大標的有大標的的易,當然也有它的難,核心是認知自己、診斷自己的能力。

九、盲目競價。

十、忽略行業和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

我們團隊從1995年開始做投資,到今天已經經歷了四個周期。而從2008年往後的整整13年間,市場一直相對平穩,沒有出現過大的波動,這使得很多在2008年以後入行的人,直到2022年、2023年才真正第一次經歷周期。在周期下,很多企業在不該買的時候買,低點的時候應該出手卻猶豫不決,都可能會踩坑或者錯過機會。



認清組織基因和組織能力

比如消費企業,如果有50個消費類目,那每個類目本質不同,與消費者達成的連接點也不一樣。反過來,要求企業製勝的基因和關鍵要素也不一樣。

企業需要圍繞商業本質,清醒地認知自己的組織基因和能力邊界,知長補短。舉個例子,B企業收購某運動品牌並不成功,但該品牌後來被A企業收購後卻取得了成功,為什麽?

我當時在B企業任董事,參與過該企業的一些並購決策,這起收購是我唯一投反對票的一筆。我的擔憂是:

第一,B企業當時本質上是一家零售公司,並不具備品牌基因。零售企業是強運營、軍事化運作的,每個財務結果,都要嚴格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這與品牌公司有很大不同。

第二,B企業也沒有準備好完全新創一家公司,為該品牌製定新機製,給予它獨立成長的環境,與自身的零售文化分割開。

第三,B企業在供應鏈、研發體系上,還不具備做運動品牌的能力和積累。

第四,並購後,雖然有從運動公司找來的優秀人才,但又沒有強大到可以充分駕馭現有資源,像創業一樣將新生意做起來,公司內也不具備相應的組織資源。

基於這幾點考慮,我認為並購的失敗率很大。事實也證明了我的擔憂是正確的,這幾方面的問題後來的確是這次並購後不成功的幾個主要因素。所以並購前,我們一定要認清自己的組織基因和組織能力,有沒有生意或管理的「利器」可以輸出?需要補足什麽能力?組合什麽資源?診斷和認清自己非常重要。

一把手工程

首單並購要是一把手工程。並購要由企業中最能動用資源的領頭人負責並操盤,至少首單要這樣做。

如果並購重任不是落在一把手肩上,而是交給企業中的職業經理人去操辦,會遇到諸多難題,比如一單並購就可能要涉及數億元的投資,職業經理人是否擁有足夠的權力、擔當、能力去做這個決策呢?其他的掌握關鍵資源的平級職業經理是否能真心地、全力以赴地配合?

好的組織結構並非普適,不能脫離對關鍵人的判斷。企業並購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去市場上找一些簡歷漂亮、能力優秀的人,「組成」一個看似強大的團隊,然而這樣的團隊往往缺乏真正的默契與信任,我把這種情況稱為「神仙打架」。

並購要製定計劃、策略,大家方向步伐必須一致,而且即使製定出了周密的計劃、策略,實施過程中仍會有很多問題和坎兒要過。如果沒有一個具備遠見卓識和特別強大的「一號位」,而僅僅將幾個簡歷光鮮的人聚在一起,他們之前沒有磨合過,也尚未建立信任,這樣的團隊,其失敗的概率也會高達八成以上。

一般而言,從外部尋找一個團隊執行並購,若該團隊中的人沒能得到「一號位」或「一號位」下幾個關鍵崗位全力支持的,要成功完成並購無疑難上加難。



避免求全

並購前要做好七八成資源的準備,但在實施階段要避免求全。想一步到位並不容易,且可能將其中的文化沖突、管理沖突激發出來。

收購後,企業往往面臨著要放大銷售,要降本增效的任務,包括調崗裁員等情況,這些過程中,建議分步驟進行。想在一開始就將事情做完美,往往容易放大矛盾,把雷引爆。

因此,在操盤並購的時候,我建議先將最能出彩的事情做出增量,讓所有參與的人看到希望,形成向心力。做好第一步後,第二步、第三步才可以做好。並購後,至少要在開始的時候打一場漂亮的勝仗,讓大家有信心。

我曾經擔任美的集團董事7年,我舉一個美的的例子,雖然並不是並購的案例,但道理相同。

一家企業如果既能實現銷售高速增長,又能讓成本效率最大化,同時產生規模效應,這是理想狀態。但現實中卻不太可能,美的非常清楚這一點。

2011年以前,美的實行事業部製,且有3個二級產業集團,事業部幾乎相當於完全獨立的企業,生產、供應鏈、原材料市場、銷售都由事業部自己負責,因為當時的美的要銷量、要噸位,在追求噸位的情況下,放棄了協同、整合。

美的在剛開始成長的時候實行事業部製,是非常聰明的,所有資源都由事業部的一號位調配,同時獎罰嚴格。我記得,當時美的事業部如果當年銷售增長任務完不成,事業部一把手、二把手都會失去超50%的收入,所以大家都特別關註增長、噸位。

通常規模小、能力不強的時候講協同,可能會是悖論。直到2012年,方洪波接任美的集團董事長,進行集團內整合、加強協同,記得當時盤出的僅閑置倉庫就有200萬平方米。將三個產業集團合並,總部進行裁撤,不包括後續IT擴張的人,管理層從1200人減至兩三百人。

美的轉型非常徹底,但前提是有足夠的噸位,在市場上擁有30%~40%以上的穩定的占有率。從事業部製到整合為平臺型組織架構,美的這兩步,我認為走得非常漂亮,確實有大智慧。

利他思維

每個優秀的組織,都有強大且獨特的文化,並購時需要平衡組織間的獨特性和包容性。並購中,我們需要保持的初心是:「我」有什麽用?

以鼎暉與某國內家電龍頭「A公司」2017年聯合並購美國家電企業「B公司」為例,這次並購的成功有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利他思維的應用。並購後,通過優化全球供應鏈體系、接受被收購方的優質管理資源反哺以及打造爆款產品等方式,實現了雙方的共贏。

首先是供應鏈的優化。全球的家電70%的供應鏈在中國,A公司利用其在中國家電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整合全球供應鏈體系,優化多家一、二級供應商,推動各業務線利潤率提升,幫助B公司成本節約了10%~20%。

其次,在組織整合方面。很多企業家會認為,我們是主導的並購方、控股股東,應該將我們的運營管理強製推行。但是本次並購後卻並沒有一刀切地全盤推行收購方理念,而是接受被收購方的優質資源反哺,將美國公司的管理層選拔出來,也就是被收購方的CEO來管理全球業務的運營,這種信任與尊重使得雙方能夠好地融合與協作。

最後,在業務協同方面, A公司利用自身的研發的技術優勢和被收購方在美國本土的品牌優勢,共同打造了一款融合了高壓鍋和空氣炸鍋的新型產品,產品一經推出即在美國成為爆款,首年銷售額達到2億美金。收購前,B公司的廚房家電業務每年銷售額是5億美元,這意味著,僅上述一個爆款產品,就為其帶來40%的增長。

未來可能會進入並購風起雲湧的時代,我講這麽多,最後還是希望回到最初所說的:並購的失敗率達80%,一定要心懷敬畏。---[中國企業家記者: 張文靜*編輯:米娜*頭圖來源:受訪者/來源: 中國企業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