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版「一帶一路」來了!拜登野心勃勃,現實卻是……
拜登有著宏偉的理想,但卻要面對骨感的現實……
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日前到訪美國,除了進一步請求拜登做防衛背書外,小馬科斯此次的華盛頓之行還斬獲了一份大禮!
據悉,有美國版「一帶一路」計劃之稱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倡議(PGI)」正式落戶菲律賓。有了這份大禮包,小馬科斯或許將更加堅定對抗中國的信心。
「一帶一路」退出者
小馬科斯領導下的菲律賓政府極度親近華盛頓,在主動深化與中國矛盾的背景下,整個菲律賓社會似乎都彌漫著一種「對華反感」的氛圍。
去年,北京召開了「一帶一路峰會」,這是該框架提出10周年的一場盛大紀念會議,但小馬科斯卻選擇了缺席,並隨後單方面選擇了「退圈」。
4月11日,拜登在白宮接見了小馬科斯,雙方會面期間,拜登公開承諾了一項名為「PGI呂宋走廊」的對菲投資計劃,這將是「PGI」計劃自實施以來首次落地在印太地區的項目。
據匿名華盛頓官員爆料,該項計劃將連接菲律賓的蘇比克灣、克拉克、馬尼拉以及八打雁。加速對高影響力基礎設施項目的協調投資,涉及的領域包括港口、鐵路、清潔能源、半導體和供應鏈。
據悉,「PGI」計劃最早由拜登在2021年提出,旨在聯合G7集團向全球發展中國家提供一系列的資金和技術支持,用以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
2022年的G7峰會上,拜登與其他領導人共同承諾,將在未來5年籌集6000億美元資金,為發展中國家帶來基建資金。
這樣的手筆不可謂不大,但拜登宏偉的理想卻面臨著骨感現實的挑戰!
骨感的現實挑戰
按照PGI框架來看,其籌資的渠道有三條:
其一是公共財政層面的贈款,其二是聯邦層面的融資,其三是私營部門的投資。
事實上,這項計劃一經提出就飽受學者的質疑。因為在美國兩黨製的政治背景和債務高企的財政狀況下,公共財政很難擠出多少資金用於投資發展中國家,這樣的撥款法案幾乎不可能在國會獲得通過。
而美國是該項計劃的「牽頭人」,如果美國在公共財政捐贈與投資上不表現出誠意,其他夥伴國家很難會跟上。
因此,拜登更多的是指望私營部門能夠挑起大梁!希望動員起更多的美國公司參與到這項計劃中來,借用他們的資金來達成目的。
但拜登忽略了一點,中國「一帶一路」框架的資金大部分來源於我們的國有銀行,它們不僅具有市場屬性,還有濃烈的行政屬性,可以有效地配合國家戰略的展開。
但美國的私營部門都是高度市場化的公司,他們在投資發展中國家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風險和回報率!完全滿足美國公司投資要求的國家和項目其實是不多的,拜登的動員行動效果必定會很差,除非他能夠在國內為其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做等價的交換。
再者來看,拜登的PGI框架仍舊聚焦在基建領域,但一個較為尷尬的事實擺在眼前,美國目前缺乏大型工程的承建能力!
根據數據顯示,全球最大的20家建築承包商中,有14家在中國,有6家在歐洲,美國一家也沒有。這就意味著屆時來自美國的資金可能被迫要尋找中國建築承包商來作乙方,一旦這種場景真的發生了,對於拜登政府來說將是赤裸裸的諷刺。
最後,對於拜登搞的PGI框架,筆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太平洋足夠大
無論是出於擔心中國影響力擴張,還是搶奪發展中國家民心為目的,拜登肯搞出這項方案,對於全球發展中國家來說肯定是件好事。他們將獲得更多的發展資金來源,助力自身的城市化進程。
但遺憾的是,這項充滿「政治色彩」的工程註定無法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兼容,白宮方面肯定會逼迫發展中國家在中資和美資之間進行二選一。
作為印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大國,我們歡迎西方發達國家往這一地區投放更多的資金,填補地區發展的短板;但我們不歡迎打著投資旗號的「政治操弄」。
太平洋足夠大,應該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我們也希望美國人可以切實地認識到,幫助發展中國家體現了大國的擔當和責任,如果不是出於真心,就請不要勉強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來源: 新財迷-
*德國:俄羅斯可以換,美國也可以換,但中國誰也代替不了*
4月4日北約迎來了成立75周年,作為冷戰的遺物,蘇聯解體華約解散後,北約也本應該退出歷史的舞臺。但北約卻仍在抱著對抗思維不斷擴張,不僅在歐洲,甚至將觸手伸向了全世界。
從南聯盟到利比亞再到阿富汗,現在又是俄烏之間,戰火不斷,期間少不了北約煽風點火,火上澆油。撕開北約的防禦性面具,北約不過是牟取利益的工具而已。
北約雖然歐洲國家居多,但大哥卻是美國。北約秘書長之間表示,歐洲需要美國,美國也需要歐洲。但當前歐洲的問題並不是北約,而是美國!
現在歐洲考慮的已經不再是和美國攜手合作的問題,而是如何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面對俄羅斯堅持下去。因此,歐洲還需要一個強大且自信的法德關系!
俄烏戰爭的風暴離歐洲各國越來越近,美國卻因為其國內分歧,可能不再為北約成員國提供保護義務。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英國在2016年脫離了歐盟,同時英國也早已經淪為了美國製衡歐洲的工具人!
英國航母
這種情況下,法國和德國關系作為歐洲堅定的基石,對歐洲來說至關重要!不過,法國和德國卻存在嚴重的分歧,特別是在安全方面!
原因其實很簡單,法國強大自信,而德國猶豫不決!此外還有權力性質,法國權力過度集中,而德國卻是分裂的。
作為歐洲三強的德國,在對烏援助中雖然身居第二位,但是只能擠牙膏式地向澤連斯基提供軍援,且還不是任何武器都會給,金牛座導彈德國就一直沒給。而德國的理由也很簡單,害怕卷入沖突。
與德國不同的是,美國、英國和法國雖然也有這種擔心,但卻很大膽。英國此前完全是美國試探普京的馬前卒,很多武器彈藥,都是英國率先給烏克蘭的。
德國金牛座導彈
而法國此前雖然在援烏上不給力,排名甚至在十名開外,但近期以來,法國經歷了一場哥白尼式革命。法國從公開不能羞辱俄羅斯,變為了要出兵烏克蘭!
德國長期在安全上依賴美國,能源買俄羅斯的,和中國做大生意。不過,德國這三大支柱都受到了質疑。
雖然德國這兩年提高了軍費預算,達到了北約的要求,且在短時間內找到了代替俄羅斯的供貨商,但是德國依然離不開和中國的貿易!
而法國自二戰後就表現得與眾不同,雞立鶴群。戴高樂時期就與美國爭奪北約的領導權,失敗之後趕走了駐法美軍,還退出了北約,聯合幾個國家創立了歐盟的前身。
近日德國總理朔爾茨抵達重慶 展開訪華之旅
這幾年來,法國總統馬克龍又在積極推廣歐洲戰略自主,其目的就是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而且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突如其來的俄烏戰爭,讓歐洲再次抱緊了美國的大腿!
不過,現在美國對烏援助上擺爛,法國似乎看到了機會,於是乎法國這段時間以來不斷向俄羅斯示強,尋求重新獲得歐洲的領導權。
但法國實力不夠,單獨取代不了美國,因此法國需要和有錢的德國聯手,本來英國也該加入,居中調和法德兩國的關系,不過現在法德找到了波蘭代替英國。
雖然歐洲需要法德兩國,但是兩國存在的分歧卻嚴重地影響了歐洲!不過,德國仍在努力靠近法國!
法國核力量
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德國擔心未來美國可能會撒手不管,而德國很是依賴美國的核保護傘,如果美國撤離,法國這把小傘成為了德國唯一的選擇,以便於抵抗來自俄羅斯的核威脅。
但法國核武器的數量和質量都比不上俄羅斯,自保綽綽有余,但是要為歐洲遮風擋雨,顯然有點困難。---[來源: 聚散流水/一個世界,戰火為何紛飛]
*伊朗的麻煩來了!美國舊招新用,戳中伊朗的驕傲*
伊朗這一輪報復行動的結束,三股勢力較勁的中東難得出現了「雙贏」局面。
在伊朗和以色列都認為自己「贏了」的情況下,伊朗突然宣布「軍事行動停止」,以色列態度反復後隨即表態「不尋求與伊朗開戰」。看起來,事情似乎「點到即止」了。
很快,美西方似乎也開始了後續的「掃尾」工作。
據日本共同社15日消息,七國集團(G7)召開緊急視頻會議,討論伊朗對以色列發起的軍事行動。
會後聲明主要有三點內容:
*「以最強烈措辭譴責」伊朗行動,「避免進一步對抗」
*「全力聲援」以色列
* 考慮對伊朗實施製裁
至於可能涉及到哪些製裁,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另一份聲明提到,特別是針對伊朗的無人機和導彈項目。
若真是製裁這兩點,那可真就有意思了。
在這場報復行動中,伊朗首選的主要武器就是無人機。伊朗會這樣選擇,大概率有三個原因,一是大家都知道的便宜,消耗起來不肉疼,外加可航點飛行和低度飛行,航程也遠。二是在俄烏沖突中,烏克蘭在無人機的使用方面給了伊朗很大的啟發,這一點,在胡塞武裝在紅海利用無人機對美艦發動飽和攻擊時,得到了驗證。三是伊朗借此實戰體驗一把,有助於後續提高無人機精度、機動性等方面性能。
之所以說有意思,是事後以色列號稱對伊朗無人機和導導彈有「99%的攔截率」;英國稱其皇家空軍戰機幫助以色列擊落多架伊朗無人機和導彈;美國統計有100多架無人機還沒到以色列就被攔截下來。
按道理,美西方既然這麽能「攔截」,那伊朗無人機應該造不成什麽威脅才對。怎麽美西方為就這麽慌,點名要製裁伊朗無人機?
細想下來,恐怕以色列的損失並不盡如以軍方輕描淡寫所說那樣「損失輕微」。
除了設施損毀,曾經擔任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財務顧問的裏姆·米納奇準將透露了一點,以色列在這輪防禦中付出了極為高昂的代價,擊落伊朗無人機和導彈的成本超乎想象,是伊朗發動襲擊成本的10倍還要多。
恐怕這才是美西方想要製裁伊朗無人機的真正原因。畢竟,伊朗無人機也算得上是全球第一梯隊。
而美西方想製裁導彈方面,那對伊朗來說就再熟悉不過了。別說導彈了,就連在核武器方面,美國從未停止對伊朗進行圍追堵截,也沒能阻礙伊朗成功研究出核武器。
當然,除了馮德萊恩所透露的武器方面製裁外,G7緊急會議很可能還會製定一系列外交和經濟製裁措施。
說到底,美西方開始迫不及待製裁起伊朗,還是因為「玩兒不起」。美國不想打,想打的只有內塔尼亞胡。與其引起伊朗大規模的報復,美國還不如扯住以色列草草收場。
至於拜登想通過召集G7緊急會議圍剿伊朗,還不如分點時間想想,以色列為什麽討打。等美國想通了,以色列想通了,一切就平息了。---來源: 新財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