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金字塔之謎:德國遊客發現「反常」,難怪西方敘事被質疑
20世紀70年代,法國化學家約瑟夫-戴維多維茨,使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古埃及金字塔的石材進行了檢測,發現它們「不會產生自然結晶的快速化學反應」,表明它們不是天然石材,而類似混凝土,進而他判斷古埃及人早就掌握了混凝土工藝。
在此之後,還有一些西方學者與之得出相同結論,即認為古埃及人掌握了混凝土工藝。但對這一結論,中外學者通常並不正面回應,而是斥責為無稽之談的偽科學,始終堅信金字塔是由天然的石材建成。材料學非常專業,其中如何很難說得清,暫且不談這一話題。
但2015年,一個德國攀爬愛好者Andrejcie(安德烈切),違規攀爬到了146米之處,還拍了一些視頻,其中一個鏡頭令人極其費解。下圖可見,除了「石材」出現氣孔蜂窩風化外,裏面還有多處包裹了磚塊,這一現象極其反常。
對於磚塊,歐美百姓可能沒有太大感覺,因為說明金字塔或許使用了磚塊,但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件事就不那麽簡單了,因為磚頭有其漫長的演化發展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能拿出下圖所示的這樣標準磚塊。
關於磚塊,中國發現相對完整的演化鏈,如今發現的最早的磚塊來自仰韶文化藍田新街遺址,距今5000多年。
起初,古人使用夯土建築,後來發明版築,就是在兩塊木板之間填充泥土夯實,宋明之前中國還在使用,尤其是建造城墻時。
距今7000年前,在燒陶過程中古人發現了「紅燒土」,這種材料更能抵抗雨水,於是古人將不規則的紅燒土作為建材之一。同時,出現了高成本的「紅燒土房」,就是火燒整個夯土房的墻壁,使之「陶化」,當然這種成本很高,一般是部族首領或祭祀場所使用。
距今6000余年,通過紅燒土的啟示,古人開始專門燒製「紅燒土塊」,厚約10—15厘米,湖南大溪文化城頭山遺址中,就出現了專門燒製「紅燒土塊」的陶窯。但此時紅燒土塊並不標準,說明還未定型。
距今5000多年,「燒結磚」出現了。通過下圖可見,相比後世的磚塊,當時的燒結磚還比較「簡陋」。磚塊定型之後,大概才出現泥磚,這種泥磚在中國一直沿用到上世紀。
燒結磚出現後,接下來面臨的是進一步優化、推廣與普及。但實際上,受製於燒磚成本,殷墟當時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與木料,春秋戰國時主要是一些墓穴使用磚塊,其中好多屬於大型空心磚塊(這樣減輕重量)。秦磚漢瓦,秦漢時有過一次普及,但主要還是上層使用。宋明時逐漸下沈,明朝時大規模出現磚砌城墻。
按照西方歷史敘事,對於古埃及人而言,金字塔具有特殊意義,因此金字塔上使用成本高昂的磚塊(相比中國,缺少木材燃料的埃及地區燒磚成本更高,兩河流域也是如此),其實並不奇怪,但有兩點卻令人費解:
首先是除了中國,包括古埃及在內,其他地區沒有磚塊的演變史,仿佛突然就知道「燒磚」,一下子就跳過夯築、紅燒土、紅燒土塊等環節,進入了磚築時代。
其次是磚塊形製,金字塔上暴露出的磚塊形狀,與後世的一模一樣,磚塊形狀也沒有演化過程,突然進入了成熟階段,仿佛出道即成熟、出道即巔峰。
因此,西方敘事下的古埃及文明,要麽古埃及人真神,要麽金字塔為近人製造,要麽金字塔斷代有問題(就是高估了年代,實際可能是中國磚塊西傳後才出現的)。
最後,關於本文話題,還有兩點值得一談:
首先,任何一個發明發現,哪怕我們司空見慣的,都是古人一步步艱難發展出來的,不太可能一蹴而就,磚塊也是如此。因此,金字塔上突然出現在古埃及沒有演化過程的成熟的磚塊,這件事實在太反常了,很難不讓人懷疑。
其次,與古埃及金字塔上的磚塊一樣,西方敘事中的兩河文明、古印度文明、以色列等上古遺址,都有大量成熟的磚塊建築,動輒就是磚砌城墻,堪比明清時的中國,卻沒有磚塊演化發展過程,實在讓人費解。關於這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搜相關遺址圖片,兩河、以色列、古印度等古城磚塊建築非常普遍。---來源:百家雜評-
*埃及出土4500年前莎草紙:神奇一幕再次出現,西方考古讓人質疑*
2000年,在埃及紅海沿岸很近的瓦迪阿嘉夫港口遺跡附近,英國考古隊取得了一個重大發現,即出土了迄今最早的莎草紙文獻——《梅勒日記》,距今已有4500多年。
所謂《梅勒日記》,就是一個叫梅勒的古埃及工頭的日記,他管理40余手下、參與製造胡夫金字塔建造,在莎草紙上用古埃及象形文字、采用日記形式,記錄了胡夫金字塔的建造過程。
《梅勒日記》記載:他主要工作是運送石灰石塊,利用尼羅河水位上漲將20公裏外的石灰石運送到吉薩工地,每塊石灰石重2-3噸,一船運送30塊石頭,每月運送大約200塊,最終胡夫金字塔耗時27年建成,且只用了2萬人,顛覆了傳統認知。
破解金字塔建造部分之謎,《梅勒日記》自然無比珍貴,難怪又被西方稱為是21世紀前二十年的「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但問題是,破解金字塔建造之謎的梅勒日記,到底可不可信呢?縱觀梅勒日記可見,神奇一幕再次出現,西方考古讓人質疑。
《梅勒日記》的考古發現非常神奇,英國B、BC廣播公司參與了現場考古拍攝,後來還製作了一部《珍寶解密》的紀錄片,至於「神」在何處,4500年前梅勒竟然寫下《梅勒日記》暫且不談,就說考古與破譯方面就讓人費解,比如以下三點:
首先,歷4500年而不朽
在瓦迪阿嘉夫港口遺跡附近,距離紅海非常近的地方,英國考古隊在地下三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幾百張莎草紙文獻——《梅勒日記》。
出土時的《梅勒日記》,韌性超乎想象,不僅非常幹凈,而且字跡依舊清晰可見,除了一些殘破之外,似乎沒有絲毫深埋地下的歲月痕跡。
按照常理,距離紅海如此之近,莎草紙含有蟲卵,且又歷時4500多年,應該已經不成樣子了,至少幾百張莎草紙會聚成一坨,但《梅勒日記》卻是張張分明,基本保存完好,且字跡清晰可辨。
與之類似的是,前兩年德國出土的3000年前的青銅寶劍,意大利出土的青銅人像,以色列出土10500年前的籃子(下圖,簡單粗暴的搬出去)等,都看不出什麽歲月的痕跡,似乎西方文物總能抵抗歲月的侵蝕,不知道用了什麽「保真的黑科技」。
但是與之相比,中國考古發現的文物,無論青銅器、還是竹簡或紙質文獻等,都充滿了歲月的痕跡,出土時都需要嚴格的保護措施,稍有不慎就會毀壞。
其次,無需特別的保護
更為驚人的是,《梅勒日記》出土之後,考古人員是「直接用手」將其抓到木盒子裏,註意是「直接用手」接觸,此後也沒有將之密封保存。
從露天、高溫、高氧、高紫外線的環境中,將之挖出來,然後徒手抓起將之放到木盒子裏,最終這份4500年前的莎草紙文獻安然無恙。
與之相比,中國考古遇到的教訓就太多了,比如以下兩點:(下圖,考古現場似乎還有一包香煙)
其一,建國之後,打開明朝萬歷皇帝定陵之後,由於突然接觸到了空氣,環境驟然變化,大量的絲織品由於與氧氣接觸而隨即化為灰燼。
其二,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相當部分出土時還是彩色的,但接觸空氣幾分鐘之後就被氧化了,表面顏色脫落。後來吸取教訓,現在是兵馬俑一出土,立即噴上一種防腐劑,再包一層塑料膜,然後再移送到實驗室,整個過程非常小心。
但無論是《梅勒日記》,還是西方其他考古發現,似乎都無需特別保護,最典型的是俄克喜林庫斯垃圾場的數十萬份莎草紙文獻,1896年被發現,當時根本沒有任何保護,最終這些2000多年前的文獻完好無損,沒有什麽突然出世的氧化問題!
第三,上古文獻的破譯
文章開頭談到的《梅勒日記》破解胡夫金字塔建造,就是西方學者破譯出來的內容,可以說整個破譯沒有遇到什麽難度。
但問題是,即便同一文字系統,古文字破譯也困難重重,因為文字字形與內涵都會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4500年前使用的工具、社會性詞語等,難道都會一成不變的被後人使用?如果不變的話,豈不代表這個社會毫無變化?如果變的話,今人如何破譯某些早已被棄用、或意思轉變的字詞?
其實,只要了解一下甲骨文的破譯,就明白其中的難度了,甲骨文破譯最大的問題是時移世易,今人不了解商朝社會情況,而文字是社會、時代的反映,故而甲骨文上還有大量文字難以破譯。
因此,梅勒寫下《梅勒日記》,本就是一個「神話」;今人再輕松破譯這本日記,又顯然是一「神話」。當然,西方類似神話還有很多,比如5000年前到2000年前的楔形文字,都能被他們破譯。
最後,關於本文話題,還有三點值得一提:
首先,《梅勒日記》是真是假?如果與中國考古相對照,相信大家都有一個答案;即便沒有對照,僅以常理實事求是的判斷,相信也會得到同樣答案。更可怕的是,類似《梅勒日記》的西方考古發現,可謂數不勝數,它們是真是假?
其次,既然真假明顯,為何還會如此?原因很簡單,一是橫行無忌,當時西方如日中天,世界輿論由其掌握,西方說什麽都有無數人深信不疑,因此可以肆無忌憚;二是需要解釋,當時正值質疑金字塔是混凝土建造之際,《梅勒日記》恰好可以「證明」金字塔建造石材。
第三,通過考古現場拍攝,通過專家破解日記,通過頂刊論文加持,最終《梅勒日記》與許多西方考古發現一樣,如此就成為西方歷史敘事的一部分!問題是,《梅勒日記》如此違背常理,建立在其上的西方敘事還可信嗎?---來源:百家雜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