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一個人最大的底氣,來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2024031418:06


有人問我,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靠譜?

判斷的方式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看他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01. 成爲問題終結者

這麽多年,我越來越發現,真正靠譜的人,都是問題終結者。

爲什麽很多人在職場上工作了很多年,依然沒有得到晉升?

其實就是他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一遇到問題,他就躲,就逃避,然後把問題推給別人。

但這麽做,其實能力是不會有提高的。

而那些優秀的人,他從來不害怕困難,領導交給他一件事,不是下意識往後退,不是認爲我不行,做不到,不可能。

而是說我可以,能做到。

能自己解決就自己解決。若是他不能解決,他也會向別人請教,然後再想方設法解決它。

但是無論過程怎麽樣,這個問題一定會在他手裏終結掉。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

這樣的人,是非常靠譜的,是值得被托付的。他也會得到領導的重用,在職場上實現價值。

02. 如何成爲一個問題終結者?

成爲問題終結者非常重要。那麽,如何才能成爲一個問題總結者?

第一個,接近問題。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去接近問題。

這些年,我越來越認識到,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不是取決于方法,而是取決于人。

什麽意思呢?

就是問題能不能得到解決,就看你想不想解決。背後,看的就是你有沒有態度,能不能扛事。

企業家馮侖以前講過一個例子:

他們曾經要在海南辦一張執照。當時拿執照非常困難。而且臨近過年了,都覺得年前可能拿不到,要耽誤事。

這時候有一位下屬跟他說:“馮哥,這事你不用管了,我去辦。”

其實他誰也不認識,最後想到了一個辦法,跑去給打字員買吃的,陪打字員聊天,然後這個打字員給他幫忙,又找到了其他人,最後真的在年前把執照拿了回來。

你看,遇到一個問題,如果你繞著問題走,是不可能有解決辦法的。

你有態度,能扛事,去靠近問題,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第二個,找到問題的根源。

要徹底解決問題,還要去找到問題的根源。

有時候,我們總是做一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事,原因就是我們只是在解決表面的問題。

怎麽辦呢?愛因斯坦分享過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我有一小時來解決問題,我會花55分鍾思考問題,再用5分鍾思考解決方案。

核心就是要深度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

該如何訓練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爲,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讓我們無限地探究下去,從而幫我們形成長期的、一貫的思考路徑。

所以,深度思考的關鍵就在于向自己發問,而且常常不是只問一個問題就結束了,而是持續地問下去。

遇到問題時,多問幾個爲什麽,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剝下去,慢慢地,就能抵達本質。

很多時候,人和人之間,解決問題的能力差距,就在于你有沒有多問一個“問題背後的問題”,你問到了第幾層。

第三個,解決問題。

靠近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後,還需要解決問題。

該如何解決問題?

不要逃避,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在這裏,我分享一個我的方法,就是死磕到底。

1. 死磕困難

我舉一個酵母的例子。

2019年之前,酵母的所有業務都在線下。但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所有的線下業務都停掉了。

怎麽辦?我們認爲必須要將業務搬到線上。

說幹就幹。2020年2月,我從公司選了幾個年輕人,組成了在線化運營部門,嘗試著去做直播,做短視頻。

由于是創新業務,我們遇到的困難超乎想象。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沒有直播的工具,手機、支架,這些都沒有。

技術小哥冒著風險,滿城去買工具。我們只能有什麽,就買什麽。後來,我們想辦法湊夠了工具,用一部舊手機在我家裏開始做起直播。

可是,直播怎麽做呢?我們是草台班子,沒有人真正懂得怎麽做。我們就從0到1,一點一點地學,每次直播完都及時進行複盤。

直播有沒有卡頓?技術支持是否到位?畫面是不是清晰?主播的表達有沒有觸發敏感詞?流程上有沒有需要優化的地方?……

正是這樣一遍遍死磕,克服了一個個的困難,我們成功做到了當年管理賽道的全網第一。

而這些年輕人,最後都在酵母走到了很高的位置,成爲了中流砥柱。

所以要解決問題,就是華山一條道,必須死磕困難。

2. 死磕細節

當你在做事的時候,你還要有追求極致的工作態度,在能出結果的地方,一杆子插到底。

爲什麽很多人很聰明,但就是無法取得成就?

就是因爲他們缺乏較真的心態,做不到專注,不願意去死磕細節,總覺得差不多就行了。

但就像稻盛和夫說的,不要因爲自己的工作已經完成了99%就覺得可以放松了,真正決定成敗的,往往是那最後的1%。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有“差不多”心態,凡事要做到最好。死磕每一個細節,做到101分。

死磕細節,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才能真正創造價值。

最後總結一下。一個人最大的底氣,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麽如何解決問題?

第一個,有態度能扛事,去接近問題。第二個,深度思考,找到問題的根源。第三個,死磕到底,解決問題。

*來源:關注我,與100萬管理者一起學組織和管理。張麗俊,創業酵母創始人,酵母咨詢創始人,知名組織創新專家、前阿裏巴巴集團組織發展專家,《組織的力量》一書作者。---(張麗俊/來源: 互聯網思維)



*工作 10 年,我想談談工作的意義*

今年剛好是工作第十年,我想聊一個以前不敢碰的話題:工作的意義。

注:本文討論的是「在企業內的工作」。

01. 一種思路是:我出賣我的勞動力,企業支付薪酬。

這個邏輯的基礎是價值交換,類似于我們日常買商品,我們用金錢購買生産這個商品的所有成本和利潤。

在這個邏輯下,個人的最優選擇是:付出最少,收獲更多。所以,比較好的工作方式是:

1.付出端:能摸魚就摸魚,能推脫就推脫。

2.收獲端:爭奪更多的表現機會,繼而能拿到更好的績效。

當然,這個思路有一個挑戰,就是:背調。

這類似于大衆點評和淘寶評價,你做得怎麽樣,下一家單位可以通過專業機構了解。所以,無論簡曆寫得多好,都有方法來核實真僞。

02. 另一種思路是:工作不只是工作。

工作並不簡單只是一種買賣關系,它是一種更廣義上的關系。

1.個人角色

我們的角色很大程度是由工作定義。

比如出去介紹自己,大多數人都會說「我是 XX 公司員工」。

    即使是一些離職做自媒體的人,他也不忘在簡介裏說「 XX 公司前員工」。

2.社會關系

順著角色往外展開,工作也是社會關系的核心組成部分。

其他人因爲你的角色對你感興趣:

· 可能是好奇,比如你是某大廠員工,大家想了解大廠的收入和壓力;

· 可能是利益,比如對方想跟你們公司有來往,所以把你當作關系鏈的一環。

總之,公司賦予個人的角色是社會關系的重要元素。

    之前參加過一場聚會,明顯感覺到,來自「字節」「小鵬」「微信」等公司的員工會受到熱情的關注,比如大家會主動上前加微信,話題也會圍繞這些企業相關的熱點展開。

3. 自我管理

很多人會說,厭倦了有壓力的工作,想追求更自由的生活狀態。

但當他們真的離職了,之後的生活先是放松,然後就是渾渾噩噩地度日。

于是,有些人開始了「模仿上班」的節奏,固定的時刻去咖啡廳、共享辦公空間,期待通過這種方式來調整節奏。

    一般來說,公司爲了讓員工能更努力工作,會采取以下措施: 1.設置上班時間。 2.設置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 3.安排管理者來管理。 4.召開晨會、周會、月會、年會。 5.日報、周報、月報。‍ 6.招聘有「狼性」的員工,形成內部壓力。 7.進行培訓,講如何提升執行力。 8.在各種場合貼上標語。 (不代表認爲每一條是對的)即使是這樣,我們也不一定能按時做好各種事。

很少人真正擁有時間管理能力,否則相關的課程和書不會這麽暢銷。

而工作會規劃一條邊界:什麽時候上班,什麽時候下班。

邊界本質上可以讓人對自己更有掌控感。

    當然,肯定也會存在部分工作讓人隨時待命的情況,這其實會帶來持續的慢性壓力。人在這種狀態下待久了,人會對工作重點失焦,同時無法管控自己的情緒,最終導致工作倦怠。

4.成長方向

我想說句個人感受:其實我們少有人能做好個人的未來規劃。

高考後選哪所大學和哪個專業,基本是父母或老師指定;找工作要去哪裏工作,也基本是參考學長學姐的選擇,或者父母或老師的建議;如果要尋找一輩子的事業,也很難有清晰的認識。

工作其實給了一個大致方向:在這家公司工作多少年,業績不錯的情況下可以走到哪個位置。

你清晰了,也就知道怎麽提升:要提升什麽能力,經曆哪些項目,甚至是認識哪些人。

而如果沒了工作,那未來很可能會失去方向感。

    有一個關鍵詞,叫做「勝任力模型」。你可以試著用這個詞加上你的崗位,然後進行搜索,便可以看到對應的成長方向。

↑ 試試搜索你的崗位的勝任力模型

5.成就願望

很多人口頭上會說,我想躺平。但如果真正讓他做例行工作,他又會覺得沒意思。

人有一種動機叫做成就動機,就是想做成事,實現自我價值。

雖然有創業這個選項,但說實話,它需要大量的人脈積累、資金支持、管理技能、商業洞察,這些都不是容易掌握的資源和能力。

而公司其實提供了一套機制,讓你可以調動很多自己單幹難以觸及的資源,繼而達成一系列目標。

    以前接觸過一個朋友,他在一家投資機構工作。他說,自己雖然家境還可以,但缺少很多高階的人脈。進入這家公司後,只要有對外交流的機會,一定把握住,爲以後自我單幹儲備資源。

03. 所以,你如何看待工作,就會如何開展工作:

1.將工作看成價值交換,那躺平是最好的選擇。

2.將工作看成社會角色的支撐,便會努力謀求更高的職位。

3.將工作看成社會資源的連接器,便會努力靠近權力中心。

4.將工作看成管理自我的手段,便會提升效率。

5.將工作看成自我升級的路徑,便會找到能力要求,並有目標地去做提升。

6.將工作看成成就自我的平台,便會去多做一些有價值的項目,收獲更多的資歷和榮譽。

以上是我對工作意義的思考。---(曹將/來源: 互聯網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