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維京時代北歐宗教對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對外沖突的影響研究

2024030315:38


有關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宗教的研究

由于維京時期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缺少文字,所以主要研究依托于如《敘比爾的預言》、《埃達》來了解古北歐神話,儀式性的記敘則需要從如維京人發生沖突的地區、派往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傳教士記敘。

作者梳理了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宗教對維京人的影響,但並未對這種宗教如何影響、影響哪方面進行更爲深入研究。



作爲原始宗教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宗教,由于沒有像基督教那樣形成完整神學,加之缺乏文字記載宗教儀式,使得口耳相傳的北歐神話的地位顯得十分重要。

王雲龍在《維京神話敘事特質的歷史學解析》中對北歐神話的敘事特質進行曆史學解析,並把北歐神話發生的故事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合理化的闡釋,從而在研究維京人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之間建立起紐帶。



雖然北歐神話取自于北歐先民的生活,也深刻影響著斯堪的納維亞人的行爲方式,但本文僅僅對神話敘事內容進行闡釋,具體如何形成、又對信奉者有怎樣的影響,在文章中罕有提及。

劉雙在《生産與神話——北歐神話體系形成發展分析》這篇文章中,對哪些因素影響北歐神話的形成總結出三點:“一是北歐的地理和氣候對北歐神話的影響,二是北歐的曆史和人文對北歐神話的影響,三是北歐先民的生存狀態對北歐神話的影響。



這說明作爲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宗教內核的北歐神話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這種獨特性賦予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宗教殊別性,因此大大增加先天對當時西方主流宗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小衆宗教産生沖突的可能性。

吳鳳玲在《交流與融合:薩米人薩滿教與北歐宗教的互動》中的觀點認爲斯堪的納維亞帶有侵略性的宗教對薩米人的薩滿教有影響。



如曾經薩滿教禁止女性占蔔,而北歐宗教占蔔則主要由女性承擔,經過北歐宗教沖擊,薩米人占蔔也開始由女性承擔,當然宗教方面的沖突最主要體現在和基督教方面。這個主題是斯堪的納維亞相關研究的重點。

宋曉梅在《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基督教化研究》中,首先從基督教本身傳播來分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當時基督化的現狀,其次是維京人的宗教寬容政策使得基督教更好傳播,最後討論了基督教到來後對維京人當地的社會文化産生的沖擊。



這篇文章作爲史學類研究,對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皈依基督教做了詳細分析,但是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宗教和基督教具體沖突方面探討較少。

譚淵在《<梅塞堡咒語>背後的宗教中突與文化妥協“異教文學”中的文化編碼研究》中,以研究唯一一部完整保留崇拜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宗教的古高地德語作品——《梅塞堡咒語》爲基礎,來探討基督教是如何對北歐宗教産生沖擊的。



作者從語言學入手揭示了當時日耳曼先民宗教信仰的風貌,以及當時發生的社會變革和基督教與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宗教的沖突與融合。

劉日新在《北歐基督教化與使徒安斯加》中試圖從北方文本《安斯加傳》入手,通過對教士安斯加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傳教經歷進行分析,探討了斯堪的納維亞人由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宗教轉向基督教的背景、原因、主要方式、主要過程以及影響,闡釋了北歐基督教化的詳細經過。



有關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對外沖突的研究

有關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對外沖突的研究,國內在知網上找到最早的是《維金時代:沖突與交融》。

沈堅這篇文章比較全面地概括了維京時代的特點,在沖突方面提到維京人對歐洲的入侵的原因,以及維京人擴張和劫掠行爲的總結,最後是和基督教的衝突。



該文章作爲國內有關斯堪的納維亞的早期研究,總結維京時代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一些特點和行爲方式比較全面,爲我們相關研究提供寶貴研究材料,作爲有關維京時代的早期研究,對細節探討不夠詳盡略顯遺憾。

王雲龍在《前維京時代北歐與歐洲大陸的聯系》中,將史前時代到維京時代前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區與歐洲的貿易、技術、文化上聯系的進行梳理,總結了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中世紀前的歷史發展脈絡,爲研究維京時代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做了翔實的史料鋪墊。



陳钰在《維京人殖民活動及其衰落原因探析》中探討了維京人地兩種殖民方式——一種是對劫掠地區的殖民,另一種是對未開發地區的殖民,將殖民衰退的原因歸爲維京人落後的組織形式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這兩種殖民方式是本文重點表現的對外沖突方式。



劉程在《維京時代遠程貿易與北歐區域整合研究》中側重探討了維京時代歐洲的貿易問題和一些經濟衝突,而遠程貿易爲北歐入侵提供便利。

黃騰龍、胡尊如在《8—10世紀斯堪的納維亞人入侵與西歐封建化》中分析了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人對歐洲的入侵特點和方式,以及入侵後對維京人封建化的影響。



宋曉梅在《中世紀斯堪的納維亞民族社會演進研究》中,站在曆史學的角度以充足的史料將斯堪的納維亞民族的社會演進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認爲引起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對外擴張的主要原因並非是該地土地貧瘠、人口過剩,而是被肥沃的歐洲大陸和不列顛的土地利益吸引,重要商業中心的形成也爲斯堪的納維亞人對外入侵造成影響。



余雄飛在《沃爾賽的“維京時代”與19世紀丹麥民族主義》中,將由丹麥著名學者沃爾賽創造的學術概念——“維京時代”放到作者所處的曆史環境,並通過梳理當時歐洲當時的國際格局以及文化思潮來對“維京時代”這一概念進行闡釋,從而加深對于斯堪的納維亞的認知。

有關宗教與對外沖突的研究

趙彥亮、張國剛在《宗教對地區沖突和戰爭的負面影響》中認爲宗教誘發沖突和導致戰爭的深層原因有:1、宗教強烈的排他性誘發沖突和導致戰爭;2、宗教感情的狂熱性誘發沖突導致戰爭;3、宗教意識的持久性、穩定性和沈澱性誘發沖突導致戰爭;4、宗教矛盾與民族矛盾相互交織激蕩誘發沖突導致戰爭;5、宗教具有一整套組織與動員體制,爲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渠道。



鍾龍彪在《建構主義視野下的宗教與政治衝突》中認爲宗教促動政治沖突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政治經濟社會條件。

從歷史和現實來看,在世界多數地區,宗教傳統的復興以及新宗教運動的湧現都伴隨著嚴重的社會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另一個是“宗教因素”體現者的活動。

“宗教因素”體現者大致可分爲兩類:“一類是通過宗教信仰者中的教界人士(教職人員)得以體現。

另一類是那些並不具有教職的非教界人士。”

而體現者能成功地利用宗教實現它們自身的目的。



章遠在《進攻性宗教衝突與防禦性宗教衝突:基于地緣政治的分析》中,將國際政治現實主義融入到宗教衝突中,並認爲宗教同樣也是處于無政府和缺少上層權威的狀態。

作者把面對安全困境時存在不滿又有能力主動訴諸武力、挑起沖突的目的是追求絕對安全、爭奪宗教生存空間上的利益最大化的稱爲進攻性宗教沖突,反之面對現狀以維持相對安全的各自獨立發展狀態爲目的的稱之爲防禦性宗教沖突,並分別舉出中東和遠東地區的事例論證。



雖然研究集中在當代宗教的安全困境上,但這種宗教沖突的分析模式放在時間維度上是否還具有普適性,有待探索。

孫浩然在《論宗教衝突的和諧轉向》中認爲,宗教衝突的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爲兩個方面:第一,沒能正確對待差異,總是過于強調神靈觀念、信仰體系、崇拜儀式以及文明素質等方面的不同,誇大宗教信徒之間分屬不同宗教的我他界限,培養並內化出我宗教對他宗教的優越感、強勢宗教對弱勢宗教的支配欲;第二,沒能正確處理利益問題。



宗教的利益在于獲得有助于自身發展的各項資源,其中最爲重要的是信徒的身份性資源。

宗教利用這種身份性資源對內壓迫教徒,對外排斥打擊異教徒。



金澤在《宗教與政治互動的複雜性》中認爲,宗教鬥爭政治化會引發衝突。

宗教不僅可以其宗教觀念間接地影響教徒的政治取向,而且可通過其組織系統直接左右教徒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的抉擇。

當這種信仰力量和社會力量統合起來,形成一種意識形態時便可以調動社會力量實現宗教擴張。



雖然宗教不等于文化,但是文化與宗教總是緊密相連,每種宗教多會孕育出特定的文化,所以探討文化與衝突的關系,也可以關聯于宗教與衝突中。

劉中民在《文化在國際政治的關系管窺》中,認爲文化在國際衝突中,作爲國際衝突的誘因之一的異質文化矛盾。



文化沖突對國際衝突政治解決難度系數的強化。

以上研究從不同方面探討宗教對衝突的影響,爲研究提供了很好地借鑒。

結論 : 人類的歷史證明,宗教差異不是個人、民族、國家之間小的差異,而可能是 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存在的最根本的差異,以至于塞 缪爾·亨廷頓擔憂冷戰後會發生以宗教爲核心的“文明的衝突”。



在這種情況下, 爲促進全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各國領導人、外交人士及國際政治研究者必須重視 宗教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使其成爲“和平的使者”,避免其成爲“動亂的源泉”。



同樣,要推動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不能忽視宗教在一帶一路 建設中的重要性,讓宗教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中發揮積極作用。---[文 : 炎黃刺史*編 : 炎黃刺史/來源: 酸菜菜菜魚]

參考文獻 :
1.唐世平.國際政治的社會演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金應忠、倪世雄.國際關系理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3.馬克垚.英國封建社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