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一個真正的管理者
你必須成爲一個真正的管理者。
如果你在一個組織裏擁有一個“管理職位”,你可能已經認爲自己是個管理者。但是這不是我所說的管理者。你很可能並沒有成爲一個真正的管理者。
另一方面,你也許認爲“管理者”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形象,跟自己沒有多大關系。其實,不管你從事什麽工作,擁有什麽職位,你都需要做一個管理者。
什麽是真正的管理者?爲什麽你應該成爲真正的管理者?你怎樣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管理者?本前言將對這三個問題提供我的參考答案。
一、每個人都是管理者
首先,我介紹管理者的三個定義。根據這三個定義,學管理對你很重要。不過,第三個定義才是我真正想要強調的。
對管理者的“大衆定義”
第一個可以稱爲對管理者的“大衆定義”。普通人對管理者的定義是:管理者是有下屬的人。
根據這個定義,你也許已經是個管理者,或者將在未來成爲管理者。因此,學管理對你很重要。
對管理者的“大師定義”
第二個可以稱爲對管理者的“大師定義”。管理大師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提出,一個人如果對組織的整體成果做出實質性的貢獻,就是管理者。
因此,德魯克認爲有下屬的人不一定是管理者,而相當一部分知識工作者,即使沒有下屬,也是管理者。你大概率是個知識工作者,也希望對組織的整體成果做出實質性的貢獻,成爲德魯克所說的管理者。那麽,學管理對你很重要。
德魯克的這個定義很有啓發性,但是也有誤導性,我在後面的第五章會具體闡述。
我對管理者的定義
第三個是我對管理者的定義。
我先對管理下個定義:管理就是利用資源實現目標。這個定義可以分爲兩部分:後半部分的“實現目標”是目的,前半部分的“利用資源”是手段。一個是結果,另一個是過程;一個是輸出,另一個是輸入。
管理者就是利用資源實現目標的人。根據這個定義,每個人都是管理者。因爲每個人都有目標需要實現,都有資源可以利用,所以,每個人都是管理者。
有些人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己決定,有些人的目標則在很大程度上被別人決定;有些人要實現的目標很確定,有些人要實現的目標不太確定;有些人可以利用很多資源,有些人的資源就沒那麽多,比如沒有下屬這種資源;有些人利用資源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規定好了,有些人則可以自主地決定……但是他們的共性是:利用資源實現目標。
我們可以說,他們是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管理者,但是他們都是管理者。
學習管理就是學習如何利用資源實現目標。這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因此,對你也很重要。成爲真正的管理者,就是成爲一個能夠有效地利用資源實現目標的人。
二、人性就是管理
我還可以說得更“哲學”一些。成爲真正的管理者,就是充分彰顯每個人的人性。
我對管理(者)的定義不僅來自對現實的觀察,也來自對人性的追溯。如果把人性定義爲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我們可以說人性就是管理。
人和動物的區別
怎麽區別人和其他動物?
人是攜帶工具的動物。人的一個經典定義是: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可是,後來科學家發現黑猩猩也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這個定義就不管用了。
哲學家鄧曉芒把這個定義修改爲:人是制造、使用和攜帶工具的動物。我認爲,加上“攜帶工具”是個天才的想法,真正地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了。
管理是人的“延長的手”。不過,爲什麽說攜帶工具區分了動物和人,鄧曉芒跟我想到的重點不一樣。
鄧曉芒強調的是人之所以攜帶工具,是把工具看作“延長的手”,看作自己的一部分。而我強調的是:攜帶工具之所以成爲動物和人的分野,是因爲人爲了實現未來的目標,准備利用各種資源,而這就是管理。
比如,黑猩猩可能偶爾會使用樹枝釣白蟻,但是,黑猩猩不會隨身攜帶一根樹枝。黑猩猩沒有未來的目標要實現,它只會根據眼前的情境而行動。而獵人對未來有預見性,並且對利用資源做好了准備。
不過,我和鄧曉芒並不矛盾。管理是利用資源實現目標的各種活動。工具是看得見的管理,管理是看不見的工具。管理就是人的“延長的手”。
在攜帶工具之前,猿只能看到眼前的資源。從攜帶工具開始,它們可以看到未來的目標。這是從猿到人的飛躍。作爲人的“延長的手”,管理不只是空間上的延伸,更是時間上的延長。
人和動物的區別,其實就是管理。管理使我們成爲人,這並不只是哲學家或者管理學者的猜想,還是科學家的發現。進化生物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最後進化出來的額葉,就是負責爲未來的目標做計劃。正如一位神經心理學家所指出的:
額葉與目的、意圖、複雜決策密切關聯。額葉只有在人類身上才得以達到顯著的發展,可以這樣說,額葉使我們成爲人。額葉使我們成爲人,也就是管理使我們成爲人。
人類和動物的區別
管理可以是個人層面的管理,不過我們通常談論的是組織層面的管理。如果說人和動物的區別是管理,那麽,人類和動物的區別是組織管理。
虛構故事是組織的基礎。曆史學家赫拉利在其暢銷書《人類簡史》中,提出這樣的觀點:人類的祖先智人之所以成爲進化的勝者,是因爲智人進化出了完全新式的語言,其最獨特的功能是“討論虛構事物”。
赫拉利說:“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于讓人類能夠擁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不管是《聖經》的《創世記》,還是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夢世紀”(Dreamtime),甚至連現代所謂的國家其實也是種想象。這樣的虛構故事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
作爲類的動物只能成群,作爲類的人才有組織。成群的動物依靠的是本能,成爲組織的人依靠的是對某種身份(我們是誰)的認同。這種認同依靠虛構的故事。
現存的和人類最相近的動物是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跟人類的基因差異只有不到2%。但是它們都不會組成很大的群體,只有人類可以形成超過一千人、一萬人、十萬人甚至更大的組織。因爲,只有人類會組織管理。
人的多重身份。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這樣說自己的身份:我可以同時是亞洲人、印度公民、有著孟加拉曆史的孟加拉人、居住在美國或英國的人、經濟學家、業余哲學家、作家、梵語學者、堅信現世主義和民主的人、男人、女權主義者、身爲異性戀者但同時維護同性戀權利的人、有著印度教背景但過著世俗生活的人、非婆羅門、不相信來生的人(如果有人想知道的話,也不相信前世)。
這些身份,用赫拉利的說法,都是森和其他人“一起想象”出來的。動物只能靠本能加入一個群體,而人可以同時認同多個集體、多個身份。
在多個身份中,人還可以選擇自己的重點。比如,森有意把自己的身份想得很“大”,而忽略了自己更“小”、更具體的組織身份: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前院長、哈佛大學教授……
赫拉利指出:無論現代國家、中世紀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規模人類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種只存在于集體想象中的虛構故事。
赫拉利用了很大篇幅舉的例子是一家企業組織——標致汽車。對于標致汽車來說,如何讓員工願意加入標致汽車而不是其他企業?如何讓員工更認同、更投入標致汽車公司員工的身份而不是其他身份(比如業余哲學家或者女權主義者)。
組織管理就是利用組織資源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最開始的組織管理跟猿群相似,它們組織起來獲取食物、擊退天敵。然後,我們的祖先開始講述一個虛擬的組織目標,跟猿群分道揚镳了。
組織目標是組織講的第一個故事,是用來吸引和激勵成員的第一個工具。最早的組織故事可能是這樣的:它們是長毛,我們是短毛,長毛是壞的,短毛是好的,我們要打敗它們。這類似于數萬年後,蘋果公司在著名的“1984”廣告裏講述的故事:他們(IBM)是老大哥,是壞的,我們是創新的,是好的,我們要打敗他們。
小結一下這一部分:人性就是管理,反過來說,管理是人性的彰顯。卓有成效的管理,就是更充分地展現人性。就某種意義而言,是否學好管理,影響著你在多大程度上彰顯出人性。由此可見,學好管理很重要。
三、學好管理,首先要明白三個道理
那麽,怎麽學好管理呢?要學好管理,你首先要明白三個道理。
沒有管理學,只有管理
第一個道理:沒有管理學,只有管理。
沒有“管理學”,市面上有很多從英文翻譯過來的“管理學”教材,其實都是誤譯。因爲英文中根本沒有管理學這個詞,只有管理(management)。
權威的韋伯斯特詞典對management有三個釋義:
第一個是管理(managing)的行爲或藝術;第二個是爲實現一個目標而對手段的有效運用;第三個是集合名詞,指一個企業的管理層。
第二個釋義就是我所說的利用資源實現目標。第一個釋義則是第二個釋義的名詞化。我們可以看到,management沒有管理學的意思。總而言之,只有管理,沒有管理學。
管理學者是“管理+學者”。所謂的管理學者跟別的學者也不太一樣。其他學科的學者是“某某學+者”,管理學者則是“研究管理的學者”。
比如經濟學是economics,經濟學者則是economist,就是“經濟學+者”。心理學者、社會學者、物理學者、生物學者、語言學者等莫不如此。
管理學者卻與衆不同。管理學者是managementscholar,是“管理+學者”。
也就是說,管理還沒有成“學”。管理涉及的問題很大很多,成爲一門單獨的學科難度很大。管理更像是一個研究領域,而非一個學科。各個學科的人都可以研究管理,都可以成爲管理學者。
沒有管理學,只有學管理
學好管理,你需要明白的第二個道理是:沒有管理學,只有學管理。這包括兩個啓示。
啓示一:功夫在詩外
管理沒有成“學”的一個原因,也可以說是一個表現,就是管理研究還不能完全依靠專門的管理學者。
比如,有本叫作《管理學中的偉大思想》的書(准確的翻譯應該是“管理中的偉大思想家”),介紹的第一個思想家不是專業的管理思想家,而是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
這是對學管理的第一個啓示:學管理不能局限在管理之內。
宋代大詩人陸遊這樣教人寫詩:“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如果要學寫詩,光是讀詩是不夠的。這句話對管理一樣適用。如果要學管理,光讀管理書是不夠的。
剛剛提到的社會心理學就是管理的重要的詩外功夫之一。管理的詩外功夫還有很多,因爲管理最終是關于人性的。
管理是關于人性的,而管理學者研究這個題目的時間還不夠長,研究得還不夠深。一位擁有德國哲學專業博士學位的管理咨詢顧問這樣說:
我意識到,管理思想家缺乏深度,因爲他們幹這件事只有一個世紀,而哲學家和有創造性的思想家幹這件事已經有幾千年了。
由此可見,你還應該讀哲學、讀歷史。
《哈佛商業評論》刊登過一份“大師的大師”的排行榜,給出了管理大師心目中的大師的排名。排在第一的是德魯克,第二是詹姆斯·馬奇。德魯克曾經建議經理人讀小說,而馬奇則建議經理人讀詩。爲什麽?因爲偉大的小說家和詩人比管理思想家更懂人性。順便說一下,德魯克本人發表過兩本小說,馬奇則出版有數部詩集。
德魯克說過這樣一段話:管理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人文藝術——它之所以被稱爲“人文”,是因爲它涉及知識、自我認知、智慧與領導藝術等基本要素;它之所以被稱爲“藝術”,是因爲管理是一種實踐與應用。管理者從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心理學和哲學、經濟學和曆史學、自然科學和倫理學)中吸取所需要的知識與見識。
這些是德魯克眼中的管理的“詩外功夫”。
啓示二:讀管理書如同讀詩歌
管理沒有成“學”的另一個原因是:作爲一門學科,它應該包括什麽內容,大家還沒有達成一致。
如果你去看管理的教科書,就會發現它們強調的重點各有不同,甚至內容都很少交叉,讓人感覺沒有什麽內容是管理教科書一定要講的。
而經濟學的教科書就不是這樣。比如任何一本宏觀經濟學的教科書,都會講IS-LM模型,沒有這個模型就不是宏觀經濟學。而管理教科書則是缺了什麽模型都行。
這與前面說的“管理是關于人性的”有關系。人性的內容過于豐富,管理學者試圖從中圈出一塊叫作“管理”的單獨領地,但是幹這項工作時間還不夠長,質量還不夠好,還沒有創造出一個核心體系來。
德魯克曾說“我創建了管理這門獨特的學科”。但是,這一說法沒有得到公認。除了德魯克自己,沒有一本“管理學”教材或者“管理思想史”著作這麽說。
德魯克去世以後,《哈佛商業評論》紀念他的文章這麽寫道:一些人,尤其在學術界內,認爲他與其說是學者,不如說是記者;與其說是記者,不如說是口齒伶俐的概括者罷了。
德魯克自己也承認“我在學術界不是很受人尊敬”。被管理者和管理大師認同的德魯克,卻不被管理學者認同,也是一樁值得討論的趣事。
德魯克也寫有管理教科書,使用的人並不多。商學院使用的教科書,盡管有幾本算是比較流行的,但在主要內容上也沒有達成共識。至少在現在這個階段,寫管理教科書有點像寫詩,可以自由創作。
這是對學管理的第二個啓示:讀管理書如同讀詩歌。
我們要像讀詩歌一樣讀管理。這可以說有兩層意思。
第一,沒有哪一本管理書是終極讀本,可以完全替代其他。盡管詩人有好壞之分,但是大詩人也不能互相替代。就像李白不能替代杜甫,德魯克也不能替代馬奇。
第二,就像讀唐詩不能不讀李白、杜甫的詩一樣,一些管理大師是我們不能繞過去的。你不能只讀管理,但是你又不能不讀管理,尤其是管理中的“大詩人”。
一般管理才是管理
學好管理,你要知道的第三個道理是:戰略管理不是管理;運營管理不是管理;財務管理不是管理——一般管理才是管理。
某某管理不是管理。我于2016年加入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先是給MBA(工商管理碩士)學生開設領導力課程。我假設他們是學過管理之後來學領導力的。但是我驚訝地發現,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在職的中層經理人,已經在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學習了快一年,卻不懂得管理的關鍵,甚至連許多管理的常識都不懂。
沒有人教過他們去思考那些對于管理者來說既重要又基本的問題,比如:管理者的重要能力是什麽?管理者的基本任務是什麽?管理者管理什麽?
在他們的必修課中,有戰略管理、營銷管理、運營管理等,就是沒有管理。作爲工商管理碩士項目的學生,他們竟然沒有學過管理。
他們學過的那些課程,盡管帶有“管理”兩個字,但不是管理。戰略管理講的是戰略,營銷管理講的是營銷,運營管理講的是運營,它們講的都不是管理。說得更絕對一些,某某(戰略、營銷、運營……)管理不是管理。
每個經理人都在做的事情才是管理。所有經理人都在做、都該做的事情,才是管理。戰略、營銷、運營,不是每個經理人都要做的事情。
每個經理人都要做的事情是什麽?就是我之前給管理下的定義——利用資源實現目標。再說得具體一些,我引用法約爾的說法,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這五件事,就是每個經理人(或者說每個人)利用資源實現目標具體要做的五件事。
每個管理者都在做、都該做的事情,就是一般管理。英文叫generalmanagement,可以譯爲“一般管理”,還可以譯爲“通用管理”或者“總的管理”。我們所說的“總經理”,英文叫generalmanager,直譯就是一般管理者。狹義地說,一般管理才是管理。
學習管理,首先就是學習一般管理。學習一般管理,就是學習怎麽當好一個總經理。即使管理的是一個小團隊,你也是在當總經理。即使沒有直接的下屬,你也需要當自己的總經理。
法約爾是“現代管理之父”,如果說有管理學,那麽管理學是法約爾在1916年開創的。這和法約爾本人是總經理有關系。《管理思想史》一書把法約爾稱爲“現代管理之父”。
順便說一下,法約爾也開創了“學管理”。他是第一個探討怎麽系統學習管理的人。
四、爲什麽是“劉瀾極簡管理學”
本書的主標題有三個關鍵詞:劉瀾、極簡、管理學。
關鍵詞:管理學
我前面說:沒有管理學,只有管理;或者沒有管理學,只有學管理。爲什麽這本書還是叫管理學呢?
簡單說,有兩個原因。
第一,這本書探討的主題與其他叫作“管理學”的書籍是一樣的,只是探討方式不同。因此叫“管理學”是遵循慣例,只不過是不太一樣的“管理學”。
第二,這本書來源于我在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開設的“管理學”課程,因此叫“管理學”也是尊重曆史。
我發現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的MBA沒有學過管理之後,建議學院開設這門課程。學院同意作爲MBA選修課開設,並讓我主講這門課。學院希望就叫“管理學”,因爲我不喜歡這個名字,就取名爲“管理者心智”。
學院還有另一個項目,是可授予管理學碩士學位的企業管理研修班。“管理學”倒是這個項目的必修課,已經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主講,相關負責人正在爲此事發愁。于是,我也主講了這門課。
這兩門課,我教的內容差不多。我認爲學習“管理學”,就是讓管理者建立“管理者心智”。盡管後者是我更喜歡的名稱,但是既然“管理學”這個名稱在中國已經約定俗成,用也無妨。
後來,這門課成爲MBA項目的必修課,題目也叫“管理學”,由我主講。
關鍵詞:極簡
市面上的管理學教材一般很厚,講的內容太多,力求面面俱到,反而沒有抓住重點。本書則跟它們不同,希望做到極簡。
二八法則。本書後面會講述二八法則,這裏先運用一下:讀一本書,我們80%的收獲往往來自該書20%的內容。
在那些厚厚的管理教科書中,有80%的內容只貢獻了20%甚至更少的收獲,這些內容即使不是不必要的,至少也是低效率的。而那20%有用的內容,它們又講得過于簡單。
本書跟那些厚厚的管理教材有兩個不同:
一是聚焦管理的關鍵內容,二是把這些關鍵內容講清楚。也就是說,我找出衆多的管理思想中那20%的關鍵內容,然後把本書100%的篇幅放在上面。
聚焦管理的關鍵內容,不僅意味著聚焦在一般管理上,而且還意味著進一步聚焦在少數重要的模型上面。所謂極簡,就是少而精。
我的“管理學”課程共有八講,這本書只選擇了其中四講。我覺得這四講更重要,想要先講給你聽。如果你學好了這四講,你不是學會了一半,而是學會了八成。
剛才講了讀書的二八法則:讀一本書,我們80%的收獲,往往來自該書20%的內容。其實,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讀書的二八法則:我們80%的讀書收獲,來自我們所讀的20%的書。
希望這本書成爲你那20%的書的其中之一。
只有深刻,才能極簡。我喜歡蘋果公司設計團隊負責人的一番話:要想獲得簡潔,你就必須要挖得足夠深。……你必須深刻把握産品的精髓,從而判斷出哪些不重要的部件是可以拿掉的。
也就是說,只有深刻,才能極簡。關鍵在于這種深刻不是那麽容易找到的。
這是一本把“不重要的部件”都拿掉,而且試圖把“重要的部件”給你講清楚的“管理學”圖書。
智慧增長,知識消減。我也很喜歡哲學家懷特海的一段話:從某種意義上說,智慧增長,知識就會消減,因爲細節會被原則包容。生活中每種職業的知識細節都很重要,可以通過專門學習獲得,而養成積極運用理解透徹的原則的習慣才是最終擁有智慧。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爲學日益,爲道日損”,和懷特海所說的是相通的。
作爲研究者,我們應該少鑽研一些管理之學,多探究一些管理之道。作爲管理者,你們讀書的目的不是記憶知識和細節,而是掌握原則,增長智慧。
關鍵詞:劉瀾
我之所以稱本書爲“劉瀾”極簡管理學,不是自我膨脹,而是告訴大家,這是一本非常個人視角的管理學,這只是來自我的參考答案。當然,也許更准確的說法是:這是一部關于管理精髓的詩歌。
在這本書中,我提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一些公式和法則,也是告訴大家,它們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我先把它們寫在下面。
劉瀾管理問題公式:解決管理問題=一般性參考答案+具體情境
劉瀾管理學習第一法則:管理只有參考答案,沒有標准答案。
劉瀾管理學習第二法則:學習模式,而非碎片。
劉瀾管理學習第三法則:你(的心智模式)是你最大的問題,你(的心智模式)也是你最大的答案。
劉瀾管理問題第一法則:所有的管理問題都只有一個標准答案——看情況。
劉瀾管理問題第二法則:很多管理問題都問錯了問題。
劉瀾管理問題第三法則:有些管理問題有標准參考答案。
這些帶著我的名字的公式和法則對我個人非常重要,是我關于管理的心智模式的地基。
五、爲什麽是“管理者的心智模式”
本書的副標題有兩個關鍵詞:管理者和心智模式。“管理者”在前面已經講過了,這裏說一說“心智模式”。
有些思想比其他思想更重要
下面這段話經常被人引用:
注意你的思想,它會成爲你的言語。
注意你的言語,它會成爲你的行動。
注意你的行動,它會成爲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它會成爲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它會成爲你的命運。
這段話說的是思想的重要性。但是,不是你的所有思想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比如,對于一個管理者來說,你喜歡哪種類型的歌曲就不是一個重要的思想。
你的思想也分爲中心和邊緣,或者說底層和表層。處于中心的、底層的少數思想比其他思想更重要。這些思想,就是你的心智模式的主要組成部分。
一個心智模式的例子
本書將在後面對心智模式有一個正式的定義。這裏,我先舉一個心智模式的例子。
比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影響了很多家長。你有沒有想過,這句話背後隱藏著一個心智模式。
這句話表面看,只是用起跑線來比喻童年,這個比喻好像沒有什麽問題。然而如果看得更仔細一些,你會看到這句話體現的心智模式是“人生是賽跑”。先有“人生是賽跑”這個比喻,才引申出“童年是起跑線”這個比喻。更確切地說,這句話背後的心智模式是“人生是短跑比賽”。因爲只有對于短跑來說,輸在起跑線上才是致命的。
你現在可能發現心智模式的重要性了。如果不改變“人生是短跑比賽”這個心智模式,你很可能只是在這個課外班與另一個課外班之間選擇。而如果改變“人生是短跑比賽”這個心智模式,你的許多行動和目標都將改變。
學管理就是改變心智模式
關于管理,你現在已經有自己的心智模式。比如,你現在可能認爲:有職位的人才是管理者,管理就是管理下屬,等等。這些思想就是你的管理心智模式的一部分。如果你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行動,你很可能不是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我們未來學到什麽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已有的知識。心智模式就是我們已有知識的底層結構,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能夠學到什麽。
學管理就是改變心智模式(這也是第一講的重要內容)。你之所以要學管理,就是爲了把你關于管理的那些心智模式變得更有效。成爲真正的管理者,就是要在管理的那些重要問題上具備高效的心智模式。
首先,你需要在學習、問題、關系、要事這四個關鍵主題上,具備管理者的心智模式。這就是本書的主題。
(作者劉瀾爲領導力專家;本文爲《極簡管理學》一書前言)---[責任編輯:劉錦平 主編:程凱/劉瀾 : 文/來源: 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