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不懂這5種“社交潛規則”,很難擁有好的人緣
正如古人所說,沒有規則造就方圓。這種社會規則無處不在。
有些規矩白紙黑字寫在紙面上,需要我們去遵守;有些規矩則藏在生活的細枝末節中,要求人們具備極高的悟性。
人際交往中,有些人天生受歡迎,有些人無論怎麽努力都得不到別人的認可。
這種情況如果用表面上的規則來判斷,沒有人去觸碰,但是那些不懂人際交往潛規則的人,會在不經意間給自己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增加麻煩。
比如別人說不想打擾你的時候,不要傻傻的解釋“我不忙”。這可能是對方委婉的說法,潛台詞大概是“我很忙,你在打擾我”。
在成年人的交往中,幾乎每件事都有潛規則,不小心就會得罪人。
要有好的人緣,就要懂得以下五條社會潛規則。
感情不能當飯吃,不要輕易相信諾言
人生有三大財富,精神、經濟和判斷力。
精神對應情感,經濟對應物質,判斷是自己選擇的智慧。
很多人年輕時把情感放在第一位,視金錢爲糞土。因此,貧困使他們在現實中掙紮。
真正的社會感情是吃不下的,俗話說,但不像那些一起窮過的人知道的那樣。貧窮真的會讓人感到痛苦和折磨。
雖然人生的幸福並非一定要與金錢有關,但美好的諾言也有可能在生活的洪流中變成謊言。
如果一個人太容易相信自己的諾言,那麽在現實生活中他必然會被欺騙。
好的感情不只是說說而已。如果一個人對你的好只停留在言語上,你沒有感覺到,那麽所謂的好就不存在了。
生活中有准確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感情不能吃。不要輕易相信承諾。
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很討厭,也很危險。
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不管說壞話的人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你都不能離得太近。
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內心往往比較陰暗,喜歡在背後搞小動作是一種難以改變的習慣。
那些能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可能會在背後說你的壞話。
避免有話可說的方法就是盡量遠離難得的交集,避開話題。
古語有雲,得罪君子不如得罪小人。因爲反派最容易記仇,即使你只是讓他聽一句無心的話,他也會想盡辦法報複你。
爲了不給自己添麻煩,社交時盡量遠離喜歡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
曾國藩曾說:“好處可以不獨立地分享,光有好處就會失敗;你可以少也可以不多,多了就放心了。”
撒錢可以聚攏人心,但把計劃公之于衆往往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智慧從來都是稀缺品,一個好的計劃在尚未實施之前千萬不要急于公之于衆,重要的計劃太早公布容易讓居心叵測者搶了先機。
那些優秀的人往往會在暗地裏變得優秀。畢竟,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期望你變得更好。如果你在計劃實施前就把它公開,不希望你變得更好的人會想盡辦法來阻撓。
計劃在未實施之前不要告訴旁人,因爲那是只屬于你自己的計劃,過早的公開很容易遭到別人的攻擊。
禮尚往來,不欠錢更不要欠人情
人生中最寶貴的便是人情,因爲感情的事情說不清也道不明。一旦欠下人情,這輩子都還不清。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借的東西遲早都要還,誰都不會白白地幫你,欠下的錢容易還,欠下的情若不及時還上,將會被捆綁一生。
聰明的人從來不會去占朋友的便宜。
若對方比你聰明,還故意讓你占便宜,那你就是不仁不義;若你比對方聰明,還去占便宜,此屬道德低下。
任何時候都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成理所當然,別人對你好,那是因爲別人足夠善良,待你足夠真心。
人這輩子一定要謹記做人必須心存感恩,禮尚往來才能保持感情的長久穩定。
與人保持距離,不必過于熱情
與人相處並非一廂情願,需要的是彼此間的互動和交流。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恰當的距離。
距離能夠給我們提供空間,靠得太近容易産生窒息感,有尊重才有距離。
人際關系是一張複雜的網,縱橫交錯。在人際交往中必須要掌握好尺度,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被這張網牢牢束縛。
言談舉止要懂得適可而止,少說話多做事,莫逞口舌之快,言多必失。
待人接物要把握分寸,不可過于冷漠,更不能過于熱情。
做人必須明白,過度的熱情對別人來說很可能是一種困擾。---來源: 暢談山水 -
*容易把人際關系處爛的3件事,有人還在做*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個“段子”:這世上有四種人,一種是知道自己知道,一種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一種是不知道自己知道,一種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其實,把這段子稍微改動一下,就是一條著名的心理學理論——約哈裏之窗。
這條理論認爲,對個人而言,其認識世界的知識基本上是由四部分組成的:即公開、盲點、隱私、隱藏潛能。
四部分對應著四個區域。
開放區,是他人知道,我們自己也知道的信息;
盲目區:是他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隱秘區:是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信息;
未知區:是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
人們通過開放區了解我們、評價我們,我們用隱秘區保護自己的私隱和安全;
最容易有問題的就是盲目區和未知區;每個人受過的教育不同,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同,走向社會後的經曆不同,造成了不少人,都在“一廂情願”地用自己固有的、特殊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
有的人會覺得,自己明明沒有惡意,爲什麽總是被別人討厭?
其實,這正是你陷入一種盲區中,對自己可能存在的問題毫不知情,導致你一直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周圍的人,關系越處“越爛”。
優越感“爆棚”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要記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並不是由于他的無知,而是由于他自以爲知。
有些人,在人際交往中,總是不自覺地表露出很強的“優越感”,讓身邊的人“自慚形穢”,拘束不自在;
他們總是高高在上地,把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貼上一些刻板、刻薄的標簽。
你物質條件不好,她認爲是你的思維“太窮”;你判斷事情出了差錯,她說你的認知層次“太低”;你遇到挫敗心裏抑郁,她評價你的抗壓能力“太差”;
甚至順便還說出自己是如何把事情做好的,卻忽略了自己所在的優越環境和有利條件。
香港曾推出一檔真人秀節目《窮富翁大作戰》,專門邀請了一些社會名流,來真實體驗底層人民的生活;
要求他們在不依靠任何外力的前提下,看他們能否在每天高強度的10幾個小時工作壓力下,依然能發家致富。
結果沒有一個精英階層人士能做得到;參與體驗的人甚至還感慨,每天光是維持不餓死,就已經耗費太多體力了,根本沒時間沒精力去想什麽思維提升、開拓眼界的事兒。
殺死一只知更鳥中說:你永遠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 。
就像主持人孟非說的:所有的優越感都來自缺乏見識和缺乏悲憫。
當我們沒有設身處地的感受時,那份“高貴卻傷人”的優越感,還是舍棄吧,因爲只會讓人際關系變糟。
過分“關心”
很多人都曾經被別人的“過分關心惹怒過”,也有不少人隱晦地表達過“不喜歡別人的關心”。
例如,在外地工作,有了麻煩,不想告訴家裏的父母,避免他們過分操心;
單身人士,過年不願意竄門聚會,厭倦聽親戚唠叨催婚的事;
隨著很多人開始關注心理學,大家逐漸了解,這些過分的關心,暴露出一個根本性的可怕問題——這並不是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一切都是周圍的人,以親情、愛情、友情、同學情等道德綁架出來的“衍生負擔”。
自己明明能處理好很多事情,也應對過不少挫折和難熬的時光,可就是有人,用自以爲是的“關心”,幹擾著我們的生活和決定,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平靜。
有同學向我吐槽說,她曾經有個朋友,總是對自己極其關心。
大學時朋友加她爲親情號碼,研究生也是,工作後還是,最後發展成“奪命連環問”:你現在在哪?自己一個人嗎?沒和同事聚會啊?平時忙不忙啊?
沒等同學回答一個問題,直接抛出四個問題等著她。
就連她報考公務員,朋友聽了以後,都會第一時間告訴她可以報哪些,追問她到底報了哪?
她真的感到,朋友是在不斷“侵犯”自己的邊界,用病態的關心,維持著兩人的友情。
年齡大些後她才明白,朋友的原生家庭中,母親就是這樣對朋友的;
通過這種過度管控,來保護內心的平衡感,她真正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卻把這種精神壓力,無形中轉移到了朋友的身上。
導致這段友情最終走向了斷聯。
不回應、冷戰
不回應、冷戰,在所有關系中都會遇到,這其實是一種慢性內耗的人際處理方式。
有些人選擇這樣,不一定出自惡意,很大可能是自己不知道怎麽處理,所以選擇這種相對安全,認爲時間長了對方也會懂的方式,來讓關系更親近,還不至于太糟糕。
但回避式的人際處理方式,有時會讓矛盾激化;
時間長了,誤會嫌隙沒有解開,反倒關系會更加疏遠。
有些無所謂的人際關系,我們不需要刻意維護,費力解釋;
但在親密關系中,回避方式只會讓對方覺得心裏受到傷害,認爲你不接納他,不重視他,對關系只會破壞。
中庸中說: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對我們重要的人,不要因爲一時的負氣,而選擇這種決絕的方式對待;全面看待自己的優缺點,也別辜負了對方的真心。
處理人際關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我們不要用力過猛,以自己不夠深的閱曆去評判一個人,也不要過分地關心對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更不要動辄選擇回避冷戰的方式去對待重要的人。---來源: 雨後彩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