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出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父母要把這6句話當成口頭禅
網上有個很火的提問:你希望孩子成爲什麽樣的人?
以前,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優秀。
這個詞,大抵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但養兒十年,我發現,比起所謂的優秀,孩子內心強大,才是最重要的。
美國心理學家洛莉·戈特利布在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一書中有這樣一段形容:當我們脆弱時,就像是生雞蛋。 如果摔到地上,蛋殼就破了,蛋黃和蛋白四處飛濺。
但如果我們的內心富有彈性,足夠強大,就會像是煮到全熟的雞蛋。 即使掉在地上受到震蕩,也不會完全破裂,不會把周圍搞得一塌糊塗。
我希 望我的孩子,能像全熟的雞蛋那樣,能有一顆不那麽易碎的心。
無論生活有多少的困難和挑戰,都無懼風雨,無懼挫折,一路向前,活出最好的自己。
父母們若想讓孩子內心強大,不妨把這6句話常挂在嘴邊。
教育專家盧勤曾勸誡各位父母:別總把自己看成高山,視孩子爲小草,讓孩子靠著你、仰視你、畏懼你;更不要當大傘,視孩子爲小雞,爲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弱不禁風。
換個位置吧,讓孩子做高山,孩子就會長成山;讓孩子當大傘,孩子就能頂天立地。
父母對孩子說“你來幫幫我好嗎”,其實就是提供孩子一個成長的契機。
讓孩子通過幫助父母,獲得被需要的感覺,從而變得強大有擔當。
網上有這樣一位媽媽,她從小就對兒子說:“寶寶,你是男子漢哦,那你得保護和照顧媽媽。”
上幼兒園後,她更是時不時就對兒子撒嬌示弱:“太重了,媽媽拎不動,你幫幫我好嗎?”
“媽媽忙不過來,你可以過來把地掃了嗎?”
“寶貝,這個拼圖是怎麽弄的呀,教教我好嗎?”
正是媽媽這種示弱的育兒方式,讓兒子小小年紀就成爲了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人。
正如複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的:越厲害的父母,越要學會收攏翅膀,因爲成人的厲害,會變成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退出和引導。
如果真爲孩子好,父母就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給孩子一點愛他人和承擔的機會。
孩子才能在嘗試和鍛煉中,不斷收獲成長。
少年說裏,一位女孩鼓起勇氣登上天台,對著自己的媽媽,大聲地喊出了自己的心裏話:“媽媽,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爲什麽你不看一下,非要這樣打擊我呢?”
媽媽毫不在意地回應:“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因爲我認爲你的性格裏有一個特點,就是如果不打擊你,你就會有點飄。”
盡管女兒流著淚,哭訴自己不適合打擊教育,但媽媽還是不爲所動。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並不少,喜歡用打擊來教育孩子,激勵孩子上進。
殊不知,知恥並不能讓孩子後勇,只會讓孩子在挫敗感中被打趴。
人類的本質,都是希望得到肯定和欣賞的。
正面的認可,比批評和打擊更容易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常說“你又進步了”,看見孩子進步的每一步,鼓勵孩子努力的每一刻,孩子的內心才能積累起足夠的自信和勇氣。
往後,孩子在面對問題、遭遇挫折時,才能夠快速重拾信心、將有挑戰的問題看作可以掌握的任務並激發出更多的信心。
教育就是要讓孩子相信,他擁有可以變好的力量。
所以,請多一點耐心,給孩子多一點的認可和鼓勵,孩子才能一直走在進步的路上。
曾經有個刷爆全網的視頻。
教練跟媽媽反映,孩子踢足球的基礎很差。
但媽媽卻沒有如實轉達,反而鼓勵孩子:“教練說你很努力呢,一直在進步,再努力一點點就好了。”
孩子聽完備受鼓勵,立馬又跑去練球了。
孩子在訓練中,不僅跑在最後,還一次次摔倒。
媽媽依然在表達自己的信任:“沒關系,努力去超過前面的那個人就好。”
就這樣,在媽媽的信任和鼓勵下,男孩的足球越踢越好,在一場比賽中,還爲隊伍贏得了第一。
心理暗示力一書寫到,如果一個人,每天不斷給自己積極的正面暗示,那他就能變得越來越自信勇敢,喚醒最強大的自己。
同樣,父母經常對孩子說“我相信你”,會給孩子強大的心理暗示,讓孩子産生“我能行”的良好感覺,讓孩子不斷超越自己,變得強大。
所以當孩子氣餒時,不要落井下石,而要告訴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好的。”
當孩子屢屢失敗時,不要批評他,而要告訴他:“你能行的,我相信下次你會做得更好。”
正如陶行知說的:“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我們的信任,會爲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滋養孩子,讓孩子自信,自強。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組實驗,結果發現:從1歲開始擁有自我選擇權的孩子,長大後會比只會聽從父母命令行動的孩子,自控力更強、獨立性更高。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在節目上說,自己對女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自己決定”。
從穿什麽衣服,到選擇一個什麽東西,她都是放手給孩子去做決定。
即使女兒來詢問她的建議,我也還是會把決定權交還給女兒。
所以女兒越長大,越有主見和想法。
“你可以自己決定。”這句看似很隨意的話,背後其實包含了兩點:一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決策,二是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
自己的人生自己說了算,孩子才會有自主感和掌控感。
哪怕經常會有一些錯誤的決定,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可以讓孩子在鍛煉中不斷強大內心、堅定自我。
所以,父母平時要多給孩子一些做決定的機會。
小到吃飯、穿衣,大到學什麽興趣、讀什麽專業。
那種“自己說了算”的感受,是孩子不畏困難的源泉,也是他跌倒了還能爬起的動力。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父母不會表達愛對孩子心理有什麽影響?
網友的回答,讓人心酸:內向、自卑、討好型人格。
其實,他們何嘗不明白,父母不是不愛,只是不會表達愛。
但未說出口的愛,最終還是拉開了親子間的距離。
一句“我愛你”,從來不是可有可無。
弗洛伊德就曾說過:那些認爲自己被母親喜歡或偏愛的人,在生活中會展示對自己的信心、無法撼動的樂觀,常常顯得英勇,而且總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所以,不要再把愛藏在內心深處。
當孩子被質疑時,對他說:“不要怕,愛你的爸爸媽媽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當孩子發脾氣時,溫柔而堅定地陪著他,告訴他:“你的行爲是錯的,但我們依然愛你。”
日常相處的時光裏,也請多說:“我愛你,你是爸爸媽媽永遠的寶貝。”
這一句句“我愛你”,足以代替千言萬語,融化孩子的心,給他成長的溫暖。
讓孩子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難,也能守住心理防線,知道身後永遠有爸爸媽媽托底,給他力量,給他支撐。
前段時間,女兒跟我說了一件事。
班上有個女孩,偷偷帶零食到學校吃,結果被老師發現了,按照班規,女孩要麽罰抄班規3遍,要麽請全班人吃零食。
女孩犯難了,哭了整整一個上午。
爲什麽呢?
因爲班規有30條,抄三遍要抄很久,媽媽肯定會知道。而請全班人吃零食的話,她零花錢不夠,更是只能求助媽媽。
所以,無論選擇哪個受罰,她都會被媽媽罵一頓。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父母,孩子一犯錯,父母就一頓劈頭蓋臉地責罵。
結果導致孩子越來越害怕犯錯,害怕父母發現他們的錯誤。
記得原生家庭中有一句話:“孩子應該擁有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犯個錯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這是他們嘗試新事物並建立自信心的途徑。”
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應該具備不怕犯錯,且能從錯誤中學到知識的能力。
而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犯錯時,接納他的不完美,允許他在錯誤中成長。
你的一句“沒關系”,不是縱容,而是理解、是關懷,會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蒙台梭利曾說:“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一個孩子,強大還是脆弱,自卑還是自信,往往取決于父母。
是父母平時的教育、日常的言行,塑造了孩子的現在和未來。
所以,從今天起,請給孩子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打擊;多一點信任,少一點否定;多一點接納,少一點批評;多一點放手,少一點干涉。
一顆強大豐盈的內心,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願父母們都用愛爲孩子托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向陽生長、一生富足。
[作者 : 楓子*來源 : 新東方家庭教育*主播 : 一凡,電台主持人/來源: 十點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