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用戶
所有做生意的人,可能都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把我的産品,盡可能地賣出去?
做好我的産品?趕上一個好的大環境?
可是,做産品做到今天,已經太卷了。大環境也不是我可控的。還能怎麽辦?
有一件事,還可以做:管理好你的用戶。
並且,不是管理好“一撥人”,而是至少“三撥人”。
怎麽說?
精神用戶,付費用戶,旁觀用戶。
我們一個一個說。
精神用戶
提問:你的用戶是誰?
舉個例子,假如今天你在做一個戶外服裝品牌,你覺得你的用戶是什麽人?
那還用說,當然是平時熱衷戶外活動的那群人。
比如,很多品牌都會贊助的那些登山運動員,很多廣告上都會看到的那些戶外發燒友。
能不能說得再具體點?
這個人群,其實很好辨認:
他們的眼睛,充滿“殺氣”。無論是玩登山還是玩越野的,都可能經受過很多坐在空調房裏難以想象的挑戰。
他們的氣質,無所畏懼。好像什麽極限都敢挑戰,什麽困難都能克服,那種自信,是刻到骨子裏的。
總而言之,真是一群和戶外品牌精神高度一致的人。
我的贊助,我的代言合同,我的商品詳情頁C位,給的都是這群人。
他們不是我的用戶,誰是?
聽起來挺合理,但做起來,有個問題:
只靠這群人,你一年能賣出多少銷售額?
你身邊有幾個經常去戶外,攀岩登山、越野徒步的朋友?
就算有,他們之中又有幾成的人,買得起動辄幾千甚至上萬元的“專業”衝鋒衣?
很多從事戶外運動的人,戶外精神十足,但卻不一定體現在對戶外産品的消費欲和購買力上。
有限的人數,有限的客單價,有限的銷售額。
這,就是精神用戶。
這種精神用戶,對我的品牌有什麽價值呢?
當然有。找他們代言、合作,可以很好地幫我傳達品牌精神,讓我的品牌獲得更高的知名度和認可度。
但,畢竟銷售額有限。
怎麽辦?
不怕,銷售額的主力,還可以靠第二群用戶。
付費用戶
今天,你在哪裏能見到最多穿衝鋒衣的人?
徒步的山路?登山的休息站?露營的基地?不。可能,是在寫字樓。
開個周會,推開會議室,滿眼都是衝鋒衣。
約個老總,也是一頂鴨舌帽,一件衝鋒衣。
挺有意思。寫字樓裏,沒有要防的風,沒有要擋的雨,也沒有動辄40度的晝夜溫差。爲什麽那麽多人穿衝鋒衣?
因爲有價值。
什麽價值?
我們以前聊過,一個産品有沒有人願意付費,願意付多少,除了看它的功能價值,還可以看它的情緒價值。
防風擋雨,恒溫透氣,是功能價值。
而滿足自己對“勇氣”,“自信”,“探索”,“不放棄”,“挑戰極限”…這些戶外精神的向往,是情緒價值。
你問一個穿衝鋒衣的同事,他買這身是不是打算穿去爬山?他可能從來沒有打算爬山,連去二樓健身房的樓梯都不打算爬。
但這不妨礙他願意付8999元,給自己整一件看起來就充滿探險精神的衝鋒衣,來滿足自己心中對攀登的向往。
只要能滿足向往,哪怕功能價值上不那麽匹配,也願意爲情緒價值付費。
這,就是第二群用戶:付費用戶。
真好。這種付費用戶,我怎麽才能擁有?
好問題。這一題,奢侈品行業熟。
一個愛馬仕Birkin包,30萬元。
只買一只,你還買不到,得先配貨,先在店裏林林總總買上60萬元的其它商品,才有機會買下那個Birkin包。
價位和門檻這麽高,爲什麽還有用戶十年如一日地願意爲它付費?
因爲鳄魚皮嗎?
看圖。
愛馬仕官網截圖
愛馬仕的官網首頁,沒有鳄魚皮。一個字都沒有。
那有什麽?“24號的奇妙舞台”。
再看香奈兒。
香奈兒官網截圖
香奈兒的官網首頁,也不提小羊皮。一個字都不提。
它提的什麽?“香奈兒式的夢幻”。
最後再看LV。
LV官網截圖
LV的官網,也不和你聊皮。一個字都不聊。
他們聊什麽?“時裝秀”。
舞台,夢幻,時裝秀。
發現了嗎?
鳄魚皮、小羊皮、上千小時的工時、頂級工匠的工藝…這些物質方面的細節,固然都很重要。
但是,在和用戶溝通的第一句話裏,沒有物質,全是精神。
哪裏有精神上的向往,哪裏就有付費的用戶。
在有錢的階級,向往更有錢。所以,願意一擲百萬,買一個Birkin包,向身邊的所有人發出信號:我是社會頂層的人。
在沒有高山的辦公室,向往高山。所以,願意花大幾千,買一件衝鋒衣,向身邊的所有人發出信號:我是勇于攀登的人。
感覺自己到達了巅峰,並願意爲這種感覺付費。
懂了。那我做自己的品牌時,也去提煉一個精神上的向往,來吸引我的付費用戶就好了吧?
等等。如果不了解第三群用戶,付費用戶你可能還是吸引不來。
旁觀用戶
提問:什麽時候,你的産品才真正具備了情緒價值,能讓消費者願意買賬?
A 你的産品生産好時
B 你的産品廣告拍好時
C 你的用戶使用你的産品時
嗯,C吧。我的用戶穿上衝鋒衣時,才能滿足精神上的向往。
可是,有個問題。
當你的用戶穿上衝鋒衣時,他確實向身邊的所有人發出了一個信號:我是勇于攀登的人。
但是,如果他身處非洲部落,身邊的人沒一個了解衝鋒衣,和衝鋒衣背後的戶外精神呢?
再比如,你提著Birkin包,去到了深山老林裏,向身邊的所有人發出了一個信號:我是社會頂層的人。
但是,那裏的人不認識Birkin包,也不認識愛馬仕呢?
你發出了信號,但信號沒被接收,這個産品對你的情緒價值,還高嗎?
下次,你還願意付費買Birkin、買衝鋒衣嗎?
很多時候,用戶使用,只是發出信號,被身邊的人看見並正確解讀,信號才算是被接收。
這時,産品的情緒價值,才真正成立。
所以,答案不是A、B、C,而是D:
當你的用戶穿上衝鋒衣,且他身邊的人也對衝鋒衣有認知,能接收到衝鋒衣背後的信號時。
你穿衝鋒衣時,身邊的人能看懂背後的戶外精神。
你拿Birkin包時,身邊的人能看懂背後的階級象征。
對于很多情緒價值占比高的商品,要吸引付費用戶,光策劃和生産出來不夠,讓付費用戶使用也不夠,還要讓他身邊的人也能看懂,接收到付費用戶發出的信號。
那些“身邊的人”,就叫旁觀用戶。
很多人奇怪,爲什麽很多奢侈品大牌的廣告,總是投放得不太“精准”?
明明十幾元的視頻網站會員都沒舍得開,只能被迫看廣告,推過來的廣告卻在賣幾萬塊的包。
明明月薪就3000,卻會收到“滿5000減200”的奢侈品滿減購物券。
爲什麽這麽投放?是廣告預算多到花不完了嗎?還是奢侈品不懂什麽叫精准投放?
一個目的,是爲了培養未來的付費用戶。
但一個更明確的目的,是要培養旁觀用戶。
很多廣告,不只是給付費用戶看的,更是給旁觀用戶看的。
通過投放,讓他們從心智上生出了解和認同、從心理上生出羨慕和向往。
培養到後來,很多旁觀用戶甚至還能如數家珍,一個品牌的包拿出來,立刻能看出這是新款、秀場款、限量款還是過季款。
對信號極其了解,一眼看懂,無縫接收。
這時,發信號的付費用戶,才能真正得到情緒價值,願意爲此付費。
一場營銷,就此閉環。
很多做品牌的人,在聊“我的用戶是誰”時,都容易把它們想成“一撥人”。
可是,一個品牌的用戶,可能不止“一撥人”,而是有“三撥人”:
精神用戶,付費用戶,旁觀用戶。
你有沒有找到你的精神用戶,明確你的品牌精神?
你的品牌精神,能不能吸引付費用戶,滿足他們的精神向往?
在滿足精神向往時,你有沒有注意培養旁觀用戶,夯實情緒價值?
把用戶當成“一撥人”去思考,只能給出一個綜合的用戶畫像,制定出一個籠統的用戶運營策略。
但是,當你嘗試拆解用戶,更深地理解他們時,你卻有可能得到一套更詳細、更精准的打法。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傳播學的經典理論,羅傑斯的創新擴散理論,就把“一撥人”分成了“五撥人”,對應了五種不同的行爲模式:創新先驅、早期采納者、早期多數、後期多數和壟斷者。
借助這種分類,一個新的品牌或産品,要想被人接受,就不再需要蒙著眼睛砸錢做推廣,而是可以圍繞這“五撥人”,有的放矢地部署打法。
又比如,在一直盤踞在很多産品經理必看書單裏的《引爆點》裏,格拉德威爾也把“一撥人”分成了“三撥人”,對應著讓産品被大衆接受的三個傳播節點:
內行、聯絡員和推銷員。
借助這種分類,一個産品想要流行,也變得有規律可循。除了産品和大環境,還可以圍繞這“三撥人”,有迹可循地讓産品成爲爆款。
“五撥人”,“三撥人”。
擴散理論,爆款方法。
側重不同,所以模型也略有不同。
但本質上,其實都是同樣的底層邏輯:把你的用戶分群,用不同的策略去推廣你的産品。
迷茫焦慮時,別忘了,你還可以用這套邏輯,更深入地洞察你的用戶,更高效地找到你的打法。
祝你,看得更分明,走得更從容。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觀點 : 劉潤* 主筆 : 尤安*責任編輯 : 馬俊 *版面編輯 : 黃靜/劉潤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