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講故事來發揮領導力?
講故事是一項重要的領導能力,優秀的領導者往往很擅長用故事來取悅、教育和激勵人們。領導者要動員團隊做出改變,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打動理智,而是打動情感。在今天的文章裏,劉瀾老師總結了打動情感兩大要素,幫助你更好地發揮領導力,建立團隊信任,鼓舞團隊成員。
[來源 : 得到課程*劉瀾·領導力30講*作者 : 劉瀾,正道領導力中心創始人,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副教授]。- 劉潤-
我曾提到,我對領導力的定義是:領導力是動員群衆解決難題。怎麽動員群衆呢?除了最基本的方法,要建立關系。今天我要講一個更高級的方法,叫做:講故事。
今天的主題是領導力故事的兩大要素。這兩大要素很重要,如果掌握了這兩大要素,關于如何通過講故事來發揮領導力,你就已經掌握了一半了。
爲什麽領導者要講故事
在講這兩大要素是什麽之前,我先講一講爲什麽要用講故事來發揮領導力。
你想一想,領導力是動員群衆解決難題,如果不講故事,還可以講什麽?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另一種方式——講道理。我們覺得,只要讓別人懂得了道理,他們就會行動起來。實際上,只懂道理,人們往往是不行動的。
我給你舉個例子。你覺得堅持每周鍛煉身體至少一次的人有多少?你堅持了嗎?我做過很多次小調查,發現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會舉手,說我每周至少鍛煉一次身體。你說另外三分之二的人,懂不懂得鍛煉身體很重要這個道理呢?道理他們懂,但是他們不行動。
爲什麽懂道理他們不行動呢?因爲要讓我們行動,尤其是要讓我們行動起來,作出艱難的改變,最重要的不是打動我們的理智,而是打動我們的情感。
那爲什麽打動情感比打動理智更能讓我們行動?這個原因就很古老了,這個原因來自我們人類的本性。
因爲我們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你知道,猿沒有理智,但是有本能、有情感,猿的行動不是因爲理智,而是因爲本能和情感。
人跟猿不一樣,有了理智來指導行動,當然很偉大,但是,猿變成人,不是說理智代替了情感,而是在大腦裏的情感系統依然存在,只是在上面新增加了一個理智系統。但是,這個新的理智系統往往戰勝不了情感。
首先情感系統更古老,理智系統是新長出來的,遇到問題,大腦首先啓動的還是情感系統。即使大腦有時候啓動了理智系統,但是因爲理智系統是最後進化出來的,是比較新的系統,大腦使用起來也不夠熟練。
所以,因爲進化的原因,盡管理智也可以讓我們行動,讓我們改變,但是情感更能夠讓我們行動,讓我們改變。如果理智和情感發生沖突,你說誰會是贏家?一般說來,是情感。
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有個心理學家叫喬納森·海特,寫過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學的書,叫《象與騎象人》。這本書的主題之一就是理智和情感的沖突。
海特舉了一個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例子。他讀研究生的時候,讀了一本書,這本書提到一個觀點,就是大規模的畜牧養殖對動物來說是不道德的。海特從理智上完全被這本書說服了。他認同大規模的畜牧養殖是不道德的。但是他也發現,自己道德上反對,行爲上沒有改變,還是很喜歡吃肉。
但是,有一天,他看到了一段屠宰場宰殺動物的影片。我給你讀一下海特的原話,他這樣說他的感受:“當我看到成群的牛走向滴著鮮血的肢解傳送帶,先是受到重擊,然後被鈎子勾起,最後被切成一片又一片,我內心的恐懼達到最高點。”看完影片之後,他徹底變成了一個素食主義者。
你看,盡管海特的理智被說服了,但是他沒有改變行動;只有當海特的情感被打動之後,他才改變了行動。
打動情感的兩大要素
所以,領導者要動員群衆改變,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打動理智,而是打動情感。我所說的領導力故事的兩大要素,其實就是打動情感的兩大要素。
打動情感的要素貌似很多,如果讓你提煉爲兩個,你覺得會是哪兩個?我給你說一說我提煉出來的兩大要素。這兩大要素,也都來自于我們人類進化而來的本性。
第一大要素是形象,越形象的事物越打動我們的情感。
爲什麽呢?還是回到進化上。人是猿變過來的,猿是不懂抽象的東西的。你跟它說香蕉,它不知道你在說什麽,但是如果你給它看香蕉的圖片,你就能喚起它的本能,打動它的情感。
比如說,我動員你給希望工程捐款。我給你說鄉村有多少失學兒童,或者正在上學的山區孩子有多少人買不起學習用品,當然也能打動你的情感。但是,這些話可能就不如一張形象的照片更能夠打動你的情感。
你一定記得希望工程有張著名的照片,“大眼睛女孩”。那個大眼睛女孩的形象,起到了勝過千言萬語的作用。爲什麽?因爲形象打動情感。
打動情感的第一大要素是形象,第二大要素是距離。離我們越近的事物越打動我們的情感。這個距離包括物理上的距離,但主要是心理上的距離。
比如說,非洲也有類似希望工程這樣的項目。讓你給非洲的希望工程捐款,就不如讓你給中國的希望工程捐款更容易。你說這是爲什麽?要解釋這一點,還是回到進化,回到人的本性。
我們最早的認同就是認同身邊的這個群體,這個部落。我們跟他們有更深厚的情感聯系。距離越近,往往意味著情感的共鳴會越大。
所以,好故事的第二個要素就是距離,離聽衆距離越近的故事越能打動情感,越能引起情感的共鳴。
案例:鷹的重生
我剛才講了打動情感的兩個要素,一是形象,二是距離。這也是領導力故事的兩大要素。
領導力是動員群衆解決難題,需要動員群衆改變,打動情感比打動理智更加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講故事。
講故事的目的不是娛樂大家,所以故事的情節是不是一波三折不重要,只要打動情感就達到了目的。所以領導力故事的兩大要素之中不包括情節,而是形象和距離。
你有沒有聽過一個故事,叫做“鷹的重生”?這個故事在企業界流傳很廣,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故事流傳開來,要歸功于一個人,李東生。李東生是TCL集團的創始人,他在2006年講了這個故事,把這個故事講出名了。後來TCL成立30周年,出了一本企業史,就叫《鷹的重生》。顯然呢,TCL已經把這個故事看作了自己的象征。
這個故事的傳播效果貌似很好,但是你要注意,這其實不是一個好的領導力故事。這個故事不長,你在看的時候,想一想:這個故事的問題出在哪裏?
這是一個關于鷹的故事。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要活那麽長的壽命,它在40歲時必須作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
這時,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捕捉獵物;它的羽毛長得又濃又厚,翅膀變得十分沈重,使得飛翔十分吃力。
此時的鷹只有兩種選擇:要麽等死,要麽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漫長的蛻變。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並停留在那裏,不得飛翔。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待新的喙長出來。
鷹會用新長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鮮血一滴滴灑落。當新的趾甲長出來後,鷹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鷹重新開始飛翔,重新再度過30年的歲月!
這個故事講完了。你用領導力故事的兩個要素來想一想,《鷹的重生》這個故事的問題在哪裏?你現在應該想到了,領導力故事有兩個要素,一是形象,二是距離。
《鷹的重生》盡管很形象,但是講的是動物的事情,離我們的距離很遠,很難讓李東生的聽衆,也就是TCL的員工,建立深層次的情感的共鳴。
動物寓言故事不是好故事
我提醒你注意,我下面要講一個新的要點。之前,我把講道理和講故事對立了起來,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
李東生在給TCL的員工講《鷹的重生》的時候,在故事後面加上了一句話,李東生說:這篇有關鷹的文章讓我感觸頗深,由此更加深深體會到TCL此次文化變革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你有沒有看出來這句話其實很重要?這句話說明,李東生其實是用這個故事來講道理的。什麽道理呢?就是文化變革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之前,我把講道理和講故事對立了起來,現在你發現了,講道理和講故事並不完全對立,道理當中盡管沒有故事,但是故事當中往往是有道理的。
故事之中有道理,所以講故事不僅打動情感,而且打動理智。而且,故事把道理隱藏在故事之中,讓你在不知不覺之中接受道理,比直接講道理可能更有效。你現在應該更理解講故事的重要性了。因爲故事當中有道理,它同時打動理智和情感。
《鷹的重生》這個故事,的確也在一定程度上同時打動理智和情感。但是,它因爲距離的問題,打動情感的力量其實不是特別強。而且,它還因爲距離的問題,打動理智的力量也不是那麽強。
你知道嗎,《鷹的重生》這個故事是編的,鷹不是這樣的。退一萬步說,即使這個故事是真的,也不能說明李東生想要說明的道路,也就是他所說的TCL文化變革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爲什麽呢?因爲鷹是鷹,TCL是TCL,適合鷹的不一定適合TCL,這還是剛才說過的距離問題。你講個鷹的故事,說鷹要變革,所以TCL要變革,那我給你講個烏龜的故事呢,我說烏龜不變革,活得比鷹還長,那是不是TCL就不用變革了呢?
你現在可能發現了,形象和距離不僅幫助打動情感,而且幫助打動理智。越形象的故事,講的道理也更具體。離聽衆距離越近的故事,講的道理也越有說服力。
李東生講的《鷹的重生》,盡管形象,但是離聽衆的距離很遠。如果說領導力故事滿分是一百分,李東生只能得五十分。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