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人形機器人,無法阻擋的未來潮流

2023110416:39



最近,接連發生了3件不算太轟動,卻意味深長的事。

一,繼去年谷歌工程師爆料LaMDA具備自我認知後,OpenAI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也聲稱,ChatGPT可能是有意識的。

“當下的首要任務,並非開發下一個GPT或DALL-E,而是研究如何阻止超級AI失控。”



二,白宮正式通過AI監管的行政命令。在確保美國AI領先世界的同時,管理潛在風險。

以後,所有公司都必須通過報備,才可研發AI系統。

同時,AI不得擾亂就業市場、生成內容必須打水印、不允許侵犯隱私等等,事無巨細。

總而言之,老美開始害怕AI了,希望把這只猛獸關在籠子裏,發展慢點也在所不惜。

三,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

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

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這三件事,看似毫無關聯,你可以將之看做是資本市場的又一輪炒作。

最近,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各細分板塊,都漲得不錯。

但深入分析,你必然能發現,它們相互之間的因果關系。

這種關系,將決定産業的未來走向。

01 近在咫尺的未來

個人認爲,當人們開始擔憂AI是否擁有意識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危險了。

不論它有沒有。

因爲現有的任何生物化學理論,都無法說明,人是怎麽擁有意識的。

我們甚至不知道,意識究竟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還是主觀的臆想。

一個都不知道是什麽的東西,你判斷對方有沒有,怎麽判斷?

只能按照主流的科學觀點去猜測:意識和智力只是神經元中的數據,堆積後的統計學的結果。

大家都知道,GPT是借鑒大腦神經元相互連接的方式來運作的,相當于是大腦的簡化模型。

GPT-3.5有1750億個參數,GPT-4的真實參數目前未知,也許接近萬億級。

而人腦的參數,皮質層180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最多1萬個突觸÷2(兩個突觸形成一個鏈接)≈90萬億。

相比GPT-3.5,大500多倍,還不到3個數量級,在AI領域不算什麽了不起的差距。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什麽動物的大腦參數在1750億?

老鼠,一種明顯的社會性動物。老鼠有沒有意識?從科學的角度看,必然是有的。

GPT-4遠遠比老鼠聰明,它有沒有?

好了,再往深討論就要扯到哲學了。

其實爭論AI有沒有意識,已經不重要了。我們最好接受它有、或者即將有意識,然後思考接下來的事。



有意識的AI,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解決個性化的問題。

這些年,我們能明顯感受到,標准化的工作被嚴重沖擊。

你現在去汽車工廠看看,哪裏還需要多少人工,基本都是機械臂在幹活。

汽車生産是固定的模式,每台車都一模一樣,工業機器人最喜歡幹這種活。

因爲機器實際上很笨,沒有人在背後發送指令,它就是一塊廢鐵。

即便是目前滿天飛的生成式AI,也最多充當辦公室白領的工具。沒有人的一步步提示,它也不能做出完美方案,更不能做決定。



華晨寶馬工廠機器人

但有意識後就不一樣,它可以自我學習進步,而不僅僅靠人類的投喂。

很快,它就將越來越符合“人”的標准。所欠缺的,只是一個肉身。

一旦擁有的人形身體,它們和人基本不會再有什麽區別,除了更聰明。

至少對企業主、工廠主而言,它們比真人更可愛。

比如,服裝公司要設計一款衣服,必須找設計師,這個本來只有人能幹得了。

但按照AI的邏輯,分分鍾就能給老板設計無數種新款。而且比個人設計的,更符合大衆審美,更有市場。

什麽,老板你覺得不好?

給我5分鍾,馬上給你100種改進方案。根本不用再等著員工加班加點趕工。

代老板挑好設計後,直接把方案交給源頭工廠,中間所有環節和成本都省了。

香不香?



再比如,一家酒店需要請100個服務員,才能完成運轉,每個月要發50萬工資。

但有了真正的智能人形機器人,誰還請服務員啊?

直接買30個機器人侍者,直接一勞永逸。它們不僅工作效率高,還能陪客人聊天,無所不知。

而且,它們7×24小時無休,也絕不會摸魚。

香不香?
……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機器人主題餐廳

很顯然,制造業、服務業乃至各行各業的絕大部分企業,未來可能都只需要決策者。

對BOSS而言,執行層面的員工,基本都失去了存在價值。

這,是所有人都不允許的。

注意,是所有人,包括貌似占了大便宜的企業主。

02 難以承受的後果

任何行業,無可取代的永遠只是少數人。

大多數人只能每天愉快地摸魚,當一顆不那麽牢固的螺絲釘(隨時跳槽),拿一份還過得去的薪水,持續爲社會的消費注入活力。

但資本是逐利的,AI是冰冷的。

在絕大多數“平庸者”被取代的未來,舊的分配模式無法再適用。失去了收入來源的大多數人,自然喪失生存之外的消費需求。

最終的結果,是陷入通縮的泥潭,想要再實現經濟正向增長,無比困難。

通縮,是現代世界最害怕的劇毒。



馬斯克這些企業家,爲什麽帶頭呼籲GPT-5暫停訓練?

長遠點看,10年後,當白領們的工作都被AI取代了,大家哪還有薪水買特斯拉?

你成本降得再低,沒人買、沒有營收,有錘子用?



由小及大,白宮爲什麽要限制AI發展過快?因爲美國經濟的最大驅動力,就是消費。

美國3.3億人口,年度消費總額高達15萬億美元;中國14億人口,年度消費總額僅爲6.7萬億美元。

中國經濟消費的貢獻比約爲55%,美國則高達75%。

其中的差距,不可以道計。

消費由需求産生,需要有提供對應服務的行業。

而美國GDP的80%由服務業貢獻。比如,全年律師服務收入1.4萬億美元,占到GDP比重6.7%。

如果企業們都去雇傭機器人,雖然大幅提高了生産力,卻與保就業、保GDP、保消費、保金融的國策背道而馳。

如果不限制,泡沫如此大的美國GDP很快就會瘋狂縮水。

所以,市場炒作的熱鬧,與真實世界的冷清,永遠是兩碼事。

很顯然,AI的原罪,是它過于強大、過于超前,不是現階段人類應該擁有的東西。

當科技創新足夠解放大批勞動力,但這些勞動力還沒有得到合理安置的情況下,就草率投入應用,社會整體付出的代價,遠超出個人獲得的利潤。

這個世界存在的本質,是秩序的約束,人人各司其職,有飯吃、有活幹,才沒空想那麽多。

發展AI的初衷,是作爲人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淘汰人自身。

但是,技術這玩意,不可能完全禁得住的。

誰禁止,誰落後,誰害怕,誰變窮,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



至少,參與全球競爭的大國絕不會放棄,渴望突破的科研人員不會放棄,追求更高利潤的所有企業都不會放棄……

一味禁止,只會逼得AI産業黑色化,不受監管的研發,危險性更高。

對于AI,即使大型實驗室停止研究,衆多開源模型也無法阻止個人研究。

只要有資金、市場、需求在後面推動,一切限制都沒有意義。

我們無可避免將創造出超越自我的事物,但必須要有約束它的手段。

也許,趁著大洋彼岸還在糾結時,正是國內公司縮小與對方差距的絕佳機會。

上頭此時大力推進人形機器人發展,很可能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國産AI、國産機器人彎道超車的最後機會,毫無疑問有巨大的潛力和投資價值。

有哪些標的值得關注?

03 無法阻擋的潮流

這裏討論的人形機器人,必然是智能機器人,不是過去那種笨笨的工業機器人。

總的來說,分爲軟件生態和硬件生態。

軟件方面,就是算法、大模型,目前國內已經有文心一言、盤古之類的大模型,和GPT-4還有很明顯的差距。

這個急不來的,我們還是著重討論硬件方向。

除了老生常談的芯片,比較具備想象力的有這樣幾塊:

1. 動力裝置

首先是電池,技術國內已經很成熟,相關公司的邏輯,基本與電動車一樣。

其次需要電機提供動力,有液冷電機和伺服電機兩種。

液冷電機控制散熱,保證電機持久運行。

伺服電機則控制速度,將電壓信號轉化爲轉矩和轉速以驅動控制對象。

這種産品的前景很大。

比如人形機器人一只手有15個關節,如果每一處關節都安裝一個電機並配套一個減速器,不僅成本太高,占用的體積與質量均太大。按照現在的市價,僅一只手的成本就要兩到三萬人民幣。

只有采用售價一兩千元左右的微型傳動系統,才可能盡量壓低成本。



微型傳動系統

2. 減速器

在電機旋轉過程中,需要在設備與電機之間連接一個裝置,實現輸出速度減速,才能達到收放自如,這個就是減速機。

分爲兩種,RV減速機和諧波減速機。

RV減速機負載大、剛性強、結構複雜,價格當然也更貴,通常安裝在機器人較大的關節處。

諧波減速機結構相對簡單些,不過精密度更高,主要應用在靈活細小的關節處。

目前,全球諧波減速器的市場份額超過50%在日本哈默納科手中,國內已有不少上市公司擬涉足此領域。

3. 感知器官

對從前的工業機器人而言,只需執行簡單操作指令即可,感官系統其實有些多余。

人形機器人則不然。

類比人體,最重要的感知器官分別爲視覺、觸覺、聽覺,分別催生出機械視覺、機器人皮膚、語音傳導等細分領域。

人形機器人需要能辨別表情,對算法的要求必然比工業機器人高出好幾個檔次,至于皮膚,並不確定,可能是金屬的、也可能是類似人皮的。

比如日本流行的伴侶機器人,對“手感”的要求就比較高,……但這與智能制造關系不大,此處略過。

以上三種其實産業都已比較成熟,現階段需要大力發展的,其實是嗅覺、味覺、滑覺,對應著多種傳感器,這是個比較明確的千億市場。

比如位置傳感器,防止機器人啓動時産生過劇烈的運動;力覺傳感器,方便精確合理地控制好接觸的力度。還有滑覺傳感器,用于檢測握力不夠時所産生的物體滑動信號;距離傳感器,用于智能移動機器人;加速度傳感器,測量平移和旋轉運動速度。等等

4. 其他基礎材料

以特斯拉的“擎天柱”爲例,面部是一面顯示器,用以提供信息。一者需要全光學玻璃,制造公司有藍思科技、康甯玻璃;二者需要超廣角高清攝像頭,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細分賽道。

此外還有功率器件,以及機器人骨骼、“肌肉”所需的金屬或非金屬材料等等,不一而足。



本文篇幅有限,相關産業鏈分析只能淺嘗辄止。

而且以上的,必然還不全。畢竟我們自己也不知道,人體這台超精妙生物機器,究竟是如何完美運轉的。

如此多的未知,自然也代表著巨大的機遇。

04 .尾聲 : 我一直覺得,咱們的科技樹走岔了。

照道理說,應該先解決能源問題,再大力去發展人工智能。

假如,可控核聚變實現了,人類擁有了無限能源,所有人都不需要再爲生存而工作。

到那時,再讓AI負責生産,人類只負責消費、本性得到最大釋放、能力可以全面發展,擺脫金錢和物質束縛,實現自由狀態。

這才是AI解放人類的真實社會基礎,也是人們稱之爲“社會主義朋克”的原因。

只可惜,這個世界並不理性。

時至今日,受市場和全球競爭格局的推動,技術進步是一種自發的動作,我們早已喪失了刹車的能力。

只能去追求不應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産物。

這才是如今最大的隱憂。---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