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覺醒:1%靠別人提醒,99%靠千刀萬剮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筆記俠經授權轉載。
筆記君說:網上有人發帖問:有哪些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經驗?
有網友回答道:一個人的覺醒,1%靠別人提醒,99%靠千刀萬剮;道理說的再多不如自己吃虧一次,實打實的經歷才能長記性。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習慣性用自己的經驗來提醒別人:
不要覺得省錢就去搶購免費的東西,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不要因為哪個行業賺錢就盲目進去,能發揮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浪費下班後的時間,要學習一些新技能。
但就像《一句頂一萬句》中說的:這世界沒有任何一句話,可以讓你醍醐灌頂,真正叫你灌頂的,只能是一段經歷。
旁人道理再深,都不會叫一個人大徹大悟。
能讓人真正開悟的,唯有經歷過、吃虧過、受傷過。
一、你永遠教不會一個不想學的人
前兩天,朋友跟我大吐苦水。
最近公司來了個新員工小劉,她交給對方幾個即將結束的項目,安排她跟進一下,提醒業主填個滿意問卷就可以了。
可在與她共事的半個月時間裡,朋友就心態崩了好幾回。
跟業主溝通時,直接在電話里答應幫忙,朋友告訴她要確認事項才行,結果她一臉「還需要你教」的表情;
讓她複印一份合同,結果複印出來的內容完全看不清,教她用複印機,她說我對電子產品不太懂;
發她一份表格幫忙打印,結果打印出來有錯行,教她怎麼改,然後重新打,結果她露出一副「真麻煩」的眼神。
顯然,對方非但不領情,還覺得她多管閒事,一份善意的提醒全都付諸東流。
很多時候,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更無法教會一個不想學的人。
與其白費口舌,不如三緘其口。
那些真心想學的人,自會主動請教你。
我們都學過「不恥下問」這個成語,當時孔子第一次參加魯國祭祖典禮。
他處處向別人詢問典禮相關事宜,幾乎把每個細節都問到了。
就有人譏諷他說:誰說孔子懂禮,來到太廟不還是事事都要問別人?
孔子答道:自己不明白的事,就是要向別人虛心請教、學習呀。
你看,真正想學的人,無需他人提醒,從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向他人請教的機會。
但不想學的人,即便處處不懂,也不會多問別人一句。
曾國藩曾說:有必不可勸之人,不必多費唇舌。
要知道,就算是學識淵博的人,也不可能輕易說服、改變一個人。
再多的建議和道理,也不過是耗損自己的精神力。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打擾,不去互相強加和消耗。
哪怕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如家人、戀人、朋友,也不多加干擾。
允許他們做自己,去經歷,去體會,活好自己。
二、人是叫不醒的,只能痛醒
俄國小說家克雷洛夫曾講過一個小故事。
有隻特立獨行的狐狸,走路總喜歡把尾巴翹起來,覺得這樣才好看。
但有不少同伴勸它把尾巴放下,用來掃除身後的腳印,不被獵人盯上。
但狐狸不以為然,覺得自己比別人機敏,不會被發現。
有天,它像往常一般大搖大擺地走着,被獵人發現緊隨而來,並舉起槍射擊。
它嚇得魂飛魄散,拼了命地跑,最終腿被打傷。
從這之後,無需勸說,它自己老老實實地把尾巴放下來,還時不時看看身後是否還有腳印。
事實上,這隻狐狸也如同我們每個人,再有用的道理,別人對你說了也無濟於事。
直到經歷了痛苦、遭受了挫折,撞得頭破血流了,才會醒悟。
正如有句話所說:
能說服一個人的,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牆;
能點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說教,而是磨難。
2008年,復讀的吉劍在高考時一意孤行,選擇交白卷。
在考試結束後,跑到了昆明打工。
他幹過建築工人,做過裝配工,還幫人寫過稿子,期間輾轉了四五個城市,最苦的時候還睡過大街。
也正是這段經歷,才真正讓他清醒,開始發奮努力,看書、聽講座,不斷地思考、學習。
後來他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我在社會上這些年,髒活累活都幹過,活得毫無尊嚴,甚至不如一條狗。
而對於高考想考零分的舉動,他說:那是年輕時挖的坑,現在我一直努力把它填上。
作家陳忠實在《藍袍先生》一書中寫道:人生許多道理,需親身經歷後才能醒悟,沒有經歷的事,別人再怎麼說,總覺得蒙着一層紙。
有些人,你越提醒他,他反而越不以為意。
等到他真的吃到了苦頭,不用你教,他自己就會迅速改變。
年輕時不按時吃飯,誰提醒也不當回事,後來吃了胃病的苦,就學會了保重身體;
工作時應付了事,被領導教育也不以為意,等到被裁了,就懂得了發憤努力;
戀愛時太過戀愛腦,不論身邊人如何勸說也不願清醒,等到被甩了,就明白了即便戀愛也不能迷失自己。
顯然,人自有因果,誰也無法干涉。
不管對方正在經歷什麼,我們能做的只有靜觀,而非過分提醒。
人生該走的彎路,一步也不能少。
只有他親身經歷過、痛過,才會知道以後該怎麼做。
他當下的選擇,種下的因,就是他未來收穫的結果,這對他來說才是最好的成長。
三、與其指點別人,不如專注自己
曾看過莫言講自己筆名的來歷。
他說,小時候放牛時,不管碰見什麼,總忍不住插一嘴,結果給自己惹來一堆麻煩。
回到家,母親對他一頓訓斥,而父親告訴他:兒子,你少說話,做好自己吧。
所以,他就為自己起了「莫言」這個筆名,叮囑自己,要專注自己,少指點他人。
成名後,不少讀者請求他寫一篇文章,來分享讀書、寫作的方法。
他也只做了這樣的回應:
第一,讀書如同穿衣吃飯,都有自己的方法,我的方法說不定會影響你們的閱讀;
第二,我女兒正在讀初中,我從不指點她的功課,因為時代變化,我的老方法也不一定適合她。
在莫言看來,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地位、角色,都不應該輕易指點他人。
人各有志,人各有路。
別人的路你改不了,自己的路自己走好。
教育好自己,管好自己,才是一切成事的最先決條件。
不少人看過電影《阿甘正傳》,裡面最為平庸的阿甘,最終卻成為了體育冠軍、百萬富翁。
為什麼最後成功的是阿甘?
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從來不關注他人,只管自己。
任何事情,只專注去做,堅持到底。
打橄欖球時,他拿到球會一直跑,直到目的地;打乒乓球時,他眼睛牢牢盯住,不離開球,然後打回去。
將自己寶貴的精力,從他人身上移開,全部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的成長上。
在親密關係中,允許伴侶時而擺爛,只要自己保持專注就夠了;
在職場工作中,允許同事投機取巧,只要自己腳踏實地就行了;
在朋友交往中,允許對方負面情緒,只要自己樂觀向上就可以。
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別人成長。
更不要妄想用自己的經驗,去糾正別人的難題。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指點他人迷津,專注自己成長。
生活這份答卷,交出自己滿意的答案就好。
結語
作家廖一梅曾說:人是一種挺奇特的動物,他不能從快樂中學習,只能在痛苦中成長,痛苦能成為你的營養,痛苦越多,那棵樹會長得更大。
痛苦,才是人生智慧的催熟劑,更是人生蛻變、頓悟的契機。
這是他人的必經課題,旁觀者的我們只要做好自己,莫介入、忌插手。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責編:若風*排版:五月/筆記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