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巴菲特:你的發展高度,由習慣決定

2023100808:45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人生是無數習慣的總和—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確的形態,但其實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習慣構成的」。

據統計,60%的行為都受習慣控制,而這些習慣的「好壞」,就決定了我們將走向何處。

「股神」沃倫·巴菲特賺錢的速度和數量,無疑令人心生嚮往。他用60年的時間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從一家瀕臨破產的男士服裝廠,建設成市值超過7500億美元的多元化巨型企業。

他就曾將自己致富歸結為:「是習慣的力量」,沒有了良好的投資習慣,一切財富將離我們遠去。

筆記俠「雙節讀書」專欄第八期,我們以「如何掌控習慣」為主題,以沃倫·巴菲特推薦的《習慣的力量》為主,與大家一起學習如何運用「習慣的力量」。

一、「組塊化」行為構成了我們的生活

20世紀9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曾做過這樣一則實驗:

將大腦植入有特殊裝置的小白鼠放入迷宮,隨着行為的重複——小鼠穿越迷宮次數的增加,大腦思考得越來越少。

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小白鼠甚至和記憶有關的大腦結構都停止了活動,老鼠已經將在迷宮中快速通過的路線變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幾乎都不需要去思考。

這種思維習慣化,靠的是大腦的基底核(大腦骨的中心是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組織塊,在魚類、爬行動物或哺乳動物腦部中都有)。基底核就是老鼠顱內的探測器表明了這一點。隨着老鼠跑得越來越快,大腦工作得越來越少,基底核這一微小、原始的神經結構似乎取代了大腦的工作。

這個過程被稱為「組塊化」,也就是大腦將一系列行為變成一種自動的慣常行為,而這是習慣形成的基礎。

我們每天的生活就靠這些行為組塊(數量沒有幾百,也有幾十)。

有些很簡單—你在把牙刷放進嘴裡之前會習慣性地抹牙膏上去;有些則複雜一些,比如穿衣服或者給孩子準備午餐。

一些行為過於複雜,所以經過百萬年進化的身體組織能將這一切變成習慣了。

例如,剛學會開車時,你倒車時是全神貫注的,你得打開車庫,開車門,調好座位,把鑰匙插進去,然後順時針轉動,調一調後視鏡,查看有沒有障礙物。

而熟悉了之後,你每次把車開上街幾乎都不用去細想,這種慣常的行動以習慣的形式發生了。

它在我們腦海中形成了固有的、不經過思考就可以直接形成行動的一種行為。

二、形成習慣的三大要素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是「懶惰並愛享受」的,習慣的形成建立之上。

大腦是「懶惰」的,它一直在尋找可以省力的方式,但這種「懶惰」反而是一種優勢。

如果讓大腦自由發揮,「勤快」一點。我們的大腦開始思考基本的行為,這將會消耗大量的腦力。

你能想象,你需要每天想着怎麼走路嗎?先邁左腳還是右腳?

吃飯的時候,是先張嘴,還是先把筷子伸到嘴邊再張嘴?

而「懶惰」的大腦,對基本的行為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自動化的慣常行為。將會節省很多腦力。

如此節省出來的腦力,我們就可以用來注意其他更為複雜事情。例如:發明長矛、灌溉系統、甚至是發明飛機和電視遊戲。

這也說明了,慣常行為就是我們行動的底層代碼,它讓我們知道怎麼吃飯、怎麼走路、怎麼睡覺。

但「愛享受」的大腦對於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因此,在慣常行為發生之前,以及之後各有一個環節,共同構成了習慣的迴路,即:「暗示—慣常行為—獎勵」。

今天太陽真大,感覺好熱;最近事情有點多,感覺壓力有點大。

大腦受到外界刺激後,產生了暗示,它可以是視覺、聽覺、觸覺、也可以是某一個固定的地點,時間或者場合,習慣養成的導火索被點燃了。

所以,需要喝杯冷飲,降低一下體感溫度,或者打開空調,降低外界溫度;找個酒吧,大醉一場忘記煩惱,或者看看書,轉移一下注意力。

受到暗示後,引發了慣常行為,它包含肢體、感情或者思想行為。

當慣常行為結束後,結果反饋到大腦。大腦意識到:這樣做感覺很不錯,下次遇到這種情況還可以這樣做。

習慣也就由此形成。

三、卓越來自於好習慣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體驗過成功,也遭遇過失敗。

獲得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越來越多,我們就會思考哪些經驗是真正「好的」,以及為什麼。

有趣的是,我們會意識到,出類拔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漫長的過程;那些在每個關頭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件,卻經過複利產生了重大的收穫。

這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卓越的真正含義—它不是一夜之間的成功或瞬間的閃光,而是可重複的習慣的積累。

這意味着,卓越=好的行為—養成習慣—不斷重複。

沃倫·巴菲特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把80%的時間花在閱讀和思考上。

他的商業夥伴就曾透露出來的巴菲特每周日程安排,我們會發現他還有專門的理髮時間。

對瑣事進行計劃,養成習慣。從而有這很多時間思考,去專注更重要的事情,這就是一種好習慣。

也是巴菲特創造世界上最成功的商業記錄之一的原因。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好習慣?

1.找出慣常行為

例如,你喜歡每天下午去咖啡廳買巧克力豆餅乾。假設這個習慣讓你胖了幾斤,然後你妻子針對你的體重說了一些讓你不爽的話。

於是你總是強迫自己停止吃餅乾,但徒勞無益,你覺得很累,你甚至還在電腦上貼了即時貼,寫着再也不吃餅乾了。

但是每天下午你都會當這張即時貼不存在,照樣晃悠着去咖啡廳,然後買餅乾,接着在收銀台附近與同事閒聊時就開始吃。吃的時候感覺很好,吃完就難受了。

你的慣常行為是下午從桌子旁起來,走到咖啡廳,買巧克力豆餅乾,然後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吃。那麼這就是你加入到習慣迴路中的東西。

找到慣常行為了,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做一些實驗,來分析這樣做你的大腦得到了什麼獎賞,以及引起這一行為的暗示是什麼?

2.用獎賞做實驗

在實驗的第一天,你會非常想去咖啡廳買餅乾,那麼你得調整一下你的慣常行為,這樣會得到不同的獎賞。

比如,你沒有去咖啡廳,而是在社區附近散步,然後回到辦公桌前,什麼也沒吃。

第二天,你去咖啡廳買了個甜甜圈,或者糖果條,然後回桌子那兒吃。

你去了咖啡廳,買了個蘋果,然後和朋友聊天時吃了。接着,你試着不去咖啡廳了,而是到朋友的辦公室閒聊幾分鐘,然後回去工作。

你選擇用什麼行為取代買餅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測試各種假設,確定哪種渴求在驅動你的慣常行為。

是因為渴求餅乾本身,還是想休息一下再工作?如果是餅乾本身,那是因為你餓了嗎?或者是因為你需要餅乾提供的能量?或者,你走去咖啡廳是因為你想找人閒聊,而餅乾不過是個比較好的藉口?

你需要找到4~5個不同的獎賞,每次活動之後,拿支筆在紙上寫下你一回到桌前就想到的頭三樣東西。

然後,在手錶或電腦上設個15分鐘後就響的鬧鐘。

等到鬧鐘響了,你就問自己是否還有吃餅乾的衝動。寫下三樣東西很重要,就算寫下的詞毫無意義,你也要寫,原因有兩個:

其一,這樣做會迫使你此刻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或者感覺如何。

其二,寫幾個單詞有助於你今後回憶起自己當時在想什麼。寫下的東西會幫助你進行全面的回憶。

那為什麼鬧鐘設的時間是15分鐘後呢?因為這些測試的重點是找出你渴求的獎賞是什麼。

如果吃掉甜甜圈15分鐘後,你還是有衝動起身去咖啡廳,那驅動你習慣的就不是對糖的渴求。如果在和同事閒聊之後,你還是想吃餅乾,那麼與人接觸的需求就不是你吃餅乾行為的誘因。

通過用不同的獎賞進行試驗,你可以將你實際渴求的對象分隔出來,這就是重塑習慣最基本的要素。

一旦你找出慣常行為和獎賞,剩下要做的就是找到暗示了。

3.分隔出暗示

我們的生活大同小異。之所以很難發現誘發人習慣的暗示,原因在於我們的行為包含了太多的信息量,遠遠超過了我們的處理能力。

問問你自己,你每天早上定時吃早餐是因為你餓了嗎?還是因為時鐘顯示已到7點半?

是什麼讓你開車上班時自動將車左轉?是因為街上的行車標誌嗎?還是某棵樹?

我們可以試試這種方法,事先定好有哪幾類行為需要注意,並從中總結出規律。

基本上為是以下5類: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其他人、之前緊挨着的動作。

例如,所以如果你想找到「去咖啡廳並買巧克力豆餅乾」這個習慣的暗示,那請在這一衝動出現時寫下5樣東西:

a、你在哪?(坐在我的辦工桌前)

b、現在幾點?(下午3點36分)

c、你的情緒怎樣?(覺得無聊)

d、周圍有誰?(空無一人)

e、在買餅乾的衝動之前、你做了什麼?(我回復了一封電子郵件)

第二天:

a、你在哪?(從複印機那兒往回走)

b、現在幾點?(下午3點18分)

c、你的情緒怎樣?(覺得開心)

d、周圍有誰?(市場部的老王)

e、在買餅乾的衝動之前,你做了什麼?(我複印了一份東西)

有這兩天的記錄,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是什麼暗示誘發了買餅乾的習慣,這個習慣並不是因為餓。獎賞是暫時散散心,也就是通過與朋友閒聊得到消遣。

而這一習慣誘發的時間是在下午3點到4點之間。

4.制訂計劃

一旦你發現了你的習慣迴路,你就找到了驅動你行為的獎賞、誘發你習慣的暗示以及慣常行為本身,這樣你就可以開始改變你的行為了。

通過圍繞暗示設計,選擇能夠滿足你所渴求的獎賞的行為,你就可以改善你的習慣。你需要的是一個計劃。

還是拿下午買餅乾的習慣作為例子,通過這個框架,我發現我的暗示一般大約出現在下午的3點半。我知道我的慣常行為是去咖啡廳買餅,於是我為自己制訂了計劃:

每天下午3點半,我會到朋友的辦公室和他聊上10分鐘。為了確保我記得這樣做,我在手錶上設了下午3點半的鬧鐘。

每次鬧鐘一響,我就強迫自己走到朋友辦公桌那和他聊上10分鐘,我發現我每天工作結束時感覺更舒坦了。

慢慢的我們就不再需要鬧鐘了,它就形成了一種習慣。

總結

改變某些習慣很難,有時候改變習慣要花很長的時間,有時候會經歷反覆的實驗與失敗。

不過,一旦你弄清楚了習慣背後的機理,也就是你能夠分析出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時,你就有了超越習慣的力量。

這種超越習慣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不被「好吃懶做」的大腦左右,反而去利用它幫助我們形成好習慣,進而邁向卓越。-[責編:若風*排版:五月/筆記俠|雙節讀書精選]

參考資料:

1.《習慣的力量》,查爾斯·杜希格;

2.《所謂卓越,其實就是重複好習慣》,筆記俠;

3.《管不好時間的人,也管不好自己的人生》,筆記俠。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