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方法解決不了新問題的時候,建議你試試第一性原理
消費的兩端,一邊天堂,一邊地獄。那麼,中國的消費,到底算是升級了?還是降級了?如果消費出現了K型分化,那我是會往上分化,還是往下分化?
請允許我在10月28日這天,和你做更細緻、深入的分享,也期待你,來到現場,讓我們一起更早看到未來。
有些人做起事來,特別「懶」。
因為他們總是把已經發生的事情,看作固定的規律,希望用老方法解決新問題。
而當你提出疑問的時候,他們會說:沒關係,按照上次經驗來做就是了。
結果,你大概也能猜到了。
當環境和條件都變化之後,老辦法當然解決不了新問題。
那怎麼樣才能解決「新問題」呢?如何找到規律呢?
可能,你需要了解「第一性原理」,從本質出發,解決實際問題。
把我的一些思考,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第一性原理
什麼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就是最基本的前提,最原始的道理。
在某個領域內,只要你持續往前尋找,都能找到第一性原理。
比如說,一個東西怎麼飛起來?是有螺旋槳嗎?是有機翼嗎?還是要有足夠的速度?
拆解到最後,你會發現,基本前提就是「讓它受到的向上的力,大於重力」。
這個基本前提,就是第一性原理。
又比如說,一家公司,怎麼盈利?是因為業務團隊夠厲害嗎?還是因為產品策略做得好?
追溯到最開始,就是「收入大於成本」,這也是第一性原理。
找到第一性原理,就是回歸本質,找到問題的底層邏輯。
這是思考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
所以,為什麼總有人喜歡用老方法解決新問題?
因為他們沒有找到第一性原理,找到最底層的前提,而是偷懶,試着用老舊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仔細去研究被解決的問題,你會發現,其實它們都有一個「當時的情況」。
所以,受限於當時的情況想出來的解決辦法,可能並不適用於今天。
關鍵就在於,你能不能根據第一性原理,重新出發,思考新方法。
比如呢?
比如,埃隆·馬斯克和他的火箭回收。
埃隆·馬斯克和火箭回收
埃隆·馬斯克,有一個特別大膽的夢想,把人類變成「多星球物種」,殖民外星。
要實現這個夢想,就要發展航天技術,發展火箭技術。
一開始,他想買別人的火箭。但這樣做,成本太高了。
於是,馬斯克開始不斷地學習,閱讀火箭領域的專業書籍,試着弄明白一件事:
發射一枚火箭,到底多少成本才算合理?
馬斯克一點點地拆解這個問題,最後,他把組成火箭的原材料價格計算了出來。
他發現,生產火箭的原材料,也不過是一些鈦、銅和航天級的鋁合金等等。
這和火箭成品的成本差異,天差地別,前者可能只有後者的百分之幾。
既然這樣,為什麼不自己造火箭呢?
於是他立刻宣布,Space X公司要自己造火箭,並馬上着手開始了試驗。
接着,他又發現一個問題。
傳統的運載火箭,每次發射都是一次性的,不會重複利用。
在其中,燃料可能還不到火箭造價的1%,這就相當於每次發射,都拋棄掉了幾乎99%的成本。
如果可以有效地重複利用火箭,那麼每次發射的成本,就會越來越逼近燃料的成本,非常便宜。
於是他定下目標,一定要重複利用火箭。
這種從第一原理開始思考得到的結論,很明顯跳脫出了大多數人的思考方式。
所以,他們聽到後的第一反應,都是無法理解。
因為在這之前,幾乎所有的國家、公司,都默認運載火箭升空之後只有報廢這一條路。
但馬斯克仍舊堅持,把打上天的火箭回收回來,他還打了個比方鼓勵員工。
他說,想象一下有一大堆錢從天而降,然後全部燒成碎片,你會試着把它撿回來嗎?
是的,他隨後又說,我們會把它撿回來。
但思考歸思考,一枚打上天的火箭,速度極快,姿態也很難控制,要降落回一個小小的平台上,簡直難如登天,困難重重。
比如,火箭的芯片算力有限,控制系統不夠強,沒法做到快速計算,精準控制;
又比如,運載火箭的自重太低,帶來超高的發動機和燃料管理難度。
這都是當初火箭不回收的理由。
但今天無論是燃料、發動機,還是算力算法、控制系統,人類早已在技術水平上,往前邁出了一大步。
當時不回收,雖然有不回收的理由,但回歸底層邏輯,結合今天的條件,應該有新的方法出現。
於是,花費十多年時間,回收一級火箭的困難,被馬斯克帶領Space X一一克服。
直到今天,他的火箭一路爆炸一路更新,獵鷹9號已經能做到發射10次不用大修了。
無獨有偶,用物理作為底層邏輯來思考問題的,還有一位大咖。
他是全球最知名的投資人之一,紅杉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
當被問到有關初創公司的發展的問題時,他給出了五個建議。
沈南鵬:給小公司的五大建議
我們一條條來看。
首先,「摩擦力越大,增長越困難」。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公司發展不快。
這可能是因為,你的公司內部有阻力,有摩擦力。
人都是厭惡改變的,但要追求創新,就要克服這些弱點。
所以,你應該減少公司內部的阻力。把事情減少了,勇於快速試錯,丟掉無法推進的工作,公司發展自然就快了。
這也是牛頓第一定律:物體在不受外力,或者受力為零時,總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
然後呢?是「始於精簡,保持精簡」。
為什麼要保持精簡?因為組織臃腫了,不好轉彎。
質量越大,改變需要的力也越大。
你騎着一輛自行車,左轉右轉,特別靈活,這是因為你和自行車,都很輕。
但如果你操控一艘遊輪呢?你會發現,轉彎特別麻煩。因為遊輪太重了,有很大的慣性。
所以,如果你想要讓自己轉向靈活,就讓自己的質量足夠小,不要讓自己長得太大。
規模,往往可能會成為創新的敵人。
這也是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接着,是「在壓力下發展」。
一旦公司沒有了壓力,就很難保持擴張的力量。
就像汽車的發動機一樣。噴出的汽油瞬間被點燃,只有發動機牢牢地束縛住汽油的燃燒,給予壓力,才能產生極大的力量,推動汽車前進。沒有壓力驅動,汽車也不會往前走。
所以在公司發展的不同時期,可能需要設置不同的目標,來完成壓力和業績的平衡。
同時,也可能需要時時刻刻注意成本、規模、效益和發展速度的平衡。
這是理想氣體定律,理想氣體平衡的時候,壓力,體積,溫度之間會有固定關係。
「充分利用你的靈活性」。
作為一家初創公司,你的優勢,就是靈活。
利用好這種靈活性,說不定你也可以在產業內發起一輪革新。
所以,在一開始,可以不要分散自己的兵力,同時跑多個項目。
集中力量和才智,把握機會,你也有可能在一個小領域打敗大公司。
利用槓桿,小公司也能以小博大。
這是槓桿定律,M1×a=M2×b。
最後,是「熵增原理」。
熵,就是無序指數。一個系統的無序程度,會隨着時間推移,越來越大,到處亂撞。
但撞着撞着,也可能會撞出來好的創新。
比如,谷歌曾經規定,給工程師20%的自由時間,自由開發。
得益於此,Gmail, Google Transit, Google Talk等優秀產品產生了。
熵增,還有點像今天的信息傳播趨勢,指數提升,擴散越來越快。
所以,你可能還需要結合新的媒體形式,傳播自身影響力。
這就是用物理作為底層策略,理解商業。
先是馬斯克,然後是沈南鵬。
你會發現,作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之一,他們在腦海里思考問題的策略,可能並不是一個個商業邏輯,而是最底層的物理問題。
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模式。
所以,試試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思考問題吧。
尤其是,當老辦法解決不了新問題的時候。
當老辦法解決不了新問題的時候……
當老辦法解決不了新問題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第一性原理上,就可能會找到新的解決方法。
比如,人類為了飛上天,不斷學習鳥類飛行。
但是學來學去,都是在方法論上下功夫。
翅膀怎麼大一點,用什麼材料做羽毛,或者利用火藥推動。
都不成功。
原因,可能就是因為沒有搞清楚底層邏輯。
那就是「向上的力大於重力」。
所以,後來人類飛上天可能不是因為去學誰,而是因為理解了「飛行」背後的邏輯,理解了「向上的力大於重力」。
或許,你可以看看飛機,看看機翼的形狀。
從橫截面來看的話,它上面的長度長,下面的長度短。
因此,當空氣流動的時候,下面的壓力比上邊的壓力大,就產生了對抗重力的托舉力。這才能讓飛機浮了起來。
而到了現在,很多公司遇到問題,就想着要去學習一些大公司,就像人類想要向鳥類學習飛行一樣。
但如果你全盤照搬,可能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因為那只是表面原因,是羽毛的材質,是翅膀的大小,學來根本不管用。
你學了半天,根本沒發現真正的第一性原理,只有托舉力>重力,才能「浮」起來。
很多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
人,很容易就想到過去的經驗,曾經用過的方法。
但這個經驗方法都是有當時的條件才得以應用的,換了一種情況,就不一定管用了。
比如,某些創業者踩中了時代的紅利,在供需關係不平衡的時候成為了稀缺的一方,成功創業。
但條件,情況都發生了變化的時候,他卻還在推廣自己之前的經驗,自然就會招致失敗。
所以,我們思考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要從經驗中提煉出本質,從本質再發展到方法論。
只有這樣,你才能不會被過去的成功經驗所束縛。
最後的話 :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什麼意思?
如果要學習,那麼你最好只學習心法。或者說,學習第一性原理。
而不能學習一些表面的方法論。
如果大家只是在模仿鳥類飛行的姿勢,羽毛的材質,而從來不考慮重力和托舉力的關係。
那麼飛機,就很難發明出來。
如果馬斯克因為很多人說「火箭發射完只能丟棄」,就局限於此,不去想重複發射火箭的事情。
那麼重複回收的火箭,也一定做不出來。
雖然,這樣可能會花費很多精力。
但請你相信,在一個又一個新問題,需要被解決的時候。
這,可能是最好的思考方式了。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給你帶來啟發,幫到正在被問題困擾的你。
祝福。-[觀點:劉潤*主筆:景九*責編:黃靜/劉潤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