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創業,從來都不是一條靠譜的退路

2023092113:37



「我是真待不下去了。」---老王說。

老王是誰?老王,是一位大廠的白領。一直以來,老王都稱得上是一位兢兢業業的好員工,雖然算不上順風順水,好在也沒遇上過什麼大挫折。但是,糟糕的工作氛圍帶來的精神內耗,和不斷加劇的生活壓力,逐漸讓老王有些喘不過氣了。

尤其最近幾年,老王越來越能感覺到,自己有些力不從心了。

看看工作,年齡,在一天天地變大,在領導心裡,自己早就比不過年輕人了。晉升,基本上也就到頭了,很難再往上爬。待遇,也不怎麼樣,受冤枉氣不說,還總要沒日沒夜地加班。

再看看生活,有老人要贍養,有小孩要教育,有房貸要償還,有一片搖搖欲墜的天要扛。再不找找別的出路,就實在是頂不住了。

「唉,創業去了。至少生死由我,總好過受這個窩囊氣。」老王說。可是,我應該去做些什麼呢?哪些行業比較好做?哪裡才有屬於我的機會?潤總,你能多給我一些建議嗎?

剛好,老王來找我之前,我正在看一組數據。於是,我對老王說,我沒什麼特別的建議。我唯一的建議就是:三思,三思,再三思!

創業,從來都不是一條靠譜的退路。

今天的思考,是分享給老王的。也分享給正在創業,或是對現狀不滿正準備創業的你。

從哪裡開始呢?

就從,我正在看的這一組數據開始吧。

一組數據

所以,到底是一組什麼樣的數據,讓我一連說了三個三思?

你猜猜看,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是多少年?

10年?8年?5年?

都不對。

根據《財富》雜誌的抽樣調查,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7年。其中,大型企業的平均壽命,是7-8年。而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更是只有2.5年。

天啊。難以想象,竟然有那麼多我們正在見證的企業,會在兩三年之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那麼,這組中國企業平均壽命的數據,放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呢?

來看看歐美國家,和同在亞洲的日本。

在美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大約是8.2年。日本呢?日本更長,大約是12.5年。更誇張的是,歐美大企業的平均壽命長達40年,而日本大企業的數據更是達到了恐怖的58年。

和歐美以及日本相比,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要短得多得多。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是我們不夠聰明嗎?是我們不夠勤奮嗎?當然不是。要論聰明和勤奮,中國人如果認第二,恐怕沒有人敢認第一。

企業壽命,和大量的因素相關。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有可控的,也有不可控的。但是,有這麼一個關鍵的因素,是中國企業正「遙遙領先」的。那就是:被動創業的比例。

在中國龐大的創業隊伍中,被動創業的人數在總創業人數中的占比,要遠遠高過歐美和日本。

什麼是被動創業?

我舉個例子。

六年前,我曾經被一位同學問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到今天,我仍然對這個問題記憶猶新。

他說,潤總,我是一個山西地級市的公務員。我已經上了六年的班了,對現在的這份工作,已經非常非常厭倦了。可是,我又下不了決心辭職創業。你說,我該怎麼辦?

說實話,每每聽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有點猶豫到底要不要回答。

為什麼?

因為看到這類問題的時候,我的基本感覺是:這根本就不是對未來的思考,而是對今天的不滿。

打工真的太累了,我想創業。老闆真的太蠢了,我想創業。收入真的太少了,我想創業。總之就是,我現在很不開心,我要創業。

不是主動地「選擇」了創業,而是被動地「退到」了創業。

這就是被動創業。

但是,既然已經對今天的現狀產生了不滿,是不是就應該去創業呢?

絕對不是的。創業的原因,不能是因為今天過得不好。過得不好還要去創業,那就更難了。通常創業成功的人,都是過去的工作都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現狀不好就去創業。

可是,我們今天有大量的創業者,就處在這種「因為不滿,所以創業」的狀態里。

而根據清華大學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這種被動創業的成功率,還不到2%。

所以,請記住兩件事。

1)不要因為對現狀不滿就去創業。

2)你不是要被動地「退到」創業,而是要主動地「選擇」創業。

一個故事

不是要被動地「退到」創業,而是要主動地「選擇」創業。

理解了。

可是,怎樣才算是主動地選擇了創業呢?

和你分享一個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做了一件事情,讓我特別佩服他。

有一次,他去到了一家快關門的咖啡館,工作人員都已經開始打掃衛生了。這個時候,他就看見工作人員從柜子里拿出了今天沒能賣完的麵包,準備扔進垃圾桶。

他一看,就說,這怎麼就扔了呀,也太浪費了吧。

但是,工作人員卻對他說,必須得扔。我們對消費者是有承諾的,只賣當天的新鮮麵包,不能隔夜。所以,這些賣不完的,就必須要處理掉。

原來如此。聽上去,挺有道理的。但是,但是,但是,還是太浪費了呀。要不這樣,反正你都要扔掉了,乾脆,你打個折,賣給我了。你也不需要浪費,我也能用更低的價格買到麵包。這對我們都有好處。

結果你猜怎麼着?

這位工作人員對他說,先生,對不起。我們的收銀系統裡,沒有打折這個選項。你要,就全價買走。你不要,我就要處理掉了。

啊?這也太不合理了吧。就不能變通變通嗎?

嗯。就是這種不合理,讓我的這位朋友敏銳地嗅到了一個機會,一個「臨期食品」賽道的機會。

假如一個麵包成本是10塊,咖啡館賣20。那為什麼不能在關門之前,打點折用15塊、14塊、甚至更便宜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呢?這樣子咖啡館可以收回成本,消費者也能獲益,因為提高了效率,自己作為平台也能在裡面分一點點。

於是,他就自己做了一個app,用這個新的商業模式,選擇了這一次創業機會。

他發現了痛點,並且,有能力來創造性地解決這個痛點,還能解決地比別人更高效,當然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現在,他的企業已經是這個賽道非常頭部的選手,而且還在繼續快速發展。

所以,怎樣才算是主動地選擇了創業?

是你創造性地找到了一個方法,可以為消費者帶來以前沒有享受到的利益。

過去他要花7塊錢才能買到的東西,我今天6塊錢就讓他買到,而且我還能賺錢,那才能去創業。過去他買到的東西不好用,我今天用同樣的價格就能給他更好用的東西,那才能去創業。

如果不以這個為起點,你能不能創業呢?

你當然可以,但你會發現你的勢能特別差,你沒有為消費者帶來利益,沒有人願意來幫你,你會覺得非常非常辛苦,每天都要跟銷售吃飯,每天都要跟客戶談生意,回款也很困難等等等等。

這樣的狀態,還能活得長久,那才真的是見鬼了。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那句我們反覆在說的話。

創業的起點,一定是消費者獲益。

三點建議

創業的起點,一定是消費者獲益。

理解了。

可是,我要怎麼做,才能讓消費者獲益呢?我又怎麼知道,我有沒有讓消費者獲益的能力呢?

我有三個比較重要的建議,供你參考。

1)要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

選擇,很重要。機會,也很重要。但是,我們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能力和水平做出勇敢的選擇、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很多時候,是我們自認為自己可以,但其實並不可以。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是讓每一位家庭成員說一說自己做了多少家務。你也可以試試看。

也許,你會發現,媽媽會說自己做得肯定是最多的,怎麼着也得有個10多件吧。爸爸會說自己雖然沒有媽媽做得多,但應該也有個4-5件。孩子會說自己也幫了忙,有3件。爺爺奶奶會說記不太清了,但總歸是有的。

但這個時候,你加起來一算就會發現,家裡哪來的20來件家務啊,超額了吧?

我們都很容易像這樣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貢獻。所以,一定要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

但是,怎麼實現這種「不偏不倚」呢?

看圖。



這張圖,你可能也見過,叫:喬哈里窗。

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個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未知的自我。想要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最主要探索的部分,應該是別人知道,但是自己不知道的,「盲目的自我」。

所以,當你想要創業,想要轉行,想要做出一個重大的選擇的時候,多聽一聽別人的看法,尤其是一些相對負面的看法。

忠言,幾乎一定是逆耳的。因為它大概率會打破你原有的認知。

但那是一面非常重要的鏡子。

珍視它,而不是逃離它。

2)始終思考10倍好的事情。

很多人想要創業,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賺得比現在多。

但是,多多少呢?20%?30%?

可能都不夠。如果你更有能力,就應該去思考10倍好的策略。

注意,這個10倍,並不是今天賺1塊、明天賺10塊的10倍。而是說,不要把自己固化在一個線性的思維裡面,要去想更加遠大、更加創新、更加指數級的方法。

否則,選擇創業之後,你就會發現,思考着20%的增長將要面對的競爭和壓力,將會遠遠超過所謂的打工。

在具體的執行上,你可以試着參考谷歌的做法。谷歌允許自己的工程師拿出20%的空餘時間,去研究自己的項目,去思考私人的問題,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你也一樣。

在平常的工作之餘,一定要拿出專門的時間,用來思考那些你可能會做出的選擇。

有些問題,現在不想明白,事到臨頭就更想不明白了。

3)深刻理解稀缺和稀缺性流動。

一定要想盡辦法,讓自己變得稀缺。

舉個例子。

你平時在家裡吃碗麵,可能20塊一碗。但是你到了機場,發現要100塊一碗。價格簡直是貴到離譜。但是你多花的這些錢,並沒有都進入到商家的腰包,不是被商家黑了,而是機場的租金太貴。多花的錢,大多數給機場了。

但是,這麼貴的租金,不開了行不行?你不開沒關係,多的是人想要開。奢侈品店,新能源汽車展示店,紀念品店,都搶着要。

供需關係,決定了機場租金。機場在這裡面更稀缺,也就更賺錢。

但是,稀缺性是會流動的。

我再舉個更直觀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大家都在做直播,那你覺得現在誰稀缺?

一開始是主播,大家都不會的時候,那個會直播的人就值錢。

但現在很多人衝進來之後,主播都能批量培訓生產了,那些教直播的人可能就賺錢。

再到後面,MCN機構也多了,大家發現主播賣的產品才是關鍵。誰能掌握供應鏈,誰能交付好產品,誰才能賺錢。供應鏈能力,成為稀缺的能力。

稀缺性,是會不停流動的。

你要理解稀缺,建立稀缺,成為稀缺。

這樣,你的思路才會更開闊,選擇的空間才會更廣闊。

最後的話

創業,很性感。

總有人運籌帷幄,成就了一番事業。

創業,很骨感。

在千軍萬馬的獨木橋上,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但無論如何,創業,永遠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退路」。

退而求其次,是拿不到想要的結果的。

能解決問題,能比別人更好地解決問題,是我們做出選擇的唯一原因。

這就需要我們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需要我們不停思考10倍好的事情,需要我們理解稀缺和稀缺性流動。

然後,在機會到來的時候,勇敢地做出選擇。

創業,從來都不是一條靠譜的退路。

你說,是吧?---[觀點:劉潤*主筆:二蔓*責編:黃靜/劉潤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