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來,一起聊聊效率

2023092113:18



消費的兩端,一邊天堂,一邊地獄。那麼,中國的消費,到底算是升級了?還是降級了?如果消費出現了K型分化,那我是會往上分化,還是往下分化?

請允許我在10月28日這天,和你做更細緻、深入的分享,也期待你,來到現場。讓我們一起更早看到未來。

我常說:商業的本質,是交易。更先進的商業,就是更高效率的交易。

但是,在商業交易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同時,也會看到一種情況:很多人把信息不對稱,當成了賺取利潤的利刃。

但是,這其實是一種短期獲利的思維。很難長期走下去。

為什麼呢?這要先從效率開始說起。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效率。

外部效率

2023年,有個詞被很多企業追捧:降本增效。

效,就是效率。

什麼是效率?

當我們講「效率」時,其實就是在追求局部最優解。

最優解,就是最短路徑。

用相同的資源獲得更高的產出,或者用更少的資源實現相同的產出,這就是效率的本質。

但是,效率,又分為兩種。

外部效率和內部效率。

外部效率,就是你和整個世界分工協作的效率。

內部效率,就是公司組織內部團隊的協作效率。

先來看外部效率。我舉個例子,比如扣針製造業。

1767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辭職,回家鄉寫作《國富論》。

9年後,《國富論》出版。隨後,亞當·斯密聲名大噪。這本書備受推崇並且被普遍流傳。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有這麼一段非常生動的描述:

「一個沒有接受過相應訓練的工人,那麼就算他一整天都竭力工作,也有可能連1枚扣針都製造不出來,更不用說20枚了。

但是,分工之後呢?

比如,把扣針製造工序,拆解為18道,抽鐵絲、拉直、切截、削尖鐵絲的一端、打磨鐵絲的另一端、裝針頭、把針頭塗白、包裝等等。

每一道工序,都有專人負責。

這樣下來,只要工人們勤勉地工作,一天也能生產出12磅針。

按照每一磅重的針有4000枚來計算,這個工廠每天總共可以生產48000枚針,即每人每天可以製造出4800枚針。」

通過這樣的分工,每個工人可以變得非常熟練和高效在他們所負責的任務上。

這樣,每個工人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從而大大提高了整體的生產效率。

亞當·斯密指出,這種分工合作可以大大提高生產力和效率,從而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將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區別進行比較。

有多種方式可以定義人類和其他物種之間的區別,比如使用工具,使用語言或是能夠講故事等。

但如果讓我來界定這個區別,我覺得核心的差異可能在於:人類有能力進行大規模協作。

大規模協作是基於一系列因素,如語言的使用。

語言不僅是一種基本的區別,而且它為大規模協作提供了基礎。

然後我們看到,人類能夠形成更大的群體,能夠與不認識的人進行協作。

這種大規模協作有助於提高效率,因為它允許分工和專業化。

分工不僅提高了效率,還促進了專業化,這樣每個人可以專注於他們擅長和熟悉的任務,從而提高整個社群的生產效率。

這種大規模協作背後的邏輯是:當我們合作時,集體的輸出大於個體輸出的總和。

這樣,人類就能創造更多的財富,超越其他生物種類。



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將持續追求更高的效率,因為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邏輯和方向。

通過合作和專業化,我們能夠實現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產出,從而推動社會向更高的效率方向發展。

但是,效率必然帶來一個結果,就是讓原來用100個人的事情,今天80個人就能解決。

甚至100個人的事情,今天30個人就能解決。

比如蒸汽機被發明後,大量的紡織工人失業了。

比如集裝箱被發明出來後,大量的碼頭工人因此就失業了。

比如有軌電車,汽車被發明出來後,黃包車夫,轎夫,就失業了。

那麼,如果紡織工人跑到工廠里打砸機器,工業革命被喊停,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好嗎?

如果碼頭工人打砸集裝箱,阻止吊車把一個個大的集裝箱吊上船,就一定更高效嗎?

如果黃包車夫,轎夫攔在有軌電車前面,不讓它開,交通情況就能變好嗎?

當效率提升時,會經歷短期的陣痛,100個人的事情可能40個人就幹完了。

但是,同時也把另外60個人的產能釋放出來了。

他們可以做更多你難以想象的事情,做更多原來曾經根本不存在的服務,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比原來更加豐富多彩,變得比原來更加美好。

比如,挖煤粉。

想象一個場景,一台巨大貨輪,船艙里放着5萬噸煤粉,如果放一台挖掘機進去,然後一斗一斗把煤粉挖出來,放到一個提升裝置上,弄出去後接着挖。

5萬噸的煤粉,如果倒下來,挖掘機的人會全部窒息,而且煤粉非常傷肺。

但是,如果用遠程挖掘機,坐在辦公室里喝着茶就能把煤粉挖出來。

所以,社會效率的提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也是商業世界進步的唯一方向。

當效率提升時,社會總財富增加,更多新的崗位需求被釋放,新的機會湧現,每個人可能會獲得更多的財富。

大家通過彼此協作,分工,創造出過去一個人,無法創造的價值。

這叫做外部效率。



內部效率

那,什麼是內部效率呢?

我舉個例子。

你手上現在有600萬虛擬金幣,準備打造一輛虛擬汽車。

怎麼分配這筆資金呢?這就像遊戲設定一樣。

金幣有限,速度和質量,你只能選一樣。

好。500萬,全部用來分配給速度配件。100萬,用來分配給質量配件。

或者更極端一點,就要快,快,快,速度第一。

哪怕「人在天上飛,魂在後頭追」。

好。那我們就拿599萬全部砸給速度。1萬砸給質量。

這樣雖然增強了速度能力,但也削弱了防禦能力。

汽車不小心撞了,翻車了,連個安全氣囊都沒有。

現在,讓我們記住「600萬」這個數字。

在現實中,也是這樣。

一些企業,原本以優質產品和服務快速占領市場,獲得融資後,開始擴大品類線,多元化經營。

但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資本的壓力,開始更加關注市值和利潤的追求,從而放鬆了對產品質量和客戶服務的重視。

將近乎全部的資金和資源都投入到了市場擴張和推廣中,希望儘快吸引更多的用戶和投資。

在市場推廣與用戶增長上花599萬瘋狂投放廣告,利用各種營銷手段來迅速擴大用戶基數,甚至不惜使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吸引用戶。

然而,在產品質量與客戶服務方面只花1萬。

由於大量的資金被用於市場擴張,削減了用於產品研發和客戶服務的資金,這導致產品的質量開始下滑,而客戶服務也大大降低。

隨着時間的推移,雖然用戶基數在短時間內得到了顯著增加,但產品的質量和口碑卻在急劇下滑。

用戶開始發現,他們使用的產品出現了各種問題,而企業卻無法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有些企業為了迅速獲得利潤,甚至開始採用一些侵犯用戶隱私的措施。

由於過分追求速度和擴張,忽視了質量和口碑,企業最終走向了衰敗。

用戶開始大量流失,而企業的口碑也一落千丈。

你看,為了增長,犧牲穩健,犧牲耐心,犧牲產品質量,可能短時間內,確實賺了更多的利潤。

但是長期來看,卻失去了未來。

我再舉個例子。

比如很多公司強調人效。

最好1個人能幹3個人的活,創造5個人的價值,然後只發1個人的工資。

HR招人,恨不得你什麼都會。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本來1個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業務,為什麼要招5個人呢?

1個人,人效最高。

但是,這也很危險。

比如,這個人負責關鍵項目,在重要崗位上。

但是,人總有生病,情緒不好,家裡有事兒等情況。

要是他請假了呢?公司沒有人替代他的崗位職責。

他會的,別人都不會。他懂的,別人都不懂。他掌握着組織中最關鍵的信息。

而這些信息中,很多都非常的敏感,除了他和老闆。沒有其他人知道。

更糟糕的是,這個人一旦離職,手上的項目進度也會被迫按下停止鍵。

公司短時間內無法找到合適的人,業務也會受到巨大影響。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一定要儲備一些冗餘人才。

招人的時候,招比自己需要的人數更多的人。

如果需要3個人,那就招4個;需要100個人,就招120個。

多招一些人,在很多追求人效的人看來,就是不講效率。

但,組織追求極致的效率,有時候往往不是什麼好事。

有些企業,希望員工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工作上。讓大家拼盡120%的努力。

但是,如果每分每秒都被組織壓榨了,員工會處於一種極度疲憊的精神狀態。

那麼,他們就沒有空餘的時間去想,怎麼做得更好,有沒有別的做法,等等。

這對企業的創新,反倒是不利的。

在商業世界裡,創新是需要冗餘和容錯度的,能夠容忍一定程度的錯誤,並且能夠消化這些錯誤。

一個沒有冗餘的組織或者個體,其實是經不起任何意外挑戰的。

因為所有的資源都只夠維持現狀,為了不被任何組織替代,只能小心翼翼,生怕走錯一步。

這樣一來也就沒有什麼能力去創新,因為創新總是伴隨着試錯。

相反,當一個組織擁有冗餘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浪費,但反而擁有了試錯的自由,也就更有利於創新。

比如谷歌公司曾經有個著名的規定是給員工20% 的自由時間,相當於每周有一天,你在公司可以做任何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這其實就是一種冗餘。

員工在這些時間裡,不受任何束縛,反而更容易激發創造力,研發出更多有創意的產品。

很多時候,過度競爭和冗餘是對立的。

比如,當一家公司過度競爭的時候,其實是沒有冗餘的。

因為過度競爭,可能會把你逼入一個局部最優的陷阱。

當你處在一個極端競爭的環境裡,你可能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不斷加碼,使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這幾乎必然意味着你需要甩掉所有包袱,拋棄所有冗餘。

或許你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強,但同時也可能會陷入局部最優的陷阱。

你沒有冗餘去探索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當環境出現變化,你當前的優勢不具備競爭力的時候...

你的競爭力就會不復存在,失去應對變化的能力。

然後,被時代的浪潮狠狠拍下,從此一蹶不振。

打破信息不對稱

了解了外部效率和內部效率,我們再來看商業。

我常說,商業的本質,是交易。更先進的商業,就是更高效率的交易。

我也聽見有些人,會很疑惑。

比如,一個管理者,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效率可能是最高的,把項目交給一個沒有經驗的新人,眼睜睜的看着他搞砸,太浪費時間,也太浪費心力。不值得。還是放着我來吧。管理者一出手,分分鐘就搞定了。結果團隊永遠無法成長。團隊不成長,公司能賺到的錢,天花板就是鎖死的。

我們之所以需要團隊,就是因為彼此分工協作帶來的效益是最大的。

一個人再厲害,也需要無數人的托舉,才能做更偉大的事業。

比如,很多人把賺信息不對稱的錢,當成是賺取利潤的利刃。

什麼是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就是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我舉個例子。

張三在雲南的同學李四家做客,品嘗了他家自產的茶葉,大為驚喜,說:「你們家的茶葉味道真不錯啊,從哪裡購買的?我也想弄點回去。」

李四回答:「這不是外面能買到的,是我們家自己種的。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帶一些回去,我們是好友,不必說金錢的事情。」

張三說:「這不行,這樣太不好意思了,我還想以後多拿一些呢。你給個價格吧,這樣我以後再要也不會不好意思。」

李四說:「那就200塊一斤吧。」 張三回應:「好……給我10斤。」

張三回到北京。

有一天,王五來他家品茶,也被這茶葉所吸引,說:「這茶葉的品質真是上乘,從哪裡買的?我也想去買。」

此刻,關鍵來了。

這時,張三心裡想:我有你所不知道的信息。我清楚這茶葉的來源、從誰那裡以及多少錢買來的,但你不知道。這樣我就可以隨我的意願來定價了。

張三對王五說:「你想知道嗎?我就不告訴你。想喝這茶葉,只能通過我來購買,20000元一斤。」

從此,張三開始了「商業活動」。

這次商業活動的交易結構,是張三從李四那裡以200元的價格「購得」茶葉,然後以20000元的價格「賣給」王五。

張三作為「中間人」,賺取了19800元的差價。這19800元的差價,張三幾乎沒有付出什麼實際勞動;

這19800元,僅僅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也就是「我掌握一些你未知的信息」,為張三帶來的盈利。

在信息不對稱的時候,掌握有效信息更多的一方,常常具有相對優勢,並可以利用這個優勢獲利。

一旦獲利成為既得利益者,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幾乎都不會放棄這份利益。

幾乎什麼都不用做,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差價。這份利益合法而且誘人。

但是,這份差價,客觀上降低了買家的購買意願,減緩了商品的流通,抑制了生產者創造的熱情,最終減少了整個社會的財富總量。

同時,因為信息不對稱,大家在「低信任行業」里,雙方都費時費力,用很低的效率,很高的成本在做交易。

所以,我們才會說,精明的商人會把信息不對稱當作好朋友,想辦法通過保持或者放大信息不對稱,去賺錢。

而偉大的商人,則會把信息不對稱當敵人,想辦法通過消滅信息不對稱來賺錢。

你自己知道一些信息不對稱的信息,不捨得分享自己的秘密,一個人賺錢,這大概率只能賺一些小錢。

你自己知道一些信息不對稱的信息,願意分享出來,發願帶動一群人賺錢,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或者你願意主動降低一個行業的成本,提升行業效率,讓更多人用更低成本,享受到科技的樂趣,才能賺到更豐厚、更持久的利潤。



我舉個例子。

假設你是一個生活在西南地區擁有豐富手工藝品傳統的小鎮的居民。

這個小鎮有許多手藝人,但他們往往面臨市場准入和銷售渠道有限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做一個選擇:

方案1: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

你可以自己或和幾個人合作,購買這些西南苗疆手工藝品,然後通過良好的包裝和營銷,在外地或者線上以更高的價格出售。這樣,你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即買家不知道原始成本和原始銷售點)來獲取利潤。

方案2: 促進行業協作和效率提升。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選擇走一條更有社會價值和更可持續的道路。

你可以創建一個合作社或社群,將當地的手藝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動手工藝品的研發和創新,以及尋找更廣泛和更有利的銷售渠道。

通過合作,可以實現規模效應,降低單件產品的成本。

同時,你可以與本地政府合作,申請相關的支持和資金,用於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推廣。

也可以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來推廣這個社群和其產品,吸引更多的顧客和關注。

此外,你還可以組織培訓和研討會,提高手藝人的技能和知識,讓他們能夠創作出更高質量和更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通過這種方式,你不僅可以賺到更豐厚和更持久的利潤,而且還可以為社區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使更多的人受益。

這兩種方案分別代表了利用信息不對稱和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商業模式。

選擇第二種方案,你可以實現更廣泛和更深遠的影響,使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技術和社會進步的紅利,同時也能夠獲得更穩定和更豐厚的收益。

不是賺不了更多的錢,而是只賺有限的利潤,給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更便捷的服務,讓信息流動起來,而不是自己藏着。

只有打破信息不對稱,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

最後的話

小結一下。

商業的本質,是交易。

更先進的商業,就是更高效率的交易。

商業的發展,就是信息越來越透明、越來越對稱的過程。

利用「構建」信息不對稱賺錢,是一種重要的、短期獲利辦法;

利用「打破」信息不對稱賺錢,才是一種更重要的、長期獲利辦法。

在未來,隨着大數據、5G、萬物互聯、區塊鏈等技術的推進,連接效率將會大幅提升,信息將越來越透明。

信息越透明、連接效率越高,想靠信息不對稱賺錢就越難。

反而那些順應大勢,懂得利用這些新技術,去降低信息不對稱的人,會得到市場獎勵,賺到錢。

機靈的商人把「信息不對稱」當作朋友,偉大的商人把「信息不對稱」當作對手。

這兩個效率之間,你打算靠哪個效率來掙錢?

《我開始相信,沒有KPI,沒有考核,也能管好公司了》 ---[觀點:劉潤*主筆:萬青*責編:黃靜/劉潤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