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治理得好的公司,不怕內耗

2023082814:06



前段時間和企業主們講課時,我又聽到了那句熟悉的感嘆:做公司,太累了。

主要是心累。

沒做管理之前,從來不知道,要讓一群人,聚在一起做成一件事,會有這麼多矛盾。

今年我們主要該做什麼?怎麼做?做法不一樣時聽誰的?誰說了算?

每個問題都能引起矛盾,每一個矛盾都能變成開不完的會,吵不完的架,停不下來的內耗。

怎麼辦?

人的矛盾,你可以靠管理解決。

組織的矛盾,光靠管理有時不一定能解決,但你還可以靠治理。

那些治理得好的公司,團隊內耗更少,決策效率更高。

什麼意思?什麼是治理?治理和管理有什麼區別?能幫我解決什麼矛盾?怎麼治理,才能讓我的團隊內耗少一點,效率高一點?

這樣,我們先從你在公司遇到的那些矛盾開始說起吧。

三個矛盾,一個比一個頭疼

你說,在公司里,大家吵來吵去,都在吵什麼?

無非就是三件事:目標,方法,行動。

公司的那些內部矛盾,往往就藏在這三件事裡。

我們一個一個說。

第一種矛盾,叫目標不一致。

在公司里,有一種架,要麼不吵,一吵就是大吵。

哪種架?關於目標的架。

你說,我很看好這個趨勢。接下來我們就是要把公司的利潤都朝這個方向投下去,大力扶持,重點發展。

他說,不不不,我不看好。我覺得未來不在這裡,我們應該先穩住現金流,死守住現有的業務就好。

你說,我覺得我們可以再向前一步,招加盟,做連鎖,怎麼有規模怎麼來。

他說,不不不,公司發展到今天這樣,我已經很滿意了,就這樣做個小而美多好,多穩。

從目標上就不一致。這還怎麼往下聊?這種架,怎麼吵?

很簡單。不用吵。

如果你和他連目標都不一致,那也很難想象,你們接下來的做法,行動會一致。

如果就這麼吵下去,沒完沒了,也很難有結果。有的,只有內耗。

目標不一致,怎麼吵都是白費。

那怎麼辦?能分家就分家。對誰都好。

可是,也不能隨便分家。尤其,在出現第二種矛盾時。

第二種矛盾,叫行為不一致。

你說:我們今年的目標,是年底要把業績做到翻倍,大家同不同意?

底下從合伙人到實習生都一起點頭:同意,同意。

你繼續說:好,那我們怎麼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呢?我傾向的方法,是我們可以開發一條新的產品線,大家覺得怎麼樣?

又是好幾顆頭一起點:很好,很好。

一場會開下來,大家都認同,覺得就該這麼幹。

但是,做着做着,吵起來了。

哎,開發新產品的難度,比之前預估的大出很多,這點預算怎麼做?要不還是不做了吧?

那不行,怎麼能不做?我們不是都說好了嗎?一定要做。不能不做。

從目標,到達成目標的方法,都很一致。

但是,一旦具體到行為上,矛盾就產生了。

怎麼辦?怎樣才能確保團隊裡少吵一些「行為不一致」的架?

你可以,靠管理。

比如,做好目標管理。在一開始定下目標時,就圍繞目標,上好管理手段。

每周的部門會議上,可以及時跟進目標與現實的差距。

每月的績效考核里,可以根據目標達成情況設定獎金。

每年的晉升考評里,可以圍繞目標達成結果打分決定。

這些管理手段,大概率能幫你解決很多可以具體到每一個員工身上的矛盾。

不過,這些管理手段,在面對第三種矛盾時,就不一定這麼好用了。

第三種矛盾,叫方法不一致。

很多時候最怕的,就是大家目標一致,但對於如何達成目標的看法不一致。

你說:我們今年的目標,是年底要把業績做到翻倍,大家同不同意?

他說:同意,就該這樣。

你說:好,那我們怎麼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呢?我傾向的方法,是我們可以開發一條新的產品線,你覺得怎麼樣?

他說:不怎麼樣。開發新的產品線,風險太大了。要業績翻倍,我們現階段應該做的,是去拓展海外市場。

氣氛,瞬間掉下去了。怎麼辦?聽誰的?

比大小?你是合伙人,他也是合伙人。

講道理?你說你有理,他也說他有理。

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掏心掏肺為了這個公司好。

兩個人都覺得,對方的做法,會把公司拖向深淵。

怎麼辦?不知道。反正,千萬不能按對方說的那麼辦。

於是,短暫沉默之後,對方又開口了。

他說:我以前那家公司,就是因為盲目開發新產品線,把所有利潤都燒沒了,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先把現有的產品,打進更廣的市場。這都是為了公司好。

你說:我不是為了公司好嗎?出海難道沒風險嗎?我們對海外的市場需求了解多少?就這麼出海,你才是在冒險吧。

結果就是,誰都不肯讓步。

誰都覺得,雖然不讓步會傷害感情,但讓步了會傷害公司。

怎麼辦?這種時候,我是不是要坐下來,擺事實,講道理,用溝通來化解矛盾?

沒必要。事實,你們已經擺完了。道理,你們各有各的。

那,我是不是不得不和他分家了?

也沒必要。因為目標,你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這個公司好。

那怎麼辦?

有辦法。

*你要有個「綱」

縱觀人類歷史,其實很多人,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想過辦法。

比如,孔子。

啊?孔子?孔子和我公司這些矛盾有什麼關係?

有關係,關係還不小。

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里,有一套底層邏輯,就是為了解決你這個問題。

這套底層邏輯,就是「三‍綱五常」里的「三綱‍」。

什麼是三綱?

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為什麼儒家要講這個三綱?為什麼幾千年下來,後人還會認這個三綱?

因為,和你的公司一樣,哪裡有組織,哪裡就有矛盾啊。

都是為了國家好,君和臣意見不一致時,聽誰的?

都是為了家族好,父和子意見不一致時,聽誰的?

都是為了小家好,夫和妻意見不一致時,聽誰的?

誰都有道理,誰都吵不贏,誰都覺得這樣耗下去很麻煩時,怎麼辦?

那就按三綱說的辦: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意見不一致時,臣聽君的,子聽父的,妻聽夫的。

你這麼說,有點絕對吧?比如,難道你想說,今天還必須「妻為夫綱」嗎?

當然不是。在解決你公司那些矛盾方面,三綱的價值,不在它的表面。

什麼意思?就以「妻以夫綱」來舉個例子吧。

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局限性。

從統計學的角度上來看,在孔子的年代,男性受教育的機會,普遍比女性多。丈夫的判斷力,就會普遍比妻子高。

在都是為小家好,但意見不一致時,丈夫的意見能幫助到小家的概率更高。所以,妻以夫綱。

時間來到今天,男性和女性的受教育機會已經相對平等得多。

大家都是一起上學,一起畢業,一起工作。

丈夫和妻子的判斷力,更大概率可以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這時,再面對目標一致,但方法不一致的矛盾時,還是一定要妻以夫綱嗎?

當然不。誰的判斷力更好,更能保證整個小家的利益,就聽誰的。可以是妻子聽丈夫的,也可以是丈夫聽妻子的。

誰是一家之主不重要,‍但是必須‍得有那個一家之主。

離開家,進入公司時,道理也一樣。

‍三綱的重點,不在於「誰以誰綱」,誰聽誰的,而在於必須得有一個「綱」,必須得有一個說了算的角色。‍

為什麼?

有「綱」的好處是什麼?

不如,回到剛才你在公司遇到的那個矛盾。

用「綱」,解決矛盾

那個矛盾,是真的很麻煩。

如果目標不一致,你可以直接分家。

如果行為不一致,你可以用管理來解決。

但是如果在達成目標的方法上不一致時,就真的很頭疼了。

明明大家都是為了組織好,但就是誰都不讓步,誰都吵不贏。怎麼辦?

你可以,用「綱」來解決。

什麼意思?

這麼說吧,你有沒有聽過一個成語,叫「綱舉目張」?

什麼是綱?綱,就是漁網上的那根總繩。

什麼是目?目,就是漁網上的那些網眼。

綱舉目張,說的就是你一提起漁網的總繩,所有的網眼就都張開。

比如,「夫為妻綱」時,丈夫就是那根總繩,一旦他有了動作,妻子就會像網眼一樣,也跟隨着發生變化。

這時,這個小家裡,就有了一個「綱」,一條主線,一個能說了算的人。

組織內部再有矛盾時,本來「意見不一致,誰也不聽誰的,只有吵不贏的架,和不斷內耗的組織」的僵局,就能被打破。

我舉個例子。

都是為孩子好。丈夫要送他去留學,妻子要護他在身邊,怎麼辦?

大家商量着來。

可是,丈夫鐵了心,妻子咬着牙。兩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做法才是對孩子好,怎麼商量都不妥協,怎麼辦?

聽那個「綱」的就好。

因為這樣,可以吵架最少,內耗最小,決策最快。

也因為這樣,家裡能有更多和諧,更多秩序,更高效率。

解決公司里的矛盾,也是一樣的道理。

公司里遇到矛盾,怎麼用「綱」來解決?

用股權。

前段時間,雷軍在他的年度演講里,分享了一個關於股權的故事,我聽完很有感觸。

雷軍說,1990年,他和其它三個朋友一起創業,一起分股權。

怎麼分呢?平均分。四個人,每人都是25%。

大家都是朋友,怎麼好意思不平分呢?

可是,時間來到2023年,30多年後的雷軍再回顧這個決定,卻笑着嘆了一口氣。

哎,當時還是太年輕,沒經驗。

因為股權平均分之後,一個很要命的問題馬上來了:誰說了算?

沒有分歧時還好,一旦意見不一致,聽誰的?

結果就是,「凡事幾個人商量,效率很低,而且意見不一致,經常扯皮。」

最後,公司終於還是沒有熬過去,連散夥飯都沒吃,就關門清算了。

平均分的股權結構,就是沒有「綱」。

「人人都能說了算」,其實也是「沒人能夠說了算」。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投資人都怕看到這種「平均分」的股權結構。

一看名片,你是聯合創始人,他也是聯合創始人。

一看股權,你是50%,他也是50%。

馬上嘆氣。馬上頭疼。馬上跑。

因為,一旦這個團隊遇到矛盾,幾乎就是死局。

怎麼才能避開死局?

先看懂股權。

股權這套遊戲機制的核心就在於,誰股權多,誰說了算。

一旦平均分,你就沒有了「綱」。

一旦拿到最多股權,你就成為了「綱」。

看懂這些之後,建議你,一定要用好這個抓手。

比如,在最開始,就設好股權的基本架構。

這個架構里,可以有很多人分股份,但最好有一個股權超過70%的人,可以絕對控股,可以真的說了算。

這樣一來,平時大家可以商量着來,遇到重大決策意見不一致時,大家也可以不用吵架,不用扯皮,直接聽那個股權最多的人的。

也許,那個人不一定是絕對正確,永不犯錯的完美決策人。

但是,那個組織的內耗,一定能大大減少,那個公司的總體經營效率,一定能大大提高。

這,就是用「綱」解決問題。

它的另一個名字,叫治理。

管理,管的是人。賞罰升降,都是針對每一個具體的人。

治理,治的是組織。組織內部有衝突時,怎麼解決,誰說了算。

不管是誰說了算,總要有人能說了算,才能在面對矛盾時,讓組織可以繼續高效運作,讓你可以免於陷入死局。

最後的話

做公司,確實很心累。

很多矛盾,無法避免。

但是,有些架,沒有必要吵。

目標不一致,吵了沒有用,分家了更好。

行動不一致,吵了傷感情,抓管理就好。

方法不一致,吵不出結果,治理才能有結果。

怎麼治理?

看懂「綱」,用好「綱」。

從一開始,就設好「綱」。

選好公司的負責人,設好公司的股權架構,在面對難解的矛盾時,有人能說了算。

然後,你的公司,就能「綱舉目張」。

面對矛盾時,吵架更少,協同更多。意見不一致時,組織內耗更少,決策效率更高。

治理得好的公司,不怕內耗。

祝你,不但能管理,還能治理。用治理解開矛盾的死局,用治理減輕分歧的內耗,用治理提高組織的效率。
-[觀點:劉潤*主筆:尤安*責編:黃靜/劉潤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