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該讓資本成為人生的絆腳石
資本的力量似乎無處不在,無孔不入。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生活不是一場交易,更不是生活高低的較量,所以,不應該讓資本成為生活的攪局者。
我們很多人為了所謂的面子,一心想讓自己及家人能出人頭地,過上很富足的日子,推掉親朋好友的社交活動。獨自一心伏在創業致富路上,成天就知道應酬找關係,甚至不折手段,覺得有了錢就會有豪宅,有豪車,有異性的青睞,更能呼風喚雨高高在上,可誰知道身體的異樣和思想上的包袱壓的人踹不過氣來。其實生活是拿來享受而不是炫耀的,短短一生開心就好,兩手空空而來,兩手空空而去,唯有身體才屬於自己。
在這個資本至上的社會裡,我們不應該生活在資本的陰影里,更不應該讓資本束縛我們的手腳,蒙蔽我們的雙眼,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找回屬於自己生活的平衡點,去追求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成功,而不是被資本所驅使或者成為資本的奴役。
資本本該成為社會向前發展的帶動力,成為保家衛國的資本力量。然而,現實生活中的資本者卻成了利己主義,更有甚者與官方勾結魚肉百姓,實乃大逆不道也。-愛運動學習的汽修人談心態-
*人生四境界,看淡,看開,看清,看透(人生修行)*
人生修煉的高度是無止境的,因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向上修行,你得樂在修行,不要抱着強烈的精進之心,自然你會學到更多,越是急於求成,越是效果甚微,人生的修行,起始於生活,有又歸於生活,身心靈的修行,是一輩子的修行。
人生四境界,看淡,看開,看清,看透,當你什麼都無所謂的時候,你就看淡了,當你想得通的時候,你就看開了,當你擁有明心慧眼的時候,你就看清了,當你站在高峰一覽無餘時,你就什麼都看透了,人向上的路越長,看得也就越通透。
高度決定了視角,境界決定了高度,人生總有一些世外高人,他們修行得很精深很內行,卻活得如同閒雲野鶴一般自由自在,這就是令人羨慕的生活呀,我這一生,沒有追求榮華富貴的貪心,有的是求知慾,還有的是過日子的心。
對於學習,我並沒有如饑似渴,也沒有變成學痴,我從未見過好學像好玩的孩子一般的人,這樣的人一定是知識淵博的學者,胸中藏書,腦中藏智慧,而我敬佩的是那種謙卑低頭的古人,這樣的謙卑讓我憧憬之情油然而生。
人生,但凡一切看得很透的人,一定是經歷了很多的人,所謂在人性的被踐踏,被凌辱,被欺負的環境下,更容易成就人的高度,因為天之道,在於酬,天道是講究公理的,你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老天爺一定會對你格外的補償。
我總是見那些似乎很聰明的人,老是一副自我滿足的樣子,但凡自滿就會導致自己停止進步,天道忌滿,指的是不要自滿的滿,這是我的另一層理解,也並非滿的那種物極必反的理解,因為自滿會升起傲心。-精神自由國度談身心靈-
*如何「放下」心中的執念*
佛法教人要「放下」,是基於人們因為受困於心性中的貪嗔痴,無法獲得人生真相,只有通過修行,擺脫錯誤的執念,才能獲得人生的解脫自在。但由於很多人誤解了「放下」的真實含義,因而難以享有佛法智慧帶來的殊勝利益。
儘管大家都知道「人生無常」,也明白「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出於本能的匱乏感和危機感而不停的追求和攫取,到最後卻發現所占有的資源不但根本消費不了,反而成為一生的負累。如果能早一點放棄那些無關緊要的執念,煩惱就會少很多,也更有精力去了解一些人生的真相。
在以往的經歷中,每個人都會有內心需求不被滿足、行為不被肯定、價值不被重視的時候,而由此所導致的不安全感、自卑感以及匱乏感,也會以各種形式在後續的人生中表現出來。對於這些負面的本能和習性,想通過強行改變往往都會事與願違,因為在潛意識裡形成的執念,只有從信息層面進行改寫和糾正,才可能從惡性循環中擺脫出來。
首先,應該學會分辨什麼是欲求,什麼是需求。欲求就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貪慾而形成的執念,無窮無盡,不知所終。而需求,則是心性發展所需要的精神指引和物質保障。通過放下欲求,滿足需求,才能夠做到既能保證生存發展,又不至於貪婪無度。
然而,在大部分時候人是感性的,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性思維去做選擇,而且身體也不見得會完全聽從頭腦指揮。在吃飽穿暖的情況下,痴心生怨氣,怨氣生妄想,妄想生執念。因此,「放下」的關鍵不僅要在觀念上轉化自己的愚痴,還要通過改變不良習氣解除自身的匱乏感和危機感。所以,「放下」不是被裹挾着去做到什麼,而是為了獲得內在的成長選擇不去做什麼。-無極而生談心靈-
*看清一個人的最好方式:兩個字*
詩人蘇軾在《東欄梨花》中寫道:「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心緒惆悵,恰如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將這紛雜的世俗人生看得透徹與清明。
言外之意,人心繁複,不能準確洞悉對方的意圖,才會讓自己費神費力。
歷經熙來攘往,想要真正看清一個人,並非無計可施,而是從細節入手,看得清清楚楚。
這一次,我將分享給你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山姆·高斯林的著作——《看人的藝術》,從他的研究結果入手,通過觀察物品與環境,真正看清一個人。
具體來說,真正想要看清一個人,可以從「物品」兩個字入手。
1. 一個人的物品能映射出真實的樣子
現實中,與一個人相識,不管時間長短,我們總會看到他對外表現的樣子,也就是喜歡展示的那部分。
想要真正看清一個人,就要看他的價值觀與性格特徵,這是對方無法隱藏的最真實樣子。
如何看到對方的價值觀與性格特徵?
這些表象的內容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物品看得清清楚楚,因為每個人的物品都帶着身份標籤、情感調節器和行為痕跡,是對方最真實的樣子。
所謂身份標籤,就是能夠代表自己身份的個人物品,就能看出他內心最真實的一面。
比如照片、海報或者壁紙、裝飾畫等等,不同性格的人就有不一樣的喜愛標準。
外向型的人容易被其他人吸引,所以更加偏愛人物類的圖片,主要是人物的表情為主。
內向型的人很少採用人物類的圖片,一般更加鍾情於風景畫與靜物畫,凸顯自己內心的平靜。
所謂情感調節器,就是可以讓人產生回憶的物品,比如紀念品、婚戒或者是信件。
這些物品能夠清楚知道一個人的情感依託在什麼地方,以及他的人際關係構成是怎樣等等。
所謂行為痕跡,就是一個人在做了某些事情之後留下來的痕跡。
有一個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那些容易焦慮、害怕的人更容易開車時忍不住踩剎車,所以他們更容易磨損剎車片。
想要看清一個人,可以從他之前做過的一些事情上去判斷他的為人、性格,可以窺斑見豹、一葉知秋。
2. 通過觀察物品識破一個人的偽裝
一個人自身的物品可以透露自己的性格,同時也會有人利用這一點刻意偽裝自己。
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人為了搞定一個大客戶,讓對方看出自己非常有實力,藉此拿下彼此之間的合作。
他提前去租了一輛豪車,還租了名貴的衣服,對方見到後誤以為很有經濟實力,最終達成了合作。
那麼,又該如何通過觀察物品識破一個人的偽裝?
準確來說,可以通過三個方法去解決:多觀察行為痕跡、整合多方信息、觀察下意識反應。
多觀察行為痕跡,就是不要只是從一個或兩個行為痕跡中就得出結論,要收集對方大量的行為痕跡,才會更加準確。
比如,可以觀察對方喜愛的書籍、接觸的人、對外發布的言論、做過的事情等等,目的就是通過大量的行為痕跡,綜合評定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整合多方信息,就是想要看清一個人在某方面的特點,就是支撐這個特點的各種信息。
比如,當你想要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喜歡運動,就要收集這方面的各種信息,看看他是否有健身房的年卡,是否持久的去鍛煉,是否喜歡對外表達愛運動的觀點等等。
所有這些信息的整合,就能看出他在某一方面的真實樣子。
觀察下意識反應,意思就是一個人的真實信息與性格不受控制,會自動展現出來,想要看出他在某一方面的反應,就看他在無意識下的反應,一清二楚。
比如,有些時候當你看到一個人會有與自己不一樣的表現,往往就是在沒有防備之下流露出最真實的樣子。
通過以上三方面就能識破一個人在物品方面的偽裝,把一個人看得清清楚楚。
3. 結語:有句話說:「一個人內心的所思所想,往往會通過外在的形式表達出來。」
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可以不用多說,但是會通過自己在生活中的物品留出痕跡,根本隱藏不了。
想要通過物品去看清一個人,重點可以放在身份標籤、情感調節器、行為痕跡三個方面,逐一分類的看清物品背後隱藏的真實意圖。
但是,其中也會碰到一些人會藉助物品來偽裝自己,以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想要去偽存真、撥雲見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觀察對方的行為痕跡、整合多方信息、觀察下意識反應三方面揭開一個人的偽裝。
有句話說:「細節,決定成敗。」
細節可以幫助一個人慢慢走向成功,也可以通過細節對外展現最真實的樣子,而與一個人相關的物品尤為重要,不能忽視。
希望以上的內容能夠幫助你看清一個人,讓自己時刻保持清醒,少走人生彎路,一路順風順水!-知和大叔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