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在低層次上早早形成自己的認知邏輯閉環
作為一種具有思維和感知能力的生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然而,這種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往往局限於我們的經驗和環境,從而形成了我們自己的認知邏輯閉環。這種閉環可能是由我們的經驗、文化、價值觀和信仰等因素造成的。它限制了我們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使我們很難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和更豐富的可能性。
在低水平上早期形成自己的認知邏輯閉環,可能會讓我們陷入以下悲傷:
1. 缺乏變化和成長
低水平的認知邏輯閉環通常是一種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這可能會導致我們缺乏變化和成長。由於慣性,我們可能會堅持一些做法,忽視環境和社會的變化,無法適應新的挑戰和機遇。這種缺乏變化和成長的悲哀可能會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逐漸落後,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2. 偏見和狹隘
低層次的認知邏輯閉環也可能導致偏見和狹隘。我們可能只關注我們熟悉的東西,並對與我們不同的東西有偏見。這種狹隘的認知可能會導致我們看不到更廣闊的世界和更豐富的可能性,從而限制我們的發展。這種偏見和狹隘的悲傷可能會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失去尊重和信任,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 不能接受新的想法
低層次的認知邏輯閉環也可能導致我們無法接受新的想法。我們可能已經習慣了固定的思維方式,很難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新想法。這種對新想法的拒絕可能會導致我們無法探索自己的想法,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和更豐富的可能性。這種不能接受新想法的悲哀可能會阻礙我們的進步和發展。
4. 缺乏創新精神
低層次的認知邏輯閉環也可能導致我們缺乏創新精神。我們可能已經習慣了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做法,很難想到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這種缺乏創新精神的悲哀可能會讓我們在面對新問題和挑戰時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取得成功。
在低水平上早期形成自己的認知邏輯閉環往往會導致我們陷入上述悲傷。因此,我們需要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努力拓展我們的思維,學會接受新的想法,敢於嘗試創新的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低水平上早期形成自己的認知邏輯閉環,在高水平上有更廣泛的認知,從而取得成功。-魚兒追逐談思維邏輯-
*一個家庭進步的基礎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一個家庭的進步離不開每一代人的努力,每一代人的努力離不開上一代經驗的傳承。在許多家庭中,上一代的智慧被視為「金科玉律」。然而,正是這些看似陳舊的觀念和經驗限制了家庭的進步。家庭進步的基礎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事實:上一代的經驗和智慧並不一定適用於現代社會。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需求和趨勢也在發生變化。許多曾經有效的經驗和方法現在已經失去了及時性。對於下一代來說,完全複製上一代的經驗和做法不僅容易導致重複失敗,而且可能使他們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所以下一代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輕易遵循上一代的既定觀念和做法。他們應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批判性地思考和總結前人的經驗,從而得出適合自己的結論。當然,這並不意味着下一代完全拋棄了上一代的經驗和智慧,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事實上,一個家庭的進步往往離不開下一代的創新。許多成功的家庭離不開下一代的獨立思考和創新。例如,喬布斯在20世紀80年代引領蘋果推出了Macintosh計算機,徹底顛覆了計算機行業;谷歌的創新主要體現在搜索引擎技術的創新上,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一個家庭的進步往往離不開下一代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那麼,如何培養下一代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呢?
首先,父母應該為下一代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父母應該鼓勵下一代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和觀點,並尊重他們的獨立思維精神。同時,父母也應該尊重上一代的經驗和實踐,但不要盲目地認為這些經驗和實踐是絕對的,而是要思考和總結,為下一代提供有益的經驗和指導。
其次,學校應該為下一代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學校應鼓勵學生接觸各學科和領域,培養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同時,學校還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敢挑戰教師和上一代的既定觀念。
第三,社會應該為下一代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社會應鼓勵年輕人積極參與創業和創新,為他們提供資本、技術和人才支持。同時,社會也應該為年輕人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以便他們能夠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家庭進步的基礎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只有讓下一代有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才能真正促進家庭的進步和發展。當然,這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為下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礎。--魚兒追逐談思維邏輯-
*有三種子女,看似待父母不好,其實是真正的「孝子」*
01.卷首語:為人父母,給予子女的愛,如星空般遼闊。
而子女,往往能回饋給父母的,不過是一抹微弱的星光。
勸孝歌中寫道:「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父母之恩,難以報答。
真正孝順的子女,不怕麻煩,不怕被誤解,哪怕被父母不待見,也要堅持做對他們好的事情。
有三種子女,看似待父母不好,其實是真正的「孝子」。
02.時常批評父母的飲食習慣
許多老人,生活很節儉。因為,半輩子都是從苦日子裡摸爬滾打出來,即便生活條件好了,也不願鋪張浪費。
買東西捨不得花錢,平時吃穿都是湊合,過得去就行。
剩點飯菜都捨不得倒掉,熱熱下一頓再吃。
有時候,兒女勸他們別吃剩飯剩菜,對自己好點,他們根本不當回事。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把話說重一點,才能引起他們的重視。
希望父母能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不想讓他們縮衣減食,委屈自己。
愛迪生說:「未來的醫生不開藥,而是鼓勵自己的病人關注自己的身體、飲食和疾病的原因、預防。」
真正孝順父母的子女,時刻關注他們的飲食習慣。
明知道想要改變父母的思維方式很難,但為了他們的健康,依然會努力去做,即便惹惱他們也在所不惜。
只要他們活得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03.離父母最近,經常被嫌棄的子女
《喬家的兒女》中王一丁的母親,喜歡小兒子王一寧,什麼都要給他最好的。
而她的大兒子,王一丁和妻子三麗在她這裡,卻屢次遭到刁難。
王一丁總是為了家裡人,出錢又出力,不遺餘力地幫襯弟弟。三麗也是做了很多家務活,受了很多委屈。
在王一丁母親病重的時候,在她床前照顧的仍然是王一丁夫婦。
小兒子只想等母親去世之後,分得更多的家產。
王一丁母親在臨終前,對三麗說了聲抱歉,三麗崩潰大哭,說她太欺負王一丁了。老人把房子留給了王一丁和三麗,也算是對他們的一種認可和感恩。
有的子女,雖然被父母嫌棄,但還是經常回父母家,陪伴他們。
生活中,有一種這樣的現象:誰在父母跟前待得越久,對父母照顧得越多,挨的訓就越多,彼此之間會有些口角,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是這樣:做得越多,錯得就越多。
那些離父母最近,給予父母照顧的人,被父母經常嫌棄的子女,其實大多都是真正孝順父母的人。
04.冷漠鞭策父母改掉惡習的子女
克雷洛夫說:「壞事情一學就會,早年沾染的惡習,從此以後就會在所有的行為和舉動中顯現出來,不論是說話或行動上的毛病,三歲至老,六十不改。」
很多父母,也有壞習慣。到了晚年,為了他們的健康着想,子女會不斷鞭策父母改變惡習。
就比如:父親若愛喝酒,沒有節制,作為子女,只要見到他偷偷喝酒,就會發很大的脾氣。
或是賭氣對他不理不睬,用這種方式,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要放縱自己。
知道要改變一個人的壞習慣很難,但為了父母的健康,很多子女一直沒有放棄。在生活中,會變着法幫他戒掉惡習。
看似經常和父母吵架,其實是因為愛。
真正孝順父母的子女,會關注父母生活中的細節,讓他們可以保養好身體。
並且,鞭策他們改掉自身的惡習,為他們培養好的習慣。這是把父母能更好地生活,當成自己的一份責任。這樣做,是在盡孝。
05.總結
有的父母,人年紀大了,說話就愛嘮叨,會不斷挑子女的毛病,覺得子女做什麼都不合心意。
其實想想,除了自己,換任何一個人來照顧你,都很難十全十美,完全做到稱心如意。
作為父母,與子女相處,也要學會換位思考。體諒孩子在緊張的工作之餘,還心心念念牽掛着你。
珍惜孩子的這片孝心,多誇讚,少抱怨,與子女經營好關係。
彼此都多些理解和關懷,父母慈,子女孝,家庭才會更加幸福,日子會過得更加美好。-夏莫話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