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下一個賽道是人心

2023061614:35



最近,不少人感覺,流量紅利開始冷卻,互聯網上賺錢變難了。

大眾注意力稀缺,用戶來得太難,走得太容易。

但是,他們的需求就消失了嗎?

並不會。

用戶,只是更注重體驗了。

圍繞用戶體驗,來設計前端獲客、產品功能和售後服務,將會是下一個增長點。

(本分享來自進化島社群日常)

01.私域:用戶的門,只能自己打開

這幾年,好像全世界都在做私域獲客。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受:早上起來,就開始被一些群全員@通知,課程提醒、直播通知、餐廳福利……退出吧,好像還用得着,不退吧,消耗注意力。

而真正重要的聊天窗口淹沒其中,找起來很費勁。

算了,乾脆摺疊吧,想起來再搜。很多時候,也就沒有然後了。

於是,全員通知失去了它的作用,真正重要的通知,也就不重要了,久而久之,你也忘了這個群的存在。

你確實會有需求,但是,你更希望是自己需要的時候能找到,而不是在不需要的時候占據你的注意力。

私域,本來是觸達用戶生活、給用戶增加便利的方式,卻被濫用,成為一種打擾。

可一些人還沒有意識到。

前些日子,我刪了一位好友。因為未經同意就擅自把我拉進群,我遭到了信息轟炸。

我的手機,是全天靜音的。

所有的群都是免打擾。如果有人經常給我發消息,我會對這個人也開免打擾,如果他繼續發,我會刪除他。

注意力是最寶貴的資源。

而相對來說越是高價值的客戶,他的注意力就越不希望被分散。

我不一定是典型用戶,但用戶普遍不愛被當成韭菜收割,你這麼做了,他一定是會有感受的。

上周,在進化島社群上,我回答了一個關於客戶加入私域社群後的運營問題。

這位島民十分困擾,每月有1000多位各類渠道成交的客戶入群,但社群活躍度低,退群率很高,後續銷售效果不明顯。

社群運營的重要心法是,用私域來服務客戶,而不是用私域來銷售產品。

服務客戶,是從客戶需求角度出發,提供匹配的內容和服務,客戶滿意,從而產生購買。

從產品銷售出發,不斷賣東西,客戶感覺自己只是在被收割,那就一定會不斷流失。

可能你會反駁,我推薦的產品就是有價值的、真正能幫助到對方的啊!

我猜,一些公司也是這樣培訓銷售的:我們的產品就是在幫別人解決問題,你不只是在銷售,更是在助人。

嗯,我不否認,你的產品可能真的會對用戶有幫助。

只是,你的邏輯,和用戶邏輯是不一致的。

是不是廣告,是不是打擾,不是你說了算,是用戶說了算。

你站在產品銷售的角度,當不得不做和認知矛盾的行為時,會給自己找理由,讓行為合理化,你的認知就能協調了。

如何衡量是用戶真的需要,還是你發生了「認知協調「呢?

不妨想一下,當你退出銷售的角色,站到用戶層面,是否會改變想法。

如果改變立場,就會改變認知,那麼,答案也就很清晰了。

退一萬步講,哪怕你真的想單純幫助對方,沒有經濟利益,也需要給到對方選擇權,讓對方舒服。

過於熱心,也是一種對邊界的不尊重。

回到社群場景,服務的邊界感是什麼?

用戶的門,只能自己從裡面打開,不能從外面撞開。

那麼,問題來了。

如何能讓用戶願意從裡面打開門呢?

難道,我就什麼推廣動作都不做,只能被動等用戶來找我嗎?

嗯,那你一定會死得更快。

營銷,讓別人知道你,還是必要的。

只是,知名營銷戰略諮詢師小馬宋在《營銷筆記》裡說過,營銷的營,是經營的營。

站在客戶的視角,才能看到真正的需求。

最好的營銷,是產品本身。



02.產品:需求的盡頭是多巴胺

那麼,怎麼才能設計出用戶覺得好、還忍不住推薦的產品?

一定是圍繞用戶需求,做到極致。

但是,用戶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很可能他們自己也說不上來。

iPhone 4 出來之前,用戶說買手機要買諾基亞,防摔。

數碼相機出來之前,用戶說印照片、拍證件照找柯達,大品牌,更安心。

這些過往的大品牌,都有各自的長板和優勢。只是,後來,用戶不再需要這個長板了。

根據自己的長板開發,是解決我為什麼做的問題,而圍繞用戶的需求,是解決用戶為什麼需要的問題。

用戶不會因為大品牌和百年老店買單,只會因為產品滿足需要買單。

每個階段,產品開發者都要不停問自己:當下,用戶為什麼需要這個產品。

如果沉浸在自己的優勢光環之中,在行業變革到來時,沒有敏銳覺察、及時掉頭,就很可能面臨淘汰。

而洞察到用戶新的需求,也會催生新的行業。

小紅書上,00後正在興起一種很新的約會——和喜歡的動漫人物約會。

服務提供方扮演成客戶喜歡的遊戲或動漫中的角色參加約會。

角色通常是男性,但實際上供需雙方都是女性,以此營造一種安全的"夢想成真"式約會體驗。

這項約會服務被稱為"cos委託"。

如果穿越回20年前,這個職業簡直是行為藝術,無法理解。

但今天,你就知道了,這項服務賣的,是"心動的感覺"。

從溫飽到小康,物質需求開始轉變為情感需求,用戶需求的盡頭,是讓人快樂的多巴胺。

陪伴、心動、療愈、成長、健康……一切刺激多巴胺分泌、讓人感到美好的服務,都可以形成新的產業。

比如,很多都市人會養貓狗作為陪伴。寵物成了家人,也需要關心它們的健康與快樂。就衍生出:寵物健身、貓糧品嘗師、寵物飲品奶茶店……

真是創意輩出。

我怎麼才能想到呢?

創意可以設想,但要能形成商業模式,一定不是憑空設想的,而是需要,離用戶近一點。

全球最大民宿平台愛彼迎(Airbnb)在創業早期業務慘澹,尋求資金支持,卻被20來位硅谷投資人集體判了死刑。

投資人認為:這個創意簡直是異想天開,沒有人會願意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住所。

直到創始人從硅谷跑到最大的客戶群所在地紐約,親自住過二十多家房源之後,才發現了真相——租不出去不是沒有需求,而是因為房東拍的照片不夠吸引人。

當他們協助紐約的房東意識並解決這一問題之後,愛彼迎的業務也迎來了全球的爆發性增長。

中國服務設計領域頂尖高手、橋中創始人黃蔚,在《服務設計》一書中提到,比起大數據,深入用戶得到的小數據更能幫助捕捉用戶的底層需求,更適宜在產品或服務設計早期使用。

及時洞察身邊人的需求變化,老生意或許也能打開一片新市場。

很多在外面打拼的年輕人,或許就收到過父母的嘮叨:少吃點外賣,不健康!

"好的好的知道了。"

敷衍過後,他也很無奈:是我想不健康嗎?是時間不允許啊!

有人就洞察了這一無奈背後的需求。

前兩年,湖南長沙一家菜攤的阿姨,因為發現兒子工作後沒時間洗菜做飯,就創造性地在自己的菜攤增設"一周菜單"服務,廣受附近年輕人的追捧。

現場購買後,洗菜、切菜、搭配、菜譜一條龍服務,回家一炒就好了,節約時間。

這位阿姨真正做到了孟子說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把對自家孩子的操心,轉化成了對天下孩子的關心,也就贏得了這些年輕人的心,自然生意興隆。

如果眼裡只有利益,是看不見用戶的深層情感需求的。

帶着關懷去理解具體的人,會發現一個人的背後,其實是一類人的需求。

產品和服務永遠要圍繞用戶體驗來設計,離用戶近一點,用心覺察,說不定就能嗅到未來的機遇。



03.售後:放下自我,看見用戶

產品推出了,但是,眾口難調,服務能力也有限,還會有意外發生,難免會遇到用戶不滿意的情況。

一個個不滿意的用戶,就是一張張嘴角下拉的臉,會隨着解決問題的時長和對回復的不滿意,越來越憤怒。

如果問題沒有順利解決,積累了很多憤怒的用戶,不但直接影響口碑,也會影響客服人員的工作體驗和對用戶的態度,加劇矛盾。

實際上,很多用戶只是一時情緒上頭,並非為了找茬。

假設你走進一家餐廳,掃碼點完餐後,等了30分鐘還沒有上來。你有些生氣,催服務員上菜。

結果他說,不好意思,這邊並沒有看到您的訂單,您是不是還沒有支付?

你重新掃碼打開點餐頁面,發現果然,下單成功下面還有一行灰色的小字:點擊支付後生效。

如果你那天剛好心情不好,或者着急趕時間,可能就會說,你們字寫太小了吧,根本沒注意!

服務員馬上解釋說,真的非常抱歉,其實這也是擔心支付提示寫太大不好,怕客人覺得我們就是急着收錢,才縮小的。

你可能騰地就冒火了:對啊,那你急什麼呢?乾脆別寫,走的時候再付啊!讓我白白等了半小時,也沒人提醒我!

服務員繼續解釋,讓您久等了真的非常抱歉,只是我們有規定不能提醒用戶點餐,也是希望用戶使用我們的空間時,不點單也不會有壓力……

你看,一口一個為用戶考慮,不斷道歉,可還是得罪了用戶。

問題出在哪?

一方面,重要提示寫得太小,就不再是一種提示,而是一種免責聲明:

我已經寫了,你看不見是你沒仔細看,不是我的責任。

另一方面,用戶的真實反饋是非常重要的優化參照,沒有人比用戶更了解自己的體驗。

如果不先接納,就開始解釋,就是在否定對方的體驗,用戶就會覺得你並沒有看見他的真實訴求,只是沉浸在自以為的"用戶訴求"里。

既不能讓用戶滿意,又浪費了一次了解用戶的機會。

可能你會覺得,我已經道歉了呀,而且我也是有原因和苦衷的,我拼命為他考慮,他怎麼就不能聽聽我的解釋呢?

請問,你是想被理解,還是想讓用戶繼續用你的產品?

你是想被原諒,還是想讓用戶滿意?

為什麼這麼問?用戶如果能理解、原諒我了,不就會包容我一些嗎?

理解可以。只是,憑什麼?

用戶是朋友的話,也許可以理解你,會說,是啊,做這行確實挺不容易的,這麼辛苦,要不你轉行做點擅長的吧。

善良一點的陌生人,可能會說,理解你不容易,但是我的需求確實沒有滿足,可能我們不太合適。

原諒,也是一樣。憑什麼?

男女朋友吵架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這樣的一句話:"我都道歉了,你還想怎麼樣?"

潛台詞是,我是做錯了,我也很抱歉,但是我已經道歉了,你怎麼還不原諒我?

對方不原諒,一定是因為,你的道歉,只是解決了自己的歉疚感,並沒有解決對方的問題和情緒。

所以,如果只想通過道歉尋求原諒,你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對方的體驗。

用戶,也是一樣的。

歉也道了,補償也給了,他還是不原諒你,因為他的情緒和潛在的擔憂並沒有被看見和解決。

貨沒收到,也許,這次是通過補償解決了,但是,下次呢?我還該不該繼續信任你?

如果只是補償,表面看這次問題解決了,可用戶依然有擔憂情緒和不信任的感受。

情緒還在,那問題永遠都在。

情緒被看見了,就像一束光打入黑暗,憤怒也就開始消失了。用戶也就能聽得進你的話了。

溝通是為了站在同一側,從用戶的感受出發,共情對方的情緒。一味解釋自己,忽視對方的感受,只會愈加對立。

最後,能不能讓用戶看到,你做了流程上的優化迭代,讓用戶進一步放心,重新信任你。

嫌貨才是買貨人。有願意反饋的用戶,一定要特別珍惜,用心對待。

他願意提醒你,是因為此刻還在意你,否則,他就像更多的用戶一樣,直接轉身而去,再也沒有回來。

分手,就是不愛了,不需要理由。

所以,好的售後服務,需要帶着同理心,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的情緒。

如何做到?

放下自我,看見用戶。



最後的話

流量紅利,看似正在消失,其實只是在往體驗更好的地方轉移。

沒有用戶喜歡成為韭菜,但所有用戶都喜歡被真正關懷和重視。

帶着對邊界的尊重,用私域服務好用戶,而不是一味銷售產品。

帶着對個體情感的關懷,圍繞用戶的多巴胺體驗來開發產品、設計服務。

帶着同理心,在面臨投訴時,放下自我,真正看見並理解用戶的情緒。

正如分眾傳媒創始人、董事長江南春在前不久的進化的力量·季度盛宴上分享時所說:

人口增長的紅利已經結束了,但是人心的紅利正在展開。

祝你,贏得人心。-(觀點:劉潤*主筆:Neko/來源: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