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企業不創新是等死,但盲目創新會找死
*企業創新的本質
什麼是創新?20年前,我們講創新,大家好像知道什麼是創新,現在講得多了,到底創新是什麼,一兩句話好像很難說清楚。
有人可能會說,科技和發明是創新,其實這些是創新的基礎,科技和發明並不等於企業的創新。1912年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創新的概念,100多年過去了,他這個概念基本還是正確的。
創新指的是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比如新能源汽車,它是把電池、電機、電控組合起來。電池也是組合,把正極材料、負極材料組合起來。商業也一樣,淘寶網把互聯網、商家、消費者、第三方物流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創新。
我們常講科技創新,其實科學、技術、創新是不同的概念。科學的目的是發現,技術的目的是發明,創新的目的是產品。科學是技術的基礎,技術又是創新的基礎,但技術只有成為產品的時候才能夠成為創新的一部分,並不能說科學和技術本身就是企業的創新。有些產品還是先於科學和技術產生的。比如17世紀發明的蒸汽機,那個時候還沒有熱力學定律,是先發明了蒸汽機,後來才發現了熱力學定律。比如疫苗,是先有的疫苗,人們才慢慢理解疫苗是怎樣發揮的作用。
所以科學、技術和創新之間是有邏輯關係的,科學和技術是創新的基礎,但有科學、有技術不見得一定有創新。
創新是尋找機遇的過程,創新要有目的、有質量、有效益。企業的創新範圍極其明確,研究目的就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做什麼東西,都是和生產經營、市場變化密切結合的,最後要落到經濟效益上,要麼有當期的效益,要麼有市場的價值。
做企業就得有效益,就得賺錢,創新也是如此。面對市場約束,企業必須做能賺錢的創新,把創新與經濟效益緊密聯繫起來,賺了錢的創新才是好創新。如果創新沒有效益,也就沒能力投入再創新,燒錢燒到最後,企業都做垮了,創新也就失去了意義。
中國建材近年來大力發展光電材料、複合材料、膜材料、石墨材料、工業陶瓷、人工晶體六大新材料業務,這些新材料都實現了工業化量產,而且都能盈利。中國建材是工業集團,我的想法是創新不是擺「花瓶」或搞「花架子」,不能量產、沒有規模效益的創新堅決不做。
在企業里,我不反對大家研究宇宙奧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探索未知事物是好事,我也經常看一看最新的科技理論。但我同時認為,研究黑洞、引力波、人的起源這類問題,不是企業創新要聚焦的事情,企業也不可能為此提供專門的實驗室和經費。
不可否認,企業里部分技術人員有科學研究的實力,甚至能帶來足以推動世界科學進步的重大成果,比如日本島津製作所一位基層研究員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但總的來看,企業還是要發揮技術創新的專長,盯着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解決這些實際問題,這才是創新的立足點。我反覆跟技術人員講,專業帶來效率,創新需要分工,一定要把創新的層級分清楚,知道企業創新的點位在哪裡。
*有效的創新才是好創新
現在社會上創新創業熱潮如火如荼,但大家對創新也有不同的顧慮,覺得創新是天才的專利,做起來不容易;也有人盲目創新,承擔了不必要的風險。其實,企業不創新是等死,但盲目創新會找死,而且死得更快。創新不能只靠個別人的「靈光乍現」,創新是可以學習的,有規律可依,有方法可循。
創新究竟要怎樣做?我主張開展有效的創新,簡而言之,就是要提高創新效率,創造經濟效益,減少盲目、不必要的風險,有效的創新才是好創新。那麼如何開展有效的創新?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是有目的地創新。提前分析機遇、目標和路徑,細緻地謀劃組織。德魯克認為,有目的地創新甚至能減少90%的風險。很多人一聽到創新就坐不住了,項目不了解清楚就立馬乾起來,這種盲目創新的例子並不少見。企業不是興趣小組,在創新上不能做衝動派,不能做盲從者,而是要有方向、有風險意識,有的放矢、謀定而動。如果機遇擺在眼前,我們又有創新的基礎,那就要果斷進入,如果條件不成熟時貿然進入就會很被動。
二是有組織地創新。創新不能靠單打獨鬥,任何創新都在一個系統組織中進行,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開放共享的創新格局。創新需要戰略勇氣,而有效創新更需要系統支撐。企業要通過內外部資源的多元協同,充分發揮好組織創新的優勢。例如,像目前芯片的研發就要開展聯合開發,把半導體材料和裝備製造等企業結合起來聯合攻關。過去我國三大電信運營商每家都有鐵塔,現在新組建的鐵塔公司把三家的鐵塔統一起來集中運行,不但節省了巨額投資,還聚集了很多資源。
三是在熟悉的領域創新。相比而言,企業在熟悉的領域創新更容易成功。做企業,業務選擇很重要,但選對了業務只是開頭。業務選好後可能需要一二十年或二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企業才能做到一流。在創新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放着熟悉的業務不做,反而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一切從零開始,犯下顛覆性錯誤的風險就會很高。
當然,我對跨領域創新並不是持否定態度,外部的某些創新可能對行業產生很大的乃至顛覆性的影響,這是必須認真研究的。但通常來講,創新需要對一個行業有着深刻了解,不是有多年積累的內行,對於風險點和路徑往往無從判斷,盲目跨界十有八九會出問題。若確定要跨界且條件具備了,也需要有熟門熟路的盈利點作為底部支撐。
四是選擇合適的方法。很多年輕人不乏創新精神,但困惑於用什麼方法創新。其實,創新有很多方法,自主創新、模仿式創新、集成創新、協同創新、持續性創新、顛覆性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都是有效的創新模式。企業應根據自身狀況和發展階段,在實踐中認真研究,活學活用。
五是開展有效的管理。有效的創新有賴於有效的管理。現在一些科技型上市公司之所以運作得不太成功,原因之一就是科學家不擅長管理。科學家有了創新成果,常有自己做工廠做管理的傾向,而一旦把工廠做起來了,就會涉及貸款、生產、銷售等各種問題,等於說科學家要向企業家轉變,但做管理是不容易的。電燈的發明者愛迪生當年就曾創建了很多公司,但由於管理不到位,最終幾乎都以失敗告終。這說明,創新做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管理。
*創新要善於把握機遇
抓住機遇是創新的巨大推動力。創新的機遇無處不在,但又轉瞬即逝。敏銳的創新意識來自長期實踐觀察,做企業要用心,才能把握創新機遇。以下五種情況可帶來創新機遇。
第一,結構調整帶來的創新機遇。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其中,既有嚴峻挑戰,也蘊藏着大量的創新機遇。結構調整帶來的創新機遇,包括擴大內需投資拉動、雙循環市場、技術創新、綠色低碳、「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等方面都大有可為。每次大的經濟結構調整中,總有企業因不適應變化而銷聲匿跡,也總有企業因敏銳捕捉並抓住創新機遇而獲得快速發展。
第二,新知識、新技術帶來的創新機遇。像中國建材開展的智慧農業就是個成功的例子,中國建材採用高透光率的白玻璃做成陽光溫室,用水泥廠排出的二氧化碳作為溫室里植物生長的碳肥,同時採用了太陽能光伏板發電帶動LED燈對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這些科技的採用使中國建材種植的西紅柿產量遠遠超過了同行,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第三,市場需求帶來的創新機遇。中國建材所屬企業生產出了一款新型摺疊電動自行車,重量為6千克,工廠還可根據個性化需求適當減輕重量。現在,我國很多城市都有地鐵,但有的乘客從出發地到地鐵口、從地鐵口再到目的地往往還有一段距離,使用這種摺疊電動自行車可以解決上述出行遇到的問題,非常便捷。這種摺疊電動自行車的一塊電池可供體重90千克的人行駛30公里,每公里約花費電費2分錢。
第四,未來能源結構調整帶來的創新機遇。2015年全球氣候大會在巴黎召開。科學家預測,為了人類的生存,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2100年,地球升溫不能超過兩度,目前地球升溫已超過一度。各國在巴黎全球氣候大會上簽署了相關協議,提出未來不能使地球升溫再超過一度,這意味着到2050年人類要取締50%~70%的化石能源,到2100年要取締所有的化石能源。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未來能源結構調整也會產生很多創新機遇。
第五,時尚化帶來的創新機遇。蘋果手機很受消費者的青睞,它的創新秘訣究竟是什麼?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把時尚概念引入手機,迎合市場的流行趨勢和年輕人的喜好。特斯拉的CEO馬斯克設計的電動汽車廣受歡迎,他公布的旨在向全世界提供電力的「特斯拉能源」計劃也備受關注。馬斯克改變了人們過去對蓄電池的認識,把蓄電池做成了流線型,外觀美觀時尚,可以像幅畫一樣掛在屋內,被稱為能量牆家用電池。這確實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企業管理者不能簡單地把產品當成一般產品,應為產品融入更多時尚元素,以吸引廣大消費者的關注。
*大力弘揚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是形成創新的環境和土壤,既是吸引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精神條件,又是激發人們參與創新活動的原動力。創新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對各類創新群體產生影響,觸發他們的創意並進而形成創新活動。
創新文化是創新型企業的靈魂,是一切創新的前提和源泉。建立創新文化對企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導向作用,能夠激勵或激發人們進行創造,保持創新思維,提高創新效率,從而實現創新目標。二是引領作用,能夠促使人們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極大地增強企業活力,推動企業不斷破舊立新,改進提高。三是凝聚作用,是整個創新團隊團結一致的精神動力和核心價值。四是輻射作用,能在企業里產生濃厚的創新環境和氛圍,進而以企業創新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一個創新型企業,一定是以創新為核心價值觀的企業,一定是一個大力培育和激發創新意識、弘揚和保護創新精神的企業。我認為,企業要建立的創新文化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第一,科學精神。創新不是憑空杜撰,不是異想天開,它根植於客觀實際,必須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因而要以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對待一切事物。包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尊重規律、崇尚科學的理性精神,追求真理、敢於質疑的探索精神。創新創業需要科學規劃、紮實工作、埋頭苦幹。
第二,敢為人先。創新意味着突破和變革,創新文化提倡和促進一切以新的理論、技術、方法、制度改變舊觀念、舊秩序、舊規範、舊事物的創新行為。這裡需澄清兩個誤區,一是認為敢為人先就是敢冒別人不敢冒的險。創新從不應盲目冒險,而應認真思考、評估和把控風險,任何創新都要量力而行,打有準備、有把握之仗。二是認為敢為人先就是獨自打出一片天。其實,創新是合作的、全面的、開放的,創新必須和各方面的創新配套、協調進行,還要實現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溝通借鑑、交流合作。
第三,價值導向。創新的本質是超越,而超越的動力來自對新價值的期待和創造。創新是一種具有鮮明價值目標的創造過程。人們對創新的熱衷,主要並非源於創新本身,而是創新所帶來的價值。企業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解決客戶的問題而創新,為了給客戶創造價值而創新,這是企業創新的根本理念,也是我做企業一直堅持的重要準則。
第四,寬容失敗。創新是個破舊立新的過程,這就意味着未知和不確定性,甚至是失敗。因而無論是社會,還是企業本身,都要增強包容心、寬容度和承受力,敢於承擔創新的風險和責任,營造不怕失敗的寬鬆氛圍。創新伴隨着巨大的風險和壓力,因此既要鼓勵創新也要寬容失敗,給失敗者熱情的安慰與關懷,鼓勵失敗者東山再起。
第五,以人為中心。人是創新活動的主體,企業創新文化歸根結底要以人為中心,充分尊重每一個人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人翁意識,最大限度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要通過各種途徑,啟迪、引導、激勵和鼓舞創新活動,形成激發創新熱情、鼓勵創新行為和提高創新回報的環境,搭建事業平台、人生舞台,真正讓人才引得來、用得好、留得住,使他們有滿足感、獲得感、幸福感。
*給年輕的創新創業者六點建議
在國家政策的深入帶動下,現在社會上的創新創業熱潮高漲。但坦率來講,創新創業不是一種碰運氣的事,或者說不是一種大概率事件,只有少數人會成功,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有創新創業的靈感,或者有這種性格、耐力。作為一個過來人,如果說要對年輕的創新創業者提些建議,我覺得有幾點很重要:
第一,思路清晰。思想不能糊塗,要首先想清楚發展戰略,有人說戰略是大企業的事,其實不然。不論什麼規模的企業,都要明晰戰略,明確做什麼、不做什麼、怎麼做,知道企業從哪兒來、往哪兒去,企業的願景和方向是什麼。
第二,善於學習。創新創業總是和不確定性綁在一起,因此我們要多聽多看多讀書,認真分析形勢,及時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模式,始終跟得上時代步伐。今天進入大數據智能化時代,更要求我們加大學習和研發的力度。
第三,注重合作。創新創業不能單打獨鬥,既要注重自我創新,也要注重圍繞人才、技術、企業等進行資源的集成和整合。要有與人分利的思想,能融合、能共享,推動合作共贏,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支持,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
第四,量力而行。開闢一項新事業,不是因為偏好風險,而是因為看到了其中的機遇,為了把握這個機遇,在可控可承受的條件下,承擔適度的風險,這才是風險與機遇的邏輯。做企業從來不應盲目冒險。企業在選擇業務方向時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選定後就要扎紮實實,執着堅守,冒險不應是創新創業者的必然選項,任何創新創業都要量力而行。
第五,耐得住寂寞。任何成功都是市場競爭嚴酷篩選的結果,企業家不是天才也不是完人,從創業到成功往往九死一生,只有少數人長期奮鬥,最終脫穎而出。做事不專注,這山望着那山高,耐不住寂寞的人是做不好事情的。這就好比一個運動員,既拿百米冠軍又拿馬拉松冠軍是很難的。當然,創業也有偶然成功的例子,但絕大多數是漫長而艱辛的,沒有堅守的毅力不可能成功。
第六,提高自身修養。做企業如同做人,必須有健康的人格,以正確的企業觀為指引,這是基本前提。企業家要樹立終身做企業的理念,心無旁騖投身創新創業事業,同時要培育家國情懷和兼濟天下的思想,不僅為自己創造財富,更要為國家和社會創造財富。
-[作者:宋志平,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來源:總裁讀書會,選編自宋志平《企業迷思》《問道創新》《經營制勝》等多部著作/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