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家居風水之如何增加屋內陽氣,幾個讓家中多聚陽氣的方法

2023040615:28

周易中講陰陽,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中國古人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分成陰陽二大類,陽類一般都主動的,積極向上的,外在的,看得到的。而陰類的一般都是主靜,被動的,裡面的,隱藏的看不到的。



比如上主陽、下主陰,外主陽、內主陰,天主陽、地主陰,男主陽、女主陰等等。

從上面我們知道陽氣是主動的,而我們做工作生活正是要積極進取之心態。因此,家居風水中,擁有旺盛充足的陽氣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麼,該如何增加屋內陽氣,通過室內布局來旺宅呢?

1、增加陽光

陽光是提昇陽氣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簡單的手段,在住宅風水學中,如果住宅終日不見陽光、或者採光不好,導致住宅陰暗潮濕,那麼長此以往,那麼會導致這間房子陰氣太重,陰陽失衡。

2、多用爐灶

很多都市上班的白領,平時上班由於工作繁忙,很少在家中做飯,導致家中廚房爐灶冷清,沒有生氣。

要想家中多聚陽氣,建議最好在周末放假時,抽空在廚房多做做飯、多燒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讓溫馨祥和的氛圍充滿整個家中。



3、經常淨宅

乾淨、整潔的家裝環境,既能讓人住着舒服,也有利於住宅的藏風聚氣。因此,家裡要經常做衛生打掃,不要囤積過多的雜物,做到屋內整潔有序,才是最佳的淨宅。

4、增強人氣

家中風水陽氣不足,大多可能是因為人氣不足造成的,所以如果是獨自一個人居住的,那麼可以經常邀請朋友到家中聚餐,增加家中人氣,同時也能增強家中風水的陽氣。

5、光線明亮

有些住宅要麼是屋子的朝向問題,要麼就是室外有遮擋物,要麼是陽台雜物堆積過多,總之,這些情況都會使屋內採光不足,光線經常昏暗,變得陰氣沉沉。長此以往也會引起居住者的心境發生變化,使得心態變得消極沉悶。

所以,屋內要勤開窗,讓室內空氣流通。此外,在房間沒有光照的角落,放置亮燈照明,好驅趕邪氣。



6、色彩柔和

家居環境圖的就是讓人住着舒適心安,因此,屋內過於明艷的色彩不可過多,特別是牆壁的顏色,如果過於鮮明,長期下來,難免會影響居住者的情緒,使人精神不安。

因此,家居環境主色調應多為柔和,還可以在家中掛些寓意吉祥的掛畫,這樣既陶冶情操,還有利於旺風水。



7、放置綠植

綠植代表着生機盎然,也能給家宅充滿生機。建議選擇一些寓意吉祥、大葉闊葉的綠植,例如發財樹、紅掌、富貴竹等長勢茂盛且容易養殖的綠植,讓房間充滿生機。但要注意,藤蔓類、帶刺類的綠植屬陰,最好不要養。

8、化解周邊的陰氣煞提升家裡的陽氣

現實生活中,由於現代住宅的格局原因,所以住宅周圍容易出現各種煞,其中就有陰氣煞,所謂的陰氣煞就是住宅在陰氣較重之地,比如外部高樓阻擋了採光、距離墓園或醫院太平間過近等等,這些都屬於外界環境所導致的陰氣煞。

這種煞氣對於住宅的陰陽平衡有着很大的破壞,導致住宅陰氣過重,陰陽失衡,影響住戶運勢,我們可以在住宅陽台或者正對陰氣煞的方位懸掛八卦鏡來進行化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用鏡子類來進行化煞的時候,不宜將鏡子對着別人的陽台、窗戶、大門等,否則容易引起口舌是非。

9、明堂寬敞利於提升家裡陽氣

風水中極重視明堂,明堂是代表事業前景的,因此風水家都強調明堂要寬廣,存的陽氣多,發福就會長久。

因此住宅的客廳要寬敞明亮,不宜陰暗狹小,客廳寬敞明亮才有利於提升家裡陽氣,這樣住戶的運勢才會好。



10、選擇陽性顏色的家具來提升家裡陽氣

屋內如果陰氣較重,那麼就不再適宜使用陰性的深冷色系的家具,會給原本陰氣過盛的屋內增加陰氣。

如果住宅陰氣過盛最好選擇陽性的鮮艷色系,利用陽性色系來調理屋內過盛的陰性磁場,從而起到提升家裡陽氣的作用。



11、擺放葫蘆

葫蘆自古以來就是「福祿吉祥」「健康長壽」的象徵,也是保宅護家的吉祥物之一。葫蘆有去病的風水作用,葫蘆是過去醫師裝盛仙丹妙藥的法器,它能納福增祥、去除災厄;並且吸取空間中的穢煞之氣,恢復原本的乾淨清晰。

而且在風水學中葫蘆還有着收陽氣之功,如果住宅陰氣過重陰陽失衡,那麼則可以在每個窗戶的內側各掛一個植物葫蘆來收陽氣,從而起到平衡住宅陰陽之功。

李理謙:家居風水之如何增加屋內陽氣,幾個讓家中多聚陽氣的方法-來源:李理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