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雲計算們的增速,可能已經觸底

2023030714:10



「阿里講到技術和雲計算,用了特別大的力氣,我都快忘記阿里是搞電商的了。」一位投資人聽完阿里2022Q4電話會議,在雪球上如此感慨道。

其實,何止阿里,百度也是一樣——李彥宏儼然把電話會議變成了雲計算專場,說起前景句句不離智能雲,問答環節七個問題,四個都跟雲計算有關。

而集體提升戰略優先級的背後,似乎和新一輪「風口」跡象有關。

可以看到,蟄伏了兩年的互聯網大佬,躍躍欲試新一輪「內卷」。

「價格屠夫」劉強東提刀歸來,京東重拾百億補貼;在抖音步步緊逼下,美團進入戰鬥模式,春招一次性放出4000個崗位名額。

另一方面,ChatGPT熱潮席捲全球,勾起了人們對算力、存儲新一輪增長周期的期望。

那麼,站在當下,我們是否可以提出一個命題,雲計算的時代又到來了?

01 互聯網行業再現「iPhone時刻」

某種意義上,國內外科技公司對ChatGPT的「顛覆意義」,達成了共識。

近日,前阿里釘釘副總裁張斯成在採訪中談到,「ChatGPT的影響類似iPhone誕生,就如同當年的APP一樣,Bot(聊天機器人)將成為人機之間最新的基本觸面。」

無獨有偶,兩周前,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場活動上,英偉達CEO黃仁勛也曾表示:「ChatGPT是人工智能領域的iPhone時刻。」

這種認知,多少是有道理的。

可以看到,在模型設計上,ChatGPT橫空出世後,科技界「萬流歸宗」。

死磕元宇宙的扎克伯格,公開表示在元宇宙上走了彎路,長遠目標是開發AI機器人。

在Bert(AI語言模型)上傾注了近5年心血的谷歌,近期承認,GPT表現出來的一些特性非常值得研究。

應用方面也是一騎絕塵。瑞銀的一份報告顯示,ChatGPT推出僅兩個月,月活就突破了1億。

要知道達到同樣量級,爆炸式增長的TikTok也用了9個月,其他億級應用,更是以年為單位。



在資本市場上,更是浪潮迭起。

比如,美版今日頭條Buzzfeed 表示將邀請OpenAI(ChatGPT母公司)為其網站進行內容創作後,股價單日暴漲近120%。Adobe發布其AI工具後,兩周內股價漲幅達到26%。

畢竟押中了,意味着將獲得當初iPhone出世後,Twitter、微信等應用生態那樣的巨額收益。

然而蛋糕雖誘人,要吃到並不容易。

如下圖,ChatGPT所搭載的模型(GPT3.5),從GPT1迭代到GPT3,預訓練數據量從5GB激增到45TB,增長幅度接近千倍。

這樣的算力需求,是以往的芯片和架構所不能承受的。

據英偉達披露,使用單個Tesla架構的V100 GPU,對常規參數的GPT-3模型進行一次訓練,需要用288年時間。

通俗理解就好比,因為運營內存、顯卡參數不夠,紅米9a下載不了《原神》,vivo打《原神》很卡,而搭載i5以下的機型,更是閃退得打不成。

這意味着,互聯網應用廠商對雲計算的需求,或進入新一輪周期。

面對如此紅利,雲計算廠商已經開始「摩拳擦掌」。

比如,上個月亞馬遜雲宣布與AI初創公司Hugging Face拓展合作,AWS將為其開發ChatGPT的開源競品,提供底層AI芯片Trainium的算力支持。

阿里2022Q4電話會議上也表示:在生成式AI引起顛覆性突破的時代,我們將全力抓住市場機遇,為多種模型和應用提供好算力支撐。

而算力提升最有效的方法,是縮短數據傳輸的距離,也就是邊緣計算——把提供服務的節點從中央下放到網絡邊緣,離用戶更近。

打個比方,章魚在捕獵時異常靈巧迅速,腕足之間配合極好,從不會纏繞打結。這得益於它們類似邊緣計算的「一個大腦+多個小腦」。



而要支撐邊緣計算,對芯片架構和服務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芯片來說,據OpenAI測算,自2012年以來,全球頭部AI模型訓練算力需求3-4個月翻一番,每年增長幅度高達10倍。

但按照摩爾定律,芯片計算性能大約每18-24個月翻一番。也即是,芯片計算性能迭代,開始跟不上AI訓練的算力需求。

具體來說,雲計算發展到今天,隨着數據密集型場景越來越多——比如大型開放式遊戲,此前以CPU為核心的計算體系架構開始暴露短板:

一方面,計算和網絡傳輸之間的時延較大;另一方面,數據遷移量增大,無法滿足高帶寬需求。

比如,雲計算從業務處理為中心轉向數據處理為中心,CPU更多是在處理網絡事務而不是用於計算,這相當於數據中心部署的很多服務器,被白白浪費了。



此時,解決之道是不再藉助CPU,而是打造只為雲計算服務的芯片,相當於雲上的Windows系統。

為此,各芯片公司率先行動。比如,英特爾的IPU、英偉達的DPU,還有更早的智能網卡,都是雲計算和數據中心專門芯片。

英特爾相關負責人表示:「IPU是一種全新的技術類別,適配所有雲數據中心,是英特爾雲戰略的重要支柱之一。」

但云廠商們在這一輪里,顯然有自己的想法。

近幾年,微軟加大芯片工程師的招聘力度。比如,不僅從英特爾、AMD、英偉達等公司挖人,還跟蘋果近身肉搏——去年挖走其資深工程師Mike Filippo。

這逼得蘋果為了留住人才,向芯片設計、硬件等工程師,以股票形式發放巨額獎金。

而據彭博社報道,微軟此舉是為了加速推動自研芯片進程,以便將算力的主動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上述的Mike Filippo,就在Azure團隊中負責自研服務器芯片。

國內來說,阿里雲發布的雲基礎設施處理器CIPU也是類似的訴求。

這個體系架構下,CIPU向下可以鏈接數據中心的計算、存儲、網絡資源,向上可以接入飛天雲操作系統,將全球數百萬台服務器連成一台超級計算機。

反映在效果上,以往需要3.5台服務器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現在可能只需要2.5台。

而服務器方面,邊緣計算下,從一個頭指揮,變為無數條腿協同指揮——單機處理幾千個輕量請求,轉變為由數萬台服務器處理上億個重負載請求。

這對服務器數量和處理能力的要求,都更進一步。

比如,三星電子表示,考慮到AI、5G等關鍵基礎設施投資,將在2023年增加用於服務器、數據中心的產品。

而據IDC預計,到2025年,全球邊緣服務器的支出金額占總體服務器比重,將從14.4%增長至24.9%。

預期需求增長下,可以看到,存儲原廠的產能分配正在進行調整,多餘的產能將從PC、手機等,流向服務器市場。

當然,這一領域是硬件廠商如浪潮、華為等的主場。

總的來看,ChatGPT時代的到來,或許會觸發互聯網行業新一輪應用周期的迭代。這種迭代對算力要求的激增,使蟄伏了兩年之久的雲廠商,再次站在了聚光燈下。

然而相比上一次紅利期(IaaS高速滲透),這一輪的篩選可能更為嚴格。

如下圖,2017-2018年左右,全球服務器出貨量達到增長高點,國內增速頂峰稍有滯後,但基本保持一致。

據《服務器和存儲工作負載調研》數據,雲計算基礎服務器的折舊歸零時間一般是5.15年。(當然,很多服務器5年之後會繼續使用,但無法保證運行的成本效率。)

也就是說,2022-2023年,業內或迎來一個新的出貨量周期。

這在數據上已有反饋。Gartner數據顯示,2022H1全球服務器出貨量同比增長11.8%,國內增長幅度為13.4%,和2017年的增長情況很接近。

如此一來,站在換新節點上的上雲客戶,或許會加速向技術派雲廠商轉移。

02 蟄伏兩年的雲廠商們,能Hold住新燒錢黑洞嗎?

「100億美金。很簡單,馬斯克用10億美金設立OpenAI,之後微軟2019年又投了10億美金,如今微軟又宣布未來投入100億美金。」

這是被問到「資金儲備多少錢的公司,有機會成為中國的OpenAI?」時,張斯成的回答。

事實上,不止ChatGPT模型研發,背後支撐的大算力以及大數據,都意味着燒大錢。

以數據訓練為例,基礎模型GPT-3.5訓練一次需要花費300-460萬美金。且隨着模型能力提升,參數持續優化,訓練的成本還會不斷增加。

這種情況下,甚至出資5000萬美金、高調入局ChatGPT的王慧文,創業資金可能僅夠進行幾次訓練。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模型訓練除了貴,短時間內是看不到回報的。就算有了商業變現,還要根據實際應用場景繼續訓練,投入更多的資金。」

如此一來,意味着要入局ChatGPT,最基礎的保障在於持續的資本輸血。

然而眾所周知,國內雲廠商過去幾年都是「風光在外」,內里不賺錢。如下圖,微軟雲、AWS的利潤率常年保持在20%以上,而國內的雲廠商則長期虧損。

究其原因在於,一方面,IaaS層高度同質化,廠商為了留住客戶,需要在價格上妥協,沒多少賺頭;PaaS層更青睞私有雲,講究定製化,又被拔了一層毛。

另一方面,國內雲廠商基本上是為運營商「打工」。如下圖,金山雲IDC(帶寬成本+機架成本)成本占比約60%。

長期不振下,馬化騰在去年底的內部員工大會上,勒令CSIG放棄集成商角色。隨後,騰訊總裁劉熾平在財報會上表示,雲業務接下來要從不惜一切代價增加收入,轉向提升利潤率。

那麼問題來了,雲廠商們能Hold住新的燒錢黑洞嗎?看看其在另一片海里的情況,就知道了。

「這種極為無縫、流暢的體驗,對我們的客戶而言是異常美妙的。」印尼電商平台Tokopedia高管每次提起2019年的埃克斯特拉齋月電視節目(類似於雙十一),都難掩激動。

激動的原因在於,基於和阿里雲的合作,Tokopedia埃克斯特拉齋月電視節目,活動單日的交易額超過了公司成立6年以來的總收益。

而梳理來看,阿里雲提供的服務,是類似於圖像搜索、拍照上傳等國內電商平台,早已司空見慣的功能。

事實上,這只是國內雲廠商出海東南亞的縮影。而背後反映的是:東南亞科技需求爆發,但發展程度相對較弱,雲廠商出海相當於「降維打擊」。

據cento數據,2015-2021年,東南亞的總風險投資數量激增。2021年總交易額實現了70%的同比增長,且預計到2025年還將翻三倍。

這裡面投資金額最多、增速最快的是金融科技、零售、娛樂、教育等行業,都是妥妥的上雲大戶。

基於此,可以看到,去年以來國內雲廠商進一步加大出海力度:

·華為雲表示,要在東南亞開拓夥伴生態、人才生態,聯合當地政府、企業推動數字化轉型。

·阿里雲則稱,未來三年將投入70億元建設國際本地化生態。

當然,這種突然出動,讓AWS們感受到了危機。

阿里雲們發布出海計劃前後,谷歌雲公布了在馬來西亞和泰國建設數據中心的計劃;AWS也表示要在15年內向泰國和印尼各投資50億美元。

然而東南亞市場的核心矛盾在於:對上雲有迫切需求的,大多為中小企業,預算有限。

比如,印尼阿斯特拉信息技術主管在採訪中表示,「印尼對成本很敏感。」

就這一點來說,阿里雲們在國內價格「內卷」錘鍊下,相比AWS等更有價格優勢。比如,同等規格產品,阿里雲定價通常比AWS等企業低25%-40%。

此外,國內雲廠商在東南亞的交付、售後人員成本,也遠低於按小時計費的歐美工程師。

這反映在結果上,國內雲廠商目前在東南亞的可用區數量,已超過AWS們;同時,市場份額有了明顯提振,比如IaaS領域,中國公司在泰國的市場份額超過谷歌。



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南亞既不需要像國內把價格殺到「地板價」,也不用付出過高的定製、服務成本,一些產品淨利潤相比國內可高出10%-20%。

也就是說,雲廠商們重點押注的東南亞市場,短期內有着強增長、高利潤的特性,不失為穩定的彈藥庫。

不過,海外環境總歸比較複雜,需要經過基建、Local等長周期的過程。相比之下,撬動國內傳統企業上雲更為「性感」。

一直以來,互聯網雲廠商攻克傳統企業屢屢敗於「定製化泛濫」。

比如,某專營政企雲廠商負責人曾感嘆:「我們有4000人,年產值幾十億,如果繼續做定製化業務,把產值提高一倍,人員也要擴大近一倍,沒啥規模經濟可言。」

另一方面,想上雲的傳統企業也很委屈。

某製造企業懷揣最高預算200萬元,找到國內一家大廠尋求雲服務,但大廠按照規格,只能派出一名「級別不高的員工」。

看起來,追求定製化下,雲廠商沒賺頭,傳統企業預算有限,匹配的服務體驗感不強。

基於此,雲廠商們一致積極推動行業雲,儘可能為單一行業設定通用的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去年阿里雲推出「汽車雲」,為汽車行業提供「產研供銷服」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支持,目前在國內已服務超過70%的汽車企業。

除了汽車行業,其還覆蓋零售、農業、金融等領域;與此同時,騰訊雲也在旅遊、公共安全、城市規劃、生命科學、金融五大行業有所布局。

當然,技術升級只是一方面,還可以看到的是,「很多企業購買騰訊會議企業版的原因是,公司員工習慣了用騰訊會議的免費版。」

也即是,C端體驗會加速B端的採購行為。

這在阿里雲也是一樣,2022雲棲大會上,其高管曾表示,「傳統企業上雲很多時候不是依靠產品或技術,更多的是依靠存量客戶的遷移來維持。」

如此趨勢下,可以看到,海內外雲巨頭都在搶占「協同辦公+應用開發+基礎設施」的布局高地。

以Salesforce為例,收購協同辦公平台Slack後,2020-2022年,營銷費用率從46.4%下降到歷史最低點44.7%。

國內來說,據釘釘高管披露,2022Q2阿里雲和釘釘雙付費客戶數同比增速接近30%。雲釘一體的企業對雲的消耗量高於「有雲無釘」的企業。

總的來說,一方面,出海東南亞,脫離內卷向市場要利潤;另一方面,行業雲技術和「高頻打低頻」,直插傳統企業的上雲訴求,利潤層面有了更多騰挪空間。

03 小結

回望國內雲計算走過的這段歷史,會發現所有成果的取得,不是因為一個決定,而是因為一系列決定;不是一個人在堅持,而是一群人在堅持。

猶如在夜間行走一般,探索階段的決定幾乎無人喝彩,甚至參與者也在半信半疑之中。而站在風口上的時候,大家才會覺得此前無論是燒錢,還是死磕,都是無比正確的決定。

這一切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沒有雲計算的時代,只有時代中的雲計算。

-[文:表外表里*作者:周霄、赫晉一*編輯:付曉玲、曹賓玲/來源: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