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要向陌生人發出強烈惡意,是出於什麼心理?
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創傷性體驗,指的是人們經歷創傷事件以後所引發的心理防禦反應。在不同的環境下,人們會對周圍事物做出反應,用一定的情緒、行為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這個過程不一定合理,也許會有與環境不相適應的地方,但是對個體來說能起到保護作用。
例如你乘坐公交車,剛剛去醫院看病。身體很疲憊,看到一個空位坐了下來準備休息。正當你覺得恢復疲勞,忽然旁邊有一個老人朝你罵了起來,說你一個年輕人,怎麼就霸占位置呢,不給我們老年人讓座?
聽了以後,你覺得很委屈,也感覺不甘。公交車上的位置明明大家都可以坐,憑什麼年輕人就要讓老年人?而且自己才剛剛看完病,身體正是不舒服想要休息,坐在座位上又怎麼了?
為此你就朝老人吼了起來,並且拿起手中去醫院看病的報告單,說我身體不好,剛從醫院看病上車,想要休息一下,難道我連公交車都不能坐嗎?你憑什麼說我霸占位置不讓你坐?
看見周圍人朝自己看,並沒有什麼議論聲音,老人這邊也覺得有點理虧,於是就不再朝你要位置坐了。
事情發生以後,在你心中就有了一定的內心體驗。雖然還沒有達到創傷的地步,但是也足以給你的心理帶來震撼,你會覺得這個「世界上老實人好欺負」,許多人都很自私,沒安好心,總會以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念綁架別人,陌生人都沒有一個靠得住。
於是以後面對陌生人,你會抱有警戒之心,會有一定的邊界感,不會再那麼親近和相信別人,對人有了一定的防禦態度。你要是凶我,我就會懟你;即使你有求於我,想叫我幫忙,我也得考慮掂量一下,看看自己值不值得幫。要是幫了人以後還會惹麻煩,就不會搭理。
許多人會向陌生人發出強烈惡意,原因的話就在於此,主要是受過傷害以後內心的防禦機制起了作用。就像刺蝟一樣,我先把刺豎起來,只要我保持攻擊性,你就不會來欺負我。
如果是創傷,那麼這層惡意就會更加明顯,不加以調整的話會伴隨自己一輩子。
不過,這種惡意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看似別人不再欺負是件好事,可是個體過於極端的認知和情緒模式,也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之中,人際關係出現困擾。
就像一個女生被男生拋棄了,對方出軌導致失戀。受到強烈刺激,以後再結交對象的時候就會很缺乏安全感,一旦有人喜歡親近自己,就會擺出兇狠、不安的樣子來逼迫對方離開。內心會有「你是不愛我的、你會騙我,總有一天你會拋棄我」的想法。
即使對方很愛你,並不會這麼做,但是受到創傷的個體依然會抱有這層主觀認知,把投射的態度放在別人身上。時間一長,兩個人相處必然會產生矛盾,再好的關係也會因為各種猜忌、懷疑等行為分崩離析。
那麼我們該怎麼面對和處理這層惡意呢,讓自己很好地面對他人?
一是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創傷情緒。先把過往痛苦、不安以及缺乏信任的感受調整過來,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慢慢培養信賴、陪伴等感受,學會相信和理解別人,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那麼壞,非得用極端、片面地思維去看待任何事物。
創傷的緩解很重要,這相當於人的傷口一樣,需要癒合才不會發作。然而人的心理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很多人身具創傷,一直壓抑在自己的潛意識中。哪怕強行迴避,總有一天也會反噬在自己身上。
處理好了,人的情緒和狀態才能變得穩定,也就不會有太多的負面感受存在。
二是要建立合理的邊界感狀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要過多攝入情感,陌生人之間保持一定的邊界態度即可,覺得可以相互來往,彼此興趣愛好一致,感覺還不錯可以深交;要是不行,覺得對方不對勁就要馬上離開,也不要強行建立聯繫。
人受傷害,很大程度上是跟自己的人際關係邊界感處理不到位有一定聯繫。要是能把握好這一點,懂得接納和保持分寸,傷害就會減輕很多。
三是理解人群的多樣性。在這個社會,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和穩定的心理狀態,有些存在極端心理的人群是沒有同理心的,在他們身上,你不能過多期待他們能有反省、認識自己錯誤的想法。犯了錯,他們依然也會覺得自己是對的,也會進一步去傷害他人。
遇到這種人,就不要過多往來。假如他們有傷害到自己的行為,也可以反抗,用報警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世界是複雜的,也許我們沒法做到善意的面對每一個人,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盡其所能,用自己的良好的心態去面對這個混沌的世界,這也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事。-(心理老師瑾瑜/情感領域)
*為什麼讀了心理學,依然搞不定情緒?*
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詮釋,情緒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態度的體驗,也是人腦對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係反映。與其它方面不同,情緒的話有其獨特性,主要是個體的主觀感受和內心體驗。不管是輕鬆、愉快還是悲傷,它都是一個人呈現出來的狀態。
既然如此,搞不定情緒也就理所當然了,因為這個本身就不是知識、理論等東西能夠控制的,哪怕你人再優秀、遇到事情來的時候,依然也會出現情緒紊亂的情況。
例如你是心理工作者,是精神科醫生,懂得這方面的知識,也有深刻的經驗和閱歷,無論患者出現什麼樣的情況你都能很好地應對。忽然某一天工作,你接到妹妹打來的電話,說「媽媽快不行了,請你趕快過來。」
聽到消息你會是什麼反應?毫無疑問你肯定會心跳加快、臉色慘白,甚至神志恍惚。那一刻你根本無法感受到周圍會有什麼樣的狀態,腦子一片空白。你一想到母親即將去世的畫面,悲痛的情緒就會油然而生。
這時候,任何知識、理論都不管用了,生理上的變化導致你的情緒無法控制,心率、血壓等反應會讓你即刻感受到當下的痛苦過程。
在你腦海里,你只想趕快飛奔到媽媽的身邊,即刻去看她一眼,免得到時候錯過了後悔終生。
所以情緒的存在,它本身就不是「搞定」、「搞不定」的事情,要是一個人過於把情緒看得太過重要,覺得需要時刻控制,那麼他在生活中會特別煎熬,會被情緒牽着走,無法正常地投入生活當中。
真正合理面對情緒的方式是什麼呢?是順其自然,順應情緒存在的合理性,並且在適當的範圍內發揮作用。
還是剛才那個例子,聽聞家人因病即將去世的畫面,該怎麼做呢?此時需要的就是大哭一場,把內心的情緒宣洩出去,抒發內在的痛苦。痛哭流涕、大喊大叫都行,這是你可以做到的事情。
媽媽離開以後,接下來一段時間兩三個月會感到特別痛苦,此時此刻還沒有徹底從情緒里走出來,每天都會感到抑鬱、情緒低落,這時候也不要管它,不要覺得情緒不好就是錯的,非得讓自己高興起來。
此時可以避免與人接觸,也不用去參加聚會,和朋友相處也可以減少。在家可以聽聽音樂,看看電視、看會書,或者看媽媽之前遺留下來的東西和物品,保持對於母親的懷念。
傷心一段時間,待情緒逐漸穩定,能夠走出這段痛苦的經歷,人的話就能夠康復過來,到那時情緒就不會此起彼伏了。
要是這段時間,勉強讓自己快樂,會是什麼結果呢?很有可能會朝「微笑型抑鬱」的方向發展。本來應該難受、痛苦的,你非得要讓自己開心,似乎別人很快樂你不快樂就不正常,這樣的做法反而對情緒的恢復不會太好。
該痛苦就痛苦,該難過就難過,這是人的本性,也不需要過度地壓抑它的存在,只要能夠適應當下環境和情緒的,都可以被接納。
當然,這裡面也需要注意一點,就是情緒的掌握能力。雖然我們說順其自然、讓情緒順着當下的狀態走很有必要,但是也不是說「情緒來了,我想發脾氣就發脾氣,看見人不爽就可以亂罵」,這種的話也是屬於心智化能力不足的表現。
真正好的情緒,它是順應內心的,也是不傷害他人的感受前提下所做出的行為。
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始終飄忽不定,動不動會有責罵、發泄情緒等過程,那麼就需要對其進行調整,這裡面部分反應了個體內心衝突的狀態,改變以後人的情緒也會變得更加穩定。--(心理老師瑾瑜/情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