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大火的ChatGPT開始顛覆整個教育系統!對應試教育會帶來哪些挑戰?

2023021022:00



ChatGPT爆火兩個月,整個教育系統都在被顛覆。在全美範圍內,許多大學教授、系主任和管理人員,都在對課堂進行大規模的調整,以應對ChatGPT對教學活動造成的巨大衝擊。

我們的傳統中高考選出的分霸,是更能吃苦,更能堅持,正確率更高的人,但問題是,AI沒有苦的說法,也沒有堅持的說法,有電有網就行了。

而且只要AI的題庫足夠大,對於結構化問題,它的正確率會非常恐怖。你的孩子會生活在一個跟AI同存的世界,所以你需要理解你孩子能並且擅長做的什麼事,是AI做不到的。

什麼是ChatGPT?

ChatGPT本質上是一個聊天工具,舊金山的人工智能企業OpenAI於2022年11月正式推出ChatGPT。那麼,ChatGPT與其他人工智能產品相比有什麼特殊呢?

它不僅會說人話,也會說機器的話——寫論文、寫劇本、寫小說、翻譯都能做,甚至還能編程、給代碼糾錯。和它進行多輪對話也絲滑流暢。

作為一個英文語言模型,它實在是太全能了!尤其是對於糾結於英文寫作表達的留學生來說,只要指令給的足夠詳細,一鍵搞定文書、 cover letter、簡歷、 essay不是夢,馬斯克看了都說好!

文理兼通的它,給出最基礎的、能跑的代碼也沒問題;作為聊天機器人的它,講話又有邏輯又有耐心。

有時,雖然給出的答案不一定正確,但在一些場合,比如寫郵件模板、請假等等,ChatGPT都能給出一個一本正經的模板,省下不少時間。

這讓人不禁開始思考,隨着AI技術的發展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挑戰。

AI會為人類帶來哪些挑戰?

騰訊前創始人、走在科技前沿的李海翔先生認為:工種之外,AI為社會帶來的最大顛覆,其實是改變了人類延續了上萬年的僅以線下物理為主的生活狀態。

因為這種人格分界會引起人類基本共識的「範式轉移」。

所謂「範式」指的是說對於基本認知的共識是一致的,再做進一步的研究。大家科技進步卻讓我們原來以為的共識都識變了。

尤其是挑戰人類的最根本認知——未來世界要如何定義人呢?

篩選過基因的天才兒童跟普通人是同一個物種嗎?一起競爭公平嗎?

當一個人的腿換成鋼鐵俠的腿,多加了一隻眼睛,大腦植入了芯片,這還是人嗎?

當支付得起高額費用的人去世後意識上傳到雲端,機器人作為容器繼續執行命令,這還是人嗎?

線上人格在網絡上犯錯,法律又要如何處罰呢?可以把其與線下人格當做同一個個體嗎?


李海翔先生在耀中耀華「星空說」現場

熱播的網飛高分美劇《人生切割術》裡,只要一個不到一分鐘的芯片植入手術,人類就能分裂出記憶互不相通的工作和生活人格,公司隨時啟動工作人格,甚至完全取代生活人格,成為新型AI。

雖然現在還達不到這種技術,但是一些淺層的變體已經在實現了。

我們都知道,在虛擬世界正在逐步支配物理世界的當下,後台算法一丁點的改動,小到暑假去哪兒玩,大到我們的生命軌跡都會發生變化:

面對這樣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帶下一代做好準備,這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它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一個教育問題。

對於下一代孩子來說,未來大概率很多工作都會取代,與少數人之間的差距太大了,根本不可能追得上;想創業,這場少數人的遊戲卻沒有共通的規則;而好不容易取得點成績,可能隨時被毫無隱私的新世界所顛覆。

AI顛覆教學系統

ChatGpt也正在挑戰教育和教學體系。

只要稍稍提示一下,ChatGPT就能生成妙筆生花、文采斐然的文字。現在,它已經被用來寫情書、詩歌、同人小說,以及學校的論文。

麻省理工一名學生發帖表示,自己用AI幫自己寫作業拿了A,還用AI幫同學寫作業賺了100美元,連發帖的這段話,都是由AI代寫的。

而用ChatGpt作弊的學生已經遍布全美了,幾乎顛覆了美國大學教育系統。

根據《斯坦福日報》的調查顯示,不少學生匿名承認自己在期末論文中使用了AI。



根據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報導,全美大學教授、系主任和管理人員,都在對課堂進行大規模的調整,以應對ChatGPT對教學活動造成的巨大衝擊。

如北密歇根大學的哲學教授 Antony Aumann發現自己以為最好的一篇論文,也是AI寫的。他隨即決定,在自己的這門課上,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在監控下,且在限制上網的瀏覽器中,撰寫論文初稿。在隨後的草稿中如有改動,學生必須解釋每個改動的理由。


Nature早就擔心 ChatGPT會成為學生寫論文的工具

同時, Aumann教授考慮可能要放棄論文的考核方式。他也在另闢蹊徑,考慮如何讓ChatGPT融入課程中。

未來課堂上不會再進行這裡有一些問題,讓我們來探討一下等討論,取而代之的是讓我們猜一猜,AI會怎麼想?

而隨着AI的進化,ChatGPT已經成為不少學校和教授最重要的議題。比如,在紐約和西雅圖的公立學校系統,學校的Wi-Fi網絡和設備上已經全面禁止了ChatGPT。

管理人員開會應對措施,如劃將AI加入到學術誠信的必修課中,更新剽竊的定義,增加諸如「將AI貢獻標註為引用」等條款。

同時,作業的形式也有所改變,變着法找到新的考核方式。



同時,用魔法打敗魔法的工具也出現了。

同時,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羅德島大學等高校的教師也已經註冊並開始使用GPTZero。

這個軟件由加拿大華裔學生開發,專門快速檢測AI生成文本的工具,一經發布服務器就被擠爆了,成為大熱門。

但是,是否會完全限制使用ChatGpt呢?

目前仍未有類似的規定,首先,這可會侵犯學術自由。其次,很多專家也認為,許多作業能被抄襲,是因為其設定得能被抄襲。而這些作業在智能時代,對未來所需的能力毫無意義。

我們常說,教育得看未來趨勢,要不然費勁心思雞娃,就如同投入一切埋頭苦幹造了一艘船,過了幾十年卻發現旅行目的地是沙漠一樣無用。

所以,如何把AI當做工具,把其成為教育的機會而非威脅,是教育體系未來不得不得面對的新變化。


中高考的分霸能打得過AI嗎?

我們的傳統中高考選出的分霸,是更能吃苦,更能堅持的人,但問題是,AI沒有苦的說法,也沒有堅持的說法,有電有網就行了。

給你解構一下,我們的教育和人才培養機制是怎樣的。

很多人認為,傳統的中高考只是套路化模板化學習,更多只是熟練度考察,無法篩選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群。

這個理解我認為有所偏差。其實中高考的作用更類似一個HR在面對幾萬份簡歷時使用的學歷篩選,這是批量有效的方法,但最終錄用當然不會是使用簡單的條件篩選。

另外,中高考的本質是「把不喜歡的事情做好」和「把不擅長的事情做好」,這無疑是人才的其中一個特徵,因為「能做好不喜歡或不擅長的事情,就更能把喜歡和擅長的事情做好了」。

但這樣又也會把一定的科研人才苗子篩掉。因為有些科研人才只能是「把喜歡的事情做好」和「把擅長的事情做好」。只能說,從宏觀的角度,中高考是合乎邏輯的篩選方式,但落實到個體是不一定的。這可能就是東亞文化語境下,充滿集體主義色彩的做事手法吧。

所以,中高考篩選出來的分霸,不完全等同於學霸,但已經是很接近的存在。在大規模篩選中,直接篩選分霸幾乎可以把大部分學霸篩選出來。



我擔心的不僅是ChatGPT對我國傳統的中高考篩選機制的衝擊。面對未來跟AI同存的社會,我們是否還需要這麼多「分霸」呢?AI是否會替代很多分霸的工作呢?

我擔心還有我們家長是否有效地針對未來形勢進行判斷,讓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未來生存力」。

現在時不時我還看到有家長說「我當年」,「我讀書的時候」,「以前的人」,卻連簡單的微信群都不太會用。毫無疑問,父母的認知影響下一代的認知,他們的孩子是否適應未來社會也是存疑的。



你的孩子會生活在一個跟AI同存的世界,所以你需要理解你孩子能並且擅長做的什麼事,是AI做不到的。

跟AI相比,人類有哪些優勢?


跟AI競賽,只有毅力和自律,是完全不夠的,它會比你更有毅力,更自律。

批判性思維,靈感,人文關懷,非結構化問題的歸納和類比,這些很可能是人類最後的防線。

我認為,無論是普通家庭,還是富裕家庭,最佳的策略應該是在保存人類優勢的前提下,去進行中高考的準備,而不是在進行中高考的準備時,偶爾考慮學生人類優勢的保存或完全不考慮。



AI沒有辦法去激勵團隊,縱然它能寫出激勵的稿件。

AI沒有辦法對心愛的女孩放電,縱然它能寫出令人心臟蹦蹦跳的表白信。

AI沒有辦法理解詩歌的優美,縱然它能夠熟讀唐詩三百首,甚至三萬首。

AI沒有辦法辯贏馬薇薇,但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冷靜的辯手,可以通過對問題的結構化和無限的論據去擊垮任何一個懶惰的對手。


(圖源:麥肯錫《中國的技能轉型報告》)

麥肯錫的《中國的技能轉型報告》有描述,到2030年,中國平均每位勞動者,每年會有約87天的工時可被自動化取代,並需重新部署。

如果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機器人,去跟未來的機器人比賽,這無疑是一場必輸的戰役。只有讓我們的孩子成為真正的人類,才有可能在未來獲取一席之地。

我們該如何為孩子們做好準備?

對於家長來說,除了鼓勵有天賦的孩子從事深度算法等科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外,對於普通人來說,有着深度語言能力(可以看懂最新的技術)、擁抱新變化的能力和複雜清晰的高階思考能力,至少可以相對保證一個自由生活。

同是父親的李海翔先生覺得,未來最重要的是能動力,也就是思維和行動之下的底層邏輯。

我們幾乎每天都站在挑戰着底線的十字路口,比如在高壓下要不要用AI作弊?為了成績該不該要吃聰明藥?為了變得更優秀,我們要不要換掉一隻手、一隻腳或者一個眼睛,或植入一個芯片?

選擇背後的本質,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大量誘惑之下,不斷校準自己內心倫理道德的天平,利用少數比AI有優勢的地方,至少才能讓不做技術的奴隸,從而才有機會將AI作為美好生活的工具。

這才是在無盡重複內卷下,對於身處其中的父母眼界、格局和教育最大的挑戰。-(文源:校長派/當代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