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美國這波大裁員,終於還是來了!

2022112017:35

硅谷大裁員,鬧得滿城風雨。這是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的又一次「還債」。

01.硅谷大裁員的原因,從根子上講,還是2020年疫情爆發後美聯儲帶頭全球貨幣放水的後果。

很多人應該對那波史詩級放水有印象,2020年2、3月美聯儲動作連連,又是大規模降息,又是推出大規模量化寬鬆計劃。這一連串的動作,講白了就是為疫情損失預付款埋單。

全球疫情爆發,肯定會造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市場預期減弱,企業業績下滑,失業率增長,投資者持幣過冬,等等。這些都是正常的經濟表現。災害就是災害,買單是免不了的。

到底疫情的經濟損失有多大,市場人士開始計算,這些計算結果反映在金融市場上,就相當於為疫情損失預先算賬,這些都是市場的正常反映。這麼大規模的全球疫情,沒損失是不可能,不買單也是不可能的。蒼天饒過誰?

可是,經濟學的「大聰明」不這樣看,發明了宏觀調控的干預理論,非要反着來。

預期減弱,就是「市場恐慌」。持幣過冬,就是「流動性危機」。

既然是「恐慌」,那就通過干預市場來安撫情緒。既然是「流動性」出了問題,那就製造流動性。往經濟體系中注入貨幣,讓市場看上去不差錢,大家就不恐慌了。

這種宏觀貨幣政策的干預理論,最初是針對所謂的市場「非理性恐慌」。姑且不論所謂「非理性恐慌」應該怎麼界定、誰來界定,最為明顯的是,對疫情經濟損失的恐慌可不是「非理性」的。

在那種局面下,恐慌才是對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正常反應,持幣過冬才是正常的應對之策。

損失當然會有,金融市場先跌為敬,就是市場人士給災害的經濟損失算個賬。這個賬當然不會百分之百準確,但是損失是百分之百會有的。

這時候的貨幣放水,就是對市場風險意識的麻痹,扭曲了市場信號。

貨幣注水真能為疫情損失埋單嗎?顯然不能。

疫情之下,企業該停擺的還得停擺,就業崗位該消失的還得消失。放水放出來貨幣進入不了下游,都成了金融市場裡的熱錢。結果成了「喪事喜辦」的扭曲鏡像。

一邊是華爾街乾柴烈火連創新高「喪事喜辦」,明明是遭災了,硬是搞得跟過節似的。另一邊卻是經濟運行受疫情影響明顯失速,失業率持續攀升。

金融市場與經濟基本面南轅北轍,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更要命的是,干預理論原來是指望央行貨幣政策的賬單計算更理性,能把水放到恰到好處。可是,這不現實。如此大規模的疫情衝擊,連何時結束都不知道,央行又憑什麼能做出「理性判斷」呢?實際上,當時美聯儲放水就是為了「維持流動性」寧多勿少,這就埋下了日後大通脹的禍根。

一時放水一時爽,卻不可能一直放水一直爽。注水注到肉眼可辨的成色不足時,市場又恐慌了,這就是目前面臨的困境。這種恐慌也是過度放水人為製造出來的。

02.所謂「疫情後的經濟恢復不及預期」,其實只是託詞。

美聯儲在疫情期間的放水量,超過了此前一百年的總和。經濟恢復速度得多快,才能一天頂一百天呢?即便企業恢復開工,多出來的熱錢還是在實體經濟之外到處「作妖」。美聯儲的對應之策就是暴力加息,迅速將過多的注水貨幣回籠。

當時放水有多爽,現在抽水就有多痛。就像一個三百斤的大胖子,一口氣抽脂一百斤,整個人變得都不好了。可是,這個手術又不能不做,不做就是過度肥胖引發各種要命的病。

這麼多熱錢湧入了金融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看到加息的信號一招手,「錢潮」瞬間掉頭流向了央媽的懷抱,金融市場還能好嗎?這時候誰也不好意思說是「流動性不足」,因為貨幣總量還是很高的,但事實上金融市場確實在失血。

本來被人為高估的金融資產,爬得高、跌得狠,也在情理之中。

美國互聯網大廠就是當初爬得最高的那一個,跌是肯定的。

03.其實,疫情爆發後,市場資金湧入互聯網產業,確實是尋求避險。

疫情限制了人們的實體活動,互聯網經濟相對其他產業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小。甚至網上娛樂、網上購物還會呈現出逆勢發力的跡象。網飛、亞馬遜等相關企業在疫情期間的業績表現還是不錯的。

但是,注水的熱錢大量湧入,轉場避險就成了投機炒作。然後各家大廠難念的經都被曬出來了。

亞馬遜去年7月估值達到了1.88萬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比疫情前的2019年足足高出了1萬億美元。華爾街還給出了樂觀的增長預期。

這次公布的第三季度業績,單看數據其實並不算糟糕,甚至可以說還不錯。今年三季度,亞馬遜淨銷售額為1271億美元,同比增長14.7%,實際上與此前市場預期的1276億美元相差並不大。淨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9%,為28.72億美元,其實還說的過去。

問題在於,這樣的業績和暴漲的估值已經完全不匹配了,淨銷售額增速放緩,也意味着「疫情紅利」徹底消失。再遲鈍的投資者也意識到,疫情期間的估值虛胖,並沒有帶來未來穩定的增長。亞馬遜正被「打回原形」。

更致命的是,整個宏觀經濟開始為疫情埋單了——暴力加息止不住高通脹,疫情造成的內傷再加上注水後遺症,賬單比想象的更大。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亞馬遜不僅擴張勢頭難以為繼,能否保持目前的業績都很難說。股價大跌,估值一度蒸發萬億美元,「一夜回到疫情前」。亞馬遜的跌,是跌回原型,造型比較傳統。網飛的情況也類似,「疫情紅利」並不假,但被熱錢注入搞出了泡沫化也是真的。



相比之下,臉書的「元」公司則是跌出了高科技的范兒。當初注水錢湧入納斯達克,也要各憑本事拿。亞馬遜有業績增長,網飛有流量增長,「元」公司有啥?高科技傳統手藝,講故事。架勢十足地大舉進發「元宇宙」,儼然是技術迭代捨我其誰。到頭來沒能「元」出名堂。

熱錢退場,「元」公司首當其衝被「退票」,毫無懸念。

總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甚至是念歪的經,這些本屬正常。貨幣大潮之下,市場投機者可以對此視而不見,但是大潮一退,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這些高科技企業經歷了股價大跌,估值縮水,宏觀經濟又有很大不確定性,大規模裁員以維持現金流,是經營的基操。可以說,美國大廠這輪大幅裁員,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

那麼,這些美國互聯網產業會不會因此元氣大傷呢?可能會有少數過不了冬的,產業整體也會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而受損。但是,元氣大傷不至於。

美國互聯網產業本來就是貨幣放水的「風暴之子」,有明顯的的周期性。大規模裁員雖然吸睛,但是依然會有正常的周期表現。

04.美國互聯網產業的周期,是金融周期和科技周期之間的耦合。

十年左右的技術大迭代,是互聯網產業的科技周期。而上世紀末以來,美國的金融周期也是十年左右。可說是一次危機一代神。

2001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危機,是此前兩三年熱錢湧入的結果。但是,沒有阻擋互聯網技術在電商、支付等應用領域開疆拓土。

2008年的次貸危機,互聯網產業也受到了衝擊,又是一輪擠泡沫。2012年前後,技術迭代,移動互聯網橫空出世。

也就是說,熱錢湧入儘管造成了泡沫化,但也確實燒出了技術發展。

很難評價這種大起大落到底值不值,至少可以說,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都信奉貨幣干預、動輒注水的環境下,互聯網技術還算是燒錢燒出點名堂的產業。每次技術大迭代,都有熱錢背景。

作為一項新科技,科技投入產出比較高,技術迭代速度快。這也是互聯網產業深受熱錢青睞的原因。

就目前的情況看,互聯網技術的科技周期還沒有結束。美國大廠的科技成果投入產出還比較高,很多前沿科技成果已經在實驗室里蓄勢待發,是經得起折騰的。

當然,隨着技術發展日趨成熟,潛力逐步釋放,互聯網產業的科技周期將會變長,這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實際上,對這次大裁員的悲觀解讀本身也有一定程度的誇大之嫌。

裁員最狠的是馬斯克接盤的推特,裁員超一半相當驚悚。不過,這有易主後人事調整、經營調整的特殊背景。其他經營狀況比較正常的大廠如亞馬遜、網飛,裁員率在15%左右,連沒「元」成的「元」公司,裁員1.1萬人,也只占了13%。



這個比例當然不低,卻還不至於傷筋動骨。之所以如此高調,也有穩定投資人情緒的考慮。人力成本占很多互聯網企業成本的一半甚至更多,通過裁員的減支,效果比較明顯。

另外,美國的僱傭制度比較靈活,大進大出的情況也不算罕見。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目前整體的失業率水平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互聯網產業的大幅裁員目前還屬於局部現象。

總之,面對美國大廠裁員及其前因後果,我們更應該反思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的有效性和風險,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經濟活動沒有捷徑,更沒有「一招鮮」。該付的代價躲不過去,強行「反周期」的做法只會讓代價變得更大。-(作者:關不羽/來源:功夫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