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巨虧",一天虧損趕上一個月收益,年輕人理財全面淪陷
年輕人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生活被「愚弄」的心情:理財一天的虧損,能趕上之前一個月的收益。原本已經降低預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現在,居然到了為本金擔驚受怕的程度。
「愚弄」
幾天前的下午,深漂女孩李一冬還在上着班,突然接到一個奇怪的電話。
電話的另一頭,對方自稱是招商銀行的客戶經理,看到她買了不少銀行理財產品,已經到了贖回期,建議她撤回。李一冬感覺到莫名其妙,她印象里,理財經理都會勸買,怎麼會勸賣。她甚至一度懷疑對方是騙子,直到客戶經理委婉地說,近期利率不太理想,建議她重視。
儘管如此,李一冬還是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和很多人一樣,對於銀行理財產品,她總是很放心。雖然她也看財經新聞,知道銀行理財永遠正收益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還是想着,虧錢的概率應該非常小。
直到11月17日上午,李一冬刷到了穩健理財暴跌的新聞,點開自己的賬戶一看,已經綠了一片,她震驚得說不出話,「以為是緩跌,沒想到跌得這麼多!」 她的理財不多,才8萬塊,但這兩天居然已經虧了好幾百,這是她之前一個月的收益,每天幾塊、幾十塊攢起來的。
同樣被收益明細嚇到的還有在北京工作的林慧。股票腰斬之後,她一心一意把自己的大部分存款都放進了銀行的理財產品里,想着總歸不虧本就行。每天晚上睡前,林慧都像過冬前的小動物盤點食物一樣,打開App里的理財收益,看看收成。
11月15號這天,賬戶顯示,這一天她虧了近1000元。她粗粗算了一下,5天時間,她的本金虧了近3000元。甚至有朋友想拉她一起向銀監會投訴,加入維權群,告訴她只有投訴才能引起銀行重視。但她不想浪費時間,只是立刻打給理財專員,預約第一時間贖回這筆理財。林慧就此戒掉了每晚看理財收益的習慣,反正「股基、債基,最後都是暴擊」。
同一天,是成都人雷姍發工資的日子。打開收支明細,她突然發現總金額不對。這張卡也綁定着20萬的銀行基金,但數額顯示,最近的一周時間,虧了3000多塊。雷姍的理財產品的贖回期要到明年三月,即便現在盈利全無,已經開始虧起本金了,她也只能看着賬戶,干着急。
這是雷姍從來沒有預料到的事兒。她之所以會選擇銀行理財,就是圖它收益穩定,之前也確實是這樣的——她所購買的廣發銀行的產品,一年利率並不算高,大概在3%左右,每年都能給她帶來幾千塊的收益。她一買就是好幾年,和理財經理都已經成了老熟人,這一回,是她第一次看到產品虧錢。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雷姍有些難過,就連生活里「小小的快樂都沒有了」。
這些憤怒、無奈的理財者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購買的都是R2級理財產品。一直以來,理財產品被按照風險等級分為R1-R5不同類型,風險逐層增加。R1、R2普遍被理財者認為是風險較低的產品,起碼本金不會出現虧損。
現在,情況顯然已經不大一樣。在理財產品不再剛性兌付之後,任何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都隨時可能出現跌破本金的風險,而理財者顯然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打開社交平台,到處都是穩健理財下跌的吐槽,「理財地震」「避雷理財」。一部分人甚至在理財里投入全部身家,比如一位理財者在建行投入超過200萬本金,單日虧損超過5000元,再這樣下去,「一個月白干」。投資老手也難逃虧損,這樣總結自己的命運:「前年死於基金,去年死於信託,今年竟然死於理財。」而根據choice數據初步統計,從11月10日至11月15日,4個交易日內,發生淨值回撤的R2、R1等級風險理財產品有近6000隻。
年輕人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生活被「愚弄」的心情:理財一天的虧損,能趕上之前一個月的收益。原本已經降低預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現在,居然到了為本金擔驚受怕的程度。這種憤怒,也直接湧向了各大銀行的理財經理。
*從保本到不保本
「你等着我去分行揍你!」
一大早,已經連續失眠兩天的孫雯打開手機,就看到客戶凌晨5點發來的消息。這不是她第一次受到威脅,但看到的一刻,心裡還是擔憂。辭職的念頭在她腦子裡短暫地閃現了一下,想到下個月的房貸還在等着還,她立刻完成了出門上班的心理建設。
孫雯是北京某家銀行的理財專員,客戶的資金一旦有了風吹草動,她的手機就會被長達60秒的留言刷屏。最近幾天,她每天都要同時聯絡近一百位理財客戶。儘管她已經在朋友圈裡貼出了銀行官方解釋——「疫情政策放鬆引發債市急跌,理財產品配置了約30%的債券資產,因此下跌。」但客戶並不滿意,嫌棄她「只會轉發話術」。
曾擔任過銀行理財經理的古風也給出了類似的觀點。疫情政策放鬆讓資本市場提高了股市、宏觀經濟的整體預期,所以才會拋售國債。
而另一個因素和人性有關。2018年4月,多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淨值化並且不再剛兌保本。只要當天淨值下跌,客戶第二天就能看到賬面虧損,很多客戶急於立刻贖回也加劇了跌勢。
孫雯來不及關心理財大跌的原因,只當遇見了「黑天鵝」,她有更要緊的事。她所在的理財專員吐槽群里,沒有人閒聊,幾乎每個人都在問同樣的問題:「應該怎麼應對客戶質詢?」「應該勸客戶儘快贖回,還是長期持有?」
孫雯拿定主意,要提醒客戶儘快贖回,她手裡的客戶大半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和擁有一點積蓄的老人,一進門的訴求就是「利率高點。」但一個好的理財專員,能聽出客戶沒有說出來的話——本金安全。
說要來分行揍她的就是一個老人。因為對方工齡短,退休金每個月只有3000元,這點存款,是他一輩子的積蓄。孫雯特意在銷售產品時着重強調了「不保本」,同事聽了嫌棄她傻,聰明的理財經理懂得怎麼通過聊菜價、孫子的學習和國際局勢,把這一點岔開。
她也把這段經歷發到了社交媒體,原本想尋求諒解,但沒想到更多人留言,要她把偷走別人本金得到的提成還回來。但實際上,孫雯能獲得的提成極少,R2級別的理財產品,「100萬存入,最後能提100塊就不錯」。
聽到老人賠本之後的威脅,孫雯固然難過,但她很快理解了對方。「這麼多年來,銀行理財都不承諾保本,但理財收益也從沒真的虧過。很多客戶就當不保本這句話走個形式。」
還有一些理財經理,自己也陷入了這次理財暴跌的泥潭。
雲蕙是西安一家銀行的職員,一年的收入在12萬左右,入職之後,她就買了不少自己公司的理財產品,也入手了招商銀行的理財。一開始,她並不是很上心,「算法推薦什麼,就買什麼」。她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比銀行(活期)存款高一些就可以了」。直到這次自家銀行理財暴跌,讓她再一次感受到未來的不確定性。
▲ 圖 / 視覺中國
不確定的喪失
這些理財出現虧損的年輕人們,有一個共同點:她們此前也曾嘗試過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方式,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回到了銀行的穩健理財。
最開始的時候,李一冬的理財風格更「猛」一些,更青睞高回報。那時她在一家旅遊公司做產品,疫情一來,旅遊行業成為最直接受到衝擊的行業。她薪資減少了30%,一周上兩天班,已經算是幸運。還有很多同行,整整一年沒有任何收入。
為了多賺點錢,李一冬選擇了風險更大、收益也更大的股市。她有接近30萬的存款,那個時候,她穩健型的資金配比只有20%,其餘全部都重倉了中概股,超過20萬。
疫情初期,中概股上升勢頭一直很好。李一冬看好互聯網,納斯達克指數也一直在漲,「跟着買,好像就不會虧」。直到年初,中概股開始急跌,李一冬也沒有想過撤出來,而是選擇了「抄底」,不斷加倉,一直持續到狂跌50%,她終於不敢加倉了。
到今天,李一冬再也沒有點開過手機裡的股票軟件,徹底放棄了在股市的掙扎,統通撤了出來,把重心放在R2級別理財。如今,她的穩健型資金配比能達到60%,剩下的也都買了指數型基金。
▲ 圖 / 《華爾街》
雲蕙在幾年前也都會買點股票。雖然不擅長,但「還願意去嘗試一下」。但初學者們往往「追漲殺跌」,結果就是後來一天跌幾百,「工都白打了」。朋友總調侃她是跟風的韭菜,那之後,她也不再碰股市。
對於雲蕙來說,自己的改變是在職業受阻之後開始的。大學畢業的時候,雲蕙選擇了當時最熱鬧的教培行業,在新東方當一名語文老師。結果,還沒幹兩年,就趕上了雙減,短短幾個月時間,她換了三份工作,被三家教培公司輪番裁了一回,領了兩回賠償金。最後一次被裁是在2021年8月,她甚至還沒有等來轉正。
才25歲的雲蕙,感受到了生活的不確定性。找第四份工作時,她沒有選擇私企,而是在經過五輪筆試和面試之後,進入了一家銀行,錢少了,但總歸穩定了。連買穩健理財,也是買自家銀行的,把風險降到最低。
大家對待理財的心態變化,本質上是安全感的缺失。鍾寧也是如此。幾年前,她讀完研究生,心心念念想找一份互聯網公司用戶研究的工作,掙得多、待遇好。但這一切,因為一次裁員風波改變了。
那是2021年冬天,鍾寧正在一家二線互聯網公司的出海部門實習。只是下樓吃個午飯的時間,她海外的同事就發現自己登錄不了釘釘、無法發送郵件,鍾寧也沒辦法在辦公軟件里給他們發任何信息。後來鍾寧才知道,整個裁員範圍波及部門50%的成員,沒有任何人提前得到通知,「真挺嚇人的」。這是她第一次見識到互聯網公司的「風險」。
從那之後,她選擇了加入一家穩定、收入相對低的外企。這家公司同樣有面向員工的全員持股計劃,但鍾寧從沒想過參加。比起大起大落的股票,她也更相信,穩健理財,才是真正的「落袋為安」。
這些年,雷姍的生活里出現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她的理財思路越來越趨於保守,除了銀行理財產品,她一概不考慮。
她今年49歲了,馬上要到退休的年紀,已經在私企待了二十多年,在成都一家實體服裝企業做財務。好的時候,公司一個月入賬幾千萬,都不是問題。2020年年初,正是過年賺錢的時候,疫情來了。原本在最該賺錢的時候,公司連續關了200多家店。
工資沒有按時到賬,不少員工都來催問身為財務的雷姍,但總監卻悄悄告訴她,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給員工們發工資,讓雷姍照顧好大家的情緒,要求她向大家傳達一些並不實在的託辭,「要和公司共患難,要懷着一顆感恩的心」。面對同事們的拷問,雷姍感覺到痛苦,也第一次感覺到,生活里最確定的不變就是變化。也是從這之後,她才投入穩健理財的懷抱,想抓住最後一點確定。
▲ 亞洲股市11月10日跟隨美國股市走低。圖 / 視覺中國
震盪
就像蝴蝶扇動翅膀,穩健理財虧損後,也引發了大家生活里後續的震盪,比如,再一次消費降級。
雷姍的工資不低,從前只在京東上買東西,圖快,連淘寶都很少打開。她也喜歡低奢品牌包,一年會買好幾個。最近,包包肯定是不買了,手機裡常用的軟件變成了1688和拼多多,她學會了在上面買發卡、紙巾和拖布。
雲蕙也在想辦法省錢。銀行有食堂,每天中午吃了午飯,雲蕙會再多打一份,偷偷存放進食堂柜子里,下班的點兒到了,再上樓去食堂,把打好的飯拿出來。帶回家熱一熱,一頓晚餐錢省出來了。
雲蕙觀察過,除了自己和保安,單位里沒人這麼幹。她感覺到尷尬,下班了,只好晚幾分鐘起身,等同事們都走了,再往樓上走。碰到熟人,對方納悶,「你去樓上幹嘛?」雲蕙訕訕一笑,說要去上廁所。
儘管有些不好意思,但這樣能節約好幾十塊錢。外賣越來越貴,前兩天,雲蕙沒趕上食堂飯點兒,在周邊商圈吃了一頓,一份湯包、一份辣椒炒肉,加起來就是48塊,付錢的時候,雲蕙覺得肉痛。
不只節省飯錢,她也節省房租和一切。她現在租的房子,是一個即將拆遷的老小區,向同事租的,一個月只需要600塊,需要忍受沒有電梯、早晨6點就開始喧鬧的街市,以及還有人用大喇叭在街頭唱歌。
和雷姍一樣,她也愛上了省錢軟件,在新東方的時候,她的收入不錯,常常去逛屈臣氏,隨便拿幾樣東西,就是一千多塊。今年,為了創收,雲蕙乾脆拾起了老本行,晚上7點下班回家後,幫忙給鄰居小孩輔導家庭作業,每個月又能有小几千的收入。
之所以這樣開源節流,就是為了求穩。雲蕙想再節約點、多賺點,抓緊給自己攢一套房子的首付出來,讓她更有在大城市裡的安全感。
今年,北京的林敏就終於擺脫了租房7年的「臨時感」,搬進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帶着一種補償心理,她給自己買了8000元的沙發,一萬多的桌椅,暢想着給自己的次臥裝修成書房或者嬰兒房,定製一個整體的衣櫃。她甚至想過,手頭稍微鬆快了,那要不要提前還房貸?
這種安全感來自於她銀行卡里數額的變動。每年,她都會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看到理財產品里的收益慢慢增加,總資產的數額真的達到了目標,她就覺得內心無比滿足。
但這波虧損之後,她的想法又鬆動了,開始懷疑,現金,是不是還是應該留在手裡,而不是全都花出去。直到現在,林敏只是給次臥買了一個升降桌和一把椅子。嬰兒房或者衣櫃,她暫時不去想。
她開始想盡辦法,四處尋找大額存單,20萬起存,時間是一兩年,不到4%的利率,但百分百保本。因為保本保息的產品非常搶手,排隊就要2~3個月。她想起自己從前嘲笑媽媽熱愛存款,「就為一點點利息,把錢鎖定在銀行那裡」。但現在,她理解了「上一輩人的選擇和智慧」。
▲ 圖 / 《華爾街》
(文中涉及人物均為化名)-[文:常芳菲 饒桐語*編輯:金匝*運營:栗子/來源:每日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