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陸地都被水淹沒,人類會進化成「人魚」嗎?東南亞早已有先例
近代以來,伴隨着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人類文明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正如一句古話「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在人類文明空前發達的時候,我們的地球卻在變壞。
尤其,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變暖加劇,南北兩極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海平面逐年升高。據科學家估算,如果全球變暖持續惡化,到了2100年,海平面的上漲幅度將會達到2米以上,淹沒東京和紐約等沿海城市。
不妨做個假設,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陸地都被海水淹沒,到那個時候,為了適應海洋環境,身為陸生動物的人類會漸漸進化成人魚嗎?
極擅水性的巴瑤族
其實,或許可以從東南亞的一個古老又神秘的民族身上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泰國南部海域,有一個古老的海上「海上游牧民族」,也就是巴瑤族。巴瑤族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海上,到現在,已經有了十幾個世紀的歷史。
巴瑤族人會在海面上建造房屋,不過,也有許多族人選擇生活在船隻里。他們與陸地進行聯繫的工具是一種名為萊帕-萊帕的船隻,這種船隻大概有5米長,1.5米寬,船身極其狹窄。
一直以來,巴瑤族人都以捕魚和採集貝殼為生,生活起居都在海面上。由於長期與陸地隔絕,許多巴瑤族人甚至患上了「暈地症」,即離開海面來到陸地後,他們會感到眩暈不適。
眾所周知,人類是陸生生物,通常情況下脫離陸地我們是無法生存的,而這個神秘的民族卻如此反常,不適應陸地,反而尤其喜歡海洋。
科學家們對此也非常好奇,對此,他們還專門研究了巴瑤族人。
結果發現,巴瑤族人與陸地上的人類居然真的不一樣。
巴瑤族人的脾臟要比正常人的脾臟大上50%左右,這意味着,巴瑤族人有着更大的空間來儲存氧氣,這也使得他們在海中潛水的時間也會更長。
不僅體積大,巴瑤族人脾臟所處的位置也很特殊,他們的脾臟是緊靠着胃部生長的。於是,與常人相比,巴瑤族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即他們可以隨時清理血液中的老舊細胞,獲得更多的氧氣吸收和儲存量。
因此,得天獨厚的脾臟相當於為巴瑤族人提供了一個天然的「氧氣瓶」,使之能長期潛水,進行捕魚和採集貝殼的活動。
早在1521年,威尼斯的一位探險家便在其旅行日記中提到了巴瑤族驚人的潛水能力。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看見,依水而生的巴瑤族人生來便對海洋依戀、喜愛非常,他們每天都會在水中度過大約60%的時間。
並且,無需藉助任何設備與輔助設施,巴瑤族人便能在海水中下潛70米左右,且持續時間少則30秒,多則長達幾分鐘。
要知道,經過專業訓練的潛水運動員能在水下待上幾十秒就已經相當厲害了,而巴瑤族人不僅能待幾分鐘,甚至還可以自由地捕魚、遊動。
巴瑤族人的潛水能力之強可見一斑。
為什麼潛水能力強
經過研究,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以特殊的脾臟為例,巴瑤族人身上的這些特殊之處表現出了明顯的遺傳特徵。
這意味着,在海上生存的上千年裡,與陸地人類相比,巴瑤族人的基因發生了高頻率變異,使其向適應海洋環境的方向進化。
而導致巴瑤族人脾臟變大的直接原因就在於一個叫作PDE10A的基因,這種基因可以控制人類的甲狀腺激素T4的水平,從而影響脾臟大小。
除了PDE10A發生了變化,在巴瑤族人的基因上還存在一個名為BDKRB2的基因變體。
由於這一基因發生了改變,巴瑤族人血管的收縮頻率被大大增加,這樣一來,血液中攜帶的氧氣便可以優先為大腦和心臟供給,從而維持其在水下的生命運動。
正是由於遺傳基因與陸地人類的些微不同,巴瑤族人擁有了驚人的潛水能力。這也證明了,人類的進化能力並沒有喪失。
那麼,巴瑤族人還會進化嗎?實際上,我們不能否定這種可能。
巴瑤人的進化
在大約1.5萬年以前,巴瑤人從陸地上的薩隆人中脫離出來,遷徙到了海面上,以海洋作為他們往後生存發展的家園。
而突如其來地來到海洋,一開始,巴瑤族人面對這個嶄新的生存環境也是極其「水土不服」的,可是為了生存,他們只有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努力地去適應海洋。
結果證明,巴瑤族人成功地適應了海洋環境,形成了與陸地人類大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在這片區域中,他們如魚得水。
可是,隨着生態環境的惡化,當有一天,在淺海的貝類數量減少了,巴瑤族人迫於生計壓力,不得不潛入更深處的海域去尋找食物,若到了那一天,巴瑤族人會不會又漸漸進化成為「人魚」,整日呆在水中?
答案也許是肯定的,不過,這無疑需要漫長的時間。
從陸地生物演化到現在這種程度,巴瑤族人都需要經過上千年的緩慢變化,而要從人演化成人魚,這樣徹底的變化又何止需要上千年。
因此,若在一個世紀以後大部分陸地都被海水淹沒,人類想在短短的百年時間內進化成人魚無疑是天方夜譚。
不過,人類進化從未停止,若能留給人類足夠多的時間,人類未必不能成為人魚。
結語
目前,地球環境形勢嚴峻,與其糾結陸地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沒後,人類能不能成為人魚以自救,不如思考如何保護環境,如何降低全球變暖的速度,只有這樣,人類才能長久生存下去。-以管窺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