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經營30條-(2)
四 管理
16. 管理是正確地做事
管理是正確地做事,是處理好人、機、物、料的關係,是眼睛向內,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企業既要「做工廠」,又要「做市場」,廣義的企業管理=外部市場管理+內部運行管理,即要外抓市場、內控成本。
一方面要立足於「早細精實」,即早謀劃、早下手;細化目標,把工作做細、管理做細;要精心組織,精益生產;重落實和實效,扎紮實實,埋頭苦幹。
另一方面還要做好「四個緊抓」與「四個緊盯」,即緊抓市場、緊抓管理、緊抓創新、緊抓服務,還要緊盯客戶、緊盯訂單、緊盯產業鏈、緊盯資金鍊。
我常講的三精管理有兩點,一是主張精細,二是管理是個大管理概念,涵蓋了組織、管理、經營的內容,可概括為組織精健化、管理精細化、經營精益化。
管理的主要任務是發揮而不是控制,要讓每一個人的優勢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才是提高效率和效益最重要的手段。管理的秘訣是持之以恆,把我們熟知的管理信條與注重的那些管理工法真正付諸長期實踐。
17. 組織要不停地「剪枝」
一家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不去干預它,它就會瘋長,甚至得大企業病。我把大企業病的特徵概括為6種現象,就是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士氣低沉、投資混亂、管理失控,或兼而有之或全部有之。企業一旦得了大企業病,組織效率就會越來越低,最後轟然倒下。
企業的邏輯是成長的邏輯,一方面,我們必須讓企業長大;另一方面,在企業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對企業進行「剪枝」,就像對果樹剪枝一樣。剪枝可以減少養分的浪費,讓果樹多結果實,但果實也不能太多,也要打掉一些,防止果樹被墜死。
我以前插隊時做過農業技術員,學過給果樹剪枝,天下萬物原理是一樣的,企業既不能瘋長,也不能被累死。企業也需要「剪枝」,就是要控制層級、機構、家數、人員。比如傳話遊戲,如果十幾個人逐個傳話,最後信息很難不會失真,企業也一樣。企業層級可控制在三四個層級,不能再多,再多就會引起效率降低。
18. 對標優化是降本的有效方法
做企業不僅要學習理論,還要學習並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降低成本的重要方法或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對標優化。對標,實際上是美國施樂公司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後來得到廣泛應用,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
對標優化,包括對外對標、對內優化,核心內容是以行業和內部優秀企業為標杆,以KPI為核心,定期對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做對比、找差距,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改進提升。
在水泥行業,中國建材堅持與海螺水泥、拉法基豪瑞等優秀企業進行噸煤耗、噸電耗、噸油耗、噸球耗、噸修理費等各項成本指標持續對標,不斷降低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同一集團內,在對標優化的帶動下,伯樂相馬會變成賽場賽馬,哪家企業有節支降耗的好做法,其他成員企業就會快速借鑑並複製,哪家企業做得不好,就會成為「幫扶對象」。
這樣既是一種激勵,又是一種鞭策。誰做得好,就和它反覆對標來降低成本,這實際上是一種定量對比的管理方法,很有效,能使企業的各項指標該升的升上去,該降的降下來,穩步提高企業效益,降低企業發展風險。
19. 質量管理要貫標
我們常講精細管理,精者質量,細者成本,無論企業的科技含量有多高,商業模式有多新,如果產品質量做不好,成本降不下來,最後還得失敗。質量的管理控制不是最後通過檢驗員把廢品檢出,其實,如果到了這個階段,就已經造成巨大浪費。
所以,要進行全過程、全員的管理,這就是TPM和TQM。我們還有其他一些管理標準,如ISO9000、卓越績效評價(PEM)方法,質量管理不光是嚴和寬的問題,還是要建立一套管理標準體系。
質量是有成本的,在物美價廉難兩全的情況下,企業應該走優質優價路線,遵循「質量上上、價格中上、服務至上」的十二字原則和「技術要優、質量要優、服務要優、價格要優、利潤要優」的五優原則。
現在,我國企業比較重視裝備的現代化,其實先進的裝備、工匠精神和管理缺一不可,只有這三點都具備才能做出卓越的產品。
20. 做企業要現金為王
現金是企業的血液,現金的正常流動確保了企業的穩定持續經營,支撐了企業的健康發展。我們要追求有利潤的收入,有現金流的利潤。財務里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這三張表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現金流量表,現金流量表里最重要的是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淨額,就是看經營活動里有沒有現金流量淨額。
企業要儘量壓縮應收賬款和庫存資金這「兩金」,集團公司要歸集所出資企業的資金使用,要把無效資金占用降下來,力爭實現「兩金」最小化。事實上,企業的致命問題最後出在現金流上,資金鍊斷了,企業就會死亡。今天倒掉的那些企業,大都是資金鍊斷了。
企業要想有更多的自我流動資金,還要有「價本利」的理念,在市場中主動掌握定價權。過去的「量本利」,就是在市場短缺的情況下,通過大規模生產降低每個產品單位的固定費用,從而降低成本。而現在是市場過剩的情況,大量生產不但不能降低成本,還會占用大量的流動資金。
「量本利」失效,就要「價本利」。要想爭取更多的流動資金,那要穩定價格,降低成本,取得利潤,能保量的就保量,保不了量的適當減量都可以。
五 改革
21. 「央企市營」是一條市場化改革的新路
我做央企一把手18年,我的基本做法就4個字:央企市營。
在央企市營里,「央企」是我們企業的屬性,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堅持企業中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二是帶頭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三是主動承擔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四是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為國家保值增值。
「市營」就是市場化經營,主要包括5點:一是股權多元化,二是規範的公司治理和法人治理結構,三是職業經理人制度,四是內部市場化機制,五是按照市場化機制開展運營。
國有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就要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開展企業經營。現在,不少國有企業都改制為上市公司了,央企總資產的70%都在上市公司里。我們常講「此國企非彼國企」,正是央企通過市場化改造,引入了市場化機制,才形成了今天的活力。
22. 要進行有機的聯合重組
以前的管理理論把企業成長分為兩大類,它把企業自我發展、內生式滾雪球發展的方式稱之為有機成長,而把併購重組稱之為無機成長。企業如果想要快速切入一個新行業,若發現這個行業中有企業在重大創新上有了突破或形成了一定的核心專長,就要迅速重組它,用資金支持它發展壯大起來。
如果重組對象能賺錢,那就是一隻會下蛋的「老母雞」,可以多給一兩個月的雞蛋錢。對方得到的是公允的價格,我們買到的是重組後的利潤,這就是我提出的「老母雞理論」。
全世界解決過剩的辦法也是進行聯合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進而解決市場的惡性競爭和無序競爭,使企業經營更加有序化。
重組過程主要遵循四大原則:一是服從戰略,二是具有一定的規模效益和潛在價值,三是能與現有企業產生協同效應,四是風險可控和可承擔。
在重組後還要進行深度整合,業務整合、機構整合、管理整合、文化整合,能讓重組企業迅速進入規範管理與發展的快車道,並能真正實現1+1>2的效果。如果聯合重組經整合能真正發揮出協同效應,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有機的聯合重組。
2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關鍵在於「改」
混合所有制是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也是聯合重組的重要途徑。較為合理的混合所有制結構,是國有資本作為實際控制人,與兩三家非公資本組合形成公司的戰略投資人,即積極股東,其餘由財務投資人和股民持有,這樣既能保證企業有負責任的股東,也能使廣大投資人有合理的回報。
我曾總結過一個公式:央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的競爭力,混合所有制要做到優勢互補,把國企的規範化和民企的市場拼搏精神融合在一起。
混合所有制並不是一混就靈,也不能一混了之,核心是通過混合所有制引入市場化機制,以混促改,用「規範運作、互利共贏、互相尊重、長期合作」的「十六字」混改方針,「混得適度、混得規範、混出效果」的混改原則,走出一條 「國民共進」的市場化改革和行業結構調整新路。
24. 規範治理是更高級的管理
經營的目的是獲得效益,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成本,而治理的目的是防範風險。公司治理是企業規範化運行的基礎,擁有規範的治理結構、高瞻遠矚的董事會和精幹高效的經理層是企業經營發展的根基,是一種更高級的管理。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的責權利是現代公司治理的核心,要按《公司法》和企業章程、制度治理企業。
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就是公司制度,公司制度的核心是有限性和獨立性。有限性是保護股東的,股東只對公司承擔出資限額的有限責任,但如果股東超越股東的權利侵害公司的利益,就要承擔無限責任。為確保公司的獨立性,要做到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與投資企業的資產、人員、財務分開,機構和業務獨立。
公司治理要發揮好董事會的作用,偉大的公司需要偉大的董事會。董事會偉大之處在於在發展和風險的兩難中做出決策,如果只重視發展而忽視風險,企業可能轟然倒下;如果只重視風險而忽視發展,企業可能止步不前。要發揮董事會中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的作用,要確保他們的獨立性並重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公司治理還要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要積極推動ESG工作。中國有句古語「義利相兼,以義為先」,企業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要儘可能優先考慮社會效益,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25. 共享機制打造利益共同體
隨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疫情在世界範圍所帶來的衝擊,周圍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意識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要與周圍的環境、社會、員工等利益相關者和諧共存、共同發展,我們要做共享型企業,建立共享機制。
所謂機制,就是調動企業各動力要素向企業目標前進的內在過程,旨在建立股東、經營者、員工的利益與企業效益之間的正相關關係。做企業把利益分配好,這既是一種社會公平,也是企業真正的動力。財富是一個增量,而不是常量,不是你分了我就少了,而是大家共同把蛋糕做大,在增量的基礎上分享財富。
我們既要承認金融資本,也要承認人力資本,讓人力資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參與財富分配,把效率和公平結合起來。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共享,有助於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橄欖型分配結構,進而讓社會更加公平與和諧。機制改革考驗所有者的選擇,需要開明的「東家」和科學的設計才能構建起真正高效的共享機制。
六 文化
26. 企業要以人為中心
在企業里,人是最寶貴的財富,一切要以人為中心,企業是人、企業靠人、企業為人、企業愛人。
在企業里,誰能找到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方法,誰就找到了管理的真諦。從表面上去看一家企業,看到的是廠房、設備、產品;再往裡看,看到的是技術、管理、人才;而最深層次的則是涌動在人內心的文化與願景。
做企業從根本上就是做人心的事情,做企業文化。文化的競爭是企業競爭的最後一場決賽。
員工、團隊、企業的價值觀很重要,因為企業是靠價值觀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企業員工的共同價值觀就是企業的文化,是一種精神信仰。好的文化最核心就是尊重人、理解人、愛護人。
在中國建材,我們努力建立起包容的文化,為大家極力打造「三寬三力」的人文環境。其中,三寬是待人寬厚、處事寬容、環境寬鬆,三力是向心力、親和力、凝聚力。
我們還要非常重視人才的自我培養與培訓,選人用人時要牢牢把握住兩個標準:一是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二是選專業主義者、痴迷者,不要選「萬金油」式幹部。
27. 東方文化照樣可以做出世界500強
西方管理思想多注重量化分析、科技創新等方面,而東方管理思想多注重企業哲學、工匠精神和服務意識等方面。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及理論的精華非常有益,甚至能解決現代市場競爭理論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稻盛和夫做了兩個世界500強,用的就是東方的哲學思想,這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這些年我們先是讀美國和日本企業家的書,後來又讀韓國企業家的書,現在也該讀一下我國企業家的書,這種狀況是到該改變的時候了。回想自己多年做企業的經歷,可以說就是「半部《論語》做企業」,用東方文化也將兩家企業帶進了世界500強。
孔子生活在一個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一個信息落後的時代,他的思想大部分集中在治國理政、人際關係、組織行為等方面,更多的是講修己安人的哲理,因此《論語》等著作無法回答我們今天的所有問題。
但是,孔子思考人性與人的價值,他的思想極具有超越性,可以成為企業管理的一份指南。作為企業管理者,對東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應當兼容並蓄,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在企業內實現和諧統一。
28. 像辦學校一樣辦企業
我一直提倡要像辦學校一樣辦企業,也要像辦企業一樣辦學校。做企業是一門「功夫」,必須持續學習、反覆操練。要想做好企業,只靠經驗不行,只靠讀書學習也不行,要理論聯繫實際,知行合一,只有既學習又實踐的人才能做好企業。
企業領導者要積極面對新形勢帶來的新任務、新挑戰和新考驗,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但企業的學習,只有企業領導者愛學習不行,還要把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屬於組織動力學範疇,不是每人拿一本書來讀,而是大家要深度互動和交流,碰撞出心靈的火花。
另外也要重視商學院的作用,有必要把幹部送去培訓,但商學院應是理論加實踐型的,既要有老師又要有「教練」。我信奉管理是教育,我們應該把時間用在學習上,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學習者掌握未來,只有掌握了學習能力的企業,只有學習型組織,才能不斷進取、自我更新、持續完善。
29. 要學會從競爭到競合
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企業為顧客創造超出產品和服務成本的那部分價值的能力。如果企業能讓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擁有獨特之處,消費者願意為此支付溢價,這樣企業在競爭中就會脫穎而出,這種競爭就是差異化競爭。
今天是過剩時代,企業如果想繼續用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進而取得優勢,已經非常困難,應該綜合運用差異化競爭進軍市場,着重在產品設計、特色服務和品牌塑造上取得優勢,像蘋果手機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實,品牌工作是一把手工程,質量是品牌的基礎,但品牌也需要投入,酒香也怕巷子深。
企業的競爭,有好的競爭與壞的競爭之分,比如有一種好的競爭,就是企業能做到不「包打天下」,而是可以「三分天下」。做企業不能吃獨食,獨行雖快,但眾行遠,我們除了要有分地盤的思想外,還要有與人分利的思想。
做企業應該追求包容式的增長,追求四大和諧,即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與員工和諧,尤其是與競爭者和諧。在市場中,競爭者不僅是競爭對手,更應是競合的夥伴,要從競爭走向競合。
在過剩行業中,重要的不是哪個企業能做好,而是如何先把行業這個系統做好,行業利益高於企業利益,企業利益蘊藏在行業利益之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上的企業們,要共同維護行業的健康,讓大家都有效益。我們的方向是共生、共贏、共享,有錢大家一起賺,社會才能更美好。
30. 企業的目的是讓社會更美好
企業本身是一個經濟組織,但又是一個社會組織。企業的經濟目的就是必須要有效益,企業的社會目的就是要為社會服務。
過去近半個世紀由於大家在企業目的的認識上有偏頗,當時認為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股東利益最大化,這導致企業發展誤入了歧途,出現了一系列不好的結果。現在重新審視企業的價值觀、目的與使命非常重要,我稱這種審視為「覺醒」。
那種不顧企業長遠健康發展和相關者利益,一味單純實現個人巨額財富的做法並不符合商業的真正邏輯,企業應該成為員工、所有者以及所有相關者共享共贏的平台,現在我們就是要做這樣的覺醒企業。
企業的三大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對於經濟責任,企業有三張表、有財務體系指標來衡量;對於政治責任,則有審計體系指標來衡量;對於社會責任,則是依靠ESG評價體系。
歐美許多發達國家要求上市公司都必須披露ESG報告,在我國香港已是不披露即解釋,實際上也是強制性的要求。我們H股的上市公司每年都要做ESG報告,內地的上市公司現在越來越多地開始披露ESG報告。
一個好企業的標準,就要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歸結起來就是,一要有效益,二要治理規範、合規經營,三要承擔社會責任。
-[文源:網易財經綜合*責任編輯:王文華*作 者:宋志平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來 源:正和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