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逼孩子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他承受「81難」?
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後知後覺。
長大後,才明白,父母不逼你,有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到你身上。他們可能嚴厲,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經常會有人說,多少孩子,在等父母一句「對不起」
其實孩子更是欠父母一次遲來的道歉。
工作後,經常聽到身邊的人有這樣的感慨:
如果有人逼我一下,也許我不會放棄學吉他;
如果當初媽媽逼我堅持學書法,我現在的字就不會丑到連簽快遞都不好意思;
如果當時堅持把游泳學會,那就不用花錢請教練教孩子游泳了
如果,如果,如果。
兒時的興趣,像一個個啃了一口就被隨手丟棄的蘋果,滾到角落裡,慢慢腐爛、風乾、消失。
長大後的我們,再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長時,只能默默羨慕,默默遺憾。
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後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孩子,尤其是這樣,沒人監管、沒人逼迫的話,他會很容易放棄需要長期投入的事,選擇最簡單、最快樂、同時也是最放縱的方式。
這幾年,有一種奇怪的「快樂教育」論調大行其道,認為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該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乍一看,這個觀點並沒有錯,甚至還很順應孩子的個性。
但是,孩子哪裡懂那麼多。
他哪裡知道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吃多少苦,要經歷多少生活的磨難。
他只會覺得,眼前的快樂最重要,認為順着他的、讓他想幹嘛幹嘛的就是好人。
其實,若說天性,知難而退、半途而廢、避重就輕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幫孩子克服這些,讓他成為更自律、更上進的人。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顧客觀事實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懶、想放棄時,逼要半途而廢,堅持陪他度過最初的艱難期、中途的瓶頸期。
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小小的鼓勵,讓他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個過程也許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便能夠一勞永逸。
更重要的是,我們逼迫孩子學習,最根本的目的,其實還不在於好成績,而是培養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則意識和對事情保持專注的能力。
這些,遠比成績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沒理由相信,一個對待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孩子,會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
也沒理由相信,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的孩子,會在未來面對生活的考驗時,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撓,一往無前。
孩子在學習中、成長中碰到的所有困難,其實都是未來生活的預演,只不過,在長大後,放棄、失敗的代價要大得多。
現在我們不狠下心,逼孩子學會「七十二變」,以後又有誰會一生陪在他身邊,幫他擋住「八十一難」呢?-來源:自定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