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培養孩子的自信和主見,這是你最該看的一篇文章!

2022092715:13

01.一天晚上,我出門遛圈,橙子讓我幫他買包薯片。

我問他要哪種,土豆的還是玉米的。

橙子有點猶豫:「都行。」

我說:「別都行啊,你想吃哪種,確定一下。」

他想了想,說:「那就買玉米的。」

我說好。

很日常的對話不是嗎?

如果你看完下面這個心理學實驗,你就會明白,這樣的日常對話里藏着的良苦用心。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關於「選擇」的實驗,他們把養老院裡的老人分成兩組,以微妙的區別對待他們。

他們告訴A組的老人:

    1. 你可以自己決定房間的布置,是保持原樣,還是怎麼改動,都可以,請告訴工作人員你想怎麼安排,我們會幫你做到。

    2. 工作人員問老人:是否想要一盆綠植?如果想要,請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所有的老人都給自己選擇了一種綠植。)工作人員告訴老人:現在,這些綠植是你的了,請你照顧好它。

    3. 過兩天我們要放一場電影,如果你想看的話,請選擇是周四看還是周五看。

對B組的老人,他們是這麼說的:

    1. 我們希望你在房間裡住得舒適,我們也將盡全力在各個方面幫助你們,比如房間的布置,我們都為你安排好了,希望你能滿意。

    2. (給每人發了一棵綠植)這些綠植就是你的了,工作人員會每天替你給綠植澆水並照顧它們。

    3. 周四、周五我們會放一場電影,稍後會通知你安排在哪一天去看。

發現這其中的差別了嗎?

A組老人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掌控。

而B組老人則是由養老院代他們做出大部分決策,他們對自己的生活缺少控制感。

每一天,都是這樣的不同。

三個星期後,心理學家對這些老人和工作人員進行了調查問卷。

結果顯示:A組老人感覺更快樂,也更富有活力,機敏性和社交能力明顯高於B組老人。

這個結果也印證了心理學家的觀點:

選擇權、控制感和勝任感可以讓人變得更積極樂觀,更有責任感,更有助於身心的健康。

對於老年人來說,還可以延緩衰老。



02. 這個實驗是不是讓你有所思考?

最直接的啟發,就是我們如何對待已步入老年的父母。

我們通常認為孝敬父母,就是讓他們不操心、少幹活、跳跳舞、打打牌,「遊手好閒」地頤養天年。

其實,在適當的範圍內,給他們安排一些事情做,或者請他們為我們幫幫忙、出出主意,反倒對他們是有益的。

他們會覺得,自己還是有用的,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也由此和社會發生更多的連接,這些都有助於延緩身體和心理上的衰老。

其次,我們也可以從中學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實驗中,對待B組老人的做法,是不是像極了父母對孩子的做法?

事無巨細,大到上什麼興趣班,小到幾點睡覺、選什麼口味的冰激凌,往往都是我們給孩子安排好了,他只需要接受就行。

結果呢?

孩子喪失了對自己生活的選擇權、控制權,就會有挫敗感,要麼不配合,要麼投降順從——不管哪種,都會導致層出不窮的問題。

對選擇權和掌控感的需要是每個人的天性。

「我」選擇,我的生活「我」做主——如果主語不是「我」了,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所以,當孩子的問題讓我們感到焦頭爛額、不知所措時,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把屬於孩子的選擇權還給孩子,讓他學會為自己的生活做決定。

就像文章開頭的那段日常對話。

橙子是個隨和的孩子,習慣於說「隨便,都行」,在和同伴的相處中,也是經常處於跟從的角色。

這和我們之前的教養方式有關係。

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我會在很多事情上儘量讓他自己做選擇,尊重他的意見。

每次橙子說「隨便,都行」的時候,我都會讓他確認一下,到底想選擇哪個。

讓他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練習自己做決定,明確自己的心意。



03. 然而,並不是說給孩子的選擇越多越好,這裡面也大有學問。

心理學家做過另一個實驗。

讓AB兩組被測試者選擇買哪種巧克力。

A組在6種巧克力里做選擇,B組在24—30種巧克力里做選擇。

結果顯示,最終,A組想買巧克力的人數比B組多了10倍。

B組因為選擇太多,無法取捨,反而造成了困擾,產生了挫敗感。

這個實驗說明,比起太多的選擇,有限的選擇更能帶來積極的效果,人們對自己的選擇也會更加滿意。

運用到教育上,就是要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這一點我很有體會。

一天晚上,橙子玩得正嗨,眼看九點半了,還不想去洗漱。

我催了一遍又一遍:趕緊去洗漱,都幾點了,天天睡這麼晚,明天早上又該喊困了......趕緊的!你聽沒聽見?我都說了多少遍了!

橙子有口無心地答應着,遲遲不行動,直到我發火吼他,才不情不願的去洗漱。

相信這樣的場景父母們再熟悉不過。

然而,那天發生的是另一個版本。

我運用了正面管教的方法,讓他做有限的選擇。

我說:「我知道你不願意去洗漱,還想玩一會兒,所以,你是打算再玩5分鐘去洗漱,還是玩10分鐘再去洗漱?」

橙子想了想:「那我再玩9分鐘吧。」

我立刻同意:「好的。」

9分鐘一到,我提醒他。他雖然有點不情願,但還是去洗漱了。

整個過程,我沒有再費口舌。

這是我第一次有意識地運用這個方法。我暗暗吃驚,有限的選擇真的管用。

以往,是我幫他做決定,我來安排他的生活,幾點睡覺、幾點洗漱,他被動地接受或者抗拒。

這次,我把選擇權給了他,他由此意識到,洗漱睡覺是他自己的事。

他沒有再和我繼續糾纏要不要洗漱的問題,而是開始思考怎麼安排玩和洗漱這兩件事,並自己做出了決定。



04. 給孩子「賦權」,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不僅可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孩子積極主動、自信篤定、有責任感的好品質。

通過一次次的選擇,孩子清楚了,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對「自己」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孩子清楚了,有些事情哪怕不太想做,還是需要去完成,但他可以選擇完成的時間和方式,讓這個過程更愉快一些,他學會了靈活主動地去做事。

孩子清楚了,哪些是他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負責的,哪些是別人的事情,是他無法控制的,他就知道了邊界和責任感。

就是這一點點的選擇,造就了一個有擔當、自信、積極主動的孩子。

即使選擇錯了,也可以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撞一下南牆,就知道頭有多疼了。

這樣的人生體驗,要比媽媽絮絮叨叨說一百遍管用得多。

人本主義認為:「自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假如一個人過去的生命體驗都是「被動」參與的,或者是按照別人的意志生活的,那麼他就會感覺沒有在做自己。

做自己很重要。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的後記里總結說:

什麼是成功的一生?做自己,按自己的方式過一生,就是成功的一生。

我深以為然。

做自己也很難。

看看我們這些大人就知道了。

有多少人,人到中年,卻依然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這一生為何而來。

迷茫、焦慮、隨大流,又將這一切傳遞給下一代,妄圖以己之「昏昏」讓孩子「昭昭」。

所以,說來說去,你終歸需要想清楚這兩個問題:

你,希望孩子做自己嗎?

你,相信孩子能做好嗎?-來源:家有女兒初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