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的元宇宙|正方:新冠疫情大大提振擴展現實的發展
·約半數受訪專家贊成這個觀點:到2040年,元宇宙將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徹底沉浸式的一個部分。很多人預測,在當前創新技術的自然演變中,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及VR(虛擬現實)等技術將取得顯著進步。
·提及最多的四個理由:逐利動機驅動人們投入大量資金髮展這些工具;未來,將有比現在多得多的人意識到元宇宙的功能之廣大,會日常使用它;到2040年,創造沉浸式的元宇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新冠疫情大大提振了擴展現實的發展。
【編者按】今年年初,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和埃隆大學互聯網想象中心共同推出一份關於「2040年的元宇宙」的問卷調查,將其以郵件群發的方式發送給了超過10000名專家以及對該問題感興趣的網友,最終收回了624份有效調查問卷,並於6月30日發表了問卷報告。
該調查中的受訪者多為業界大咖,包括Meta、IBM等企業的技術骨幹,作家、智庫成員、創業家、經濟學者、大學教師、政府職員等。
報告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別呈現了兩派對立的觀點:「元宇宙將像倡導者所預計的那樣全面出現」,以及「元宇宙不會像今天倡導者所希望的那樣全面出現」。以下為第四部分的翻譯,有刪節。
約半數受訪專家贊成這個觀點:到2040年,元宇宙將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徹底沉浸式的一個部分。很多人預測,在當前創新技術的自然演變中,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及VR(虛擬現實)等技術將取得顯著進步。他們指出,人類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拓寬邊界以探索新體驗,尋求進步以改善日常生活,而且熱衷於逐利爭權。在各類科技發明湧現、資金充裕的刺激下,人們很自然地會繼續擴大、推進對交互性的探索。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非營利高等教育組織「加德納學院(Gardner Institute)」首席執行官安德魯·科赫(Andrew Koch)寫道:
「在2022年口頭、書面談論元宇宙,和人們在1978年討論『互聯網』的情形並無不同。當時,人們還在建設那種新科技形式的基礎組件,但無人知曉10年後,更不用說20年後,基於互聯網的現實(虛擬的或實際的)究竟會是什麼樣子。在這種語境中,基於我對元宇宙在當前所處網絡空間環境的限制和約束下的了解,我認為元宇宙從根本上講是網絡空間向前發展的一環。
「我並不認為元宇宙擁有和上世紀70年代互聯網一般的創新性與革命性。我更願意將它看作一種演變上的躍進。拿未來的元宇宙比較今天的網絡空間,與拿電動汽車比較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並無二致。雖然驅動的方式大有不同,但其中的概念甚至許多組件都是一樣的。所以,當下來看,我認為2040年元宇宙本質上將是網絡空間的一部分。或許到那時,沒有人會稱元宇宙為『元宇宙』,他們可能只會說這是『互聯網』或『網絡空間』。不可否認的是,這將是一個由虛擬現實和平視顯示器等工具來塑造衣食住行並提供相關信息的網絡空間。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網絡空間。換言之,到2040年,元工具和元手段將等同於網絡體驗。而且沒有人會稱它們為『元』,很抱歉,馬克·扎克伯格。
「元宇宙為網絡空間帶來的變化,與網絡空間中元宇宙的演變,將賦予現有互聯網基礎設施新的重要性,並提升它們的重要性,包括但不限於分布式賬本技術(又名區塊鏈)。這是因為虛擬現實需要各種虛擬貨幣及其他形式的會計與交易機制。區塊鏈或分布式賬本技術的某種變體將成為元宇宙內交易的首要基礎。」
專家們預測XR(擴展現實)和元宇宙將在2040年前顯著進步,提及最多的四個理由如下:
逐利動機驅動人們投入大量資金髮展這些工具。
未來,將有比現在多得多的人意識到元宇宙的功能之廣大,會日常使用它。
到2040年,創造沉浸式的元宇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新冠疫情大大提振了擴展現實的發展。
下面四部分內容圍繞這些主題給出了深刻見解。
逐利動機驅動人們大量投資元宇宙技術
顯而易見,從技術成果中獲利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投資技術開發的主要驅動力。許多專家表示,他們相信,擴展現實將向前發展正是因為它的商業潛力。
美國佛羅里達州網絡犯罪受害者援助機構「網絡民權倡議(Cyber Civil Rights Initiative)」總裁瑪麗·安妮·弗蘭克斯(Mary Anne Franks)是公民權利和科技交叉議題的專家。她說:「鑑於數十億美元身家的各個公司聚焦獲利前景,毫不猶豫地把資源傾盆倒入擴展現實技術,到2040年,許多日常活動很可能都會在『元宇宙』中發生。」
美國加州致力於推動網絡正能量的非營利組織「人本互聯網(People-Centered Internet)」董事長馮美琳(音譯,Mei Lin Fung)寫道:「到2040年,絕大多數人或許不會進入元宇宙工作或娛樂,但隨着Facebook在這一課題上展開豪賭,將全公司的生死存亡置於風險中,這場元宇宙淘金熱已經開始了。」
美國南加州大學科技與社會學助理教授德米特里·威廉姆斯(Dmitri Williams)寫道:「那些必定發生的轉變很大程度上將由資本決定,所以它們有利有弊。這些要素的製作會很精良,但可能不是特別自然。另外,它們大多不會進行統一,而是出現一系列平行元宇宙,由不同知識產權所有者運行。部分可能會合併、交互運營,但資本和反壟斷有其自身特性,我們應該期待出現『可口可樂元宇宙』和『百事可樂元宇宙』並存的格局,而非《頭號玩家》裡的大一統局面。」
加拿大蒙特利爾道森學院(Dawson College)計算機科學教授亞歷克斯·西蒙內利斯(Alex Simonelis)寫道:「完整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花一篇博士論文的篇幅。埃隆·馬斯克、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傑夫·貝索斯,以及馬克·扎克伯格等人會實現它。簡言之:社交媒體使人上癮,元宇宙將使人更上癮。想象一下,只要一套200美元的頭戴設備和每月10美元的會員費,你就能真的在阿爾卑斯山滑雪,或在夏威夷衝浪,或和好萊塢名人約會,或到斯坦福現場聽課,諸如此類。好處之一就是以小成本獲得大體驗,壞處就是,更多人將沉迷其中。」
元宇宙功能廣大,將吸引龐大用戶群日常使用
一些受訪者預測2040年人們對擴展現實的日常使用將顯著增多,除了目前的遊戲和娛樂小眾市場,元宇宙將在許多常見領域獲得更為廣泛的應用。他們稱,如同所有科技的發展,這些應用案例、更多人類活動轉入更加虛擬的場景這一情形,將引發正負兩方面社會影響。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信息系統系主任黑爾梅特·考克馬爾(Helmet Krcmar)是數字轉型領域的專家。他寫道:「元宇宙將擴大現實世界,而非與之重疊。但它將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認知要素,互相聯接的人可能會視它為對生活最大的影響。而對不能或不願互聯的人而言,一種不同的生活將會產生,因為其他人能使用元宇宙,但他們不能,新的差異將就此產生。從非同質化代幣『所有權』中產生的財富不會被均衡分配。關於元宇宙和人類生活的融合,如果沒有政治對話,我們的未來可能會很慘澹。」
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教授、數字貿易與數據治理中心主任蘇珊·阿倫森(Susan Aaronson)答道:「向沉浸式技術的轉變已經在發生了。例如,(拉美國家)巴巴多斯在元宇宙設立了大使館。韓國已經用擴展現實提供服務了。世界銀行利用擴展現實評估各種貸款如何能夠改變缺水國家的狀況。我們看到,關於它的討論正影響貿易。」
常駐匈牙利的複雜系統研究員瑪爾塔·塞凱賴什(Marta Szekeres)寫道:「我確信向沉浸式活動的轉變,在發生方式上將和過去各種轉變相似。就像電子郵件、移動電話等,它是逐漸的。首先,各個組織、機構及公司會應用元宇宙,隨後普通大眾會緩慢參與其中。我預測它將在整體上改善社會。人類可以利用元宇宙突破自己本身的限制。它擁有多方面的正面影響:
「1.人們可以不受限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同時無礙現實世界。這能讓他們免於遭受現實世界的各種限制引發的負面心理影響(挫敗、好鬥、沮喪等)。人們或許會變得更寬容,更友好,更能妥協。
「2.它能幫助人類不再在強制性工作上耗費大部分時間,讓他們有更多閒暇開展令人愉悅的創新和活動,構建技術和社交高度發達的社會。
「3.人們以避免損耗真實世界的方式應用元宇宙,或許還有助於消除環境污染,停止對大自然和地球進一步的剝削。」
2011至2021年任Facebook公共政策總監的凱蒂·哈伯斯(Katie Harbath),現在是聚焦全球問題的科技策略公司「錨定變化(Anchor Change)」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她還在美國國際共和協會 (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任科技與民主總監一職。她評論道:「遊戲已經沉浸在元宇宙中了,當下玩遊戲的青少年到2040年將進入30多歲的年紀。他們將更適應這個現實:到時候不用親臨現場,也能完全沉浸式遊覽泰姬陵或中國長城等地標。
「從正面影響來講,這一轉變有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全球化,讓我們無需花錢旅行就能體驗不同的文化,接觸不同的人。人們將獲得更多學習機會,對世界產生影響。我希望,它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共情,那時我們能真的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從負面而言,它會將人孤立開來,讓人們感覺更加孤獨,因為他們不再有那麼多的面對面親身互動。我們仍在研究新冠疫情期間的隔離給人造成了何種精神衝擊,很明顯這些科技某些時候會加重這一情況。」
法律專家、《監管算法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An FDA for Algorithms)論文作者安德魯·圖特(Andrew Tutt)寫道:「依我的預見,元宇宙將如何改變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一點,它將不斷促使個體在與人和世界互動的方式上愈發受到數據的驅動。同時,它會令特定的傳統專長持續承壓。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如果你看到樹上有一隻紅色的鳥,除非你是專業的鳥類學家或業餘的野鳥研究者,否則根本無法知曉這隻鳥是紅衣鳳頭鳥還是猩紅比藍雀。縱觀人類的眾多才能,從烹飪到繪畫,情況都是如此。
人們能夠獲得有史以來最多的數據,這將減輕他們對傳統機械記憶的依賴,也有望增強他們理解周遭世界的信息並向他人傳播的能力。虛擬化增多也會讓現實世界更為流動和易變(改造世界的成本因此降低)。一間只有光禿禿的牆壁和廚房的簡陋店面,應用增強現實後,日間能變成明亮多彩的墨西哥家庭餐廳,晚間又變成活力四射的夜店。切換實體空間商業外觀的能力,僅剛剛觸及未來可能性的表層皮毛。時尚行業有望發生變化,在增強現實的鏡片下時裝會呈現不同的樣貌。如果增強現實的普及程度夠高,甚至交通指示牌和紅綠燈理論上都可以用增強現實來切換,各個城市因此有望動態改變車流,而無需在道路上重新劃線,無需更換紅綠燈和交通指示牌。」
印度決策分析系統公司CoBot Systems首席執行官拉胡爾·薩克塞納(Rahul Saxena)此前是美國思科公司(Cisco)一名總監。他說:「最初的轉變應該會在遊戲、娛樂和色情行業發生。單這一部分就將覆蓋超過5億人。他們將進入模擬真實世界的幻想世界。我們稱之為『幻想元宇宙』。
「接下來的一系列轉變將發生於這樣的情境:我們與生俱來的身體機能被成像技術和制動器增強放大,例如在實時掃描的指引下開展腹腔鏡手術。這些情境需要專業的沉浸式世界,人們進入其中獲得增強的能力來開展工作。醫療,尤其是外科手術將從這些轉變中受益。我們稱之為『超級元宇宙』。
「商業決策是一種多維度、涉及大量分析的問題,可能會朝元宇宙發展。這很難消化理解,因為它將描繪一個異化的世界,在分析師生成的場景中展開。正如多層全球信息系統增加了地圖的複雜性,決策複雜性導航應該會要求生成多個非自然的維度。我們要的不是X軸、Y軸、Z軸及時間,而可能是包含了利潤、銷售額、客戶滿意度及時間航向的元宇宙,我們稱之為『異形元宇宙』。」
在全球情報領域經驗豐富的前美國軍事戰略家文森特·阿爾卡薩(Vincent Alcazar)評論說:「元宇宙正在成為商業化的實例,以服務遊戲行業。但其最有趣的應用並不在此領域,而是在國防領域。到2040年,美國一個或多個非公開大型組織將研發及運營元宇宙的技術和元系統,與現實世界作戰行動配對,以測試特定場景和特定交戰的措施和戰術。此舉將加速決定美軍可為未來戰場提供哪些驗證可行的技術和戰術,以領先創新,超越對手。」
本·魯特(Ben Rutt)是巴爾的摩一位專門從事認知行為治療的心理學家。他說:「不同的人群會以不同的反應應對轉變:快速採用、緩慢接受、不參與和牴觸。快速採用者會擁抱元宇宙。他們會爭先恐後地利用它的所有功能,對元宇宙的參與度非常高。接受速度較慢的人對元宇宙則沒那麼熱情。如果工作有需要,他們會使用它。但他們不會過多地在個人生活中使用元宇宙。不參與元宇宙的人群則很少會關注元宇宙。他們甚至不會了解到元宇宙這個概念。有點像你們拒絕買手機的祖父。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使用元宇宙。同時也有抵制元宇宙的人。每一項新技術都會遭受質疑。這些人會擔憂虛擬世界如何改變社會。這類群體規模不大,但會積極發聲。元宇宙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吸引多少快速採用者,以及能讓多少緩慢採用者感興趣。科技公司會試圖吸引那些不感興趣的群體,向他們展示元宇宙是一個能夠賦予他們權力的地方,一個他們可以信任的地方。」
隨着元宇宙普及,企業將面臨持續創新的巨大壓力。用戶最終可能會從中受益。然而,這些好處無法被平均分配。無法訪問元宇宙的人可能會被甩在後面。創造元宇宙的人將利用人類的心理提升元宇宙的吸引力。如此一來,我們肯定能預見越來越多的元宇宙成癮現象。元宇宙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負面衝動,這一點還不得而知。2010年到2020年期間發生的一切都已表明社交媒體會驅使我們暴露出內心的黑暗衝動:政治兩極分化;假新聞;一切似乎都變得更糟了。元宇宙將如何影響這一形勢?誰也猜不到。
到2040年,創造沉浸式元宇宙的技術或將成為可能
一些專家表示,預計到2040年,軟件、硬件、用戶界面和網絡能力應該足夠先進,可以創造出更精緻、更沉浸式、功能更強大的用戶體驗。
公共事務諮詢公司Arete Publica的創始人兼所有人彼得·H·赫爾蒙茲(Peter H. Hellmonds)回應說:「帶寬在不斷增加,計算機能力持續增強,未來開發的VR眼鏡等設備會更合適,不會像今天的那麼笨重。這些進步在幾年內會給我們訪問這些世界的方式帶來劃時代的變化。谷歌眼鏡只是一個開始。蘋果和三星可能會開發出下一個最好的產品,比如配備出色的SensoMotoric體驗的時尚AR或VR眼鏡。這類設備可能會先在韓國和日本宣傳,之後這股熱潮才會蔓延到美國和歐洲。
「我們這一代人見證了互聯網的出現,從撥號調製解調器開始,迅速發展到DSL、VDSL,現在通過光纖進行千兆位連接。我們見證了計算機計算能力的飛躍,從擁有128千比特RAM的8位計算機,到2022年高端機器擁有433量子比特計算能力的可能性。我們已經看到了社交互動的出現,從Usenet新聞組和Internet Relay Chat到今天的WhatsApp、Signal和Telegram等聊天軟件。我們看到了Facebook和Twitter、Instagram和TikTok等社交網絡的出現,所有這些都是在10到20年間出現的。
「到2040年,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和我們發展到今天所需要的時間一樣多。永遠不要低估世界各地發明家和應用者的力量。我甚至可以想象,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20世紀80年代初《神經漫遊者》三部曲中描述的世界,可能會在2040年前實現。吉布森在他的三部曲中創造了「網絡空間」一詞。在這個世界中,人類可以通過神經移植將大腦直接連接到一個計算機平台,從而在VR世界中進行三維互動。區塊鏈目前仍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但它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的。從驗證金融交易到記錄貨物運輸,再到證實國際貿易中使用的鑽石等礦物的來源,我可以想象,區塊鏈不會再局限於作為一種加密貨幣這一日常功能。」
法律專家、《監管算法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作者安德魯·圖特(Andrew Tutt)寫道:「元宇宙需要實時渲染技術讓手持和可穿戴設備變得更強大。要實現這一技術,仍需要15年左右的GPU發展(且假設此時間線中摩爾定律保持不變)。」
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數字技術研究中心的專家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說:「威廉·吉布森想象中的全身沉浸式體驗仍是遙遠的未來,而且實現這一技術需要直接的神經連接。到2040年這一階段,這項技術仍會處於研發中。我們的行動仍會限制在我們的耳機、眼鏡、彈出式顯示器等設備上,但這些設備會變得更輕便、更便宜、更實惠。帶寬將使支持VR所需的更大規模數據傳輸變為可能。到2040年,關鍵挑戰之一將被解決:內容生產將變得充裕(從遊戲到VR、電影、教育模擬、直播),我們將能夠錄製VR內容,而不是被要求使用一個設計好的平台。到2040年,我們應該會看到相當於YouTube和TikTok的VR。
「批評者會抱怨,說人們正在脫離社會,躲在房間裡,藏在VR頭盔或者眼鏡後面。人們會擔憂有害和令人不安的內容,而且由於VR體驗的真實性,人們會擔憂它會帶來錯誤的信息、宣傳和洗腦。獲取和使用VR設備的成本也會讓人們質疑數字鴻溝正在擴大。許多人認為,VR(甚至包括增強或擴展現實)對大多數社交功能來說根本沒必要,這個觀點也並非不準確。關於元宇宙的另一個較少被討論的方面是虛擬空間中物體和身份的持久性概念。我們已經可以從區塊鏈記錄和NFT這兩個概念中看到這方面的跡象。」
新冠疫情極大推動了XR的發展
多位專家在這次調查研究中提到,2020年初開始的大流行病刺激了數十億美元的新投資,用於網絡化數字工具的研發,以實現強勁的增強和虛擬現實體驗。
喬治梅森大學傳播學教授、健康與風險傳播中心主任加里·L·克雷普斯(Gary L. Kreps)說:「最近的發展是由新冠疫情推動的,這需要向公眾提供數字醫療保健和教育服務。必要性是發明之母,健康和教育項目在實際使用中得到不斷完善。相應地,醫療保健和教育服務的消費者及提供者在使用這些新技術方面也變得越來越成熟。如今許多人已習慣使用這些新的數字化溝通傳遞系統。我可以預見到人們對引入更多、更複雜的類似系統的需求會越來越強。」
東北大學副教授兼網絡科學研究所核心成員布魯克·福克特·威爾斯(Brooke Foucault Welles)表示:「受新冠大流行期間廣泛的遠程工作和學習額外推動,企業在未來15-20年內投資開發硬件和軟件以支持元宇宙似乎不可避免。」
「人本互聯網」董事長馮美琳寫道:「幾年來,新冠大流行加速了許多城市和國家的數字化轉型水平。我們正在建設五年前沒有機會獲得資金的基礎設施。因此,最初為元宇宙開發的設備和軟件將更快出現。它們將被用於增強現實世界中的人類活動——允許被空間和時間隔開的人從事20年前基本上只是面對面的活動。」
朱塞佩·里瓦(Giuseppe Riva)是意大利米蘭聖心天主教大學人文技術的實驗室主任,二十年來一直在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應用。他回應說:「當今科技和社交媒體使用帶來的關鍵問題之一是,它們侵蝕了我們對社區的感知。因為正如我在《抗擊新冠肺炎:智能辦公和遠程學習背後的神經科學》一文中解釋的那樣,技術沒有考慮到使用不同的同步機制,來縮短在線交流的個體之間的距離。
「研究表明,在新冠疫情管控期間,經歷遠程學習和辦公的個體感受到更多的疲勞、焦慮、擔憂和不適。這種經歷會導致實體社區的顯著削弱——人們變得更孤獨,更傾向於個人主義。人們希望,未來的元宇宙能夠通過使用VR和AR將數字和物理領域連接起來,真正創造出混合型社區。在其中,我們可以在神經學上感受到與真實物理場所相同的同步機制,而不會像如今的在線空間這樣局限。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將不會再體驗到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分離,我們會感覺到我們是在一個混合的環境中工作和學習,幾乎沒有任何邊界。當然,這也將改變我們認為的『真實』,因為一切數字事物在我們的腦海中都將像實物一樣真實。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將會發生重大變化。」-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