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廠裁員,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年關將至,互聯網行業正上演一出裁員過冬的戲碼。
繼教育培訓、社區團購之後,互聯網大廠裁員消息不脛而走,百度爆出遊戲部門300多人接近全部被裁,直播業務被裁員90%;愛奇藝大規模裁員,裁員比例在20%到40%;
而騰訊在年度員工大會表示,PCG事業群將開始大規模人員優化,此外,字節、阿里、攜程等一眾互聯網企業,都開始削減支出、裁員過冬。
有人憤憤不平,背負巨額房、車貸,離開了勞累多年的企業,投身下一場「棲息地」;有人在裁員邊緣擔驚受怕,帶着焦慮與不安,被時代洪流裹挾;也有人選擇沉默,以互聯網人所謂「得體」的方式,離開了昔日榮光的互聯網圈子。
轉身向背,他們是這個時代縮影下的一隅,也是經濟周期性的一個註腳,身在大廠里的人走向了天平兩側,一側是享受福利加權,在飛輪持續轉動下繼續提供動力,另一側是提前被系統優化,擲入市場被動等待選擇。
在過去的幾年裡,裁員已然是互聯網末班車上的新標記,拉閘的互聯網大廠,命運刻度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01 周期性運轉:被「綁架」的工人
15世紀的英國,一群農民正對着貴族勢力提出控訴,理由是這些人用欺騙、暴力占有他們的牧場,強行奪取住宅、田地和果園。為了圈占土地,不惜將農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
這是新航路開闢後,英國爆發的圈地運動,這場運動將大部分農民趕到了城市,從此,被捆綁進入社會機器熔爐里的人,有了全新的身份標籤-工人。
資本家因此獲得大量廉價勞動力,對生產成本(主要是工人工資)壓低,投入擴張再生產,手工作坊在城市得以發展,完成資本原始積累。
從農業生產到機器運作,一座座工廠隨之拔地而起,數以千萬級工人在工廠內由生疏新手,慢慢變為操作熟稔的優質工種,擺脫農業時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戶外環境,取而代之是經年累月蹲守在冰冷機器旁的統一手勢、統一步調,工人被環境馴化,話語權也隨之剝奪。
這場被迫進化的生產關係,促進了社會財富極速增長,卻沒能強化工人幸福指數。勞動時長拉滿,節假日幾乎沒有,工人的主要食物是土豆和麵包,有時滿足溫飽也艱難。
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描述道:「用來做衣服的料子非常不合適,無論是在女人的衣櫥里或男人的衣櫥里,都幾乎沒有亞麻布和毛織品」。
付出與收益不對等,是資本體系下勞資結構的必然,工人享有的福利僅在於微薄的薪水,而薪水的決定權不在於生產產品的價值,也不在於社會的需求總量,而在於僱主的利弊權衡。
工業革命後的工人,最終的歸宿只能是工廠,被剝奪回歸農業生態權力的工人,命運也與工廠捆綁在一起。
除了微薄的薪水外,工人們還需時刻擔憂被僱主解僱風險,在僱傭市場上,處於底層的工人只有被選擇的權利,僅靠社會的輿論以及僱主們的憐憫,他們的命運被少數人掌控。
工人的命運沉浮,不僅僅停留在西方歷史裡,在經濟改革騰飛的中國,也同樣出現過。
上個世紀末期,被賦予「金飯碗」稱謂的國營職位,在體制格局轉變之際,也沒能跳脫出周期性被「釋放」的命運。
國營向民營轉型,大批工人面臨下崗潮,有人轉型下海經商,尋找新出路,有人暗自退場,提前下崗退休。
危卵之下豈有安巢,在時代面前,體制內的他們依舊被潮水裹挾前行,面對突然的「失業危機」,工人們對抗風險時的抵抗力,在大濤大浪中顯得卑微且無力。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高度發達,早期的經濟改革完成城市化基底任務,轉向了信息技術革命。
新一代工人們由單純的體力勞動向腦力輸出過渡,蜷縮在辦公室對虛擬世界規則進行維護,勞作環境雖有了質的轉變,但勞作體制仍延續着舊制。
國內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持續將近20多年,網絡通信、互聯互通代表着的新潮現代化生活,是一場切切實實的信息技術革命。
互聯網大廠借時代列車,改變了大眾消費習慣、生活方式,甚至於輿論走勢以及思維範式。
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巨頭吃透了經濟騰飛的時代紅利,進入大廠,是當代求職者們眼中引以為傲的黃金聖果,高薪酬、高福利、高榮譽吸引一波接一波優秀人才湧入大廠,層出不窮的財富故事,刺激底層民眾渴求財富自由的敏感神經。
如今,社會經濟周期性運轉,大廠也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當中,個體對自我安全保護意識也愈發強烈。
無論是擁有大廠光環的打工人,還是依附小廠生存的小職員,對當下的擔憂、對未來的困惑,以及社會、家庭所賦予角色的責任重擔,不安全感如影隨形。
被裹挾的工人,始終沒能擺脫周期性被捆綁的命運,或許,唯有抓在手上的,才是最安全的。
02 制度與決策權博弈:修正資源錯位
從這次裁員風波來看,互聯網大廠在用人方式上,多少有些剛柔並用的韻味。一邊是大開大合裁員,不留餘地縮減開支,一邊是加大福利槓桿,穩固大盤軍心。
為給存留員工吃「定心丸」,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大廠陸續推出員工福利計劃。
12月14日,阿里在內網公布「暖心計劃」,包含多項員工福利升級,除了延長產假、新增育兒假外,還推出了7天全薪陪伴假、20天全薪長期服務假。
今年11月,騰訊推出「提前退休」政策,升級員工「職業里程碑」福利方案,在騰訊工作滿15年的員工,可以提前申請退休,並領取一筆不菲的回報。
波動的背後是制度與決策權之間的博弈,企業選擇裁員縮減開支,更多是對以往快速擴充版圖、資源錯配的修正,今年以來,教培行業、社區團購整頓,反壟斷政策承壓,企業開始摸清邊界。
互聯網行業歷經20年的指數級增長後,用戶增速明顯放緩,C端流量遇上天花板、模式紅利逐漸消失,業務增長飛輪失效,企業內卷加重。
不過,即便是在嚴冬,賺錢的部門依舊是互聯網大廠們的「心頭肉」。某大廠員工在求職交流平台上曝出,某遊戲公司項目組年終獎會比往年更多。
拉勾招聘數據研究院近日發布《互聯網人年終獎期待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有71.1%的互聯網人在去年拿到了年終獎,其中,年終獎金額為1-2個月薪資的占比43.9%,不足1個月的占比22.8%,4個月以上的15.8%,整體分化巨大。
互聯網大廠上演的兩種劇本,對內是對邊緣性、不盈利性業務進行重組,對外是資本對盈利要求發生轉變。
此外,外部環境也逐步趨緊,整體來看,社會開始對資源錯配進行修正。首先,國家加強對互聯網公司反壟斷監管,企業開始反思業務邊界,過往只圖市場爭奪、大力招人、業務擴張的思路不再奏效;
其次,受國內外政策縮緊,互聯網中概股股價普遍暴跌,「股王」阿里巴巴股價年內一度跌至歷史低點,市值蒸發近3000億美元,騰訊年內跌幅也超過20%,市值較年初蒸發過千億美元,投資者重新審視互聯網企業實際價值,去虛向實;
最後,從財報數據來看,大廠表現也不容樂觀,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京東淨利潤同比下滑93.6%,阿里淨利潤同比下降33.8%。第三季度,百度淨虧損166億元,愛奇藝淨虧17億,虧損額比去年同期擴大41%。
反壟斷的背後,是倒逼巨頭們尋找新領域發力,在科技技術創新上布局,相比於虛擬經濟,硬核類科技更值得投入,被「卡脖子」領域更需要企業去打破。
例如在芯片領域,阿里巴巴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入局AI芯片領域,騰訊投資燧原科技,專注於AI芯片商用落地,而字節跳動也在自研雲端AI芯片和Arm服務器芯片。
在消費層級,國內手機大廠華為、OPPO、VIVO、小米紛紛開始加入研發芯片陣營。雖短期內難看出直接競爭優勢,但從長期來看,打破卡脖子困境並非不可能。
受宏觀經濟環境、監管政策和反覆的疫情影響,進入後互聯網時代,企業不僅僅作為盈利單元,更是國家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打破壟斷主義、脫虛向實,一方面,有利於中小企業充分發揮創新優勢,在商業大環境中得以成長,對於人才的流動也是均衡式匹配;
另一方面,企業不僅僅擺放在國內市場競爭,更需要脫離開「政策溫室」保護,拿出硬核技術作為支撐跳板,自發內生增長。
03 大象轉身:致命的「微創新」
1899年,美國專利局局長Charles H Duell 聲稱,人類已經把能發明的東西都發明出來了。
也有人認為:人類的基礎科學本身在上世紀中葉陷入了停滯,最近的五十年都在積累量變,已經很久沒有核心技術的突破,除非有理論上的突破或創新。
進入21世紀,基於原有的基底,大廠們構建起一座座商業大廈,眾多的科技創新,徹底改變人們生活方式以及意識形態,而高維度的創造,往往改變束縛於特定環境下人類的歷史進程。
例如交變電流的發明,讓人們擺脫黑暗的束縛、地域的限制,因為互聯網技術,從此地球互聯互通、打破間隔。
近些年,互聯網的確造就了眾多奇蹟,將眾多過往不能連接的空間載體,用網絡的形式串聯在一起,發生了聚合反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恰巧是時代應運下的必然。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消費應用層得到指數級增長,人口紅利、需求缺口、消費升級等紅利刺激下,國內互聯網企業搭上騰飛列車,在層出不窮的應用、年年更替的風口、日日迭代的需求,讓無數下海創業的企業家們,看到了幾乎所有場景可互聯網化重構的可能。
從電子商務到信息搜索,從熟人社交到虛擬遊戲,一切變得大有可為,誠然,互聯網開篇之初,就如同一張待繪製的空白圖紙,任何創新的商業化嘗試,都在這個極度渴求被滿足的市場,迅速消化。
走過這段征途,互聯網大廠們似乎又陷入到左右博弈當中,在以往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層面,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業務耦合程度越來越高,在已經跑通的增長邏輯中,商業模式不需要重複驗證,企業最終比拼,往往集中在些許差別的「微創新」上。
本質來講,微創新是對現有服務做深耕,尋找到最優解,這是微創新魔力所在,但同時也是互聯網企業的致命陷阱。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提及到「邊界突破」概念,傳統的機會都存在於核心區,而未來擁有更多機會的地帶將是邊界。
謹小慎微的微創新,固然能夠在服務層慢慢強化業務。但實際的微創新其實是在消磨資源,需求瞬息萬變,阻礙了更應該變革的行業前行,例如工業、製造業、航天航空業等。
當人才、資本、技術以及市場資源匯聚在一處,用短期盈利規模來衡量一個項目的潛力,無疑是短視且無知的。
柯達固守膠片時代的盛景,錯失了向數碼時代轉型,諾基亞固守傳統手機陣營,對智能機後知後覺,被時代拋棄。
只在基礎上做微創新,無疑固步自封,畢竟,未來的商業走向並不是一開始就設定好。商業化如同背後操控的無形之手,左右着創新決策,在資源、技術更為集中的大廠身上,格外明顯。
誠然,企業的本質是創造利潤,但並不妨礙賭對未來,看似更遙遠、更長線的探索,是為未來增添一個可能。
如今,由消費層助推起來的互聯網巨擘們,也在第二增長上遇上瓶頸期,在業務側,除了相互進攻對方領域,將邊界擴大外,幾乎無大的創新思路。
在中小企業眼裡,橫亘在「創新」面前的互聯網巨擘,是一座座難以逾越的高山,畢竟,在商業容錯率上,中小企業幾乎無優勢。
而大廠的內部創業,如今來看,更像是「臨危受命」的指令,只有當競爭對手威脅到自家產品時,才會有孤注一擲的勇氣,如果當年QQ固守自家小院,恐怕便沒有微信這座大廈。
我們需要好的消費級產品體驗,但我們更願意看到,有人在為星辰大海謀劃未來。(文:零售商論/來源: 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