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關稅一落地,中國電車就賣不出去了?*
差不多半年前,脖子哥就聊過一期歐盟給咱們電車加關稅的事兒。
當時脖子哥就說,這玩意純粹是 “ 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 。
因爲歐盟加征關稅,雖然能阻止咱們電車出口,但還不至于一棒子打死,而對歐洲來中國合作的一些車型來說,卻是一記重拳,以後在國內生産的 iX3 、電動 MINI 都別想在歐洲賣好了。
但就這麽個一損俱損的法案,現在被歐盟正式通過,從 10 月 31 日起開始實施,爲期一共五年。
具體內容就是:在原先 10% 的關稅基礎上,對合作的中國車企加征 20.7% 的關稅,不合作的加征 35.3% ,也就是說,中國電車賣到歐洲,最高可能會征收 45.3% 的關稅,相當于價格貴了一半。
但這裏面也有特殊情況,其中歐盟對直接抽查的三家企業單獨征收,比亞迪 17.0% 、吉利 18.8% ,而上汽因爲 “ 不合作 ” ,被頂格到了 35.3% 。而另外還有一家 “ 個別審查 ” 的特斯拉,它只有 7.8% 。
總之,就是比最初的方案略降一些,別的幾乎沒啥變化。
但如果我們扒得再細點,其實可以發現,歐盟還把這些數字整得看起來有理有據。
首先這個稅叫作反補貼稅,歐盟對外宣稱是中國對電車産業補貼太多,對歐盟汽車行業造成 “ 損害 ” ,所以就加個稅讓市場 “ 回歸公平 ” 。換句話說,就是認爲中國用補貼讓電車物美價廉,歐盟有點打不過了。
那咱們對電車到底補沒補貼呢?確實補了,可問題你歐盟自己不也在那嘎嘎補貼。
在 2023 年,歐盟 27 個成員國裏就有 20 個對新能源汽車實行購買補貼。比如德國,之前就對新能源車消費者補貼了 7 年,對 4 萬歐以下的純電和插混車型分別補貼 6000 和 4500 歐元,相當于 4.7 和 3.5 萬人民幣,這個數額可不小啊。
後來因爲自己歐洲新能源車賣的不好,財政壓力又越來越大,這個德國個人補貼在去年底已經取消了。不過更有私心還是廠家補貼,德國對 4.5 萬歐以下車型的 4500 歐車企補貼依然持續到今年年底。
而且就算沒有直接補貼,歐盟各國還會在各種稅率上,暗戳戳地補貼車企,這就是你想要的 “ 公平 ” ?
除此之外呢,其實歐盟給咱們加的這個稅率也算的非常不老實。按理來說哈,我們對車企補貼多少,你們反補貼稅就應該加多少。
但這個數值要怎麽算,歐盟突出一個心眼賊多。。。
歐盟說我們派人到中國做了大量研究,最後補貼歸了四類:優惠融資、政府資助、政府讓利和稅收減免。看得出來,這個補貼不是咱們說的什麽國補( 已經取消 )、地補,而是主要在生産上的各種 “ 優待 ” 。
但我們翻開這個調查結果,發現 “ 補貼 ” 的大頭既不是優惠融資,也不是政府資助,而是政府讓利裏頭關于锂礦的原材料補貼,光這一項就征收了差不多 10% 的稅,這就很奇怪了。
歐盟的解釋是,咱們政府老是說 “ 引導锂鹽價格回歸合理水平 ” ,說這是用政府看得見的手故意操控原材料市場?也算是一種政府補貼。
不是哥們兒,這明顯是歐洲人不懂咱們的話語體系,你說存在價格監管我信,但你說政府直接調價。。。這都啥年代了,你咋還會有這種錯覺?有沒有一種可能,锂礦石本來就不應該賣這麽貴?
所以,這個稅率其實是套了一層規範的外衣,本質上沒有一點道理。
我們如果往把時間往回倒倒看,加個關稅啥的其實也很正常。在 1994 年以前,咱們國家的汽車關稅都在 100% 以上,基本上外國企業不合資,就別想進中國市場。
2002 年我國加入 WTO 以後,咱們汽車關稅就連年下降,調整到 25% ( 國際水平 ),在 18 年又降到了 15% 。
雖說比歐盟的 10% 還是要略高,但要知道,咱們的關稅是面向所有國家的,爲的是保護自己的弱小産業,防止外部産品的沖擊,而歐盟和美國的關稅政策都是只針對中國,也就是歧視性關稅,這違反了 WTO 的普遍最惠國待遇原則。
你對中國加關稅可以,你咋不對美國加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次這個 20%-35% 的關稅其實也代表歐盟不想跟中國電車産業一刀切,不然你學美國一樣加稅個 100% 不就完了。
說白了,這麽玩就是給咱們一個暗示:都可以談,但得加錢。你這小算盤打的我在杭州都聽到了。
歐盟這個操作,不僅是想保護自家汽車産業,更是想趁著這個檔口勒索打劫,歐盟真正需要的是,獲得咱們的産業投資和電車技術。
這點本質上無可厚非,之前歐洲車企來中國賣車,也需要通過合資,用技術換市場,可問題是,咱們這次是誠心誠意過去賣,又投資又合作的,但你歐盟不僅收保護費,還敲詐勒索,甚至倒過來罵咱們全靠補貼,是不是有點太過了?
你這麽玩只能是兩敗俱傷,所以就算在歐盟內部,也有不少反對聲音。
比如,德國就因爲和咱們綁的最深,受到的損失最大,所以第一個跳出來打圓場,說 “ 我們需要協商解決方案 ” ,而匈牙利、西班牙等等因爲有中國投資建廠,也明確表示反對加稅,甚至連支持加稅的意大利,也曾訪華謀求汽車産業合作。
而車企的反對聲更多,就算是在國內快滅絕的法系品牌,斯特蘭蒂斯( 擁有標致、雪鐵龍、菲亞特等 ) CEO 唐唯實和雷諾汽車 CEO 梅奧,也都明確表示反對加稅,更別說在中國大賣的大衆、寶馬等,它們都認爲如果不和中國車企合作,歐洲可能會更難去做電動化轉型,這些說法明顯就要實際多了。
但既然關稅法案已經通過,那中國電車真的要離開歐盟市場了嗎?
其實接下來,咱們的車企也有應對方案,除了把整套産業鏈搬過去這,還有一種更 “ 輕資産 ” 的出口模式,就是 CKD ( 全散件組裝 ),也就是把産品全部打散成零件出口,在目標地區只進行組裝。
歐盟雖然加征了整車關稅,但對汽車零部件的關稅還沒有變,所以通過 CKD ,就可以規避一部分關稅,同時保留自家的核心技術,但問題在于,這也要支付歐洲更高的人力成本。
一般這種模式都是用在人力成本比較低的國家,比如長城今年在越南、馬來西亞等國都簽署了 CKD 合作約定,不用造工廠也可以瘋狂出海,成本也更低,就算未來有造廠計劃,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先試試水。
同時呢,也有像比亞迪這樣,直接把一些主要的零部件,比如電池,放在歐洲生産,建廠的位置既包括歐盟內部的匈牙利,也包括和歐盟有關稅協定的土耳其,所以也不必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
另外,對于一些和國際品牌有合作的車企,也可以選擇貼牌生産,繞開歐盟法規,比如在過去,吉利就通過收購寶騰品牌,把自己的博越等車貼牌出口到東南亞,那同理,它是不是也可以貼極星或者沃爾沃的牌?
更或者也可以直接技術出口,比如在去年,智己和奧迪合作,今年上半年,小鵬和大衆合作,零跑又和斯特蘭蒂斯合作,這種一對一輔導的模式,其實也算是一種 “ 軟出口 ” 。
只不過,既然歐盟都指名道姓針對你了,就是臉都不要了,它要是真想把事做絕,也不會給你放口子。而你要真和它計較,去 WTO 上打官司,那等出結果了,5年的征稅時間都可能結束了。。。
所以這波還是一個互相拉扯的過程。
但脖子哥要說,這些加稅的小花招到最後都沒啥意義,只要咱們車企的産品夠有意思,自有老外願意加錢平行進口買回去玩。
加征關稅這件事至少說明了,現在歐系車已經和當年大搖大擺進入中國時完全不同,連基本的公平競爭都不敢了。。。---[撰文:TC*編輯 :脖子右擰 & 面線*美編 :萱萱/來源 : 差評XPIN]
* 經濟低迷,新財政預算同時困擾英法德 *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 甄翔】經濟低迷的德國又遇到新的財政困境。據彭博社2日報導,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定于本月12日就所謂團結稅問題舉行聽證會。一旦團結稅被認定違憲,那麽德國政府將面臨巨大的財政缺口。
團結稅從上世紀90年代兩德統一後開始征收,用以解決東西德發展不均衡問題。彭博社報導稱,若法庭認定團結稅違憲,那麽政府可能失去一筆高達750億歐元(約合5787.6億元人民幣)的巨額財政收入。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法庭甚至可能要求政府退回此前已征收的團結稅。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德國政府的財政預算已延宕數月難以出台,團結稅問題或將進一步加劇預算制定難度,並激化三黨執政聯盟的內部矛盾。
去年11月,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定,德國政府將650億歐元新冠疫情相關資金改變用途投向氣候變化相關領域違憲,上述變化造成的德國財政預算調整沖擊波到現在也未完全平息,這也使得德國政府在制定新的預算案時變得更爲謹慎。
目前德國經濟狀況堪憂。作爲德國經濟的兩大支柱産業,汽車和化學産業均面臨行業變革沖擊,而德國企業准備不足,應對乏力。
以德國汽車巨頭大衆爲例,該公司爲自救脫困已發出關停德國國內工廠和裁員降薪的警告,但又面臨工會的反對。去年德國國內生産總值下滑0.3%,今年德國經濟很可能連續第二年萎縮,政府預測萎縮幅度爲0.2%。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歐洲幾大國經濟狀況均難言樂觀。
相較于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德國當前經濟規模僅略微增長0.2%,法國和英國稍好,但也僅分別爲3.7%和2.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認爲,今年歐元區整體經濟增長僅爲0.8%。
在德國預算案難産之際,英法兩國政府均于10月出台了最新預算案,但都引起不少質疑。英國工黨政府預算案提出將通過征收新稅增加520億英鎊的政府收入,此舉被稱作英國“一代人以來最大幅度的加稅”。
此外,工黨政府還提出要進一步舉債以滿足政府開支需求。
一向支持工黨的英國媒體《衛報》報導稱,工黨上台後拿出的預算案在加稅和舉債方面都很猛,但只能帶來經濟短期溫和提振的有限效果。
在法國,2025年預算被視爲債台高築情況下政府試圖重新掌控公共財政的努力,其關鍵是大幅削減政府開支,同時針對富人和大企業增稅。
一些批評人士質疑法國搞財政緊縮,也有分析人士認爲,到2025年底將預算赤字降到國內生産總值5%的目標很難實現。---[來源 :環球時報/環球網資訊 ]
* 英國首富、戴森創始人抨擊英國新預算案 稱對企業加稅將扼殺經濟增長 *
[財聯社11月4日電],吸塵器生産商戴森公司的億萬富翁創始人James Dyson稱,英國財政大臣裏夫斯的第一份預算案中對英國企業的加稅措施將導致“企業家精神之死”,並可能“扼殺”經濟增長。
這位大亨在《泰晤士報》發表評論文章稱,新工黨政府的財政計劃是充滿“惡意的”,將導致小企業受苦。
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Dyson以210億美元的財富位列英國首富。---來源 : 財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