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2024101315:31



“當你認爲自己了解的幾乎所有事情都不對的時候,這就是活著的最佳時機。”

話劇《阿卡狄亞》,第一幕,第四場

一,  請問 :成年之後和讀書年代,最大的差別是什麽?‍‍

也許有人會答 :‍‍讀書時候,問題有標準答案,做對了就有高分,就有前途;成年之後,問題模糊且沒有標準答案。

概括而言,成年人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很多時候干脆沒有回報。

這就是爲什麽大家拼命高考、考公、考研,因爲這是人生最後的有標準答案的考試,且努力大多不會被辜負--至少短期不會。‍‍‍‍‍‍‍‍

那麽,如此悲催的成年世界,獲得的最大補償是什麽呢?‍‍‍‍‍‍‍‍‍‍‍‍‍

答案是 :學生必須努力答完每一張試卷,而成年人可以選擇不做某個試卷。‍‍

所以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二,  可惜,絕大多數成年人在經歷了多年只有標準答案的教育之後,已經失去了這種選擇的能力。

非對即錯的二元論,可能是教育對一個人最大的摧殘之一。 例如本文標題,在二元論的體系裏,一個人面對難題,似乎只有兩個結果: 會做,不會做。 當然,還可以瞎蒙。相當于現在流行的躺平或者擺爛。 但是,現實世界和考試並不一樣。考試題你必須做,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 可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並不是每道難題都要回答。你還可以選擇不做這張試卷。 所以,遇到事兒,我們的第一個決策應該是 :這事兒我可以不做嗎?

這種,屬于主動性放棄。 巴菲特的智慧裏最重要的一條是 :選擇跨越一英尺高的橫杆,而不是六英尺高的。

芒格的表述是:我們不會去殺死惡龍,而是躲開惡龍。

但是,如果是一英尺的,那豈不人人可以去跨越?

你看,這又是二元論無法回答的問題了。



三,  巴菲特的哲學裏,還有一個維度 :很多個一英尺高的橫杆。

這就是所謂的大規模重複。 憑啥你可以大規模重複? 因爲有護城河。 所以他買喜詩,買可口可樂,買很多人覺得已經很無聊的蘋果。 所謂無聊,是因爲僅有“一英尺高”。

就像現在人們覺得蘋果太無聊了。--自打喬布斯離去後,人們一直這麽說,哪怕蘋果市值漲到近10倍。

而蘋果的品牌,以及iOS生態系統,則是護城河。

做出這類“無聊”的決策,絕不簡單。 看巴菲特的一生,你會發現,照樣摔跟頭,照樣經曆過坐立不安的時刻。

而芒格直到生命最後的時刻還在經歷投資標的的腰斬。 而且,找到很多個一英尺的橫杆,不僅難在尋找,更難在甘心和堅持。

四,  先說甘心。 世間的苦,和意外的喜悅,都來自不甘心。

人類本來就是一種不甘心的動物,所以目前貌似“統治”了地球。 過去四十年經濟單邊高速上漲,可能是對“不甘心”的人的獎勵,堅信“世上無難事,只要肯下注”屢屢中獎。

而增長的曲線不可能總是那麽陡峭。 在平緩的時間段,甘心,未必不是一個選項。 有位做生意的老大,項目頗多,經營得也好。我看他逍遙自在,好奇問如何管理。

他答:我在管理上就是追求可接受的平庸。我不要求團隊總是追求卓越,不要求追求超額回報,能完成平庸的目標就好。 當然了,前提是他的一大攤子生意是來自此前不平庸的回報。

咱們太害怕平庸了。

在朋友圈總能看到這類標題的教育文章 :《某某娃被因爲xx被清華提前錄取,家長群的父母們慌了!》--有幾個人能上清華?上了又干你啥事兒?寫這類文章的所謂教育從業者是可恥的。 十多年前剛來海外,大家此前可能都靠時代的運氣賺了點兒,聊天大多是買房和賺錢,依然指望“天上掉下的餡餅”,沒人甘心買標普500和納指,可是多少人最後跑過指數了?

甘心背後的科學原理,大概就是“有限理性”吧。‍

五,  再說堅持。 選擇(或放棄)決定了做對的事情,努力決定了把事情做對。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是選擇之後還是要努力。 對的選擇之後的努力,因爲比較無聊,比較隱形,很多時候反而更難。 比方說,不少人要去跑戈壁,各種悲壯和感動,但卻無法堅持每天晚上在小區裏跑兩圈。 與時間爲友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努力。 那些敢于不隨大流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努力。 那些發自內心、源自獨立人格的追求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努力。

也許有人會說 :巴菲特買個可口可樂幾十年不賣,有啥可努力的?

這類努力可能更艱難 :努力抵禦賺更多快錢的誘惑。‍

以下情形,是努力的死敵 :不見兔子不撒鷹,患得患失,兩頭都要,不肯付出任何機會成本,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自我感動......

再放大一下,我們之所以要面對“堅持”的考驗,往往是因爲跨越周期和時代起伏。

所以,我們必須有一些比自身更大的目標,就像偉大的企業要有利潤之上的追求,才可能經受風浪,穿越迷霧。‍‍‍‍‍‍‍‍‍‍‍‍‍



六,  再回到標題: 所謂難事和易事,也是一個因爲二元論而被過度簡化的概念。

因爲對甲難,對乙就未必難。 到頭來,對于一個人的人生使命,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那些對你來說容易但對別人來說難的事兒。 或者是說對你來說苦亦爲樂的事兒。

例如,楊振甯不贊成“苦讀”,“如果你做一件工作感到非常苦,那是不容易出成果的。”

可是,張益唐在快餐廳打工數年,他苦嗎?也許他反而覺得簡單清淨更有利于研究數學。

大家都容易而又能創造獨特價值的事兒,不存在。 那些所謂“化繁爲簡”啊,“大道至簡”啊,脫離了主體和語境,都屬于胡說八道,精神安慰。

 當然了,安慰劑也有效果,也有市場。 所以,遇到難事,要決定的不是一個考試式的簡單的二元論:會做,還是不會做。

而是一個成年世界的特權:要不要換一個考卷? 甚至自己定義一個考卷,上面全是自己會做的題。 不過,說起來,自己給自己出題,絕大多數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更不會。

七,  道理講起來簡單,許多人還是會問 :那對我簡單對別人難的事是啥呢?

問這類問題屬于“沒救”的,相當于自己試鞋子的時候問別人 : 你覺得我的腳趾頭擠不擠?

不過,咱們都差不多,讀書時候不教這些最基本的思考常識,成年後反而要自己回爐。

亡羊補牢總是好的,總比不想強。 還有一種更難的情況:當你在做一件當初覺得是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現在遇到了困難,要不要堅持?

我曾經寫過一段話 :命運像個巫師,她不給你想要的東西,她只給你不知道、但其實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這句繞口令式的話語的背後,是一個人在宿命和使命之間的糾結 : a、上天是在考驗我,這是屬于天降大任于我的考驗; b、上天是在提醒我,這是你可以選擇不做的“難事”。 上天的悲憫之處是,這類糾結時刻,恰恰是一個人真正活著的時刻,是自由意志閃耀的時刻。

世間沒有真理可以替代每個人自己去做出選擇,‍‍‍‍邁克爾·哥文建議人們直面生活中的艱難、荒謬和矛盾,他在《于思之際,何所發生》裏,要求對我們在世界中的存在做出判斷 :“如果我們對此不加判斷,或者我們試圖讓自己進入不聲不響的昏沈麻木,那麽我們自己也變得卑劣。

在這一義務中有一種強力 :判斷者誰?回答是 :我們是那些必須判斷者。”

哥文的哲學是,人類存在的實在性既是孤獨的,也是不可被完全解釋的,而正是在這種孤獨與不可分割中,真理得以展現並轉化我們的生命體驗。

                                    

八,  讓我們做一個小結 :

1、面對問題,首先要做的未必是回答問題,而是思考:我是否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

這類對不屬于自己的難題的“主動放棄”,成就了本文的主題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答對或者答錯問題,是一階的問題;而選擇答或者不答問題,是二階問題。‍‍‍

2、選擇說“不”,是幸福生活的關鍵能力。

一個人,一家公司,應該將80%的精力放在20%的事情上,這20%的事情能給你帶來80%的收益。

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連串的機會成本。

不懂說“不”,會付出極其昂貴的機會成本。‍‍‍‍

3、一個人應該有“成敗得失”之上的追求。

這一點,對應的就是“三階問題”。

關于一階二階三階,我實在懶得苦口婆心地展開了,下面倒是提及了二階和三階之間的哲學關系。‍‍‍‍

陳嘉映在評論《真理與存在》時寫到 :‍‍‍說到幸福,哥文引用康德說 :“就帶來幸福而言,理性是一種糟糕的能力”,本來,“理性不是爲了讓我們快樂,理性讓我們值得快樂”。

問到哲學是否提供答案?哥文說:“哲學的悖論不在于沒有答案,而在于答案變成了更深層次的問題。”

最後‍‍ :  也許你很熟悉那段著名的甯靜祈禱文,有一個版本是這樣翻譯的:上帝啊!懇求你 賜我恩典,安詳接受不能改的事件;鼓我義念,勇敢改變可以改的事件;

贈我慧劍,能夠分辨接受還是改變。

這段話說出了“選擇”的艱難,也說中了選擇的本質。‍‍

世間之事,或難或易,只有你自己能做出判斷;‍‍‍‍‍‍到底該堅持,還是要放棄,沒人能替你做出最終的選擇。

我不是什麽信徒,但還是很想和分享這段祈禱文的後段 :讓我每天實在過活,時刻安然甘甜;讓我在艱困的路上,內心不失平安;讓我師法祂,接納這罪孽的人世間;

讓我信任你,萬物萬事會變成完善 !

祝你今天是甯靜的一天。‍‍‍‍‍‍‍‍‍‍‍‍‍‍---(來源 :  孤獨大腦 /關于思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