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什麽是持續賺錢的大前提?

2024083019:18



我不太喜歡網友亂用一個詞,叫「變現」。什麽是變現?當你一次性使用一種東西,用完就沒了,我們說它叫變現,變,就是事物從一種形式轉換成了另一種形式。

而想要在商業世界持續賺錢,靠變現肯定是行不通的——你辛辛苦苦攢了很多資源,難道就為了轉換這麽一次,然後就得從頭開始攢了?那效率也太低了。

持續賺錢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首先你要有能夠賺錢的資源和生產工具,不管是權力,影響力,資本,信息節點,人脈,還是你自己的時間精力身體技能等等,都是可以生產財富的要素,前面這些的效率高於後面,是因為前面的可以復用,可以並行,而後面的只有一份,只能串行,但無論如何,這是第一個條件;其次是你創造的價值增量,永遠要大於你的收入。

第一條很容易理解,但第二條99%的人做不對——老板做不好,遲早把生意做死,員工做不好,就遲早把工作丟掉。

任何人,理論上只有在為其他人創造價值增量的時候,才能獲得回報,而這個回報的數目一旦超過了價值增量本身,才叫變現,否則,則是雙贏。

比如周星馳拍了西遊降魔,你很喜歡周星馳,過往欠了他電影票,於是去看了,然後發現它很爛,完全不值,那麽對你來說,周星馳變現完畢,之後跟你一別兩寬了;但如果我也去看了,我很喜歡,還超預期了,那對我來說就不是變現,而是我欠了他更多的電影票。

所有持續性的生意,一定要讓電影票欠得越來越多,永遠不能做資源變現,而是只能把資源視作為一次提供價值的機會——是機會,不是變現,這裏有非常大的區別。

有人說,老羅做直播帶貨,是粉絲變現,錯誤,如果你同樣要買一盒紙巾,你在超市裏花20塊錢,老羅地方花15塊錢買到了,這是不是變現?給你省錢怎麽能叫變現呢?

再比如你跟一個朋友認識20年了,有一天這個朋友問你借10萬,他是不是把你們的交情變現了?他沒還才是變現,因為他失去了你這個朋友,等於交情和10萬塊錢進行了物質轉化。

但他要是還了,還多掙了50萬,從而多給了你5萬利息呢?這當然不叫變現,因為你們的交情變得更好了。

凡是要做持續的生意,就必須謹記,你給別人帶去的價值,必須大於你的獲利,張雪峰為什麽賺2個億,他給別人帶去了2億的價值嗎?帶給一個人當然不可能,但他給1萬個人2萬個人加起來帶去的價值,就遠超2個億了。

但這裏有沒有不滿意的?覺得被張雪峰割了韭菜,或者覺得在老羅地方買的東西不好,再比如哪怕你是看到了一家理發品牌的機場廣告而進店理了髮,理完才發現完全不好,那怎麽辦?那對你來說,他們就是變了現。

那我們給別人做價值增量的時候,怎麽去避免這種情況呢?就我們不管做什麽,不管有多少收益,都有可能遇到不滿意的,只要基數夠大,哪怕你一分錢不收,也有人覺得你把他的頭發給理壞了,或者浪費了他的時間。

很簡單,只要把那些會認為你提供的東西不值的人篩掉,就可以了。

比如你做股權架構的,收費50萬,一個老板上一次因為跟合夥人的股權沒搞好,剛損失了1000萬,這次你給他搞得很妥帖,這個時候你的收費合不合理?太合理了,老板甚至還能跟你成為朋友。

但如果另一個老板本身業務就很小,他只是因為信任你,想試試,那你就一定要拒絕,因為你是做股權架構的,不是上帝,他這個人的價值就沒有50萬,你的增量價值如何去到50萬呢?那他就一定會覺得你變現了。

所以你為什麽不再多加點服務,比如給剛才的老板順便把家族辦公室也整了,海外避稅的架構也整了,給他再多省500萬的稅,你再多拿50萬,也就是做個100萬的整體方案不好嗎?皆大歡喜。

以前我們說雪糕刺客,問題是什麽?是太想變現,是試圖把東西賣給對這個價值增量不認可的人群,這是巨大的商業邏輯錯誤。

比如我去買一根鐘薛高,如果我覺得它好吃,哪怕它賣100,但我覺得我的好心情遠大於100,我跟鐘薛高就皆大歡喜。

但有些人別說好心情,你給他按摩一天,他也覺得不可能值100,那你躲在普通雪糕堆裏刺他一下,能不被反噬嗎?本質上是你的價值增量在他這個價值體上,就做不到太高,那你就不可以給他去做價值增量。

那有沒有另一種可能,就是你篩了半天,還有漏網之魚,就是他就不是你的目標客戶,你也進行了篩選,但他就是要嘗試,然後就是覺得你的價值增量對他這個個體來說不夠,有沒有?當然有,那就沒有辦法,你只能接受,然後不停地跟這類人群一別兩寬,不停地篩選,在前要篩選,在後也要篩選——你只要保證的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對著正確的人做著正確的事就可以了。

所以想要持續賺錢,就一定不可以走「變現」的路子,如果你的價值增量很客觀,那你很容易定價,但如果你的價值增量很主觀呢?那就要思考一下到底給誰做價值增量?

答案顯而易見,更有價值的人——你讓六大派和明教罷鬥,你就是明教教主;你讓關羽和張飛罷鬥,你就是劉皇叔;你贊助了朱元璋,你就是沈萬三;你給李嘉誠何鴻燊炒蛋炒飯,你炒的就叫皇帝炒飯,你就是戴龍師傅。

話說戴師傅也來過內地,給一群村民炒過蛋炒飯,結果顯而易見,因為他們的需求根本不值錢,所以你也就沒有價值增量,你就算把蛋炒飯炒到天下第一,在這個村裏也沒有前途,因為村民根本不在乎它有多好吃——這不是產品的問題,也不是服務的問題,是認知上的問題。---(文:蔡壘磊/來源: 請辯)



*我知道你拿不拿得住BTC*

一個人拿不拿得住比特幣,我看一點就行了,那就是他會以怎樣的刻度去看待幣價的漲跌。

會因為1個點2個點的波動,跟別人討論半天,或者情緒有較大的起伏;普通人會因為10個點20個點的波動,開始狂喜或者焦慮,不停猶豫是要加倉還是要賣掉;成熟的投資者會在翻倍或者跌去一半的時候,才發現有點波動,但看完以後還是沒什麽感覺,該幹嘛幹嘛。

屌絲

如果你去考古,你很容易發現一些古早時期公開投資比特幣的記錄,比如xx萬哥之類的,10幾年前就開始每隔幾天記錄一次自己對當前幣價漲跌的感受,然後我會告訴你,這種人100%很早就賣完了,因為頻次太高,心理波動太大,導致他對「高」和「低」的刻度太淺。

舉個例子,一個東西100塊錢,如果你102/95也去記錄一下,心情也波動一下的話,對你來說可承擔的上限就在200~500之間,破防點大概在20~50之間——到了上限你就會賣光,到了下限你不一定會賣,但基本上不會再引起你的關註了,此時如果價格再上來一點呢?

你會賣光再也不關註,而且你被套時間越久,越是上來一丁點就會全賣——你著急賣的程度,跟你的被套時長成正比,套得越久越痛,你賣的時點對應的反彈幅度越小。

不要說誰不一樣,誰都是一樣,就連馬斯克也不會例外。大佬關心更少不是說他比更能對抗人性,而是他在比特幣外的資產更多。

我可以從一個人對幣價關心的比例和頻次中,輕易地反推出他在比特幣上的資金投入比例,他擁有的總資產,以及他會在什麽時候下車。

屌絲

這個概念,叫「時間的尺度」。

時間的尺度差異,帶來的是對「上下限」的定義差異,帶來的是對事物密度的關註差異,以及對事物本質的思考差異。

有些事情你想明白了,就會忽視波動,不管是價格波動,還是行業波動,但絕大多數人是想不明白的——這絕對不是信口胡說,以加密行業為例,一到了回調期,不管是谷歌搜索指數,還是推特的關鍵詞熱度,都會下降一大半,而熊市期則會下降90%以上——這些就很能說明問題,而當價格大幅上漲的時候,以上指數全部都會回來。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加密貨幣屢創新高的時候,照理說應該是風險開始集聚的時候,但此時人們會無視風險瘋狂投資,甚至把幾百萬隨便打給陌生人只為了搶到一點代幣首次發行的額度;而在加密貨幣進入價格調整的時候,照理說應該是很好的學習和投資的價值窪地,有足夠的時間來補齊認知積累子彈,但人們卻全都離開了這個市場,好項目爛項目泥沙俱下,再好的東西都無人問津,幾乎沒有人會想著去布局和撿漏。

巴菲特說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要跟多數人的看法相反。

但多數人也不總是錯的,彩經反著買,別墅不一定靠海,不然投資就太簡單了,比如你明知道10年前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就巨大,但如果你那時候買入,其實還有很長的紅利期,因為泡沫有時候會持續很長時間,所以如果從那個時候開始你就跟普通人的看法相反,也未必就能贏。

所以怎麽辦?

你只能拉長時間的尺度,讓那些小的波動在你眼裏不存在,即既不跟普通人一致,也不追求跟普通人的刻意相反,而是無視所有普通人的判斷,任他們嘰嘰喳喳上躥下跳,從美聯儲政策到中本聰的花邊新聞,你一句都不入耳,...

就是順著行業的終局,做著簡單而正確的事情,中間的所有波動對你來說都不存在就行了,就像10年前買了比特幣後坐了個10年的牢,出來就是大佬——除此以外,不管你在過程中是始終和普通人一致,還是始終和普通人相反,都會虧完。---(文:蔡壘磊/來源: 請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