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窮人的窮根在哪裏?.....

2024083019:45



昨天我在直播裏聊到了「窮根」問題,第一個說的就是meme,中文翻譯為模因,即一種思維和共識在群體中的蔓延。

當說到「農民不僅生產糧食,還生產農民」的時候,被和諧了一下,但其實這是很正能量的告誡,這裏的「農民」不要用字面意思去理解,指代的是一些擁有閉塞,落後,不利於財富創造思維的人,如果你在他們形成的群體中生活,就會不知不覺地被他們所傳遞的meme所影響,最終變得跟他們一樣。

所以如果你從小地方,窮地方出來,就不可避免地帶了某些窮根在身上,即一些有害的思維和有害的習慣,這些都是你取得更大成就的阻礙,需要割舍——越小越窮的地方,meme裏帶的窮根越多,會把你的天花板限得越低。

然後就是享樂,有人說,富人不是花更多錢在享樂?是的,可富人是富人,沒說人家在成為富人之前也在享樂,以及人家花10萬塊錢吃頓飯不叫奢侈,你花1000就很奢侈。

之前我說過,一個人由窮變富,是需要把之前渴望而得不到的東西,都先報復性地補償完的——你小時候如果得不到玩具的,會報復性地買玩具;成長過程中得不到家庭溫暖的,會很容易被家庭成員PUA;青年時期得不到異性青睞的,會瘋狂展示價值,甘願被異性壓榨。

補償是一條必經之路,只有補完了,你的欲望缺陷才會越來越少,才能越來越留得住財富,但如果你過早補償,也就是你的收入速度跟不上你的補償速度,那你就會返貧。

窮人變富,每一步都有消費陷阱,每一步都有補償渴望。

當你剛攢下幾萬的時候,鞋子包包口紅遊戲在等你;當你攢下了三五十萬的時候,夢想中的車子開始向你招手;而當你有了100萬以上時,你開始選房,開始要結婚辦酒席生孩子——

不管你處在什麽階段,總有一款能用光你積蓄的消費在等著你,看起來每一樣都很重要,都很必需,但就是這些,讓你無法積累出財富,就算你沒有第一層的欲望,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呢?區別不過是你在第幾層把錢都花光罷了。

所以享樂怎麽享?資源永遠要比消費高一層,什麽錢你扔掉也不心疼的,就可以拿去消費,其他的都不行,都要用來再投入生產,否則就不可持續。

你掙10000一個月,花銷得跟3000一個月的看齊,大家都花2000,這樣你的留存才能是他的8倍,而不是等比按他的3倍去支出,這樣你是無法快速地甩掉他們的。

一個窮人只有把普通人能配的東西徹底配齊了以後,才有資格談「如何變富」,而中產為什麽脆弱?

在於他們卡在了這個「配齊」上,他們過早地執行了「配齊」這個動作,一旦風險來臨,他們的生產資料就沒了——中產的生產資料無非就是人力和生息資產,一旦被離職,又沒有生息資產,那前面的努力就是一場空,時代給的紅利不管是給學歷的還是給信貸的,就都等於沒有吃到。

所以這個順序應該是怎樣?

是所有東西都等「想買就買」的時候才買,比如房子你有買3套5套的錢,你才買一套;法拉利你有買10輛20輛的錢,才去買一輛,而不是辛辛苦苦攢到了剛買得起的錢,就去揮霍掉——我說的揮霍,指的是為了消費不在乎可持續後果,那有人說了,萬一我買來自住的房子漲了呢?這不就是「生產」了?

說得好,如果你認為房子馬上要漲了,哪怕它不能住人,它就是股票,就是幣,就是一張紙,你也買,在考慮好交易成本和持有成本的前提下,你就可以買,輸了不過就是你在投資品上判斷錯誤,不是在做人上的認知低。但如果你是結婚需要,小孩子上學需要,想改善居住條件需要等等,它就不能叫「生產」,哪怕漲了也是純運氣,跟你的決策無關,你就是買來消費的,那如果你是剛夠買一套的錢就去買了,就是不理智的。

以上邏輯可能有些人需要多讀幾遍才能想明白,沒事慢慢來,會成熟的。---(文:蔡壘磊/來源: 請辯)



*一文說清我們社會的困境*

大家都知道我們目前的社會,正在經歷一次大的挑戰,但其實也挺好,因為在這段時間起來的人,追上階層的速度將大大增加。

中國的困境涉及的元素挺多,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內需,產能,結構,貶值,失業,制裁,通縮等,但是如果你只從這些字眼上去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片面的結論,我試著從底層邏輯上,把這些事情給理清楚,讓大家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我此前說過,我們是一個只追求產能的國家,產能狂魔,這幾乎在歐美發達國家都發生過。那時候馬克思說的資本家「剝削」,是因為他預設了一個前提,即我生產出來的東西都能賣出去,那麽自然誰掌握了生產資料,只要拼命生產,就能越來越富。

但這是在工業革命的初期,即機器的勞動生產效率剛開始吊打手工的時候,原先嗷嗷待哺的需求剛開始被大量滿足的時候,才會出現這個情況。

那如果過了這個時期呢?就得看供需了——就原先馬克思得出的結論,僅僅是因為當時的人處在供需曲線只在一頭走的時期,他沒有看到完整周期。

如果你不顧需求,拼命生產牛奶會怎麽樣?那就不僅資本主義會倒牛奶,社會主義也得倒。你說有沒有人喝不上牛奶呢?

有,但是那一定是運輸成本高於牛奶本身價值的地方,不然他不會喝不上牛奶,只要有利潤,商人就會搬給他喝,所以如果國家強行搬給他喝,那就是損害了全民的利益——很多社會問題,不是對與不對的問題,而是成本問題。

我們的問題,在於供需常常錯配得非常厲害,它沒有一個很好的自動調節機制,不會在偏離的初期就調整回來,我們的中心管理太強力,常常導致市場調節失靈,比如國家覺得5G重要,就用納稅人的錢狂沖5G,過段時間可能就不提了,接著狂沖芯片,或者狂沖其他東西,之前也狂沖過房地產,沖得有多兇我相信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就在人家要正常回調的時候偏偏不讓回調,要麽出於自己的私心,要麽就是對自己判斷的過度自信,這就導致什麽呢?就很多人一直會做無用功。

比如你這個人生產的是馬桶,村裏一共10個人,你生產到8個10個的時候,價格就得降,這個信號是市場在告訴你,大家不需要馬桶了,你去幹點別的吧。

但村長說不行,你給我繼續生產馬桶,並且用各種公共基金去補貼生產馬桶的人,這下村裏10個人都啥也不幹就生產馬桶,生產了100個,金的銀的鉆石的都有,這是什麽?這就是社會損耗,就這10個人原先可以好好幹活,正常提供各種各樣不同的服務,但由於村長一聲令下,導致大家的勞動都被定向浪費了。

總產出呢?馬桶是很多,可是有什麽用呢?就算你出口也賣不完,更何況你還經常跟人吵架,導致原先可以正常賣出50個馬桶的,但外面的大哥說,大家都別買他們家的,就讓他們家自己每個人用10個馬桶好了。

都在說內需內需,哪來那麽多內需?「需」,是要錢買的,老百姓沒錢怎麽去滿足需呢?那老百姓為什麽沒錢?失業了,也就是沒為社會提供價值,那怎麽拿價值去換別人提供的價值呢?而為什麽失業了?因為老板們都去造馬桶了,馬桶一回歸正常狀態,沒人要,老板都關門了。

到底錢去哪裏了?老百姓沒錢,老板沒錢,村長呢?原本收上來的公共基金也花完了,錢沒去哪裏,就是被胡亂分掉了,但這個分的過程,並沒有對社會產生任何的價值,也沒有滿足老百姓的任何需求,於是村長只能再印錢,導致普通老百姓雪上加霜。

所以為什麽失業?你這個「業」就不夠,你自己覺得馬桶很有用,全補貼造馬桶去了,導致其他行業萎縮,而那些「只會造馬桶的人」等馬桶一崩盤,整個社會就都成了家裏蹲了。

而為什麽學歷貶值?因為擴招了這麽多人,今天的絕大部分大學生,原先應該是考不上大學的,所以貶值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就你原本就不該是大學生,原本就不該「值」。

然後整個社會陷入衰退的時候,又沒有那麽多崗位是需要大學知識的,供需曲線完整調轉過來了,能不貶值嗎?

日本就曾經出現過「低門檻工作的收入漲幅遠超大學生收入漲幅」的時期,因為大不大學生沒差別了,所以要拉平,這也導致日本曾經有一半以上的人高中畢業就不想再讀了,而我們去年還是有90%以上的高中生都去讀了大學,貶值得還不夠狠——其實你仔細想想,社會上哪有90%的好工作?

這裏的絕大部分都不可能找到好工作,也就是他們在人群中的實際實力,原本就是比較拉的,就是沒資格有好工作的,但因為大學的門檻實在太低了,基本上只要弱智得不算太厲害的也能上,所以大學這個標簽,本科這個標簽,早就已經篩選不出人了,那貶值就是必然的。

所以我們的困境,在於我們市場化了,又沒有完全市場化,我們的勞動和需求一直在錯配,我們的價值產出效率一直都不高,所以我們看似一直在生產,一直很勤勞,但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做的都是無用功。

內卷內卷,什麽是內卷?沒事情做,大家都去擠著一件事幹,才會內卷,都說中國人太多了,怎麽不說這麽多中國人,能幹的事情為什麽這麽少呢?

但事實上我們知道不是的,人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我們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供給,重點是什麽?

是管得越少越好,讓人民自己去尋找賺錢的機會,讓群體智慧自己去產生結果,相信市場會自動自發地把錢給到最適合的人,而不是自己把錢都收集起來,自上而下地去給向那些自己想給,但其實不產出實際價值甚至會越弄越糟的人。

很多人以為我們的問題在於有些資本家太壞,貪汙的人太多,其實完全不是,這些都是小兒科,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過於相信集中決策的正確性,太相信集中力量辦大事——

集中力量的確可以辦成大事,但往往犧牲了無數的小事,且很多人沒思考過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大事本身,很可能就是錯的,我們一直在計算一些小處的得失,但其實很多時候在系統層面上,已經大錯特錯了,這才是國民財富最大的失血源。---(文:蔡壘磊/來源: 請辯)



*沒有底線,你就能賺到錢了嗎?*

今天我看到一個說法,說中國的富人,都是有原罪的,都沒有底線,都是自私自利的,下面一片贊同。

在我們這片土地上,有一種奇怪的觀念深入人心,即有很多人覺得自己之所以沒有成為富人,是因為道德水準太高,就像很多差生認為自己之所以學習成績差,是因為整天貪玩沒有好好學習。

人要正確認識一種客觀規律和正確認識自己,都是很難的,怎麽辦?你不能光想,不能光如果,你得試試,你試試自己沒有道德,試試不那麽懶,不那麽貪玩,然後就能得出相對更為準確的結論了。

就像有人說「只有壞人才能賺到錢」,那你能不能先做一下壞人?我們這裏有很多「貌似好人」的人,什麽叫「貌似好人」?

即他們不怎麽做壞事,但也不那麽「甘心」當個好人,它就會有個問題,即這些人不做他們口中的「壞事」,並不是他們真的認同做好事會有更大的長期收益,而是他們覺得自己可能做不好壞事,又失去了社會認同,那就得不償失——這就叫「貌似好人」,「貌似有底線」。

那怎樣才是真正的有底線?

就是這個人做了普通人覺得沒有底線的事,然後發現並沒有很高的性價比,然後他再選擇有底線,那就是真正自願選擇有底線,比如選擇做個誠信的人,不是因為社會的規訓,而是吃到了不誠信的虧,導致比誠信時候收益更差——

如果只是因為社會規訓,怕惹眾怒,怕違反了社會共識,那麽他就永遠會認為「自己只要不誠信就能獲得成功」——這樣就容易對客觀世界和自己有誤解。

真正有底線的人,是不可能羨慕別人因為突破了自己設置的底線而獲得收益的,因為他之所以不突破,正是吃到過突破以後的虧,而不是自己多有道德,所以他就不會羨慕;

而「貌似有底線」的人,就會特別討厭別人因為突破自己設置的底線而「成功」——這就是區別,一個是真正理解了底線的利弊,而另一個是害怕被社會共識懲罰而不敢,所以別人一獲得收益他就覺得自己不做是吃虧了——憑什麽社會共識可以約束得了自己卻沒有約束住別人?

所以我說,你得做做,你不做,就認不清自己,你認不清自己,就會找錯原因,就無法朝正確的方向改變自己——如果你罵黃牛投機取巧,那你就應該去做黃牛試試,看你是能賺錢還是會把東西砸手裏;

如果你罵老板剝削,那你就應該註冊個公司多雇人多剝削順便為中國的就業率和稅收做貢獻,看你能剝削員工還是員工剝削你;如果你罵直播帶貨的收入太高太不合理,那你就應該去直播帶貨試試,看你能不能把號做起來,看你的收入能打敗你家門口的小店還是被小店打敗。

不要不服氣,所有法無禁止的事情,只要你覺得有性價比,都可以去做,有人說馬雲沒什麽了不起的,就是運氣好,忽悠了蔡崇信加盟,忽悠了孫正義投資,可你的計劃為什麽連你爸媽都不信呢?

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人家就是比你強得多?

強就是強,弱就是弱,做得好就是做得好,做不好就是做不好,沒什麽底線不底線的。

人只有先不給自己設限,才能看到自己的極限——

當然看到了自己的極限以後,你或許會對自己的極限如此之低感到沮喪,但它至少也會比你現在的阿Q上限要高得多。---(文:蔡壘磊/來源: 請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