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如何在海外防止被收割?

2024080911:55



前陣子,本人在秦圈撰寫《》一文,文中描繪了最近這幾年,國內金融投資成為危險的遊戲,普通人、中產和富豪等不同階層的民眾,大多難逃被收割的困局。

不少有條件的投資人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全球資產配置」,希望通過海外投資來彌補國內這幾年投資機會的缺失。

誠然,全球投資可以實現資產配置的多元化,在分散風險的同時,也能把握世界各地的不同投資機會。

然而,全球資產配置如同到大海航行,遠行的航海人雖然懷揣著到各地去淘金的夢想,希望路途是一片星辰大海,然而將要面對的卻是各種暗礁險灘與驚濤駭浪……

本人曾經在海外生活與投資多年,也長期從事高端財富管理行業,全程經歷2000-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2008-2009的全球金融海嘯、2020年的疫情下的市場熔斷…… 期間也全過程目睹國內投資人不同輪次的出海中因遇上各種暗礁險灘而不慎翻船。

於是,覺得也有必要再寫點什麽以作為國人投資出海征途上的警示燈塔,以期讓大家能避過險灘。

有哪些暗礁險灘過去曾讓大批的出海投資人翻船?我們一起列舉一下吧。

* 投資出海,心繫境內

不少國內高凈值投資人多年前就已經在海外開賬戶實現了海外投資的布局,本以為能把握住全球市場的投資機會而增厚回報。實際上,海外市場的確給了投資人取得好回報的機會。(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看,從2021年以來,海外市場保持著向上的趨勢,而A股則反復向下。

盡管過去幾年間海外市場表現優異,但我們多數的出海投資人賬戶的回報率依然往往是慘不忍睹的。

為什麽呢?

因為他們盡管是資金出海了,選擇的投資品依然是自己熟悉的與國內高度相關的資產,如:美國上市中概股,港股中的國內互聯網巨頭,還有內資房地產公司發的美元債………

顯然,以上這些品種與國內經濟與資本市場走向關聯。因國內房地產周期見頂,過去在高杠桿支持下盲目擴張的許多國內地產開發商都遇上了財務危局,股價跌到幾乎歸零,而這些公司本身也因資產減記以及現金流斷裂而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態,它們發行的美元債券,也就陸續違約了。

而在海外上市的國內互聯網巨頭及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則受地緣政治的影響引發國際投資人的拋售,股價總體亦表現長期低迷。

投資人看好中國而配置海外的中國資產,行動本身無可厚非。然而,我們這些出海的投資人本身就已經在國內重配了房產、股票及各種非標準化的債權等風險資產了。

出海的目的本該是實現地域上的多元化配置以對沖國內經濟周期下行階段的風險,結果出海的資產依然全配置在國內相關的風險資產上,結果只能眼觀海外市場持續走強而自己在海外賬戶的持倉在持續縮水。

* 積極進取,杠桿加滿

海外市場的其中一個特征是借貸加杠桿幾乎隨手可得,特別是在以高凈值人士為目標客戶的各大「私人銀行」開戶時,銀行都「貼心地」邀請客戶開立信用額度、開通杠桿交易,這幾乎成了國人海外投資賬戶的標配。

恰恰國內出海的客戶多是在過去充滿機會的「繁花時代」創業、立業的成功人士。他們自信滿滿、感覺良好、投資激進。

這批高凈值人士看到了海外市場的投資新機會,也踏上了杠桿投資的快車。本想乘勝大展宏圖,然而,太好的夢想往往是不能實現的。尤其是在投資市場。

如果加杠桿買了文章前面提到國內互聯網巨頭、中概股、房企美元債等等,那麽就幾乎免不了資產被清零的厄運;即使是買對了過去持續上漲的美股、日股,在賽道擁擠之時加了杠桿,那麽最近的回調也是令投資人痛不欲生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市場沒有國內投資人習慣的債權類產品「剛性兌付」,也沒有能讓看錯方向的投資人抵擋一陣子的「漲跌停板」。投資品一旦出問題,價格單日跌去90%或以上,不是稀奇之事。

況且,加了杠桿以後,時間就不在投資人這邊了,持有下去要付杠桿貸款的利息,資產價格下跌到一定程度就會收到「追命」的Margin Call通知補交保證金,補倉不及就面臨「強行平倉」……

* 新品琳瑯,誘惑難抗

海外市場新品琳瑯滿目,日新月異。讓剛出海的國內投資人目不暇接,有所謂「顯著亮點」的更是讓投資人趨之若鶩。但最終亮點產品往往帶來悲劇般的結局。

其中一種累計期權「Accumulator」產品很典型,非常值得提及並做些剖析,因為這款產品曾經在2008~2009 年的海外金融海嘯中大批收割了國內出海的超高凈值投資者。

「累計期權」這類產品來源於華爾街,但基本上都在亞太地區銷售,全稱為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簡稱KODA或Accumulator。銷售人員為了更簡單粗暴地向客戶推銷這一產品,常常用「打折買股票」來包裝描述。

直觀上看,產品合約就是客戶按市價的一定折扣買股票。舉個例子,比如現在股票價格100元,KODA可以讓你以9折入手,只需支付90元,轉過頭再以100元賣掉,輕松賺到10元差價。這就是KODA這個名字裏Discount的由來。

產品的限製條件可能被客戶忽略:如果股票的價格超過某個上限(比如105元),就不能再以90元的價格購買股票,合同終止,這簡稱為Knock Out(敲出)。

更大的暗礁在水下但卻更容易被客戶忽視:一旦股票的價格低於90元以下,不僅需要繼續以90元買入股票,而且必須按照之前購買數量的2~4倍進行購買。假如股票價格跌到50元,客戶就需要花費180元購買2股,但實際上這2股股票只值100元,這就意味著客戶會出現80元的賬面浮虧。(如下圖)



從上圖可以明顯看出,客戶在牛市中收益鎖定,在熊市中虧損無限放大,如果股價一直下跌,投資者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接盤俠」。

總體而言:股價上漲,客戶賺的只是有限的一點點,而股價下跌時,虧損的幅度會很大,甚至可以直接歸零。

就這樣一款讓客戶「大概率賺小錢、小概率虧大錢」的產品,當年幾乎成了每一位高凈值私人銀行客戶的標配。

客戶初期嘗到「敲出」的小甜頭後,往往加碼購買,而私人銀行也很「適時」地提供杠桿支持,讓客戶只需支付15%~30%的資金,即可購買掛鉤的折扣證券。

很明顯,高杠桿意味著肉眼可見的預期收益提升以及看不見的潛藏在水面下的更巨額的潛在損失。因此這款累計期權「Accumulator」產品,又被戲稱為諧音的「 I KILL YOU LATER」(我遲些殺你)。

果不其然,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全球資本市場出現了一波幅度極深的下行,累計期權掛鉤標的各種港股、美股當然不能幸免。多數掛鉤的股票深幅大跌,跌去90%的並不鮮見。

於是考慮10%的價格折扣,投資人的虧損也大概是80%多,投資人極有可能等不到股價漲回來的那一天,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錢就快不夠用了,「敲出」時間越靠後、收盤價低於折扣價格的交易日越多,投資人需要投入的資金就越多。

按照產品合同的約定,雖然錢沒了,可股票還得接著買。為了繼續履行買入股票的義務,產品管理者會將投資者持倉的股票賣出變現,不管是不是一個合適的賣點。

最壞的情況就是,投資人準備的本金更少,或者股票的跌幅更深,以至於賣掉所有股票都無法繼續履行累計期權的合約,而繼續履約的錢,要麽額外追加,要麽向銀行借款。

在沒有額外資金可供追加的情況下,累計期權的投資者不得不開始向銀行借入資金用於繼續履行期權合約。於是變成了倒欠銀行「債務」,最終不能償還而被銀行告上法庭追溯……

當年的累計期權,千真萬確地讓不少出海的內地投資人從身家上億的超高凈值人士「富翁」,變成了背負數千萬債務的「負翁」。



* 路徑依賴,四處買房

國人一直有偏好投資房產的情結,而且過去國內房地產有長達二十年的景氣周期,房價翻倍上漲成了國內投資人的思維定式。

於是,投資人出海時都希望復製國內房地產投資的成功,到全世界去「買、買、買」!

然而,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信息不對稱」是海外置業的最大痛點,在國內買房時,一些關鍵的信息,如房產的地理位置、開發商的品牌和實力、項目配套程度等,購房者熟悉或者是能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並充分評估後再決定。

但海外置業就不一樣了。許多出海的投資人並沒有海外留學、工作、居住經歷,又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實地考察,對當地的環境、政策不能做到及時掌握。往往只是在中介宣傳會上被中介描繪的各種美好前景所吸引而跟風出手。

結果是買了一大堆既無長期升值潛力,又缺穩定租金回報、自己又住不上的建築物,真是「買者不如賣者精」。

近年來,無論是東南亞馬國的「森林城市」、柬國的「西港」,還是林林總總的島國的黃金簽證項目……,無處不滿布著國內投資人的沈舟折戟。

* 做好哪些準備才能避過各種暗礁險灘?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正確認知自己,降低回報預期。

國內投資人出海,其實是到自己不熟悉的市場去投資。建議正視自身對國際市場認知的短板,在積極學習的同時,多咨詢專業人士的意見。就好比水手到自己不熟悉的水域航行,除了需要具備豐富的航海知識與經驗外,還得深入研究沿途海域詳情。

如果是投資房地產,則建議由發達國家與地區開始,畢竟這些地方法製相對安全健全、規則相對透明,風險相對可控。即便如此,也建議從核心城市核心地區開始,房地產投資地段是決定長期投資潛力的最重要因素,而且,租金回報率也是必須的考量,畢竟投資的性價比才是硬道理。

另外,海外置業時一定要聘請專業的中介機構和律師,一來充當了解當地市場的顧問,二則可以增強交易的安全性。

至於海外資本市場投資,建議牢記格雷厄姆曾教導巴菲特的兩條投資定律:第一條,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條,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這也是巴菲特從老師那裏所學到的最重要的投資原則之一。

其實,這兩條定律的真正含義就是,在投資過程中,作為投資者最應該關註的不是賺錢,而是確保自己的資本安全。因此,無論多麽保守與謹慎都不為過。

2、相信市場規律,堅守投資常識。

大家印象中的美股牛得不得了,因為過去十來年多數時間是漲的。然而,人們可能忘了美股指數在2008~2009年在次貸危機中有過腰斬,大部分銀行股票跌超過90%,最低點時跌得還剩下不到高點的零頭。

再往前一點,美股在1970~1980年代也曾「十年不漲」。「市場漲多了就會跌」「沒有最好的投資品,只有永恒的周期」這些都是市場規律。

「天下從無免費的午餐,好得很的投資品我們是拿不到的」「投資品的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等等,這些都是投資的常識。

海外投資選擇產品也與在國內一樣,一旦貌似可以得到仿佛是天上掉下來餡餅般的好東西,就一定要琢磨一下,這很大概率就是個陷阱。

只漲不跌的投資品也是不存在的,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無論是房子,還是其它投資資產。

3、擁抱簡單方案,堅持守拙守缺。

參與海外資本市場投資,除了需要遵循上述市場原則外,我認為在選取產品方面盡可能選取難度最低、結構最簡單的產品,產品越是簡單,裏面的「坑」就越小。

比如,覆蓋各個不同市場(歐美日及新興市場)、也涵蓋不同資產類別(股票、債券、黃金等)的各類指數型基金。全球投資界的常青樹巴菲特先生曾經說過:不同的指數型基金是普通投資人參與股票投資的最有效工具。

* 讀者可能認為,配置指數型基金跟著市場走,這是「呆子」的行為,我們要打出漂亮的勝仗,戰勝市場!

而我則堅持認為,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業,即使是打出一兩次漂亮的勝仗並不解決問題,一次大的失敗就讓自己前功盡棄了。我們出海投資需要堅持「結硬寨、打呆仗」的「求穩」策略。

例如,我們現在都認同人工智能AI將引領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而AI的當前領軍公司是英偉達。英偉達1999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其時市值約2.3億美元,經過多輪的起伏,最終因ChatGPT掀起生成式AI狂潮而讓英偉達的收入和股價都平地起飛,2023年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2024年總市值更是突破2萬億美元。



過去二十年,英偉達漲了萬倍,買英偉達的投資人一定大獲全勝,非常有面子。然而,我所認識的所有投資人中,沒有一個能靠英偉達拿著一段時間而獲得十倍回報的。

試想想,如果有幸在1999年就買入英偉達公司股票,自己能歷經兩次跌去90%而不動搖一直堅持持有嗎?在之後幾輪的十倍上漲中又能守得住不實現勝利大逃亡嗎?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打一場難度較低的「呆仗」,我會選擇長期持有納斯達克指數基金參與到這一場AI浪潮中來。因為我們現在無從預知英偉達公司能否在今後依然繼續引領AI大潮,也無法預判下一個AI行業的領軍者是哪一家。

但根據歷史經驗,也憑對市場機製的了解,可以肯定下一個領導者會在納斯達克市場孕育、誕生、成長……並在同一市場中發展壯大。

長期持有納斯達克指數基金這樣的「呆仗」我也會打,也確實打贏了、並在過去十年實現超過十倍的回報。

* 在打漂亮勝仗「要面子」與打呆仗「要裏子」之間,我選擇要裏子,您請隨意。

堅守以上投資基本原則,投資人就能抗拒各種「新產品」「必漲市場」「必勝方案」(如文章前面分析過的諸如累計期權Accumulator產品等)的魔力誘惑而保持走在投資理財的正道上。

就如航行在礁石與孤島之間的水手,拒絕希臘神話中「海妖塞壬」美妙歌聲的誘惑,就能專註前行而順利避過各種暗礁險灘。---[原創文章作者: 黃凡/來源: 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