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30天拿下流量鐵王座,豆包全靠吃了抖音紅利?

2024071818:31

今年上半年,大模型營銷打得轟轟烈烈。沒想到,最後贏家是後來居上的豆包。

在應用端,從6月中旬到現在,豆包已經坐穩蘋果免費應用榜的第一。3月以來,豆包日均下載量約為14萬次,遠高於Kimi的1.8萬次和天工AI的1.1萬次。

從5月中旬發布豆包大模型,到登頂流量「鐵王座」,豆包只花了30天。

在網頁端,豆包也在不斷縮小與Kimi的差距。4月,豆包的網站訪問量大約只有kimi的17%。到了6月,這一比例上升至近30%。

之所以豆包能贏,原因很簡單:花錢多、資源好。

僅6月上旬,在豆包新一輪大規模的廣告投放活動,投放金額就高達1.24億元。

不僅如此,據多方業內人士透露,抖音徹底「封殺」了所有的大模型廣告,只留下了豆包一家,迫使其他大模型廠商轉戰小紅書和B站。也就是說,豆包獨享抖音這個國內最大的用戶流量池。

而這意味著,至少在流量獲取這事上,已經很難有大模型公司能夠與豆包相抗衡。

* 豆包靠"鈔能力"贏了

在大模型創業公司裏,Kimi是投放廣告最積極的公司。

6月28日,負責抖音和視頻號達人投放的代理商告訴界面新聞,Kimi推廣預算最充足,其次是Minimax的海螺AI、昆侖萬維的天工AI和智譜旗下的智譜清言。

但當字節跳動這樣的巨頭親自下場後,戰局瞬間被改變。

5月以來,豆包開始加大投放力度。據AppGrowing統計,2024年4月-5月,豆包投放金額預計為1500萬元-1750萬元。到了6月上旬,豆包啟動新一輪大規模的廣告投放活動,投放金額翻至1.24億元。

根據有米雲數據,從3月到現在,豆包的每日廣告創意數量最高點為12000+個,是Kimi最高點(6000+個)的2倍,是智譜的最高水準(3000+個)的4倍。





▲3-7月,豆包(上)和Kimi(下)投放量級(來源:有米雲)

在投放渠道上,各家也各有各的「山頭」,只是豆包那邊的「風景」特別好。豆包獨占抖音,Kimi主要在B站發力,而智譜清言則把更多資源投入知乎。

大模型企業們紛紛放棄抖音,或許更多是出於「無奈」。

據多方業內人士透露,抖音封殺了所有的大模型廣告,只留下了豆包一家,導致其他大模型廠商被迫轉向小紅書和B站等其他平臺。

這意味著,抖音這個國內最大的流量池將徹底由豆包獨享。浙商證券數據顯示,2023年6月,抖音的月活躍用戶數量多達7.94億人,用戶平均使用時長為105.26分鐘。

有了最大規模的資源投入和最好的流量池,豆包在這輪大模型營銷大戰中勝出。

僅用6天時間,豆包就從5月5日的免費榜第112名飆升至前10名,並在6月11日登頂免費榜總榜。從6月中旬到現在,豆包已經坐穩蘋果免費應用榜的第一。



▲4-7月,iOS端,豆包的應用和效率榜單排名趨勢

從下載量來看,豆包在獲客上的領先優勢更為直觀。3月以來,豆包日均下載量約為14萬次,遠高於Kimi的1.8萬次和天工AI的1.1萬次。





▲3-7月,豆包(上)和Kimi(下)下載量

在移動端,豆包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而在網頁端,豆包與Kimi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

據SimilarWeb數據分析,4月,Kimi的網站訪問量約為1900萬,豆包的網站訪問量大約只有kimi的17%。而在豆包投放最猛的6月,豆包的網站訪問量上升到了630萬,上升至Kimi的27%。



▲4-6月,豆包與Kimi的網站訪問量比值(數據來源:SimilarWeb)

考慮到豆包在抖音的流量優勢,後續兩者的流量差距有機會進一步縮小。

* 大模型,正在重走移動互聯網老路?

大模型瘋狂投廣告這事,讓人想到移動互聯網時代。

從滴滴和快滴的「補貼大戰」到後來的「百團大戰」,再到後來的共享單車,所有人都習慣於大規模燒錢來獲得最後的勝利。

這個策略幾乎貫穿了移動互聯網整個發展歷史,從百團大戰到打車大戰,再到後來的共享單車,莫不如此。

對於這個現象,除了互聯網本身具有的網絡效應外,另一個解釋是,這些互聯網產品大多數走的是模式創新的路子,沒太多的技術,所以最後大家只能搶用戶。

而大模型不同,這可是當下被認為有可能改變人類未來的科技創新。僅僅過了一年,牌桌上的玩家們又重新回到了移動互聯網營銷搶用戶的競爭邏輯裏。

一方面,隨著獲客成本越來越高,大模型營銷投入越來越大。

根據新浪科技報導,目前Kimi投放廣告的獲客成本約在10元,如果算上拉新後用戶問答互動產生的算力成本,每個用戶的獲客成本達到12-13元。

據七麥數據,Kimi 6月日均下載量約為1.7萬次。算下來,Kimi一天的獲客總成本至少需要20萬元。

另一方面,騰訊、阿裏、百度等國產大模型紛紛降價,也給大模型的商業化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這輪價格戰也表明,國內的大模型產品正變得越來越同質化。

雖說競爭壓力變大,但對大模型創業公司來說,除了搶用戶也難有更多的選擇。

既然各家模型性能誰也甩不開誰,未來的發展誰都看不清,那就先把用戶拿下來再說。這是移動互聯網過去10年被證明過無數次的真理。

拿到用戶,不管商業化能不能跑通,至少融資、並購後面還有得聊,賣身大廠也不是沒有可能。沒有用戶,你連上談判桌的資格都沒有。

盡管發展路徑看上去越來越像移動互聯網,但烏鴉君必須要說,大模型終究不是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的關鍵詞是競爭,大規模燒錢,贏了競爭才有機會跑出來。而大模型的關鍵詞是吞沒,大模型的每次升級都是顛覆性的,這讓很多企業前面的投資,直接歸零。

這意味著,價格戰最終並不能決定誰將勝出,只有預判好模型的發展,不被吞沒才有機會跑出來。

僅從競爭維度上看,移動互聯網的競爭故事也並非毫無意義,至少能夠告訴我們一些樸素的商業真理:

當競爭變得激烈,重點不是誰更能蹦跶,而是誰消耗少。九敗一勝的王興證明了高舉高打的策略最終逃不過: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真正的贏家,應該種下種子,而不是埋下鋼筋。---[文: 烏鴉智能說/來源: 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