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即將掀起全球教育變革浪潮
AI將重塑教育範式已成為共識,全球教育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
日前在2024人工智能與教育發展大會上,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里稱,自己曾在課上做過一個調查,如果讓學生從人工智能老師和人類老師中選一個,會如何選?
結果令他詫異,選擇人工智能老師的學生超過一半。
這些學生給出的原因是,人工智能老師情緒穩定,對所有學生可以一視同仁,還可根據學生興趣和學習風格提供定製化教學內容,隨時為學生提供幫助,不受時空限制等。不過學生們也表示,人類老師在情感交流、個性化指導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他同時分享了一組數據,牛津大學研究顯示,未來10到20年裏,美國47%、中國77%的人類工作可能會被AI機器人替代。美國勞工部一份報告稱,當前小學生未來要從事的工作中有65%現在還不存在。
「這為教育界提出了一個巨大的考驗,人工智能時代人的能力跟以前(的要求)不太一樣。」蔣里稱,現在的學校絕大多數培養的是人單打獨鬥的能力,例如考場上不讓帶計算器,認為帶上了計算機,考試便沒有意義,但人工智能時代最重要的是人+人工智能的能力,就像「鋼鐵俠」,其實就是人+人工智能的典範。
會上,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羅陸慧英介紹了香港在2023年推出的一項針對初中生的人工智能課程改革。這項改革名為「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目的是加強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內容包括人工智能基礎知識、計算機視覺語音和語言處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倫理問題等。
羅陸慧英認為,未來的學習應該是產出性的學習,是跨學科的團隊協作,是一個動態、互動、多元化的過程,培養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人。
人工智能課程及應用也在內地高校裏迅速落地。
今年7月初,北京市教委印發文件,明確將深化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以輔修專業、微專業、雙學位等形式鼓勵學生開展人工智能跨學科專業學習。從9月開始,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將率先實現人工智能通識課全覆蓋。
近日,清華大學公布了多項在AI深度融入教育教學方面的探索與布局,將建設100門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試點課程,並為每一位2024級新生配備「AI成長助手」。
北京大學也於今年2月發布AI助教「Brainiac Buddy」,在官方描述裏,這個AI助教「永遠有耐心,能提供高質量互動,是一個聰明又勤奮的家夥。」目前其已出現在北大課堂上,學生可以向它提問,對課程進行預習,也可以建立個性化知識庫,老師則可以交給AI助教課程教案,提高教學效率。
山東財經大學日前發布了「AI才」教育教學專有大模型,該校稱這是全國高校首個新文科教育教學專有大模型,專門針對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智庫報告等進行數據訓練,生成「文獻整理、論文研讀和學術寫作」等科研助手功能。
在近期正在進行的高校招生宣講活動上,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均公開表示,將實行全員人工智能教育。
「在教育教學中,如果學生不能自由選擇修學科目和講課教師、學分不能互認、學位不能等價銜接,人工智能+教育很難發揮其最大效益。」原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誌民提到,相關部門需要盡快研究製定教學資源的上網認證標準和課程微證書發放辦法等。
李志民稱,師資的培訓和發展是確保教育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掌握新的教學工具和方法,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
同時,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還需要建立多元化、過程性的教育評價體系,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優化評價過程。
公立校之外,商業機構也在探索AIGC在教育上的應用。
網易有道、好未來、作業幫、猿輔導等教企均已推出各自訓練的教育大模型,並結合口語陪練、作文批改、個性化學習等場景,推出AI助教軟件,或在學習機、詞典筆等硬件中落地。
科大訊飛的訊飛星火大模型,則向政企層面深入,利用教育大模型優化智慧校園解決方案,提升教學和管理效率。
目前看來,各家基於大模型的個性化輔導還在探索中。主要落地方案是在學習者與AI對話的過程中,發現知識盲區、知識錯誤以及邏輯漏洞,再讓大模型調取解決方案。這種應用形態,實現了一定程度上通過大模型來模擬真人教師的輔導效果。
「整體來講,盡管當下AI還處在弱人工智能階段,但由於它不會疲勞,只要有電,就能無限重復、無限挖掘下去,肯定可以解決教師的負擔。」李志民稱。
盡管如此,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討論和擔憂,比如學生的學習能力被弱化、教師被取代、學校被瓦解等。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工程學院執行院長蒲戈光對此給予否定的回答,他認為這些都是技術陷阱,大可不必擔心。
「學生到底是否使用ChatGPT做作業我並不關注,因為即使沒有ChatGPT,學生也可以抄作業,這無法禁止。」蒲戈光認為,歷史經驗也證明,教師傳遞知識,效率一定是最高的。學校不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場所,也是社會活動的場所,只要人工智能技術沒有變成一個有機體那樣,它永遠不可能取代學校。
蒲戈光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的沖擊依舊很大,比如有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外科醫生可能會被替代;有機器可以實時翻譯,人工翻譯可能被替代。因此,人工智能環境下的教育需要培養研究型和設計型人才,這才是行業進化的核心推動力,並在社會關系進化中處於優勢地位。
蒲戈光還談到,中國傳統教育界重理輕文,但在人工智能社會,人文科學將會強勢回歸,比如美學、藝術、哲學等,因為它是真正研究性的科學,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人類可以不斷探索。---[界面新聞記者: 查沁君*界面新聞編輯: 宋佳楠/來源: 界面新聞]
*AI正驅動教育改革 人文教育可能強勢崛起*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7月16日,在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的2024人工智能與教育發展大會上,多位學者共同探討了AI在教育中的應用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工程學院執行院長蒲戈光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將對教育形成巨大沖擊,外科醫生、翻譯人員等都可能被替代,但人文科學將會強勢回歸,因人文科學在內的研究性科學沒有標準答案,人類可以不斷探索。
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正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的面貌,ChatGPT等前沿技術的出現更是加速了教育模式的轉型。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張誌勇在會議上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重構人類社會的科技、生產、經濟、文化、生活等領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更好地進行班級管理、智能輔導、智能評估等,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課程和學習場景。
張誌勇同時提出,人工智能將創造新的教學模式,即由傳統的二元結構(教師與學生)轉變為三元結構(教師、機器與學生),機器將成為智能助教、學伴或導師,與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在AI驅動教育改革的另一面,會議期間多位學者提及,人工智能不斷應用於教育領域過程中,可能面臨一系列風險和挑戰。為此,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將不斷凸顯。
張誌勇表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為教育使命的變革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教育應該註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是非判斷能力、創新能力、創造力和情感教育,重視建構機器智能高度發展後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系。這些將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環境,並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教科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培傑表示,未來的教師要成為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聯結世界的「大先生」。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完成許多工作,但它無法替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微妙性使得它們難以被轉化為計算機程序代碼。因此,未來教師的角色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成為充滿愛心的引導者和陪伴者。
哥倫布州立大學數學教授,中國深度學習中心主任方厚彬也表示,技術能力並不是衡量優秀教師的標準。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但並非所有學生都將從事AI領域的工作。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幸福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人文素養,這些是學生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來源: 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報記者: 田進]
*AI在日本"受冷落"?最新調查:超四成日企並無使用計劃!*
[財聯社7月18日訊*編輯: 黃君芝] 根據媒體周四最新發布的一項調查,有近四分之一的日本公司已經在業務中采用了人工智能(AI),但超過40%的公司並沒有使用這項尖端技術的計劃。
這項由日經研究公司(Nikkei Research)進行的調查,在7月3日至12日期間向506家公司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約有250家公司在匿名條件下回應。
調查顯示,約2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已經在業務中引入了人工智能,35%的人表示計劃這樣做,而其余41%的人沒有這樣的計劃,這表明日本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接受程度不同。
實際上,AI技術在日本「受冷落」也不是什麽新鮮事。近日,日本政府發表了年度《信息通信白皮書》(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White Paper2024,簡稱「白皮書」),全面介紹了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日本發展的情況。
白皮書數據顯示,日本國內僅有9.1%的個人使用生成式AI,與中國的56.3%、美國的46.3%、英國的39.8%和德國的34.6%存在較大差距。
在面向企業的問卷調查中,這一趨勢也較為明顯。調查顯示,日企在業務中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為46.8%,也低於美國(84.7%)、中國(84.4%)和德國(72.7%)。
不過,盡管上述調查顯示生成式AI目前在日本社會中的使用率偏低,但白皮書表示,未來的增長潛力不容忽視。71.1%的受訪者表示,在合適的情況下,願意嘗試使用生成式AI。
接著看上述最新媒體調查:在一個允許多個答案的問題中,當被問及采用人工智能的目的時,6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試圖解決工人短缺的問題,5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目標是降低勞動力成本,3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加速研發。
至於引進障礙,一家運輸公司的經理表示,「員工對可能裁員感到焦慮」。調查顯示,其他障礙包括缺乏技術專長、大量資本支出以及對可靠性的擔憂。
調查還顯示,15%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遭受過網絡攻擊,9%的受訪者的商業夥伴在同一時期遭受過網絡攻擊。在被問及損失時,遭受網絡攻擊或業務合作夥伴成為攻擊目標的企業中,23%的企業表示業務暫時停止,4%的企業表示遭受了信息泄露。
在接下來加強網絡安全的問題上,4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外包防禦,而3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內部專家。---來源: 科創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