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關鍵時刻,這個難題有了重要進展
近期,上海Manner的咖啡師和顧客之間連續發生沖突,引起社會廣泛關註。
參與討論的不少是打工人,他們同情咖啡師,也同情自己,在事件中,他們表達著對咖啡師的同情,也表達著自己的委屈。
所有人都說太卷了,每日機械性的重復勞作,已然身心俱疲,這種情況下,還要接受額外的情緒考驗,實在有些殘忍。
咖啡師們的遭遇,讓人想起《健全社會》中弗洛姆寫的話,當工作變得越來越重復,越來越無需動腦筋。生命正在被否定……人對控製、創造、好奇心與獨立思考的需要被遏製了,其結果必然是退避或鬥爭、冷漠或破壞,以及心理上的倒退。
人不是機械,是有血有肉的靈魂,高強度機械性的工作,是對人性的一種摧殘,也無助於進一步提升效率。
(圖源:pixabay)
對於這種現象,《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凱文·魯斯,特意起了名字,叫「機器漂移」。
凱文·魯斯認為,我們正變得越來越像那些構成我們生活的、僵化而不靈活的機器,這好像是「機器漂移」(machine drift)。
01. AI時代,賦予我們無限可能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300多年過去,人類社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技術進步。
這種進步,原本的目的應該是解放人類,釋放人類,讓人回歸到人本身。
正如馬克思一直強調的,人類創造技術的根本目的,除了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以外,最終是為了人類的解放。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於人自身。
如果人本身被異化成了效率工具,這顯然違背技術的本質。
中國發展到今天,解決效率問題,也亟待新的思路,更人性的解題思路。
AI時代,賦予我們這種可能性。
(圖源:pixabay)
李開復說,AI將我們從日常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之後,人類需要重新思考「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工業時代留下的魔咒,將人類禁錮到了無趣重復的流水線上;在AI 2.0時代,用好3C指南,人人都可以成為AI的主宰,每個人都可以揮動手裏的AI魔法棒、用好AI神燈,用AI魔法打破工作魔咒,做最好的自己,一起創造AI時代的文藝復興。
在哈佛商業評論2023年第四期中,有一篇文章題為《讓數字工具消滅枯燥工作》。
文中展示了AI場景下,不再機械,不再重復的人們,究竟是如何享受工作的。
文中說到,在將職場文化從關註「工作時間」轉為關註「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過程中,擁抱整合人工智能的業務解決方案是關鍵一步。數據輸入、筆記、報告與文件處理等重復性工作雖然對企業運營至關重要,但卻不能讓員工獲得成就感。
在工作中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和自動化軟件的員工有近90%表示自己獲得了更高的成就感,同時也能將更多時間放在那些重要的工作之上。
以銷售部門為例,他們可以使用人工智能來自動更新數據庫中有關客戶互動的重要數據。如此一來,員工將能夠騰出手來處理更有意義的工作,比如撰寫商業提案。
把重復性,機械性的勞作交給AI,讓人回歸到本體,回歸到自我,回歸到靠創意製勝的軌道上。這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非工具,這一歷史課題。
(圖源:pixabay)
2024年3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發展重點》,其中提到,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
創新為主導,提高生產力的同時,體現更加人性,AI無疑是新質生產力的最好詮釋方式。
7月5日,中國電信旗下中電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簡稱TeleAI)發布星辰大模型·軟件工廠,讓我們進一步看到,AI的無限可能性,在不斷提高效率的同時,真正做到一切「以人為本」。
在TeleAI的星辰大模型·軟件工廠的宣傳語裏,有一段話,很讓人非常感動。
開發者、工程師,每一個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的人們,除了工作角色之外,他們更是父母,是兒女,是戀人,是冒險家,是音樂家……是一個個鮮活的人。
只有深刻理解AI工具的本質和內涵,才可能為人類創造真正的價值。
TeleAI正是在理解AI本質的情況下,發布了星辰大模型·軟件工廠。
如果你是開發者,使用星辰大模型·軟件工廠意味著,無需重復勞作寫代碼,弄得頭昏眼花,腰肌勞損;意味著不需要害怕編程疊代速度過快,自己跟不上而落伍;意味著不需要擔憂35歲以後精力跟不上,會被年輕人淘汰。
因為一切耗費時間、精力、體力的非創造性工作,都可以交給星辰大模型·軟件工廠來完成。
(圖源:pixabay)
而開發者的身份將完全回到開發本身,回到用創意改變人類生活,用創新構建人類美好的「開發」工作上。
如果你是產品經理,使用星辰大模型·軟件工廠意味著,無需重復性的市場調研、搜索數據、客戶分析;意味著無需一遍一遍的采寫,一遍一遍的記錄,一遍一遍的思維導圖。
讓一個產品經理真正在做產品,而不是做經理,這是星辰大模型·軟件工廠對產品經理的價值所在。
如果你是老板,使用星辰大模型·軟件工廠可能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因為手下的員工,真正可以將精力花在創意上,放在點子上,創作出真正有價值的idea,而不是機械性的浪費時間,消耗彼此的耐心,最終毫無所獲,相互埋怨。
寫到這裏,不禁讓人陷入沈思,大家都說卷,企業說卷,員工說卷。
卷到底是怎麼來的?
也許,正因為多數人,多數企業沒有時間思考,終日疲於奔命,別人做什麼,自己也做什麼,才會產生卷。如果大家做得事情都存在顯著的差異化的,何來卷呢?
卷,是機械性重復的必然結果,而AI則是破除內卷的最佳方式。
再進一步思考,不少人擔心,中國人口紅利不在了,經濟後勁會不足。
可大家想過沒有,我們過於追求人力資源裏的人力,而忽視了真正有價值的腦力。
(圖源:pixabay)
工程師紅利時代,釋放腦力才應該是整個社會最應該做的。
據西南財大的預測,2023年—2035年,我國工程師供給規模將從2023年的2059.2萬人增加到2035年的3191.1萬人。
如果3千多萬工程師,借助AI的賦能,從傳統的人力資源裏跳出來,充分發揮各自的腦力資源,未來不僅不需要憂慮,反而可以更加樂觀。
一個更加有創造力的中國,無疑會進步得更快。
02. AI時代,中國電信價值凸顯
AI異常強大,對安全性的要求也空前得高。
作為央企,中國電信天然具備安全屬性,由他們提供的AI支撐,強大且安全。
在數據采集方面,中國電信有18000個節點,每天數據采集量超過1PB,這些數據經過中國電信的加密和清洗,安全且沒有汙染。
(圖源:pixabay)
在大模型方面,中國電信擁有全球首款基於31省算力集群的運往融合人工智能平臺,業界首個100億參數城市治理大模型。
基於萬億參數語義模型,中國電信發布的星辰超多方言語音識別大模型也是業內首個支持30種方言混說語音大模型,打破單一模型只能識別特定單一方言的困境,可同時識別理解粵語、上海話、四川話、溫州話等30多種方言,是國內支持最多方言的語音識別大模型。
星辰AI大模型,全自研架構體系,百人算法團隊完全自主研發。
在算力資源方面,中國電信目前擁有1000+服務器(訓練卡1000+,推理卡5000+),400+臺存儲服務器。
作為全球最大的基礎網絡運營商,中國電信還擁有最豐富雲以及IDC資源,覆蓋最廣,容量最大,速率最快的立體化網絡基礎設施,全面覆蓋中國省鄉鎮各級地區。
據悉,中國電信的AI算法適配16個芯片平臺,英偉達、寒武紀等國內外主流芯片平臺全面適配。端上芯片則更加國產化,海思、君正應有盡有。
截止目前,中國電信已有生態合作廠商100+,支持行業300+,接入視聯網設備70W+,AI社會治理基礎數據積累10億+……真正賦能千行百業。
中國電信在AI上的決心,無疑會讓其走得更遠,也更穩。
中國電信2015年就在集團層面成立了數據中心,構建企業級大數據平臺。
2020年,中國電信首次提出「雲改數轉」戰略,大力推進雲網融合,成立雲網運營部大數據和AI中心。
2023年8月,中國電信成立中電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強勢進軍人工智能領域,賦能企業數字化升級和千行百業智能化轉型。
作為全集團大數據和AI能力建設的管理與運營機構,電信AI整合內外部資源,依托AI自研能力,在深層次的AI算法、AI大模型、AI中臺等研發上取得突破,打造層次分明的原子服務、行業應用、平臺管理和智能硬件的產品體系,實現AI產品和解決方案的規模推廣和應用落地,以全局式AI能力助推社會智能化變革。
2024年1月10日,中國電信宣布,將自研星辰AI大型模型全面開源,以更好地助力客戶業務的智能化升級,也就此成為第一家完成大模型研發和開源的央企。
7月5日,中國電信集中優勢兵力,進一步強化在AI領域的布局,特別成立了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
這是一支近800人的研發團隊,由中國電信CTO、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院長李學龍教授牽頭。
TeleAI的願景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人工智能未來發展趨勢,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積極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央企在AI領域的主力軍作用,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圖源:pixabay)
據麥肯錫測算,如果AI充分與勞動力資源相結合,中國的產出效率有望增加0.5-0.6個百分點。如果生成式AI全面賦能千行百業,2030年有望對全球經濟貢獻7 萬億美元的價值,作為AI研發高地的中國,將憑借戰略性投資分享生成式AI總效益的1/3。
麥肯錫對於AI的分析和表達,可以是說新質生產力的AI版本。
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從最底層改造千行百業,賦能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讓正是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
在安全和經濟並重的大背景下,中國電信等AI國家隊作為新質生產力發起者、推動者、引領者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相信在中國電信們的努力下,一個更加人性,更有效率,更有效益的AI中國將迅速崛起。
未來已來,AI時代已來,中國電信的AI時代已經來臨!
(免責聲明:本文為葉檀財經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依據。)
---[作者:青城楨楠*編輯:椰子/葉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