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火箭"試車"事故背後:投資正大量湧入商業航天

2024070214:43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陶煒 南京報導]

盡管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兵科技」)在日前一項動力系統熱試車中發生了意外,但在一些投資人看來,這並不會改變他們對於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資信心。

「馬斯克的星鏈上天六千多顆了,已經正式在北美、歐洲、大洋洲等地開展業務運營。國內在低軌衛星領域有超過兩萬五千顆衛星的計劃,現在還在起步階段,國家肯定是要發展這一塊的,這是個非常大的市場。天兵這次試車出了事故,並不代表這個領域不能投了。」南京閱微知本總經理陳月偉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今年以來,商業航天賽道投融資格外活躍,據統計融資已達55起,單輪融資額過億以上的為12起。

以本次發生事故的天兵科技為例,就在6月6日剛剛完成了15億元的C+輪融資,而這還不是今年商業航天領域融資金額最大的。不過記者註意到,作為融資主體的天兵科技母公司江蘇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尚無此輪融資後的股權變更信息,這就給股權融資款是否已經到賬留下了懸念。

罕見的試車變試飛

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裏,全球共有8款液體運載火箭首飛失敗,包括馬斯克旗下的獨角獸SpaceX。但發生在天兵科技身上的這次事故,依然是罕見的。

6月30日下午,多名河南鞏義市市民發布的視頻流傳到網上,一火箭在飛行途中冒黑煙後墜落起火。鞏義市應急局隨後回應稱火箭試飛,暫無人員傷亡。此次發生事故的公司天兵科技是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領軍者,去年4月2日,天兵科技的天龍二號中型液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這也是我國商業航天首款成功入軌的液體運載火箭。

6月30日晚間,天兵科技發布微信公眾號對該事件進行了回應。該回應稱,此次事故為天兵科技自主研製的天龍三號液體運載火箭在河南鞏義綜合試驗中心開展了一子級九機並聯動力系統熱試車。

在過程中,一子級火箭正常點火,發動機推力達到820噸,因箭體與試驗臺連接處結構失效,一子級火箭脫離發射臺,在升空後箭上計算機主動關機,火箭跌落在距離試車臺西南1.5公裏的深山中,箭體在跌落山中後解體。7月1日午間,天兵科技回應媒體時稱,除了火箭損失外,沒有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尋找黑匣子,收集(火箭)殘骸,需要等所有數據都收集到後進行數據分析,才能把事件完全解釋清楚。

火箭動力系統試車又被稱為「不起飛的點火」,是將正在研製過程中的火箭安裝在試車臺上,通過點火的方式,讓包括發動機在內的各項動力系統聯合工作若幹秒,來驗證火箭設計的準確性,並發現火箭研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火箭最接近飛行狀態的一項試驗。

試車不是試飛,通常會用多根鋼纜加配重把火箭固定住。火箭發射失敗並不罕見,但火箭在試車時因為沒固定住而飛出去,在航天史中是非常罕見的。

對標獵鷹9號

本次試車的天龍三號火箭是中國首款大型商業運載火箭,其設計目的是對標SpaceX的獵鷹9號。

按軌道高度分類,衛星可分為低軌衛星(LEO,小於1000公里),中高軌道衛星(MEO,1000公里至20000公里)、高軌衛星(GEO,地球同步軌道,35786公里)。我國著名的「北鬥」衛星主要是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和21500公里的中高軌道上,而馬斯克的「星鏈」 則主要由低軌衛星組成,獵鷹9號就是SpaceX發射這些低軌衛星的主力火箭。

在中高軌衛星和高軌衛星領域,我們的航天國家隊「長征」系列火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在低軌衛星領域,獵鷹9號作為一款可一次攜帶多顆衛星的火箭,成功地實現了火箭的回收和重復使用,大大降低了太空運輸的成本,因此在低軌衛星發射領域有極強的成本優勢,截至2024年6月29日,「星鏈」衛星升空總數已經超過6600顆。

獵鷹9號因此成為眾多民營航天企業追趕和效仿的目標。本次試車的天龍三號火箭,也同樣是按照一箭群打和可回收重復使用去設計的。

低軌衛星具有延遲時間小、鏈路損壞速度慢等優勢,因此被認為是下一代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趨勢。根據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的GW星座計劃,預計發射12992顆低軌衛星,從而確保全球覆蓋和高效通信。

目前中國已經向國際電信聯盟(ITU)遞交了頻譜分配檔案,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衛星發射和信號驗證,以正式獲得頻段使用權。同時,由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推動的G60星鏈計劃,計劃發射的衛星總數達到一萬兩千多顆,其中計劃在2024年發射並運行至少108顆衛星。這意味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資金爭相湧入商業航天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這是商業航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1月,工信部等7部門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布局6G、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等關鍵技術納入新型數字基礎設施。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由0.8萬億元增長至1.9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3.3%;2024年市場規模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將達2.3萬億元。

今年以來,商業航天賽道投融資格外活躍。創投通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商業航天賽道融資55起,其中,單輪融資額過億以上的為12起,包括天兵科技、清航空天、航天馭星、深藍航天等企業。

其中,天兵科技的融資是6月份剛剛完成。根據天兵科技6月6日對外發布的消息,公司完成超15億元C+輪新增融資,本輪融資由梁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無錫產發等多家機構共同完成,資金主要用於天龍三號大型液體運載火箭的首飛與批量化生產、天龍三號可回收狀態產品研製、天龍二號中型液體火箭的批量化生產。

自成立以來,天兵科技已完成15輪融資,累計獲得資金超40億元。而這還並不是該領域融資金額最大的。今年初,上海市國資委下屬控股企業上海垣信衛星宣布完成67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衛星行業的最大單輪融資金額。

在本次事件發生後,天兵科技6月6日宣布完成的15億元融資是否已經到賬成為一個懸疑點。

「宣傳歸宣傳,融資款通常並不是一次性到賬,不管是一次性還是分批,會約定打款時間或者觸發某個條件後付款。

從到賬時間來說,快的一個星期,慢的一個月都有可能。如果是設置了里程碑付款方式,企業經營到了某一個階段才會付款。

如果款還沒打就發生一些比較重大的變化,投資方也是有可能反悔的。」

南京一位從事企業咨詢業務的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意味著,如果天兵科技的15億元融資款還沒到企業的賬上,在目前的情況下是有可能產生變數的。但對於融資款是否已到賬問題,天兵科技並未回應記者的采訪。天眼查數據顯示,天兵科技6月宣布完成融資後,

盡管發生了事故,且業內普遍預計會引發商業航天領域的監管加強,但從記者接觸到的投資人來看,並未改變他們對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資信心。

「投資邏輯還沒有改變。市場需求在那兒且增長很快,如果技術沒什麽問題,那該投還是要投的。」陳月偉對《華夏時報》記者說。---[責任編輯:徐蕓茜*主編:公培佳/來源: 華夏時報]

*開倒車?歐洲清潔能源企業收縮產能!媒體:電價下降和成本上升成主因*

【環球時報報導記者 : 李萌 崔瑾玥】在全球多國發力清潔能源產業、推動「碳中和」的背景下,歐洲的「綠電」供應商們卻在反其道而行之?

6月30日,能源行業媒體Solar Quarter報導稱,歐洲最大清潔能源企業挪威國家電力公司更新了其投資戰略。該戰略將優先考慮對挪威水電、市場運營以及推動「部分市場」的太陽能、風能和電池項目的投資。

報導引述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博格特的話稱,整個可再生能源行業市場環境正在變得更具挑戰性,而公司此舉是為了將資本分配給最能創造價值且最符合戰略的項目。

在該媒體的報導之前,英國《金融時報》也稱挪威國家電力公司正在收縮產能。

根據該公司發布的最新計劃,在陸上風能、太陽能和電池儲能產量規劃方面,挪威國家電力公司計劃從2026年起,將裝機產能調整為每年2—2.5吉瓦,可以為大約250萬戶家庭供電。該計劃相較於此前製定的每年2.5—3吉瓦產能有所收縮。

海上風能方面,挪威國家電力公司將目標調整為到2040年,能夠供給開發6—8吉瓦的裝機產能,低於之前10吉瓦的目標。此外,挪威國家電力公司還削減氫能的發電目標。

盡管歐洲一直在標榜其「最綠色的」能源結構,但歐洲的能源企業卻頻頻收縮,或調整其可再生能源目標。

在挪威國家電力公司之外,法國能源公司Engie將其開發4吉瓦氫能項目的目標從2030年推遲到2035年,理由是市場的發展和結構化比一年前預期的要慢。丹麥的沃旭能源和葡萄牙EDP電力集團也削減了產能目標。

沃旭能源是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開發商,此前在美國推進風電項目時就曾遭遇阻礙。近期,沃旭能源下調了其2030年的年度發電目標。與此同時,葡萄牙EDP電力集團首席執行官米格爾·史迪威也在今年5月份下調了關於清潔能源的年度目標。

關於收縮的原因,《金融時報》認為,電價下降和成本上升是主要原因。

葡萄牙EDP電力集團稱,下調計劃的原因是「較低的電價和較高的利率環境將持續更長時間」。

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副總裁兼可再生能源和電力部門主管維格德·威克表示,「相關綠色項目變得更具挑戰性,相對回報太低,甚至根本不存在。我認為這對能源轉型不利,其相對速度受到了質疑。」

路透社6月30日在一篇報導中稱,盡管歐洲當前的能源結構相對合理,但這是基於歐洲電力需求下降的結果。該媒體稱,俄烏沖突導致歐洲天然氣供應下降、能源價格飆升。

由此產生的能源危機迫使行業和消費者開始節約用電。當前,很多行業尚未將產量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從而抑制了他們的能源消耗。

盡管挪威國家電力公司並未上市,但公開市場已經顯示出對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下降。巴克萊銀行稱,標準普爾全球清潔能源指數自去年7月以來下跌了25%,而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股票基金在今年5月底之前遭受了380億美元的資金外流。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7月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洲放慢發展清潔能源腳步,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其擔心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歐洲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建設成本很高,卻不希望中國企業在清潔能源領域占據更大份額。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的驅使下,歐洲一些人寧可放慢腳步,進入『瓶頸期』。」---[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