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交流信念堅*心態果斷束縛掀*價值觀自律智驗*潛識指引坎坷穿
*悟透了「吸引力法則」,人生就順了*
宇宙中存在一個迷人的「吸引力法則」。
當你全心投入於某一領域時,與之相關的人、事、物似乎會自然而然地被你吸引過來。
在向上的奇跡一書中,作者馬歇爾巧妙地用「正向力」這一概念,為我們深入解讀了這一法則。
馬歇爾,這位被《泰晤士報》和《福布斯》共同譽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5位商界思想者之一」的智者。
他的著作《向上的奇跡》一經出版便風靡全球,並被翻譯成14種語言。
在書中,他分享了自己與眾多成功人士的交流經歷,並發現這些卓越之人都具備一種超凡的正向力。
這種正向力,是源於內心的積極力量,是我們對當前所做的事情持有的堅定信念和熱情。
生命中的諸多美好並非偶然降臨,它們往往源於我們內心的信念,遵循著某種深層的規律。
讀懂《向上的奇跡》,你將能深刻領悟吸引力法則的奧秘,從而過上更加理想、充實的生活。
01, 一個人生活的品質,實際上深受其內在正向力的影響。
在《向上的奇跡》這本書中,馬歇爾為我們講述了兩位朋友的故事。
其中一位名叫鮑勃,他是一名家庭法律師,主要處理離婚和監護權等敏感案件。
在這個職業領域中,鮑勃的日常不是處理憤怒夫婦的爭執,就是與脆弱敏感的孩子溝通,甚至還需面對那些咄咄逼人的對手。
對於這種激烈對抗的工作環境,他內心並不喜歡。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感到心力交瘁,對工作產生了強烈的厭惡感。
鮑勃向馬歇爾傾訴了自己的壓力與困擾,馬歇爾給出了兩個建議:
要麽調整自己的心態,變得更加堅強和果斷;要麽考慮轉行,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法律領域,並重新建立客戶群體。
然而,鮑勃並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他只是繼續沈溺於抱怨和消極之中,不斷向他人訴說自己選錯了行業的苦衷。
結果,他的工作表現逐漸下滑,聲譽受損,來找他尋求幫助的客戶也越來越少。
第二位主角是威爾,他懷揣著在雜誌業闖出一片天地的夢想。
然而,不幸的是,他恰巧趕上了出版業的低谷期,僅僅工作了六個月就遭遇了失業,隨後陷入了長期的職業困境。
面對這樣的挑戰,很多人可能會陷入自我懷疑,或者不斷抱怨命運的不公。
但威爾並沒有選擇沈浸在消極情緒中,他很快振作起來,決定轉行成為一名律師。
盡管司法考試的難度極大,身邊的人們也對他的選擇持懷疑態度,但威爾始終堅信自己能夠達成目標。
他滿懷信心地搜集資料,報考法學院,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備考中。
最終,他成功考上了法學院,並在畢業後找到了一份收入更高、前景更好的工作。
馬歇爾深刻地指出,正是正向力在兩者之間劃出了鮮明的界限。
當事業遇到瓶頸時,有些人選擇怨天尤人,最終陷入困境的泥潭;而有些人則選擇保持樂觀,積極尋找新的出路。
人生旅途中,我們都難免會遇到工作上的挫折、生活上的坎坷和人際關系的困擾。
然而,持續的抱怨和負能量只會吸引來更多的不幸。
相反,當你學會正向思考,積極面對問題,你會發現困局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轉變。
正如吸引力法則所揭示的,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由我們自身所吸引而來的。
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好壞,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
無論你此刻正經歷什麽,只要你始終保持內心的陽光,向外散發正能量的磁場,自然就能吸引來更多的好事和好運。
02, 你的正向力越強,你的人生便會越加幸運。
在生活的旅途中,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體驗?
即使讀了很多書,卻仍感困惑無解,便開始懷疑學習的價值;
盡管堅持每天早起,生活卻似乎沒有因此變得更好,讓你質疑自律的意義;
在工作之余學習新技能,但進展緩慢,甚至開始責怪自己不夠聰明……
這些消極的想法,如同暗流一般匯聚成負能量的漩渦,逐漸將本屬於你的好運推向遠方。
人的心靈與身體之間,似乎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聯系。你所抱怨的、所堅信的,最終都會以某種形式在你的生活中得以實現。
在向上的奇跡一書中,馬歇爾為我們敘述了鋼琴家艾靈頓的傳奇經歷。
艾靈頓的樂團早年風光無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氣逐漸下滑,甚至淪落到為室內溜冰場伴奏的地步。
然而,在一次難得的機會中,艾靈頓的樂團爭取到了在音樂節上表演的機會。
但出乎意料的是,當他走上舞臺,迎接他的卻是觀眾們的噓聲和離席。
面對如此尷尬的場面,艾靈頓卻表現得異常從容,他並沒有被觀眾的反應所動搖,而是堅定地沈浸在音樂的演奏中。
他以最飽滿的熱情和狀態,詮釋著每一個音符,將音樂的力量傳遞給在場的每一個人。
在他的帶動下,樂團成員們也紛紛投入到演奏中,現場的氣氛逐漸變得熱烈起來。
原本打算離場的觀眾,被他們的音樂所感染,不由自主地隨著節奏舞動。
一曲結束,觀眾們仍意猶未盡,紛紛請求艾靈頓再演奏幾首,並在臺下高聲呼喊他的名字。
這場出人意料的成功演出,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艾靈頓再次成為了備受矚目的明星。
各大報紙的頭條紛紛稱贊艾靈頓的「幸運」,認為他僅憑一次演出就意外地重新走紅。
然而,真正的幕後英雄並非運氣,而是艾靈頓內心深處的正向力。
在樂隊沈寂的那些日子裏,艾靈頓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他依然堅持創作,日復一日地刻苦練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藝。
他更是自掏腰包填補樂隊的財務虧空,四處奔波爭取演出機會,並為樂隊的成員們加油打氣,激發他們的潛能。
每當登臺演出,艾靈頓都會全力以赴,將自己積極的信念和態度傳遞給在場的每一個人。
正是這份堅定的正念,最終打動了整個宇宙,也為艾靈頓換來了逆襲的奇跡。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幸運並非偶然,而是源自於我們內心的堅持和正向力。
榮格曾言:「人們往往將潛意識指引的生活誤認為是命運。」
其實,世間的萬物都遵循著那神秘的吸引力定律。
當你心中燃燒著對某件事或某個願望的強烈渴望時,這份堅定的信念會轉化為內在的不竭動力,引導你一步步走向目標。
你所經歷的每一種生活狀態,都是內在能量的外在投影。
若是一次小小的挫折便讓你一蹶不振,那麽黴運或許會如影隨形;
然而,即使遭遇坎坷也能積極面對,保持正向的思維,你的人生便會充滿好運。
不要過於誇大磨難和坎坷的破壞力,更不要低估堅持與信念的偉大力量。
即使不慎跌入生活的低谷,只要你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便能在命運的指引下找到出路,重新攀登至人生的高峰。
03, 修煉正向力,方能引領向上的奇跡
在向上的奇跡一書中,我們了解到馬歇爾在年少時期,並非在學習和語言表達等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
但他從未因此而沮喪,相反,他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學習和各種活動中。
經過不懈的努力,他成為了家中的首位大學生。不到三十歲,他已獲得博士學位,並在知名大學任教。
四十歲時,他更是轉行成為高管教練,為眾多企業領導者提供指導,並創作了四十多部暢銷書。
正是這份源自內心的正向力,推動他積極面對生活的每一個挑戰,親手塑造了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說到底,我們內心的信念決定了我們所吸引的事物,也決定了我們將過上何種生活。
那麽,我們該如何創造和駕馭這份正向力,引領自己走向更加輝煌的人生呢?
在書中,馬歇爾針對如何修煉正向力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1、清過往,以當下狀態評價自身
馬歇爾曾有一位客戶,是某大型公司的高管。
十年前,他因未及時跟進客戶而失去了一筆大訂單。
自此之後,他便深陷自責,認為自己不擅長與客戶保持聯系,每逢重要客戶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
然而,通過與其下屬和同事的交流,馬歇爾發現他的工作表現其實非常出色。
但他仍被過去的失誤所困,對自己產生了錯誤的判斷,甚至因此缺乏勇氣去爭取更高的職位。
多年來,這種心態導致了他事業上的平庸。
那些困於過往的人,常常在抱怨和挑剔中滋生負向力,將生活推向黑暗的深淵。
然而,成功人士卻不會讓過去成為他們的枷鎖,也不會自我設限。他們總是能夠重新審視自己,關註現在的狀態和未來的目標。
當一個人學會放下過往的陰影,專註於當下的自我,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改變時,命運自然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2、找搭子,以外界壓力維持自律
馬歇爾在書中多次強調,一個至關重要的建議是:不要孤軍奮戰。
多年來,他與摯友吉姆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習慣,每天都會在特定的時間通電話。
在通話中,他們會互相詢問一些問題,如是否對妻子表示了關愛?今天花了多少時間寫作?體重是否有所控製?
通過彼此的監督和鼓勵,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上都保持著高度的自律,從未有過絲毫的懈怠。
兩人都養成了良好的健身習慣,與家人的關系也愈發親密,事業上也取得了不斷的進步。
事實上,一個人的自律往往始於他人的約束。在外界的關註和壓力下,我們會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言行。
人性中難免存在惰性,沒有外界的壓力和監督,我們很容易沈溺於享樂,對事情敷衍了事。
然而,他人的監督就像一條鞭子,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正向力,激勵我們不斷前進。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從他人的關註中獲得動力,在正向的反饋中受到鼓舞,從而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習慣。
因此,不妨試著尋找一個願意陪伴你、監督你、與你共同成長的夥伴。
對方適度的壓力將激發你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潛力,幫助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3、貼標簽,以成功經歷增強自信
在書中,馬歇爾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人的聲譽是可以自我塑造的。
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假設有一天你被選中在一次會議上做報告。在整個報告過程中,你沒有被打斷,沒有出現失誤,而且報告的內容充實而深入。
那麽,人們會記住你是一個擅長公開演講的人,知識面廣,控場力強,表達清晰流利。
即使你不主動爭取,這樣的聲譽也會吸引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甚至將你推向更大的舞臺。
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界的評價和定義。但與其被動地接受他人的評判,不如主動展現自己的實力,分享自己的成功瞬間。
回顧自己的經歷,找出那些做人做事上的成功案例,並將它們提煉為獨特的標簽。
這些標簽不僅能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能極大地增強你自身的自信心。
這股由成功經歷帶來的正向力,會激勵你不斷重復這種成功模式,最終讓你蛻變成更加優秀的自己。
向上的奇跡中深刻揭示了一個真理:你的人生意義和幸福,最終只由你自己來定義和把握。
正如吸引力法則所闡述的,思想是一種力量,是能量的具體體現,它如同磁鐵一般具有吸引力。你心中所持有的思想,將決定你吸引來的人和事。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實際上都是內心世界的投影。當你心態悲觀時,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顯得不盡如人意;而當你保持積極的心態時,你會發現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希望和可能。
因此,讓我們摒棄負面情緒,點燃內心的正向能量,讓余生的每一天都充滿活力和向上的動力。
從現在起,試著相信奇跡,我們遲早會看到奇跡發生。
*最好的活法: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自己做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也沒有絕對的對錯。
我們各自擁有不同的頻率,形成獨特的磁場,從而展現出不同的生活狀態,做出各不相同的選擇。
因此,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允許他們活出自己的色彩,同時也要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保持真實的自我。
理解並接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既不強行改變他人,也不輕易放棄自我。
01, 允許別人做別人
王小波曾深刻地指出,僅憑口頭評判他人,口沫飛濺,實際上暴露了自身層次的淺薄。
因為當我們真正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認識到自己的自私、狹隘、矛盾與無奈時,或許便失去了輕易評價他人的勇氣。
在面對自己那些不為人知的陰暗面後,我們怎麽還能要求別人完美無缺呢?
一個真正有格局的人,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他們懂得每個人的獨特性和復雜性,因此總是以理解和尊重的態度去對待他人。
在火車上,有個醉漢跌跌撞撞地沖撞了其他乘客。一個女孩不解地問媽媽:「他是壞人嗎?」媽媽溫柔地回答:「不,他只是不開心。」
這位媽媽明白,每個人都可能在生活的某個階段經歷挫折與打擊,那時的我們可能會變得脾氣暴躁,無意中傷害到身邊的人。
因此,她選擇不與醉漢計較,因為她深知,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刻,都需要被理解和寬容。
張愛玲曾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托爾斯泰亦曾表示:「了解一切,就會原諒一切。」
這兩句箴言都揭示了理解與寬容的重要性。
那些境界高遠的人,他們對外經歷過更廣闊的世界,領略過人生百態;對內,他們深入反省,不斷審視自我。
正因為這樣的經歷與反思,他們從不輕易評價他人,而是選擇以溫柔和寬容的態度待人。
孔子曾教導我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這句話告誡我們,不要僅憑主觀臆斷去評價他人,不要過於肯定自己的見解,不要固執己見,更不要自以為是。
在人際交往中,最基礎的分寸感就是避免幹涉他人的生活,不過多涉足他人的事務。
我們並非他人生活的見證者,不了解他們過往的歷程和經歷,因此沒有資格對他人的生活妄加評判。
世界紛繁復雜,歸根結底只有三類事情:上天的安排,他人的選擇,以及我們自己的事務。
在這三者之中,我們唯一有資格、有權利去負責和管理的,便是自己的事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是他們最舒適、最自然的狀態。
正如一句古語所說:「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在生活的道路上,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個人的選擇與意願。
因此,少去擔憂他人的生活,專註於管理好自己的事情。
這樣,他人會感到舒適,而我們也能享受內心的自在。何樂而不為呢?
02, 允許自己做自己
每個人獨特如星辰,因此,人與人之間是無法直接比較的。
然而,我們卻常常陷入與他人比較的漩渦,似乎一切都可以成為我們比較的對象:成績、結果、地位、職稱、權勢、財富......
這種比較之心似乎無處不在。
但當我們深陷這種比較之中,我們往往會迷失方向,亂了陣腳,甚至失去自信,只留下一片迷茫和焦慮的陰影。
英國作家史密斯在《我們內心的「壞東西」》一書中,生動描繪了一位律師的內心世界。
這位律師長期陷入與他人比較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每當他聽說別人的孩子成績優異,或是別人的物質條件遠超自己時,他的內心就會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失落感。
他敏感而脆弱,仿佛每一個微小的差距都是對他能力的質疑。
在一次與老同學的聚會中,他驚訝地發現對方不僅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還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甚至連發量都遠勝於他。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過去,疑惑為何那個曾經成績優異的自己,如今卻未能如願以償地過上理想的生活。
在這種比較的心態驅使下,他漸漸變得不快樂起來。
他渴望擁有別人所擁有的一切,卻忽略了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麽。
卡耐基在其著作人性的弱點中深刻地指出:「我們生活中的諸多煩憂,往往源於盲目地與他人攀比,而忘記了去品味和享受屬於自己的生活。」
蘋果與橘子,它們各自獨特,因為它們本就是不同的果實。
橘子帶皮,瓣瓣分明,而蘋果則皮薄肉厚,可以直接享用。
這兩者各有特色,無法互相替代。
同樣地,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自己的天賦和價值。
生活總是充滿了奇妙之處,當我們不再盲目與他人比較時,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已經贏得了最重要的東西——自我成長和內心的滿足。
莊子曾言:「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這意味著,無論世人對我們如何贊譽或責難,我們都應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韌。
在紛繁復雜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無需為了迎合他人而改變自己,更無需在別人的評價中尋找自我價值。
我們要學會不輕易評價他人,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選擇都各不相同。
同時,我們也不應活在他人的評價中,因為真正的價值來自於內心的堅定和自信。
安心做好自己,不被外界所幹擾,不被他人的眼光所束縛,這便是我們人生最大的修行。
我曾讀過一則寓言,它講述了不同動物間的相互羨慕。
豬說:「若我能重生,我願為牛,盡管勞碌,但聲譽高尚。」
而牛卻感嘆:「若再有一次機會,我想成為豬,無憂無慮,生活如神仙般自在。」
鷹望著地面,說:「若我重生,願為雞,有水有米,有庇護之所。」
雞則擡頭望向天空,渴望道:「若我再生,我想成為鷹,自由翺翔,遊歷四方。」
由此可見,當你對他人心生羨慕時,他人也在羨慕你的某個特質。
在人生的下半場,我們各自的步伐不盡相同。
有人一帆風順,有人遭遇坎坷,有人安於平淡,也有人追求名利。
我們無法與所有人同步,這是生活的常態。
因此,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也尊重他人。
不在他人眼中尋求自己的價值,也不強求他人符合自己的期待。
這樣,你所渴望的,總會在人生最恰當的時刻,悄然降臨。
*染指流年,惹涼書簽,誰的眉目,歲月河山;誰的遠方,星辰大海*
本文描繪了歲月的靜好與流轉,從自然景色到人間煙火,從舊時光影到心事痕跡,均被賦予詩意。文章表達了對歲月的深情眷戀,即便經歷風霜,依然熱愛這煙火人間,願未來清澈明朗,一往無前。
那些絕口不提的心事,裹滿時間的蒼綠,鋪滿往事的信箋上,你是一筆苔痕,沾滿歲月的幽冷靜;你是最美的地址,落在河山的春風裏。
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新涼一枕,輾轉夜半惆悵。
世間有書,熏染了年華;世間有茶,溫潤了歲月;世間有美,靈魂便有了棲息的地方。
就這樣不驚不擾地,步入了這個季節的尾聲,山,是深青的黛色,水,豐盈著蒼綠的煙,我們,終是把最好的年華,交付給了流年。
歲月的紋路支離破碎,有人在光陰的長巷,拾撿那零落的記憶;有人在光陰的墻頭,遙望一場從前。
誰的油紙傘下,蒼老著那詩意的年華;誰的清笛聲中,訴說著一段翩翩白馬的從前。
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忽然你走來,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像一首小令。
生命的路途中,我們會邂逅一場空山新雨,一池蓮葉田田,一衣月色如舊,以及,一個眉目清朗的少年。
或許,自然是最美的篇章,風,吹送不絕的詩行,雨,沾惹一紙新涼。小立倚月色,可聽竹風傳笛,畫中人語;長夜立未央,可走筆一紙光陰,竹影初涼。
或許,紅塵是最潔凈的畫卷,晨昏為繼,洗手羹炊,身倚磐石,手弄流雲,晴時種花,雨來煮茶。尋常巷陌,有炊煙裊娜;深山古寺,有鐘聲清音;世外癡人,有手弄流雲。
河山茫茫,江海滄滄,這深不可測的人間,有盛世繁華,有流雲煙霞,可藏達官司貴胄,亦可藏散淡閑人。
讀過一首小詩:我想告訴你,一個雲起的天氣,銀色的小河是媚的,白楊道籠著夕陽的流蘇,水彩的天空溶溶的,枝條的倒影有針織的溫柔。
要一個春天,風吹軟眉眼,花開滿人間,有梨花似雪,有杏花微雨,有春風十裏柔情,有草長鶯飛南陌。
要一個仲夏,夜坐聽風來,晝眠聽雨落,有滿架薔薇,有小荷尖尖,有青苔滿地初晴,有荷風竹露稻香。
要一個深秋,疏雨滴梧桐,冷露濕桂花,有月色滿庭,有素影婆娑,有白露凝作霜,有往事立斜陽。
要一個隆冬,日暮蒼山遠,風雪夜歸人,有時光驚雪,有紅爐煮茶,有梅邊臥笛聲,有寒夜慢煮酒。
一場年華,是歲月的癡情未老,是時光的花影流衣,是每個字裏留下的淡淡墨香,是每片葉上寫下的錯落紋理,是你眉間,低低的信箋。
一段故事,是白發上的月光,是衣袂上的風塵,是每個夜晚,嬋娟於窗前的月色,是每個午後,婆娑於廊間的花影。
翻一頁書,字裏行間,都有一段舊時的光陰;行一段路,每一個腳印裏,都散落著隱約的從前。
葉華萌在《歲月的高度》中寫道:有一種高度,終極一生也無法企及:那就是無所不在的——簡簡單單的歲月。
歲月仿若一場初雪,紛紛揚揚地飄落,在昏黃的路燈下,灑下微涼的落寞,在靜謐的庭園裏,灑下翩翩的詩行,在微涼的額頭,寫下光陰的故事;在溫暖的頸間,留下不老的信箋。
往事紛紛,人影綽綽,某個街口,某條溪路,某本舊書,某相舊地,某個一閃而過的背影,某個恍恍惚惚的笑臉,一霎老在你眼裏。
歲月,該是何等精彩的畫卷,你來的路上,有紅箋小字寫滿的從前,豆蔻梢頭,是娉娉裊裊的從前;海棠花下,是月色搖醒的花影;丁香枝上,是相思滴下的綠。
山中歲月,流水琴弦。風彈松聲,月撥花影。寂靜草木,眉生歡喜。琴瑟在禦,莫不靜好。
與一段歲月,傾心相見;與一個人,喜色相悅。這人間該很好,花紅柳綠裏,有歡笑墜地;遲暮的時光裏,亦有溫柔的慈悲。
我愛這煙火人間,縱使青絲醮了雪,縱使歲月落了塵,縱使往事黯然神傷,縱使靈魂無處安放,我仍會安然無恙。
往後余生,願眉目有山河,清澈明朗;願心中有丘壑,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