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爭論AI是否有意識毫無意義

2024061313:16



當下,大模型表現出了智能湧現的能力,很多人認爲,5年內,可以湧現出來一個有自由意志的版本。

OpenAI的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表示:ChatGPT可能擁有自我意識。被譽爲AI教母的李飛飛則表示,大模型不存在主觀感覺能力,多少億參數都不行。

很多人可能覺得,那麽多大咖都在爭論,你憑什麽來說。

且聽我慢慢說來。

或者有人會說,人可以感知肚子餓,機器人也可以知道自己電量不足,掃地機器人都會在電量不足的時候,主動去充電。但這不是“主觀感覺”嗎?

他們爭論的是感知,一種主觀的感覺。討論這個問題,或許真需要一點“佛性”。

你閉上眼,感受微風吹過,感受一下自己的自我意識,或者說“靈魂”,是不是在雙眼之後,鼻子上面一點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的“眼觀鼻,鼻觀心”。所謂“我思故我在”的感知。

對人工智能來說,可以安裝傳感器。如果有一個大模型操控的機械臂,上面有傳感器,機械臂靠近火源,傳感器會感覺到熱,這個信號會傳遞一個熱的Prompt,大模型會說,“我差點燙到了”,然後縮回手臂。這都是現實的技術。

但是,大模型真的感到了熱和痛嗎?它只是從它收集到的語料中發現,熱對應這句話。

或者,大模型的服務器裏有傳感器,它會開玩笑,“你的這個問題,讓我激動得CPU都燒熱了”。但它真的有喜怒,真的能感受到CPU的熱嗎?

這是哲學史上的經典問題。

計算機之父,在上世紀50年代就研究過“機器能否思考”這個問題,並提出了圖靈實驗。圖靈認爲,如果一台機器在感知方面表現得跟人完全一樣,那麽,從本體論層面,去爭論它到底有沒有主觀感知,就沒有意義,我們就把它當做有主觀感知就可以了。

簡單地說,圖靈認爲,有沒有無所謂,足夠像就有了。這也是圖靈實驗的原理。

AI的過程,其實可以全部換爲蒸汽機和機械開關,那麽一個巨大的蒸汽機,咔咔轉動的機械,會是活的嗎?

一支筆無數稿紙,理論上都可以重現AI的過程。雖然這個過程時間會耗費很長很長。那麽,這個過程會産生意識嗎?對于這個問題,我前幾年認爲,不能。現在我的想法有了一些改變,工藝,可能很重要。

也就是說,一秒能寫100億個字的筆,和一秒只能寫一個字的筆,可能的確會産生本質的不同。像星球一樣大的,蒸汽機推動的,一秒只能運行1000次的計算機,和4納米的一秒運行100億次的計算機,會産生本質的不同。

意識是達到某個複雜度的信息處理系統的湧現。自我、意義,都是複雜演化系統演化出來的適應性“幻覺”。只要系統足夠複雜,的確可能湧現出意識。

但AI有意識和人類能觀測、確定AI有意識是兩回事。就像一個量子同時具有速度和位置,但人類不可能同時觀測到。

AI是否會産生“自由意志”,比這個更基礎的問題是,AI是否有“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的下一層是“意識”“感覺”。只有當AI有“感覺”之後,才有可能有“自我意識”“自由意志”。

類比的就是植物沒有感覺,昆蟲、爬行動物可能有“感覺”,高等哺乳動物有“自我意識”,而人類則討論“自由意志”。意識是一切的基礎。

其實,自由意志是什麽,自我意識是什麽,意識是什麽,可能永遠沒有標准答案。別說證明機器有,一個人要證明另一個人有感覺都很難。

這個問題看起來是,人有感覺,但要由人類到機器,從碳基到矽基去探索機器是否有感覺,遇到了困難,産生了爭議。但其實,真正困難的地方,並不在于這個過程。而是人的感覺本身。

                             

人有意識嗎?一個人可以自知自己有意識,但怎麽知道他人有意識?這不是一個不言自明的真理。

人判斷另一人是否有意識,推導過程是:我能確定自己的存在,我有意識,我有大腦;他有大腦,他也有意識。這個推理過程,並不嚴密。因爲人類不知道大腦是如何産生意識的。

人覺得,除了自己之外的人類都有感覺、有意識,這不是嚴密的邏輯,而是經驗主義的推己及人。

抛開缸中之腦這些假設,一個人不難確定自己是存在的,但他怎麽確定周圍的人是有意識的呢?或者他接入的是一個巨大的虛擬遊戲,自己的親朋好友都是NPC,即電腦控制的角色。

反過來,在其他人意識中,也無法確定你是不是一個NPC。

這是因爲意識具有不可觀測性與私有性。

一個人永遠無法知道另一個人是否真正有感知。討論這個問題前,先討論一個准備性的問題:你看到的紅色和別人看到的紅色一樣嗎?你眼中的紅色,和我眼中的紅色,是一樣的嗎?

由于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一個人的兩只眼睛,可能會有輕微的色差。色彩簡單地說,深一些、淺一些。白色,可能黃一些、藍一些。兩只眼睛通向同一個大腦,這很容易被感知到。你現在就可以試試。

所以,不同眼睛看到的顔色是不一樣的。那麽,一個人看到的顔色色溫更高,比如,一般人眼中6500K的白色,在他眼中實際上和一般人7000K的白色差不多。他永遠無法知道這個差別,也無法告知別人這個差別,因爲他沒有辦法把腦子裏的東西摳出來,給別人看。

色盲、色弱,是通過比較的方式“外化”爲可以表述的東西。比如,分不清綠色和紅色,那麽,綠色方塊中的紅字,你就不能分辨。但有些差異,是無法外化的。推到極端,你永遠無法知道另一個腦中的紅色,到底是什麽樣子的。

打個比方,我們眼中的紅色,在某個人眼中,很可能是綠色。但這不會影響他的生活。當他年幼時,老師指著一張圖片告訴他,這是紅色,紅色這個詞,這個感覺,就和他腦中的那個顔色建立了一一對應關系。

顔色深淺,是一個最簡單的感知,都無法通過嚴密的邏輯對應,至于感知,這種東西,就更難了。人永遠無法知道當一只魚的感覺,哪怕是VR也只能模擬魚的視角,而無法模擬魚的感知。

現在流行所謂的生命上傳。假如生命上傳,傳完了,那個被上傳記憶塑造的人說,他有了你所有記憶、性格,他會覺得,自己已經被上傳過來了,然後告訴工作人員,“你們可以殺死我原來的身體了”。

實驗人員走過來說,我們要殺死你。原來的你,也就是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你,看著另外一個你,比你更年輕的你,一個“他者”。你接受自己被殺死嗎?

科幻小說中的瞬移門,如果是基于傳遞信息的,其實也是殺掉進去的這一個,在另一處組合一個。那麽,你進不進?

實際上,一個人甚至都沒辦法證明,現在自己的自我意識,就是過去自己的自我意識。人都覺得自己的意識是穩定的,20年前的小孩,和現在的自己,是共有一個意識的。這種意識的穩定性,是虛假的嗎?

今日之我是昨日之我嗎?所有人類覺得自己一直存在,對意識的連貫性的肯定,其實源于身體的連貫性。其實這也只是一種經驗,而非精確的邏輯。

早上,你醒過來,新的一天開始了。但這個時候的你,和那個剛剛被灌入意識的人,有什麽區別呢?人無時無刻在進行新陳代謝。過去的身體會變爲二氧化碳、尿素排出去,食物會變爲新的身體。去年自己的“自我意識”可能已經死掉了,現在的自己,不過繼承了去年自己的記憶而已。就像那個從生命上傳設備走下來的那個人。

這就是著名的忒修斯之船。

普魯塔克記載的古希臘傳說中, “忒修斯與雅典的年輕人們自克裏特島歸還時所搭的30槳船被雅典的人留下來作爲紀念碑,隨著時間過去,木材也逐漸腐朽,而雅典的人便會更換新的木頭來替代。最後,該船的每根木頭都被換過了。因此,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就開始問:‘這艘船還是原本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嗎?如果是,但它已經沒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頭了;如果不是,那它是從什麽時候不是的?’”。

哲學家Thomas Hobbes後來對此進行了延伸——如果用忒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麽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在證明今日之我是昨日之我之前,人無法證明他人有意識。在人類證明他人有意識之前,人無法證明AI是否有意識。

至于自我意識就更複雜了。一個自我意識和另一個自我意識的差別,是分子級別的,還是原子級別的,是組成兩個意識的特定原子不同,還是在宇宙中的絕對位置?

打個比方,如果意識是一個杯子的高度和直徑,哪怕精確到納米,人類可以造出兩個一模一樣的杯子。但如果是指特定的一組原子,則這個杯子就是唯一的。如果是後者,那永遠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杯子,就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意識。

這就是意識的私有性,所謂意識上傳,就是破解意識的私有性。但人類還搞不清楚意識的産生機制,更不用說分清楚意識的私有性,實現上傳。

如果人類能證明、定義一個意識,意識就不再是私有的。這就是人類達成永生的這一天。但這一天可能永遠無法到來,也就是說,AI的意識的確可能出現,但人類永遠無法證明,就像人類也永遠無法知道另一個人類是否有意識。

用一種科學的方法論說,無法感知、無法檢測的東西,就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無法檢驗世界是不是虛擬的,那麽虛擬和非虛擬這個問題,就沒有意義,采納最簡潔的設定,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活動、生産。

同類例子就是光速不變原理。單向光速是不可測量的,因爲信息不可能比光速更快,人類只能測量往返光速。這就産生兩個假設,第一,光速往返速度不同,去的時候快,返回的時候慢;第二,往返光速都是一樣的。顯然,第二個假設更簡單,于是采納最簡單的那個:真空光速各向同性。

所以,如果現在要證明AI有意識,要有嚴密的邏輯。由于意識的無法觀測性、私有性,是很難去找到證據的。

爭論AI是否有意識,就像去爭論光速往返的速度是否一樣,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問題。

從經驗角度看,圖靈實驗就夠了,計算機之父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必再爭了。

--- [原創作者 : 劉遠舉*開白名單 duanyu_H/來源: 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