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五十歲,得存多少錢,愛和自由?

2024041409:53


我去年一直在寫「五十歲」系列,大半年過去了,最近又看到不少人在討論五十歲。說幾個印象深刻的。

首先是戴軍。戴軍,70年生人,54歲,看起來就像四十多歲。他年輕,有活力,愛美食、愛生活,在人群中、鏡頭上一出現,氛圍就會變得松弛、幽默。人啊,發現沒,無論對於自己還是他人,活的都是一份綜合感覺。

在采訪中,他談起對待死亡恐懼的話題。大家都看過他和李靜主持的《超級訪問》,李靜的觀點自然也會引發他思考。他說,李靜曾說在過40歲生日的時候有種恐懼感,覺得40歲要過不少坎,好像每一步都是下坡路。

戴軍的心態則很好,他說,到了50歲的時候,突然就想明白了。怎麽明白的,他說,「我們家在這個世界上存活的人越來越少,大部分都走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我在想有一天我走了以後,那邊我的親人比這邊的多,他們會迎接我,可能給我買好了房子,空調也安好了,電視也裝好了。……我是想得很通透的一個人。」「享受現在,好好做個人吧。」

巧的是,李靜,也是70年生人,最近她采訪金惟純的視頻也有很多切片流出,其中一個也在談50歲,她說自己多少有點恐懼,感覺不舒服,就問金老師那時候的狀態是什麽。

金惟純,曾是中國臺灣《中國時報》主筆,被李敖譽為「中國臺灣新聞界第一大才子」,後來專註「人生只有一件事」,即活好的研究、講課等等,影響了一批商業界的精英,我周圍好幾個朋友都上過他的課,可見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精神被療愈和提升需求,也是剛需。

他說恰恰是50歲的時候,是人生最大轉變發生的分水嶺。就好像人生的上半場已經活過了,人生下半場還不知道怎麽活,所以說以前沒有做的事,都得把它做一下,於是飛行傘、騎馬和深海潛水,海陸空他各搞一個。我觀察了一下周圍人,我的幾個好朋友清明節就在翼裝飛行,跑馬啊什麽的……

那些高難度、危險的運動,其實是在追問自己,我的人生為什麽只有這樣呢?一直問,一直問,後來也就找到答案了。金惟純說,活出自己才是生命的本質。

戴軍的方法是人生總有去處。去處想好,其實就不怕了。你來自哪裏,去往何處,想明白了,也就通透和閑適了。蘇軾說,「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在《野性的思維》裏畫了一個生死夢的三角,他說,生就是同時性,夢和死就是歷時性,死是從現在看到過去的視線和視角,而夢是從過去看到現在的反向視角。

生死其實也就是一場夢。人生大夢一場,解析著看,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在你的心裏。你好好對待你的心,你就知道來處去處,就會篤定平和一點。

我的朋友跟我說,他剛從新西蘭回來,毛利人有句話,Past,present,and future move as one. (過去現在未來是一體的。)他說新西蘭人,三點半就在山裏開完會了,然後開始一杯杯酒搖啊搖,看夕陽看野草看森林,隨時可以跳進河裏洗澡,盡管很冷。

我說,這不就是曾點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我們的理想,他們實現了。他說他們同事間都可以聊到9點半,然後10點半就睡了。他們似乎毫無焦慮,與自然是一體的。

金老師的方法則是此生找到真己,像打造作品一樣去做自己。藝術結構就是生命結構(美 蘇珊·朗格)。每個人怎麽找到自己,其實向上一路。朋友從英國上課回來給我分享的震撼處,我覺得也很有啟發。他說他去上了英國自行車國家隊的總教練的課,此前自行車隊成績平平,後來經他領導獲了不少獎,怎麽做到的?

第一個就是立誌,要高標準;第二個就是每天無論從任何角度和指標上提升1%,並做日誌,做復盤;第三,在胸口掛個牌子,放三個自己的核心信念詞。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看看自己有沒有遵從自己的信條。

我覺得這不正是像作品一樣打造自己嗎?這不就是日用心學,事上磨練嗎?而不是從刺激、危險、不確定性中找短暫的高潮快樂,而是生命本身有個常,有個至樂,有個訓練場,有個廣闊無垠的天地。

我最近很愛說老子的一句話: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靜」,就是盛極而衰、衰極而復的中介,是復生的基礎,是生命力最強的表現。

* 你要有自己的靜,自己的常,自己的核,你才會存夠自己的自由。自由是從靜處儲備勢能水庫的,自由是你有心解決任何事情的心力和實力。

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50歲話題來自一部劇,劇中,「許瑋寧」想在50歲退休,「劉若英」說,人會老,錢會貶,50~80歲的錢存夠了麽,起碼2000萬新臺幣(相當於452萬人民幣)。她還補充說,人生不是一條直線,這筆錢呢,你還不能生病,可能不能旅行,婚喪喜慶你可能不能包那些紅包白包,還要顧及自己的品味……

是啊,四五百萬人民幣,按照3%的年息算,一個月也只能拿到1萬多塊的生活費。前陣子,上海一對夫妻,存了300萬躺平,大概就是這個邏輯。

即便沒有小孩的負擔,要養好自己,在大城市也是一個挺難的挑戰,三五百萬才能低配版安然度日。關鍵是劇中的「許瑋寧」都沒有什麽朋友,連飯搭子都沒有,吃飯都會被餐廳請出四人位。

人生就是個復合體,不要固執地只選自己喜歡的,有些「不得不」,也是動力。比如不得不養孩子,為母則剛,也能生出很多力量來;比如還有未盡之事,未完成的書稿,研究和誌向等等。年輕時候的那些盛氣臨人,堅持自我,其實不是那個真己。不要固執地只相信自己認為是真的東西,生命到處都是漏洞和空缺,不要讓它成為萬丈深淵。

那部劇叫《不夠善良的我們》,光是名字,我就覺得直擊人心。年輕時候看的那些演員,如今也是中年人了,林依晨、許瑋寧、賀軍翔演的。曾在《惡作劇之吻》裏有過合作的林依晨與許瑋寧,暌違19年,又同臺演情敵。時光啊,原來我們是同步的。



林依晨,經過這些年結婚生娃及長時間的空白期之後,復出了,飾演的就是一個自己差不多年紀的人,十年前用了一點心思搶過來的男人,如今的生活,其實也是日復一日的苦悶。

41歲的林飾演的小簡,一個人在陽臺呆著抽煙,婚前喜歡她的婆婆,現在也嫌棄她。丈夫對她不鹹不淡。人也不知道為什麽,總是討厭身邊人,紅玫瑰和白玫瑰,怎麽都不可能兩全。

「現老婆」和「前女友」,兩個人暗暗彼此關註、較勁,究竟誰的生活好,其實就是兩條路線的比較。終究人都是要過40、50的難關的。35歲前的生活,似乎怎麽過都沒錯,不後悔,但到某個階段,總有些內心的鬼鬼祟祟會出來影響自己。

現代大城市的女人啊,單身貴族,精神似乎獨立自由,不怕寂寞,但也怕沒錢。而嫁人有娃的,面對一大堆的工作和生活,似乎也缺一口氣自主生活。

所以,不要非此即彼,人生最重要的是轉場能力和多點開花。不要比較,人要專註自己。我前兩天見了一個生命力極強的同齡人,她經歷幾次婚姻,有5個孩子,還跨國搞事業。歲月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還是年輕漂亮。好的壞的,過去了就過去了,從不滯留,這就是如水自由的生命啊。

梅花道人吳鎮,五十歲之後,他的畫才被人認可。他的鄰居盛懋,求畫人多,生活殷實。他則無人問津,照理說,天天被刺激,早已崩潰,但他說,二十年後,我的畫一定比他的強。後來果真是。上海博物館有兩人的畫,可以去比較看看。

* 說回這兩個女生,一個注重事業而沒有存下足夠的錢,一個註注重家庭而沒有存足夠的愛,她們共同的,都沒有足夠的自由。想花就花不是自由,想放棄就放棄也不是自由,有底氣才是真自由。

* 如果要搞事業,就專註賺足夠的錢,然後有很多的朋友,享受很多的自由;如果要搞家庭,就專注存下足夠多的不計較而磨礪出來的愛。

人要對自己,對別人都要有足夠的耐心。現在的人,說走就走,說分手就分手,表面看是瀟灑,實際上也會反噬自己的情感。對寵物可以花很少的錢,就擁有絕對的忠誠,但是,人在世上,需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大的、久的信任。比如發生最緊急、危險狀況的時候,你能填上三個人的名字嗎?風裏來火裏去都會來幫你的人有嗎?

人明白了無常的底層邏輯之後,還是要在事上磨,在人與人之間的深度關系裏探索,你有了一顆清朗澄澈的心,你再看待萬事萬物,有了別樣的構建能力,你會發現熟悉的古板的關系裏的新東西。深度鏈接,深度體驗,都是需要痛苦凝練的,需要代價和靈感的。深度關系就是愛,你存了多少?

另外,四海皆弟昆(子夏語),朋友多真的是愛的源泉。別活得太寂寞。



每天過一樣的生活好像很無聊,傅佩榮的答案是每天回答自己一個問題就可以了。不要崇拜任何一個還活著的人,善是我和別人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

我就是每天讀一本書,寫一篇文章或者解決一個項目,然後就休息了,也不貪求。

加繆的《西西弗斯的神話》裏說,星期一早上醒來,上班吃飯,下午上班,周一到周六都是如此,然後問自己,這是想要的生活嗎,他一直跟著別人的腳步走,你也許表面跟別人還是一樣,但你開始追問了,就走在覺醒的路上了。

人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快樂。

蔡瀾說過一個故事,他說有一次他在一個航班上,飛機抖動的時候,周圍的人很害怕,他很鎮定,旁邊的人很生氣,問他You die before?意思是你死過嗎?這都不怕。蔡瀾說,I live before。你看角度不一樣。生死夢的視角和方向不一樣。

蘇東坡說,生命就是閑、存、養、練。萬法本閑,人心自鬧,所謂「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人心跟規律合一,就必須先靜,先閑。然後存足夠的勢能,錢是勢能,愛是勢能,自由也是勢能,養福,養氣,養財。另外,養心,練心也是動靜相宜的。

前幾天,一個愛茶如命的好朋友跟我說,你去看看你們老家名人陳立(《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祖籍紹興)講的東西,很有感覺。在一個茶局上,主持人問,陳老師對什麽茶有期待,他說,所有能夠被表述的美好時刻,都是他人的,不是自己的。他是任何茶都能喝的,每一種茶中都有好的,他「期待」的是不期而遇,並不是專程要去跟誰有一個交集。

我們往往忘了邂逅這個詞。為什麽會放棄不期而遇,是因為我們不自信,自信的人,能夠吻合和喜歡的東西,你會非常享受它。你要去尋找公眾認可的好東西,跟茶葉之間的關系被利益所左右。最好的狀態,能夠深情而來,拂袖而去。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要被好的或不好的感受影響。

好的感受你能獲得,不好的你也會獲得。好的壞的,都清空,過程不是重要的,是過程之後,記不記得都放下。就像詩一般地活著,有感而發,發完就放下。

我理解的就是歸根曰靜,還至本處。

原創作者:水姐---作者簡介:秦朔朋友圈創始主編,上海作協會員,公號名:水姐;視頻號:水姐一天一書實驗室。代表作:《中年好友蘇東坡》《蘇東坡萬有應用商店》。---來源: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