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如果機器人越來越像“人”了,會怎麽樣?

2024040821:09



“機器人可能成爲新文化符號和象征的一部分,也可能挑戰傳統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念。”

“一個自然人或許都需要擁有一兩個人形機器人。未來,全球的人形機器人數量有望達到100億台到200億台。”

2023年的特斯拉股東大會上,馬斯克語出驚人。他認爲人形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將超過新能源車,甚至是傳統燃油車。

當時的我們並沒有在這個行業看到一個清晰的輪廓,波士頓動力的Altas、特斯拉的Optimus也沒有在公衆輿論中産生太大水花。然而進入2024年,人形機器人的新聞突然加速般地進入到我們普通人的視野。

就在前兩天,有爆料稱,已經宣布不造車的蘋果公司,正打造一種可以跟隨用戶在家中走動的機器人,該項目被評價爲蘋果的“下一個大事件”。

再往前看,2024年3月,英偉達“GTC開發者大會”上重點提到了人形機器人,並發布GROOT機器人通用基礎大模型。

同月,美國初創企業Figure估值達到26億美元,一躍成爲世界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第一家獨角獸企業。這家公司還發布了一個視頻,在外網刷屏了:

機器人僅僅通過人類的口頭指令,就能遞給人類蘋果,將杯子放到瀝水架上,並和人類對答如流。其精細的操作和理解能力,得益于“端到端”神經網絡技術和OpenAI大模型的支撐。

而讓咱們中國網友最直觀地感受到人形機器人所帶來的震撼,是今年1月初,斯坦福大學一個研發團隊打造的名爲Mobile ALOHA機器人。

視頻裏,這款機器人化身“大廚”,切菜、打雞蛋、撒蔥花、翻炒,甚至裝盤,做出了滑蛋蝦仁、幹貝燒雞、蚝油生菜三個中國菜。它還能擦桌子,塞枕芯,收納衣服。



ALOHA機器人炒菜---圖源:網絡

討論逐步升溫之際,科研團隊又放出了一段視頻。

做菜時,它經常把握不住火候,燒黑了平底鍋,手臂也不穩,鍋碗瓢盆經常掉在地上。它完成很多複雜動作,其實都依賴人在現場的操控。拿掉“濾鏡”的機器人又是如此憨態可掬。

最令人驚訝的是它的價格:這款機器人的成本只有3.2萬美元。

盡管它在視頻中“醜態百出”,大廚精進之路還很長,但沒人敢輕視技術的長期作用。2024年,人形機器人的“百花齊放”,給了我們一個“賽博朋克式”的幻想。

1. 像這些能通過指令遞物品、能炒菜的機器人,業界稱爲服務機器人。

自20世紀中期起,規模化生産的需求推動自動化技術發展之後,機器人産業逐步繁榮起來。按應用的場景來分,共有三大種類。

◎工業機器人,應用于機械、化工等制造業領域,主要功能是焊接、碼垛、噴塗和切割。

◎特種機器人,是替代人類,在軍事戰爭、自然災害等殘酷、高危的環境中進行作業。

◎第三類,就是本文敘述的重點,服務機器人。它既可以服務家庭與個人,也可以用在公共服務中。前兩種機器人之外的應用領域,都屬于它。

文娛作品塑造了中國人對服務機器人的想象與感知。

1996年,由馮小剛編劇的《機器人趣話》登上春晚,蔡明扮演的頗具日式風格的機器人女友,擁有家庭型、嬌媚型、溫柔賢惠型等多種選擇模式。這個頗具科幻氣質的小品,在當時算得上前衛。



《機器人趣話》視頻截圖

那時,日本與美國的高校與企業,研究服務機器人已經有20年。

據一篇論文所講,在2000年之前,“服務機器人産品多以人形或生物仿生爲基本形態,注重物理載體和機械動作,服務能力比較單一,主要以代替人類繁重或單調的體力勞動爲主,如搬運、清潔等。機器人感知能力弱、交互能力差,工作中對場地和人員數量都有一定限制”。

2024年年初,還是馮小剛導演的電影《非誠勿擾3》上映,舒淇在電影中扮演了一位機器人女友,主打人工智能。這個時期的服務機器人,如果不提“AI”,在公關宣傳上就屬于失職。

文藝作品所編織了機器人之夢。現實中的服務機器人,則在緩慢、曲折地去靠近這個夢。

機器人從早期利用存儲器記憶指令,到利用傳感器和集成電路,再到現在追求人類的智商和情商。它的技術演進之路說來簡單,它就希望自己像個人。

最像人的,就是人形機器人。科技巨頭都押注了此賽道。

去年底,國內企業優必選成爲“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特斯拉推出了“擎天柱”,它的遠景目標是服務千家萬戶,比如修草坪、做飯、照顧老人,通過視頻來看,它目前能完成蹲、搬運箱子、澆花、疊衣服等簡單的動作。



人形機器人“擎天柱”

2. 中國首台烹饪機器人,按照《中國青年報》2006年的報道,是由國內兩所大學聯合研發的“愛可”機器人。

它出現在深圳的一個展會上,像一台冰箱,掌握炒、爆、煸、燒、熘等技法,能做60多道中國菜,你只需要把原料放入機器中,便能自動烹饪,幾分鍾後出爐。

文章寫道:“價格預計在2萬—3萬元之間,民用機器人將于2008年走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青年報》的報道成爲一種新聞模板,逛過機器人展會的記者們,見到了能寫毛筆字,能打乒乓球,能與小孩子教育互動,能收納衣物的各類機器人後,總會在稿子裏多問一句:機器人何時走進百姓家呢?



與機器人互動

不過這款烹饪機器人的前路曲折。7年後的2013年,《科技日報》寫道:“目前烹饪機器人已經出現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餐飲企業,不過大多店面是叫好不叫座,遲遲未成規模。”

目前市場化的服務機器人,有主打兒童教育的益智類的機器人,有醫學上的手術機器人,還有出現在景區、博物館、餐館、商場的帶講解的引導性機器人。

飛入中國尋常百姓家最多的品類,當數掃地機器人。它催生出了像科沃斯、石頭科技這樣的小巨頭,目前的競爭火藥味濃厚,價格戰激烈。

掃地機器人的市場化,主要有兩大原因:

第一,技術。早期的掃地機利用陀螺儀慣性導航,誤差不斷累積,清掃路徑會出現誤差,隨著傳感器以及激光導航等技術的發展,它們能合理規劃清掃路徑、識別障礙物,機器人的除塵效果得到迅速提升。



掃地機器人

第二,價格。大規模生産以及技術的成熟,能夠降低生産的成本。有家庭清潔的需求的懶人消費者們,略微咬牙就能承擔得起價格。

借此案例,我們也能推測出其他的服務機器人,比如能做菜的家政機器人面臨的阻礙。

掃地機器人主要承擔的是地面清潔工作,技術已經成熟,且功能單一。但做菜的機器人需要處理食材識別、剁切、烹饪多個複雜又符合衛生標准的環節,這對機械臂的精細操作、人工智能和傳感器技術的要求都非常高。

另外,掃地機器人只是在地面工作,風險較低。但是家政機器人在廚房工作,涉及水、電、氣、菜刀這些危險元素,出現故障可能就是安全事故。

掃地機器人的服務相對標准化,就是把地掃幹淨。而做菜機器人不僅需要安全、精細地做出菜品,還要能在烹饪中掌握恰當火候,滿足用戶的味蕾。這自然又對機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開頭斯坦福大學的那款機器人成本只有3.2萬美元,但它遠未成熟。如果它的機械臂能更精准地完成切菜與翻炒,既安全又衛生地滿足用戶的需要,成本恐怕就得提高。

總之,機器人走入家庭,接管人類生活之前,它的技術成熟度與可靠性需要得到確認,它的成本效益得仔細核算,它的定價需要用戶能承受。

3. 中國已連續十年成爲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公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29萬台,占全球裝機量的52%。

兩年前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報告》稱,2022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87億美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65億美元。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可觀。

不過,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在去年底舉辦的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大會上,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蘇波說,中國雖然是機器人第一生産和消費大國,形成了較爲完整的産業鏈,但國産機器人市場占有率始終徘徊在3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産業基礎薄弱。一些關鍵零部件雖取得突破,但未形成系統集成的配套能力。



智能機器人組裝

機器人是制造業的巅峰之作,是跨學科技術的集成結晶。人形機器人是最有科技含量的品類之一。

就拿人類簡單的行走、抓取物體等動作來說吧。人形機器人若想平穩地行走,就需要精密的算法來保證穩定性。人類的抓取動作,依賴的是複雜的骨骼和肌肉構造,它要模仿這些動作,就需要具備與人類相似的關節和自由度,以及強大的驅動系統來模擬肌肉運動。

人形機器人的一個小動作,背後就是機械、電子、計算機、控制工程、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發展的集體成果。高度的技術集成,能提高生産能力,推動産業升級。因此機器人是大國競爭的角力點,多個國家都出台了相關的政策。

未來,肯定有更多種類、更高性能的服務機器人進入市場。

科技賦予了人類對未來的幻想。寫這篇稿子時,小巴還詢問了大模型:像家政機器人這樣的産品走進千家萬戶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會有什麽影響呢?

它的答案是:家政機器人的普及可能會改變家庭內部的勞動分工,尤其是家務勞動的性別分配。

傳統上,女性往往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但機器人的介入可能會使這一分工變得模糊,從而有助于推動性別平等。

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可能産生不同的影響。富裕家庭可能更早地采用這些技術,而低收入家庭則可能無法負擔,從而加劇社會不平等。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或社會機構采取措施推動家政機器人在各個階層的普及,可能會減少這種不平等。

機器人的存在可能會改變人們的社交方式和人際關系。例如,人們可能會與機器人建立情感聯系,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他們與他人的交往方式。



機器人的普及可能會對文化認同和社會價值觀産生影響。一方面,機器人可能成爲新文化符號和象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們也可能挑戰傳統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念,如關于人類與機器關系的看法、對“工作”的定義等。

隨著機器人越來越多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倫理和隱私問題將變得更加突出。例如,如何確保機器人的使用不會侵犯個人隱私?如何制定合適的道德准則來規範機器人的行爲?這些問題都需要社會學家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思考和解決。

看來,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後,解決了一些麻煩事,又將生出一堆麻煩事。

參考資料:
1.陳亮,韓月,劉懷玉,《基于文獻分析的服務機器人研究綜述》《包裝工程》,2021年4月

2.田進,《規模持續高增長後機器人産業發展大會上多方聊起了産業鏈合作》,經濟觀察報,2023年12月

3.《機器人簡史》,中國電子協會,電子工業出版社,2022年7月

---[本篇作者 : 馬淚淚*責任編輯 : 徐濤*主編 : 何夢飛*圖源 : VCG/巴九靈公衆號:吳曉波頻道/來源: 吳曉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