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宅更易變傻?Science研究:大腦缺氧竟是常態,但靠運動可改善
Science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不愛運動,大腦會更加缺氧!
來自丹麥、瑞士和美國的研究人員,拍下了小鼠大腦中的氧氣分布:
圖中越亮的部分,代表氧氣含量越高,反之則表示氧氣較少,出人意料的是,缺氧才是大腦中的常態。
經過20分鐘的連續觀察,作者發現,即使在清醒狀態下,大腦中也會自發産生一系列缺氧的區域,稱之爲“缺氧口袋”(hypoxic pockets)。
缺氧是常態,而大腦又是一個極其脆弱的器官,缺氧極有可能導致腦細胞不可逆的損傷。
這可咋辦?
倒也不用太擔心——作者發現,只要運動起來,這樣的缺氧負擔就能減少一半以上。
而對于這一發現背後的技術,論文通訊作者、羅切斯特大學神經科學家Maiken Nedergaard教授感到十分興奮:
這項技術爲研究阿爾茲海默症等與腦補缺氧相關的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同時其與生活方式等因素之間的關系,也將有機會被揭開……
總之,爲了你的頭腦能一直保持清醒,還是得多多運動……(手動狗頭)
* 運動改善腦部缺氧
我們的大腦,是耗氧量極大的器官,以僅約3%的重量消耗了近三成的氧氣。
但它又十分脆弱,一旦氧氣缺乏,腦細胞就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害,損害的具體途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點:
*氧化磷酸化無法進行,導致能量缺失和功能喪失
*介導凋亡信號調節,釋放特定蛋白酶使細胞進入不可逆的凋亡程序
*引起自由基的增加,損傷細胞膜、蛋白質和DNA
*細胞外興奮性氨基酸大量釋放堆積引起鈣離子內流,使細胞內遊離鈣超載
而Science這項研究又表明,缺氧的現象在大腦中,是天然存在的。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使用生物發光氧指示劑,對清醒小鼠的大腦皮層進行了氧成像。
他們觀察到,在沒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況下,大腦皮層的氧合狀態也並非恒定,而是動態變化的。
作者還發現了一些局部區域,這些區域的氧分壓水平比周圍組織低,即所謂的“缺氧口袋”。
在這些缺氧口袋中,氧氣的分壓只有11毫米汞柱(mmHg),遠低于18mmHg的腦缺氧阈值。
而且缺氧口袋出現的頻率還不低,僅僅20分鐘就有200個左右,還經常重複出現在同一區域。
進一步地,研究人員對這些缺氧口袋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探究,結果是與局部毛細血管流動的中斷有關。
他們把直徑4微米的微球注入小鼠的血液中,以模擬和研究毛細血管流動受阻的情況,它們會在大腦的微循環系統中引起局部的血流中斷。
由于血液流動的中斷,氧氣無法有效地輸送到受影響的腦區,導致這些區域的氧分壓下降,形成了缺氧口袋。
實驗觀察到,微球注射後,缺氧口袋的數量雖然有所減少,但每個口袋的覆蓋面積卻增加了。這可能是因爲微球阻塞了多個毛細血管,導致相鄰的缺氧口袋合並成一個更大的區域。
此外,微球引起的血流中斷還可能導致局部的血液重新分布,進一步影響周圍區域的氧合狀態。
而大量研究顯示,腦血流量的減少與認知功能下降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腦內毛細血管堵塞,升高了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患病風險。
這可怎麽辦是好……作者很快想到,在靜息狀態下大腦會天然缺氧,那動起來會是什麽樣呢,並緊接著就進行了探究。
結果可以說是給人們吃上了一顆定心丸——改善這種缺氧口袋的方法十分簡單,只要運動就可以了。
研究者們將小鼠分爲三組,分別在KX麻醉狀態下、清醒靜止狀態下和清醒運動狀態下進行實驗,分析了在不同狀態下收集的數據,比較了缺氧口袋的數量、覆蓋面積、持續時間和大小。
他們發現,在運動狀態下的小鼠大腦皮層中,缺氧口袋的數量和影響範圍顯著減少,減少幅度約爲52%。
看到這裏,或許你有一個疑問——運動難道不會消耗更多氧氣嗎,怎麽缺氧口袋反而變小變少了一大半呢?
前面說過,缺氧口袋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關,進一步研究表明,剛好與阻塞相反,血管擴張可以減少缺氧口袋的數量和覆蓋面積。
作者通過給小鼠吸入二氧化碳的方式對其血管進行了擴張,結果發現在吸入開始後氧分壓開始增加,缺氧口袋的數量和面積都出現了明顯下降。
而運動也是可能導致大腦中血管擴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增加了血流量,改善了氧氣的局部供應,從而減少了缺氧口袋的形成。
此外運動時心髒泵血也會增強,血液循環加快,從而提高了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到大腦的效率。
看到這,你是不是覺得自己也該邁開腿、動起來了呢?(手動狗頭+1)
熒光技術將揭開大腦更多秘密
對于這一結果的發現,研究中運用到的生物熒光技術功不可沒。
具體來說,作者使用的是一種名爲GeNL(Green enhanced Nano-lantern)的由基因編碼的熒光氧指示劑。
它結合了熒光素酶的活性和熒光蛋白的特性,用于實時監測活體組織中的氧分壓,克服了傳統氧測量技術在空間和時間分辨率上的限制。
GeNL由熒光素酶NanoLuc和熒光蛋白mNeonGreen組成,前者可以催化底物furimazine(呋喃嗪)的氧化反應,反應過程中會産生光;後者則起到了熒光放大器的作用。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究者將GeNL導入到了小鼠的星狀膠質細胞,並在小鼠頭部創建了一個透明的顱窗,以便進行大腦皮層的實時成像。
研究者們使用專門的生物發光成像系統來檢測和記錄由GeNL産生的光信號。這個系統能夠將光信號轉換成圖像,從而監測大腦皮層中的氧分壓變化。
這篇論文中的所有發現,都是這樣一套流程下的産物。
或許這項研究還需時日才能推廣到人類,但適當地動一動,總歸是沒壞處的。---[克雷西 發自 : 凹非寺*量子位 : 公衆號 QbitAI/來源: 量子位]
論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1011
參考鏈接:
https://healthsciences.ku.dk/newsfaculty-news/2024/03/new-imaging-method-illuminates-oxygens-journey-in-the-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