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AI時代,蘋果和谷歌究竟誰更需要誰?

2024031916:03

當AI革命托起包括英偉達、微軟等科技巨頭迎來瘋漲時刻時,身爲「美股七巨頭」中「難兄難弟」的蘋果和谷歌卻在生成式AI大潮下,顯得略顯滯後。

在造車項目失敗後,蘋果過于保守的AI投資遲遲不見具體的商業化動作。另一邊在微軟與OpenAI聯盟阻擊下的谷歌,無論在模型産品發布的節奏,還是戰略整合的決心上,都稍顯落後。

* 現在,它們似乎決定聯手解決這一窘境。

據彭博社記者Mark Gurman爆料,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和谷歌正在積極談判,蘋果或將引入谷歌的Gemini 大模型接入iPhone中。蘋果與谷歌在底層模型的合作,也很容易聯想到雙方在搜索引擎上的博弈。早在二十多年前,兩家公司就達成了默認搜索引擎協議,此後谷歌每年向蘋果支付數十億美元,使其搜索引擎成爲蘋果硬件設備上的默認搜索引擎。

兩大科技巨頭攜手的消息一經放出,帶動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價上漲,也印證了蘋果試圖追趕AI浪潮的決心。但關于合作的具體細節尚未有定論,據了解,除了向谷歌伸出橄榄枝外,蘋果最近還與 OpenAI進行了討論。

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在AI時代,蘋果和谷歌,究竟誰更需要誰?

* 暗自較勁與相愛相殺

AI時代的互相試探,對谷歌和蘋果這兩大科技巨頭來說,已不是第一次。

在過往二十余年的發展中,無論是在喬布斯時代聯手對抗微軟,抑或是後續在移動計算浪潮和智能硬件上暗自較勁,從密友到對手,蘋果與谷歌一直都是「相愛相殺」的關系。

時間撥回谷歌成立之初,兩位聯合創始人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曾將喬布斯視爲導師,雙方的關系親密無間。2007年,喬布斯在推出iPhone時,還邀請了時任谷歌CEO的埃裏克·施密特爲其站台,同時擔任蘋果董事會成員的施密特開玩笑說道:“如果我們兩家公司直接合並,我們就可以稱其爲‘蘋谷’(AppleGoo).....我們無需合並也勝似合並。”

然而,在這一玩笑過後,谷歌與蘋果隨即從蜜月期進入冷靜期。原因在于,谷歌悶聲放了一個大招——直接在2007年宣布移動操作系統Android,喬布斯得知後十分生氣表示,多次談到谷歌話題時,甚至只說谷歌「勿作惡」的宗旨就是「狗屎」(bullshit)。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蘋果推出了Siri,但並未選擇谷歌,而是擁抱微軟Bing。

此後,隨著巨頭業務版圖的拓展,谷歌與蘋果的競爭越來越多。無論是軟件上,蘋果地圖和谷歌地圖、Chrome 和Safari、谷歌錢包和Apple Pay......還是硬件上,Pixel和iPhone,Chromebook和iPad......

不過巨頭間的競爭並非是零和博弈,大多是競合關系。比如前文提到的兩家巨頭在搜索引擎上的合作,谷歌每年都要給蘋果支付數十億美元,看中的就是Safari的流量入口價值。2017年,蘋果CEO蒂姆·庫克和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還被媒體拍到一起共同晚餐。



圖源:X

2018年,雙方再次會面後,蘋果的一名高級員工還在一封信裏這樣描述兩家公司的關系:“我們願景相同,親如一家。”

可以看出,矽谷巨頭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在AI時代,谷歌與蘋果間的談判再度印證了這一點。

* 需要「朋友」的谷歌

從谷歌當下的處境來看,四面楚歌的Gemini無疑需要更多像蘋果這樣的朋友。

「矽基研究室」此前在《Claude炸場,最焦慮可能不是OpenAI》一文中曾指出,盡管谷歌一直將自己形容爲一家人工智能領先的公司,但無論在模型的推出節奏,還是商業化路線上,谷歌都明顯遲滯于微軟和OpenAI。

一方面,Gemini此前曾陷入一系列的爭議,導致其模型效果、質量與可控性遭到質疑;另一方面,谷歌近期采取「開源+閉源」兩條路徑,一面對抗微軟和OpenAI,一面對抗Meta等開源玩家,多元的路線下,這無疑對這家本就陷入「大公司病」的巨頭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而若是與蘋果攜手,至少對谷歌有兩重利好:一是流量和入口價值,與蘋果合作將爲 Gemini 帶來數十億潛在用戶,除此以外,而Apple擁有超過20億台正在使用的硬件設備,這些設備爲谷歌大模型落地端側提供了入口,也會在後續轉化爲新商業價值。

二是,從攻守同盟角度而言,微軟和OpenAI抱團下,形成了「雲廠商+基石模型公司」的配合,盡管谷歌也支持了OpenAI的最強對手Anthropic,但依舊缺乏一個實力強勁且商業化能力穩定的「朋友」,而蘋果坐擁生態和軟硬件基礎,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 亟需證明自己的蘋果

谷歌需要蘋果的支持,而從造車失敗裏走出的蘋果也亟需通過講述更多AI故事,來扭轉華爾街對其的失望。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此前就曾評價,如果蘋果今年無法推出優于市場預期的生成式AI服務,英偉達的市值很有可能超過蘋果。



圖源:X

不久前,在蘋果年度股東大會上,庫克重申了蘋果將對AI的大力投入,這被視爲蘋果AI戰略從保守到激進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此後,蘋果先是被曝出收購了加拿大的初創公司DarwinAI,將初創企業收進封閉生態,也是蘋果的慣有動作。據Stocklytics 的統計,蘋果據在過去一年收購了多達32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明顯領先于谷歌、微軟等。

與此同時,蘋果還一改低調,對外公布了自研多模態大模型研究成果,采用了MoE(混合專家)架構、參數高達30B的MM1模型。

而與谷歌合作,無疑將加速AI落地的速度。美國科技分析師Gene Munster評價道:“這對蘋果來說是一場勝利,畢竟在AI競爭中,先發優勢就是一切。”而在報道中提及的OpenAI,去年庫克曾公開表示他在個人使用 ChatGPT,發現“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至于,如果合作達成蘋果究竟要向谷歌支付多少錢?這仍然取決于用途。Gene Munster預測,如果Gemini爲iPhone的大部分人工智能功能提供支持,那麽這個數字可能會達到每年數十億美元。

科技巨頭間從不缺恩怨情仇,目前尚未得知蘋果與谷歌是否會官宣合作,但至少可以肯定一點:隨著谷歌和蘋果打響這場AI反攻戰,巨頭間的新戰事又再度開始了。---來源: 钛媒體-

參考資料:
    1、Bloomberg:Apple Is in Talks to Let Google Gemini Power iPhone AI Features
    2、紐約時報/新浪科技:剖析谷歌蘋果情仇
    3、衛夕指北:蘋果、微軟、谷歌和Facebook的愛恨情仇

*英偉達發布最強AI芯片GB200,但資本爲何不買賬?*

一年一度的英偉達GTC AI大會,時隔數年重新回歸線下。此前預熱了一個多月,科技圈的期待值被拉滿。

有媒體甚至直言,隨著AI的爆火,掌控著AI算力話語權的英偉達,其年度AI大會的重要性,已然超過了蘋果、微軟、谷歌等其他巨頭的各類重磅發布會活動。

不過今年這屆矽谷最重要的“AI春晚”,似乎沒有泛起太大的水花。在發布會前,彙豐銀行等華爾街公司,紛紛表示GTC大會將繼續推高英偉達的資本熱度,于是將其目標價從888美元上調至1050美元。

然而在英偉達CEO黃仁勳兩個小時的演講、介紹環節過後,英偉達原本僅微漲的股價,在盤後交易中跌幅一度擴大,不斷在-1%的位置拉扯。就當下而言,GTC大會並未獲得資本市場熱捧,後續的股價能否突破新高還有待觀察。

爲何外界反應稍顯冷淡?可能與英偉達中規中矩的發布會有關。

英偉達,場子不熱?

“Hopper很棒,但我們需要更大的GPU。”按照每兩年更新一次GPU架構的傳統,今年黃仁勳如期公布了英偉達新一代AI芯片架構Blackwell,以及基于該架構的B200、GB200系列芯片。他在演講台上表示,這是目前爲止功能最強大的AI芯片家族。



據介紹,B200 擁有2080億個晶體管,前一代H100、H200系列芯片只有800億個。B200采用台積電4NP工藝制程,可以支持10萬億參數級的AI模型。相比之下,OpenAI的GPT-3僅爲1750億個參數組成,可以說英偉達的新款芯片,繼續零跑行業數個身位。B200單個芯片能提供20 petaflops的AI性能,是前代H100的5倍。

黃仁勳還秀了一下客戶名單,AWS、戴爾科技、谷歌、Meta、微軟、OpenAI 和特斯拉都計劃使用Blackwell GPU。

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此次還與亞馬遜、谷歌、微軟以及Oracle等雲服務巨頭合作,未來將通過雲服務的模式,出售GB200的接入權。也就是說,除了頭部巨頭客戶,英偉達也加速在向中小客戶市場滲透,未來將有更多的企業和開發者能夠獲取到英偉達的算力,同時也能提升後者的營收規模。

除了核心的芯片發布環節外,英偉達還發布了GB200 NVL72 液冷機架系統。其中包含 36 顆 GB200 Grace Blackwell 超級芯片。英偉達表示,與用于推理用途的相同數量的 H100 Tensor Core 圖形處理單元相比,GB200 NVL72 性能提升高達 30 倍,成本和能耗降低多達 25 倍。軟件服務方面,黃仁勳還重點介紹了AI軟件訂閱服務包,表明英偉達正在做出“以軟件賣硬件”的新戰略轉型。

從外界的反應來看,英偉達此次的一系列發布動作,似乎沒有引起太大的水花。資本市場中,GTC大會的熱度並沒有反饋在股價上,盤中交易期間英偉達股價表現平穩,僅出現了微漲。但是在黃仁勳兩小時演講結束後,英偉達股價在美股盤後交易中由漲轉跌,最終跌幅還擴大至1.76%。

實際上,英偉達近年來頗高的熱度,或許也反襯了此次反響平平的發布會,營造了一種反差感。例如2月22日公布財報後,英偉達單季營收以及各項業務營收全線超預期,股價隨即暴漲16.4%,市值一夜增長約2萬億人民幣。相當于增加了兩個高盛,或一整個Netflix規模。

從Volta V100 GPU系列、Ampere A100系列,再到上一代Hopper H100系列芯片,英偉達每一代芯片的發布都會引來市場的熱議。相關的芯片産品也遭瘋搶,成爲各大科技巨頭爭相訂購的“算力黃金”。此前的種種熱鬧景象,無形中也給了英偉達壓力,只要熱度表現不如當年,便會有種“沒落”感。

關于英偉達的爭議,也從發布會現場延續到了日常的審視中。這家市值超越亞馬遜,直逼蘋果而去的AI算力巨頭,未來會繼續高歌猛進,還是進入一段疲軟的調整期,亦或是形勢反轉,江河日下?

* 創造新歷史,還是成爲下一個思科?

當人們看不透未來時,往往會回到曆史中尋找參考答案。于是如今的英偉達,便與二十多年前的思科,關聯在了一起。不過觀察來看,把思科的故事模板,用來預測英偉的未來的風險,也並非是毫無根據的臆測。

前不久高盛方面表示,如果將英偉達2020年至今的股價走勢,與思科1996至2002年的走勢進行對比,會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十分驚人的相似度。當然,思科的表現更爲誇張。在90年代中後期,至2000年代互聯網泡沫破裂前,思科的股價翻了超30倍。如今的AI浪潮只讓英偉達股價翻了5倍左右。

兩者相似的地方不僅僅只有股價而已。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高速發展,一切的網絡交互都得建立在路由器、交換機、光纖網絡等硬件設備之上。而這一領域的龍頭老大,便是思科。

2000年,思科進入鼎盛期,交換機市場份額達到69%,路由器市場份額更是突破85%。微軟的Windows,英特爾的處理器,思科的網絡設備,分別代表了計算機軟件,硬件,網絡三大領域無可爭議的霸主企業。

在資本市場,思科也成了熱錢追捧的對象,大量的資金都流向了思科。2000年3月,思科股價一路飙升,市值達到5550億美元紀錄,成爲當時美國市值最高的公司。當年的人們,無法預測未來,只能根據當下的種種信息進行分析推斷。

大部分人認爲,互聯網時代的大門剛剛開啓,思科的未來必然一片光明,股價、市值必然有著望不到頭的上升空間。然而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了,思科的股價跌去三分之二,直到現在都還沒緩過來。

除了資本市場受挫,外部環境也風雲變幻。思科面前,突然冒出了不少競爭對手,像迅速崛起的Juniper、華爲等同行公司,搶走了不少思科的市場份額。

對比來看不難發現,如今的英偉達與當年的思科,的確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都被稱爲新時代的基建底座,站上時代風口浪尖。

如今人類即將邁入AI時代之際,各大主流AI平台,以及任何需要算力與AI結合的行業市場,都離不開英偉達芯片的支持,這也讓英偉達GPU所代表的算力話語權,成了新的基建底座。

思科與英偉達也都經曆了熱錢湧入,股價飙升,風光無二的高光階段。最後一點,是競爭對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英偉達身後,不僅有老對手AMD的奮起直追,還有微軟、谷歌、OpenAI、Intel、特斯拉等合作夥伴,不斷尋求用自研芯片來替代對英偉達産品的依賴。

從英偉達的財報不難看出,其非常依賴大客戶的持續采購。2023財年,最大買家就給英偉達貢獻了110億美元銷售額,占總體的五分之一。在2023年第四季度中,谷歌、微軟和亞馬遜等雲計算公司,貢獻了92億美元的銷售額,接近季度總營收的一半了。如果這些大客戶都轉向使用自己的AI芯片,這種替代效應成形,那麽英偉達的訂單量將不可避免的出現下滑,甚至是驟減。

市場調研機構Omdia的數據顯示,2023 年英偉達售出了全球數據中心約78%的AI芯片,高于2022年的63%。這同樣不是一個好的信號。一家獨大,占據的份額越高,就越容易成爲衆矢之的,份額被各家圍剿、蠶食。

目前英偉達有兩大核心護城河,高性能的芯片網絡,以及代表行業標准的軟件生態。此次GTC的核心發布環節,也都是圍繞這兩大方面來進行。比如發布便可號稱“全球最強”AI芯片的 B200 和 GB200 系列芯片,以及全面升級的軟件戰略。

英偉達自身也十分清楚,要避免成爲“第二個思科”,就只能繼續一路狂奔。一旦速度放緩,或者停下腳步,那麽哪怕領先對手好幾個身位的芯片産品,以及看似穩固的應用生態,都有被彎道超車的風險。---來源: 钛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