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萬士兵傷亡,大批火車直奔俄羅斯,金正恩終于騰出手,混戰開打
隨著法國首先就“派兵烏克蘭”一事表態後,如今波蘭也跟進,北約的意圖究竟是什麽?或許一場更爲劇烈的風暴即將到來。
最近,波蘭外長公開表示,一些北約成員國已向烏克蘭派遣了軍隊,但他拒絕透露具體是哪些國家。初聽起來,波蘭外長此言似乎在暗示俄烏前線將迎來混戰。這實際上也是非常敏感的話題。
在此之前,法國總統馬克龍曾表示“不排除向烏克蘭派遣軍隊”,結果法國立即遭到一衆北約國家和美國的猛烈“切割”。爲什麽會這樣?因爲俄羅斯態度堅決,將此視爲紅線,甚至俄總統普京還威脅要動用核武器作爲回應。因此,波蘭外長發出這番言論後,波蘭國防部立即出面解釋,表示波蘭不會向烏克蘭派兵。對于這一消息,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首先,這可能是北約著急了,試圖對俄羅斯發起挑戰的表現。爲什麽這麽說呢?主要與俄烏戰局有關。如果烏克蘭能夠堅持下去,甚至偶爾取得一些戰果,與俄羅斯交手並有所回擊,那麽北約很可能會繼續保持低調。但現在的情況是,俄羅斯軍隊在烏東地區勢如破竹。俄國防部甚至宣稱,烏克蘭軍隊已有38萬多人傷亡。對于烏克蘭這樣人口相對較少的國家來說,這可不是小數字。
在這種情況下,北約感到緊張,一方面是擔心美國的利益受損,另一方面也是對俄羅斯的恐懼。因此,他們希望通過直接派兵改變戰局。然而,北約同時也擔心惹惱俄羅斯,引發更大的沖突,因此采取了逐步試探的方式,這種策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詞:試探。
其次,朝鮮對俄羅斯的軍事援助可能是促使北約直接介入的原因之一。衆所周知,烏克蘭本身實力不及俄羅斯,只有靠美國及西方的支持才能支撐兩年的抗衡。然而現在情況已經改變,俄羅斯也得到了援助,而援助方是朝鮮。最近有美國智庫稱朝鮮成爲了俄羅斯的“重要後盾”,並稱近期大量軍火被運往俄羅斯。
據估算,朝鮮至少提供了250萬發炮彈,韓國國防部甚至稱超過300萬發。這種軍事援助數量相當可觀,甚至是歐洲對烏克蘭的援助的近十倍。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要如何抵抗?但美國及西方也無法無限度地提供援助。因此,直接派兵成爲北約國家的一種選擇。
除了直接派兵外,美國及西方還采取了其他行動。最近,美國和韓國聯合了包括英國、法國在內的12個國家在半島進行大規模軍演。盡管官方聲稱這是“防禦性質”的演習,但朝鮮卻認爲這是一場“戰爭演習”。從這一舉動可以看出,美方的目的是向朝鮮施壓,阻止其繼續支持俄羅斯。而據稱,這種施壓似乎是有效的,目前朝鮮似乎已經暫停了對俄羅斯的軍事援助。
然而,美國及西方不應過早地慶祝,風暴前往往總是平靜的。在加大對朝鮮施壓之後,考慮到朝鮮目前軍工生産線的火力全開,一旦停止對俄援助,金正恩可能會將生産出的彈藥用作戰備資源,以備不時之需,以對抗美方的下一次挑釁。---來源: 貓眼觀史 -
*28國合力圍堵,中方最終答應簽字,王毅把話挑明,美國已黔驢技窮*
28個國家聯合起來,試圖對中國進行封鎖,這一舉動再次引發了王毅外長的直言不諱。中美之間的競爭一直在持續,而美國已經感到力不從心,只好尋求與中國的合作。面對拜登政府的殷切期望,中國最終同意簽署了!
王毅外長最近在一次記者會上再次表達了明確立場,向美國提出了一連串耐人尋味的問題,他質疑道:如果美國總是言而不信、陽奉陰違,作爲大國的信譽又何在?一旦涉及中國“焦慮”,美國就表現得如此焦躁,大國應有的自信何在?如果美國的霸道行徑只容許自身繁榮,卻不允許其他國家追求發展,那國際公理又在何處?如果美國任由自己壟斷高端市場,而中國只能在低端徘徊,國際社會的公平競爭又何以言論?
顯然,王毅外長在控訴美國濫用“國家安全”的名義,不斷組建“小圈子”,打壓中國正當的發展權益。這種行爲不僅違背了國際公理和公平原則,更凸顯了美國在與中國競爭中的自信不足。
時至今日,美國依然與歐盟的27個成員國聯手,共同合作封堵中國。歐盟無法抵擋拜登政府的壓力,因此在一月份公布了“歐洲經濟一攬子計劃”,旨在應對“經濟威脅”和“技術外泄”。因此,王毅的一連串質問不僅是對美國的指責,也是在警告歐洲國家不要跟風效仿美國。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美國慫恿荷蘭、歐盟、日本等國家對中國在高科技領域采取強硬手段,但隨著華爲的崛起和中國電動汽車的迅速發展,拜登政府已經陷入困境,意識到在某些領域必須與中國合作。
因此,自從上個月底《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失效後,美國就希望中國能重新考慮,同意延長該協定。而最近,中國方面也釋放出了積極的信號。
據報導,美國國務院宣布,中美雙方已達成一致,同意延長該協定的有效期至半年。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有助于我們借鑒美國的技術和經驗,促進中國科技水平的提升,這也是我們願意繼續簽署的原因。
而對于美國來說,延長協定的有效期意味著他們能將技術應用到中國這一龐大市場上,從而擴大美國科技的發展空間。
然而,盡管這項協定對中美兩國都有利,但由于美國近年來對中國采取的政策,總是不惜“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可見拜登政府在對中國的策略選擇上越來越受限,只能轉向與中國合作。
因此,我們也保留了籌碼,只同意延長協定的有效期至半年,這顯然是爲了在這段緩沖期內與美國進行談判,同時也是爲了觀察美國接下來的行動,進而作出更進一步的計劃,這也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
如果美國提出在協定中增加補充條款,中國必須提高警惕,小心防範,以免他們夾帶私貨,給中國設置障礙。
這次中美就延長協定達成罕見的一致,充分表明盡管兩國存在競爭,但在許多領域合作是必要的。希望美國能夠認識到,中美科技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的,而在所有領域的合作也是如此。---來源: 貓眼觀史-
* 中澳有新突破?王毅抵達堪培拉前,澳外長交底,要拉中國辦5件事*
中澳關系或將有新的突破?王毅外長即將出訪澳大利亞,澳媒熱議中澳關系回暖,澳外長交底,要拉中國辦5件事,王毅訪澳說明了什麽?澳方拉中國辦的又是哪5件事?
近日,中國外交部發布消息稱,應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邀請,我外交部長王毅將于近期對澳大利亞進行正式訪問,期間,王毅外長還將同澳外長黃英賢舉行第七輪中澳外交與戰略對話。另據澳媒消息,王毅將于20號抵達堪培拉。據了解,王毅外長此次訪問澳大利亞,是近七年來訪澳的最高級別的中國政府官員,也是兩國關系在經曆多年外交僵局後回暖的最新迹象。
早年間,澳政府在莫裏森執政時期,緊跟美國腳步反華道路上一意孤行,公然對中國進行汙蔑、抹黑,並且連同美國等西方國家打壓中國企業,遏制中國發展,繼而導致中澳兩國關系降至“冰點”。比如,澳大利亞率先將中國電信企業華爲排除在該國5G網絡建設之外,之後莫裏森政府又借新冠疫情在國際上大肆煽動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所謂“溯源調查”。澳方的這些舉動也引起了中方的強烈不滿以及嚴厲回擊,中國對澳大麥、牛肉和葡萄酒等出口商品加征關稅,同時停止煤炭進口。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澳大利亞現任總理阿爾巴尼斯上台才有所改變。隨著阿爾巴尼斯政府調整對華政策,迅速與此前莫裏森政府的反華政策作出切割,在政治上停止對中國的“麥克風外交”和“妖魔化抹黑”,在經濟上不再將經貿爭議政治化,中澳關系也逐漸呈現出“破冰”的迹象。近兩年來,中澳兩國外長在多個雙多邊場合舉行了會談,兩國領導人也在2022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期間舉行會晤。這一次王毅外長即將開啓的訪澳之行,說明了中澳關系企穩緩和高層互動加強或將迎來新的突破。有分析人士認爲,在此訪後,中澳貿易關系有望重回正軌,雙邊貿易額預計將加速增長。
對于此次王毅外長訪澳,在王毅抵達堪培拉前,澳外長黃英賢則對會面將要討論的議題交了底,總結起來就是5件事,這也是澳方想要拉上中國辦的5件事,分別是:領事事務、貿易障礙、人權、預防沖突和地區安全。黃英賢強調,對話是澳大利亞與中國建立建設性關系和支持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核心,如果雙方明智地處理分歧,穩定的雙邊關系,將會使兩國能夠追求各自的國家利益。當然,除了澳外長交底的這5件事外,外界輿論認爲,中澳兩國高層可能還將討論一系列“擺在桌面上的棘手問題”,比如新的科技協議的簽署、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系“奧庫斯”等。雖然這些問題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但至少此次中澳外長會面爲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契機,也算是開了個頭,至于後續如何解決,這就要看,兩國關系突破到何種地步了。
當下,雖然中澳關系有了明顯的緩和迹象,但中澳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分歧,尤其在軍事、人權領域。在美國拜登政府所謂“印太戰略”的裹挾下,美澳軍事化同盟關系正在加強,加之菲律賓一心拉攏外部勢力攪局南海的帶動下,不排除澳大利亞會繼續追隨美國在南海地區挑戰中國主權的行動,而這顯然是中方所不能容忍的。對此,澳方必須清楚一點,那就是在其被美國當作與華對抗的“打手”之際,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同時也無法離開中國體系,如何與華保持建設性關系,如何處理分歧,這是澳方現在面臨的關鍵事項,否則就是在走前些年的“回頭路”。----來源: 大白話瞰世界 -